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件平常、輕松的事,但對于部分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卻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且還可能潛伏著危險。為此,記者采訪到廣東省藥學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曾智桓,請他講解如何防止“排便傷害”。
指導專家 廣東藥學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 曾智桓
記者 李 楠 通訊員 潘英媛
清晨排便有隱憂 別跟便便較勁
心腦血管病人排便猝死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一個話題。為何解大便會發生猝死呢?原來,當用力摒氣排便時。腹壁肌和隔肌強烈收縮,使腹壓增高,而腹壓的增高會使心臟排血阻力增加,動脈血壓和心肌耗氧量也因而增加。據研究,排便時腦動脈壓力可增加20毫米汞柱以上;血壓驟升可導致腦溢血,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可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及嚴重的心律失常,兩者都可能造成猝死;另外,老年人血管調節反應差,久蹲便后站起容易發生一過性腦缺血,容易暈倒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而在血壓出現早高峰的清晨,這種危險就被成倍增加。
因此,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排便不要太使勁。排得出來就排,排不出來不要勉強,排便用力是大忌。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患者最好坐著排便
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下肢血脈不暢,肌力不足,久蹲容易發麻和疲乏,特別是患心腦血管疾病時,血壓調節功能減弱,血管的脆性增加。專家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上廁所排便時特別要注意。
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外,還應注意排便姿勢,最好采取坐位排便,以減少身體屈折度。這樣不但能減輕心臟負擔,緩解上半身血管壓力驟升,也可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危險。如廁坐起動作要慢,排便時,動作一定要慢,慢慢坐下去、站起來。家里還可以考慮在馬桶周圍安裝把手,便于老人起坐。
排便前要有“熱身動作”
為了避免上述不幸的發生,除了要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外。高血壓患者以及有心臟病史的人,都應該避免突然發力。如果必須進行,要提前做熱身運動。
起床練練蹲步走 起床后,先仰面平躺,雙腿自然分開伸下懶腰,做幾下深呼吸,讓腹部做個“熱身”。起床后,先喝點水,然后作蹲狀,在屋里頭轉上幾個來回。蹲著走的時候,能對腹部起到按摩作用,再加上深呼吸動作,鍛煉腹部彈性。
空暇活動髖關節 坐在地上,腿伸直,雙腳并攏,然后用雙手抓住雙腳,盡力使身體貼近地面。然后放下大腿,吸氣,收縮肛門,再慢慢放松。反復做10次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腹部受到擠壓,再加上收縮肛門動作,不僅能使腹肌得到鍛煉,還能形成排便反射。
俯臥抬腿緩解腹脹 俯臥的時候,用雙臂輕輕墊在肚子下,輕抬下巴深吸氣,并抬高一條腿,另一條腿保持水平。保持此姿勢幾秒鐘,然后呼氣,放下腿。換條腿重復做一遍。這個姿勢可以促進坐骨神經的血液循環,對腹脹、消化不良、便秘都很有幫助。
此外,老年人排便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原則,防止“排便傷害”。第一,注意在排便感明顯時立即如廁,不可久忍大便。第二,按照排便動作規律進行排便,即前一個排便動作完成后,稍事休息,等產生第二次排便感時,再作第二個排便動作。第三,排便時不宜用力過猛,以免損傷肛門局部,應緩慢增加力量。第四,排便困難時,可用手在左下腹部按壓,協助糞便向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