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蒙古馬是世界上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
馬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新疆遼闊的疆域上,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馬矯健的身影,在新疆馬的品種以蒙古馬和伊犁馬最為多見。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和新疆的一些地區,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乍,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蒙古馬又在草原上的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優良品種。蒙古馬與新疆伊犁馬,為世界馬種的兩大宗,可見其負有盛名。《黑韃事略》中記載:“因其馬養之得法,騎數百里,自然尤汗,故可以耐遠而出戰。平常正行路時,并不許其吃水草,蓋辛勞中吃水草,不成膘而生病”,“戰時參戰后,就放回牧場,叫它飽食青草”。一般自兩歲起即可騎乘;4歲即可勞役;五六歲發育完全:成吉思汗在垂訓中曾說:“馬喂肥時能奔馳,肥瘦適中或瘦時也能奔馳,才可稱為良馬。不能在這三種狀態下奔馳的馬,不能成為良馬”。所以蒙古族不論官方或民間,都十分注重對馬的治理和飼養、馴化,給予精心的愛護,既把馬看作足財富,更把馬看成是朋友。
我在溫泉縣的大草原上,聽到這樣一首關于馬的敘事長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中間廣為流傳。敘事長詩里說,實際上是人們對馬的一種感情的寄托。在蒙古族的文學藝術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的馬的形象,而且都是美好的、象征吉祥的駿馬的描述或主題。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蒙古馬不像是好馬。它個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卻是世界上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隨時都可以找到食物,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載的工作。它還可以為騎手提供食物,馬奶的利用減少了軍隊對后勤的要求。
有史料載,成吉思汗所向披靡的歐亞遠征軍只有13萬人,軍隊的數量雖不算多,但蒙古騎兵的坐騎卻絕非一般。經過他們調馴的駿馬戰斗力倍增,一匹戰馬可以頂得上三四匹馬的效用,敵方戰馬根本不能與之匹敵,紛紛敗下陣來。
蒙古人的馬鞍具有裝飾美化功能,而且通常都用白銀雕鏤出各式各樣的花紋
鞍馬藝術是蒙古族馬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蒙古族制作馬鞍和裝飾馬鞍的歷史十分悠久,中國大學問家王國維先生曾贊美說:“其鞍輕簡以便馳騁,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豎而后開,故折旋而不膊不傷。鐙圓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闊故靴易入綴。鐙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爛,闊才一寸長不逮四總,故立馬轉身至順。”(《黑韃史略箋證》)這說明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是善于制作馬鞍,善于裝飾馬鞍。所以《多桑蒙古史》中也說,蒙古人的馬鞍具有裝飾美化傳統,而且通常都用白銀雕鏤出各式各樣的花紋。
蒙古族馬鞍的基本形制,可分為方腦(前橋)鞍和尖腦鞍兩種,其中也有大尾(后橋)式和小尾式的區別。如今草原上的匠人能制造出十分合體的馬鞍,不但主人騎著舒服,連馬也會感到舒服。有些人講究馬鞍子,都要做各種裝飾,刻制各種花紋圖案,鑲嵌骨雕或貝雕,也有用景泰藍裝飾的馬鞍。馬鞍其他部位也都加以美化,如軟墊、鞍橋、鞍檐、鞍花等,還有頭上的鼻花和腮花的銀飾件,更顯得華麗奪目。其制作工藝精美,是稀罕的藝術品。好馬配好鞍,勝過龍駒。這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馬文化結出的碩果之一。
血性的風物養育血性的人,馬與蒙古族的不解情緣
馬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資源財富,是草原上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是軍隊作戰的制勝法寶,也是詩歌文學中的重要主題,是蒙古族歡慶娛樂的親密伴侶,更是他們美的心靈和理想借以寄托的載體。所以馬在蒙古族的全部社會生活中,始終具有著重要意義。
在生產領域里,馬是牧民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又同時是生產對象。放牧、挽車、承騎、遷徙,乃至以馬為資源的商品貿易,皆是要靠馬才行。所以馬是牧民富有的標志,繁榮興旺的象征。最早的時候,草原上富有的人,馬匹之多“量論谷”。以“浩特格爾”(即山溝或洼地)和“套海”(即灣子)來計群數。馬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沒有馬,草原經濟便無法經營”。
馬又是蒙古人生存生活的資源。馬奶及馬奶制成的酒,是蒙古族喜用的飲食。元朝歷代大汗,每年秋8月,都要從大都返回草原,舉行盛大的馬奶宴。宋代孟珙在《孟韃備錄》中說道:
“飲馬乳以塞饑渴,凡一馬之乳,可飽三人”。在戰爭中,“屯數十萬之師,不舉煙火。”就是以馬奶充饑。飲用馬奶還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在今天的醫療保健領域仍視為重要的醫用保健品。馬奶酒更是上品佳釀。《馬可?波羅行紀》中說:“韃靼人飲馬乳,其色類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蒙古人飲馬奶酒始見于《蒙古秘史》,從成吉思汗先祖時代即以釀制,到元代時已成為宮中的“國宴之酒”。在蒙古人心中,馬奶酒是神圣的飲料。
縱觀歷史,當年草原上部落戰爭和王者出征的風起云涌的時代,馬的多寡壯弱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進軍征伐的激戰中,強大的鐵騎就是勝利者的象征。在成吉思汗的軍隊中,許多旗幟中有一面鑲邊的藍色大旗,旗中間有一匹奔馳的白色駿馬圖。這面白馬軍旗指向哪里,軍隊則打到哪里,這匹白駿馬就成了軍隊無聲的指揮官。這種時刻,馬是威武的也是一種權威的象征。所以在蒙古族地區一些莊嚴的場所或建筑物上,常雕塑一匹奔騰的高大白色駿馬作為代表性標志。
在蒙古族的祭祀儀禮中,也把馬作為崇拜的靈性的神駒看待。按傳統的民間習俗要選一匹“神馬”來主宰一個馬群。平時,馬保佑吉祥,戰時則為強軍之利器。成吉思汗西征歐亞、統一南北,靠的是戰馬的背力和足力強大的鐵騎大軍。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上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動中,也總要有一匹白色駿馬的形象才算是大奠。在傳統的祭祀禮儀中,有兩種作為馬文化現象的習俗是值得一寫的。一種是懸掛“風馬”旗的習俗,一種是系彩綢帶“神馬”習俗。“風馬”稱“天馬圖”,圖案正中是揚尾奮蹄、引頸長嘶的駿馬,托著如意瑰寶飛奔;駿馬上方是展翅翱翔的大鵬和騰云駕霧的青龍;駿馬下面是張牙舞爪的老虎和氣勢洶涌的雄獅。這五種動物以不同的姿態和表情,表現了它們勇猛威嚴的共性。人們把這個圖案拓印在十多厘米見方的白布或白紙上,張貼于墻壁,不管取何種形式,它的真正含義都比其表面圖案深遠,是人們對于命運吉祥如意的寄托,希望自己的前途像乘風飛騰的駿馬一樣一帆風順。
如果說“風馬”象征著人們的“運氣”和“幸運”的話,那么“神馬”便是人們愛馬和祝愿馬群興旺的寄托。什么叫“神馬”呢?按照蒙古族傳統習俗,人們從馬群里挑選出一匹自己最喜歡的馬或作出貢獻的“勞苦功高”的馬,舉行祝福涂抹儀式,在它的鬃毛或脖頸上系上彩綢帶,宣布為獻給神的馬,名曰“神馬”,終身不受羈勒,不服勞役,撒群閑游。過去人們認為這是迷信做法,但換一個角度看的話,實際上這是牧民借獻神之名,祝愿自己馬群興旺的愛馬思想集中表現。從這些馬的情物中,可以看到馬在蒙古族生活里,已不僅只是乘騎的馬,而且已經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人文特征。
原始草原殘酷的生存規則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血性的風物養育血性的人。對蒙古人來說,血性是一種自覺,一種習慣。人是這樣,馬亦如此,蒙古馬成就了成吉思汗,成就了馬背民族。
(編輯: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