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13-12-11
![]() |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調查顯示,中老年人是睡眠質量低下的主要人群。但相當一部分人只關注睡眠障礙本身或軀體化疾病帶來的影響,卻忽視了隱藏在失眠背后的心理問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余金龍表示,失眠問題更多是由心理疾病造成,正確認識潛在的心理疾患,尋求心理治療與自我調節是解決失眠問題的關鍵。(記者 魏靜紅 通訊員 韓文青)
失眠背后是心理問題
失眠的癥狀有多種,包括入睡困難、睡眠淺(睡眠中有微小的聲音也能聽見)、夢多、早醒、睡眠感缺失(入睡了但感覺沒有睡著)等。漸入寒冬,日照減少,人們的情緒波動較大,是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高發期,而失眠正是這些心理疾病的特征之一。余主任表示,自入冬以來,到門診看失眠的病人就達到60%以上,其中不乏中老年人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人群常伴有抑郁、焦慮情緒等心理問題。余主任提醒,若失眠時間有兩周以上,失眠已經給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感覺睡眠時間明顯比平時減少了,就要考慮到心理科就診了。而以上癥狀持續時間為兩個月左右就是慢性失眠了,這時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在“作怪”。
退休前后易受失眠困擾
事實上,因心理疾病而導致失眠的例子在中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見。59歲的老張是某銀行的行長,最近兩個星期總是感到不明的煩躁,晚上難以入睡,甚至徹夜未眠。焦躁不安的情緒加上失眠的困擾已嚴重影響到老張的生活和工作,在家人的陪伴下,老張最終向心理醫生求助,經診斷發現,老張患有躁狂癥。失眠問題同樣困擾著53歲的王阿姨,其女兒提議她到心理科就診。王阿姨就納悶了,“我平時都是一個開朗的人,會有什么心理疾病呢!”然而當她跟醫生聊天時,一向平靜的她竟然大哭起來,經醫生診斷,王阿姨是抑郁癥導致了失眠。
“退休前后是失眠的高峰期,因為很多人會感覺退休后與社會脫軌,焦慮感增多,加上作息沒有規律了,就會患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帶來失眠的困擾。而失眠不僅會影響情緒和生活,還會引發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等。”余主任強調,中老年人需警惕失眠的癥狀,若患有焦慮癥,會表現為入睡困難,而抑郁癥的患者則會容易早醒。
失眠不要亂吃安眠藥
應以自我調節為主
面對失眠,很多人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這會使得大腦更加興奮,就更加難以入睡了。余主任表示,要改善睡眠質量問題,除了要準確找出失眠背后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是進行生活規律的調整。他提出了9點建議:(1)晚上不要睡太早,10點半到12點之間入睡最佳;(2)有了睡意才上床睡覺;(3)不要在床上看電視;(4)不要逼自己睡覺,要順其自然,否則會適得其反;(5)早上要準時起床,若睡懶覺會使得生物鐘紊亂,容易引起失眠;(6)不能補眠,若補眠會把第二天的睡眠時間用掉,容易引起惡性循環;(7)了解睡眠的規律:只要躺下了,眼睛閉上,大腦就會當作是睡覺了,因此不必為沒有進入熟睡期而感到焦慮;(8)中午要休息,時間為30~45分鐘適宜;(9)白天不能打瞌睡,要打醒精神,因為打5分鐘瞌睡相當于睡了一覺,使得晚上更睡不好了。
除了生活規律的調節外,病情嚴重的患者還要進行藥物治療。但余主任提醒,患者千萬不要因為害怕睡不著而亂吃安眠藥,一定要在醫生的建議下才使用,否則會帶來“難治性失眠”等嚴重后果。“如今市面上有一些治療失眠的中成藥,吃了會很快入睡,這些中成藥里就很可能有安眠藥成分了。還有一些治療失眠的藥物會產生依賴性,一開始吃了之后會睡得很好,但后來越吃越多,停藥后會反彈,若中老年人自行購買使用,會出現很嚴重的后果。”余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