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13-04-14 來源: 信息時報 作者: 馮鈺
![]() |
在中國,因為住房政策的變化而影響個人婚姻的選擇,似乎是個已經并不罕見的現象。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單位“福利分房”政策開始,就有許多人為了能盡早排隊分房子而匆匆走進感情基礎并未堅牢的婚姻;或者為了多分一套房子而去辦理離婚手續。隨著房產政策的變化,很多人的婚姻關系、家庭關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婚姻被房產綁架,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為了房子而“假離婚”的兩人如果能有幸復婚,在他們的生活中又會不會埋下什么隱患呢?帶著這些問題,信息時報記者采訪了從事多年婚姻情感方面咨詢的心理咨詢師意天。
婚姻不應該被房產綁架
前天的《廣州日報》A6版上有條新聞,說新“國五條”廣州細則出臺后,有夫妻為爭家產“撕破臉”。結婚11年的兩夫妻為了買第三套房協議“假離婚”,原本說好了買了房子就復婚,誰知道“弄假成真”,離婚之后丈夫不同意再復婚了。這事兒讓人聽著真是扼腕嘆息,可也不是個案,前不久,《燕趙都市報》也報道過一對北京夫妻,30年中從閃婚到假離婚,因為家里的房子已分分合合了四次。
最近關于房子而牽涉到的離婚案例隱性的更多,當我們面對現實的無奈或是抉擇時,如何做才能讓我們更從容地生活?
你無法控制生活的每一步
“我聽到這個話題后腦海中首先跳出的一句話就是:生活不能太倚重算計。”意天用一個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方式開場。“的確,在早期房產還不是私有化的年代,單位分房的必要條件就是結婚,當時就有人為了能夠分到住房而提前倉促結婚甚至是假結婚。而現今社會上,也出現了為規避二套房限購政策而進行假離婚的現象。這種鉆空子的算計確實可以為當事人帶來明顯的外在利益,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算計獲得了超過正常情況下他們可以獲得的實惠。然而,這些利益和實惠的確能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意天用三個論點來證明“生活不能依靠算計”。
我們無法預計出所有可能的變化,無論多么精于算計的人,他也不能將他的生活控制得每一步每一處都隨其心愿。因此,對于生活,更多的是需要我們有一種應對的態度,而不是提前做了多少精準的算計。
我們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單純的邏輯計算。比如,我們很難計算或標定出一個人的痛苦有60還是80,生命是一種“活”的東西,而這種所謂的“活”就在于她所具有的感覺、感受、情感。“我們對于生活的要求并非只有結果,更多的是對過程的體驗和其中的感受,因為對于我們所有人而言,結果都是同樣的,無非是死亡而已。”
外在的東西并不能滿足我們,相反,過于追求外在的東西反而容易使人誤入歧途。在現實中我們聽到見到太多這類的事例,有些人已經家產萬貫了,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但卻仍然心感空虛,這并不是因為他的欲望沒有止境,而是外在的東西無法填充內心的空虛,期望通過攫取物質來滿足精神,那根本就是南轅北轍。
隱患:他們認為房子比感情重要
意天認為,過于算計的生活態度,正是我們感覺自己的生活不怎么幸福的本質所在。“之所以有些人為了房子倉促結婚、假結婚或者是假離婚,無非是因為他們認為房子非常重要,重要的程度超過了生活中的其他因素。他們通過自己精明的算計獲得了房子,卻忽略了此種算計所帶來的內心的體驗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將成為幸福生活的一個隱患。這種隱患在于他們認為房子比感情重要,因此他們不會更用心地去維護感情的健康發展,他們會在物質和感情出現沖突的時候更傾向于保全物質而損害感情。”
Q:為房子而結婚對家庭穩定會有隱患嗎?
意天: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他們會在雙方出現一些正常的分歧或并不那么嚴重的矛盾時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甚至會直接說出傷害雙方情感的話“要不是為了房子,我怎么會和你結婚?”
并且,在出現外界物質的誘惑時,他們更可能出現感情上的變化,因為他們本就認為物質重于感情。
Q:為房子“假離婚”之后再復婚,你覺得有什么隱藏的危機呢?
意天:對于那些假離婚的人,或許在辦理離婚手續之前他們會約定買了房子后重新復婚,但是在沒有了結婚證這個客觀存在的束縛之后,一些分歧和矛盾更容易成為雙方徹底決裂的理由和再次復合的阻礙。無論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結婚證是維持婚姻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失去這道屏障之后,不管哪一方,在和其他人的交往方面,從心理上都會少一些顧慮,在道德上也會少一些約束,因為他/她可以為自己做更多的自我辯解。而與其他異性的交往,在這種缺了約束少了顧慮的情況下,顯然更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
Q:對正準備或者已經選擇了為房子結婚\離婚的讀者,你有什么忠告呢?
意天:如果人們認為算計可以為他們帶來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么,他們對待感情對待自己的家庭也會處處算計,與這樣的人一起生活很難快樂。生活更多是感受,而不是用頭腦,用頭腦來生活,對生活的感悟能力會降低。就算我們暫時沒有能夠獲得我們想要的那些外在的物質條件,其實也不會影響我們內在的幸福。
觀點
如果政策不及時做出相應調整,就會對整個社會的婚姻觀形成錯誤的引導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
一方面,婚姻是一個嚴肅的事情,為了經濟利益而假離婚,本身就是對婚姻的不尊重,是對傳統婚姻觀的一種沖擊;但另一個方面,也要考慮購房者的現實需求。既然現在的政策設置有空子,而且是幾乎沒有違法成本的空子,肯定就會有人追逐利益。
將結婚行為與房屋制度聯系在一起,并非只出現在當前的房地產調控中,過去也屢見不鮮。比如在福利分房時代,有的夫妻為了能夠多分一套房,辦理離婚手續。盡管違背道德,但也有其深刻的現實因素。如果政策不及時做出相應調整,就會對整個社會的婚姻觀形成錯誤的引導。
風險不可忽視
天津易道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婷:
表面上看,離婚后規避了不少政策限制,但蘊含的風險也不可忽視。首先是復婚的約定能否履行。夫妻雙方在民政局辦理離婚,自愿簽署離婚協議,從法律上看是真實的意思表達。事后只要一方不同意,就不能復婚,另一方自行承擔風險。
其次是財產分配的風險。舉例來說,現有住房是夫妻雙方共同財產,離婚財產劃分時歸屬女方,就成了女方個人財產。即便日后復婚,由于該房屋在第二次婚前已經成為女方個人財產,婚后也不再是雙方共同財產。一旦日后發生糾紛,財產問題終究是個隱患。
對孩子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作家、編輯詩蘭:
父母應對世界的方式,往往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夫妻雙方為了規避房產政策而辦理離婚手續,即使能夠順利復合,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良的影響,將來在他們面對金錢、情感問題的時候,會不自覺地以原生家庭的模式作為參考,你真的愿意自己的孩子不把婚姻看得那么神圣、覺得離婚是件無所謂的事嗎?
本版采寫 信息時報記者 馮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