![]() |
社保只夠“喝粥”,孩子還要來“啃”你。看上去像是玩笑話,卻是老齡化社會的真實寫照。老齡化浪潮之下,政府壓力大,孩子壓力大,你自己的壓力也很大!如果你是女性,因為預期壽命更長,還可能承受更多的“生命之重”!
100萬元-長壽隱憂
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正不斷延長,“長命百歲”的愿望已經不是一種奢求。
以60歲退休計算,如果活到80歲,那么就需要度過20年的退休生活。在不考慮通脹加劇、物價水平提高、預期壽命延長等因素的情況下,保持每月3000元的花銷20~25年,至少需要72萬~90萬元。
如果退休年齡提前,或是壽命延長超過80歲,或是物價上漲,這筆費用還將進一步增加,自然會“輕松超越100萬元”。
20萬元-老年醫療開支
我國衛生部的資料顯示,我國城市老齡人口中,有2/3的人受到各種疾病的困擾,其中更有一半以上的人還不同程度患有超過2~3種慢性疾病及伴隨的并發癥。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見疾病因為治療時間長、頻率高給患者造成不小的經濟壓力。
全國各級綜合醫院門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用從1995年的每次39.9元上升至2010年的每次166.8元,平均每年上漲10%。全國各級綜合醫院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也在快速增長,1995年時為每次1667.8元,2010年達到了每次6193.9元,三級醫院的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更達到了每次10442.4元。
如今,病人的煩惱不再是“久病無良醫”,而成了“久病沒錢治”。由于未來社會醫療保險承擔比例并不確定,加上許多進口藥物、診療儀器不在醫保范圍內,潛在的這筆醫療費用還要靠自己儲備。根據目前醫療費用保守估計,一個人退休后的醫療開支至少需要20萬元。
4%-長期通脹率
隨著我國經濟逐步趨于平穩的發展走勢來看,高通脹并非未來常態,但適度通脹肯定是存在的。以1997~2010年間的平均通脹為基礎,未來年均通脹率估計在3%~4%左右。換言之,現在可以花100元買到的東西,在二三十年后可能就要花上3~4倍的價格。
這使得通脹成了養老儲備不得不應對的難題。
養兒防老?靠不住!
民政部及中國老齡委數據顯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達49.7%,也就是說,近一半左右退休后的父母,都不再與成年子女及第三代一起居住,家中只有“老兩口”。
而從經濟角度來看,如今年輕人自身生活、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物價高、房價高,很多年輕人成年后,不僅無法“補貼”父母,大多數還需要靠父母的支持。例如房貸首付款,甚至結婚費用、房貸月供費用還要父母贊助。
可以說,在現實的壓力下,人們逐漸發現,從今后的社會大環境趨勢以及經濟角度看,“養兒防老”根本不現實。
“三支柱”養老,才夠穩固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開始意識到,僅靠社保只能保證退休后生活的“溫飽”所需,想要過上富足舒適的退休生活,還要靠個人多做一些資金儲備,也就是國外養老規劃概念中的“個人自愿積累”這一“第三支柱”。
“養老金缺口”這個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了解。房產、基金、保險等各種投資品種,已經進入不少人的養老金儲備計劃中。以房養老、建立動態生命周期基金、靠保險領取一定的退休金等觀念也開始逐步為人們所熟悉。不少中國人都已經意識到,必須盡早通過自己的努力,準備好退休生活的“第三支柱”!通過“最穩定的三角模式”,才能把自己的養老金積累做穩固做充實。
(摘自《我們老了怎么辦》 有刪節、有改動 作者:陳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