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華盛頓郵報》以根據歐洲各國2001年至2011年人口變化趨勢繪制的地圖說明了何以對于難民,有的歐洲國家熱情接納,有的歐洲國家卻敬而遠之,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經濟,或者說在于具體的人口情況,對外國移民的需求程度差異。這些地圖不但解釋了我們看到的事實,還能夠告訴我們哪些國家錯失了未來增長的機遇。
以下即文章全文:
上周,數百德國人高舉起“歡迎難民”的標語,而更多的其他歐洲人看著這一幕,則多少有點心慌意亂。三十七歲的阿拉里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他表示:“只有德國是在歡迎我們。”在他身邊,是數以千計一同來到慕尼黑火車站的難民們。
這些難民幾乎都是來自匈牙利,一個移民政策非常嚴苛的國家,許多難民都說,該國政府對待他們的方式毫無人道可言。可是,為什么同是歐洲國家,態度竟然如此天差地別?為什么一些國家打開大門歡迎難民,而另外一些國家則盡可能將其趕出門外?
背后的原因當然很多,很復雜,但是有一點顯然在最重要之列,這就是具體的人口情況。比如,德國人口迅速老齡化,讓他們愈來愈意識到接納更多外國人的急迫性。其他一些國家的老齡化趨勢沒有那么嚴峻,因此對移民的歡迎情緒也就沒有那么熱烈。
仔細觀察下面這些地圖,比較整個歐洲各國人口2001年至2011年間的變化,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歐洲各國在難民問題上態度分歧的關鍵原因。事實上,這些地圖不但解釋了我們看到的事實,還能夠告訴我們哪些國家錯失了未來增長的機遇。
冷色調表示2001年至2011年期間人口增長,顏色越深增幅越大,暖色調則表示人口減少,可以清楚地看到,德國和東歐/巴爾干地區人口減少最為明顯,而英法則是增加較為明顯
德國歡迎難民緩和人口滑坡
要解釋德國人眼下幫助難民的熱情,同情心和曾經的納粹歷史——二戰中,德國使得整個歐洲都變成了戰場,最后,許多德國人自己也成了難民——都是言之成理的原因。不過,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時候公開承認了:德國真的需要這些人。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變化可能會在未來的年頭中徹底控制和改變我們的經濟。我們希望能夠向著積極的方向扭轉局面。”德國總理默克爾周一所強調的,正是幾個月以來,在德國非常流行的一種說法:德國人口正在迅速縮減,而且局面在未來還將進一步惡化。根據該國統計部門的預期,到2060年時,德國人口就將從現在的8100萬減少到6800萬至7300萬。
眼下,德國其實就已經出現了年輕的,技術熟練的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企業的用人缺口成千上萬,因為他們找不到足夠的應聘者。周日,汽車巨頭戴姆勒首席執行官蔡澈(Dieter Zetsche)接受報紙采訪時表示:“大多數難民都是年輕人,受過良好教育,積極性很高。這正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人。”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次調查發現,歐洲穆斯林比起歐洲其他人口,平均年齡要低八歲。戴姆勒和其他企業現在都想到難民接待中心去尋找潛在的員工,來填補空缺的崗位。現在,第一個難民就業門戶網站已經創建,準備將難民和潛在的雇主連接起來。
難民的進入對德國社會還有整體性的好處。德國的福利系統堪稱是世界上最慷慨大度者之一,但是由于退休者越來越多,而適齡納稅勞動者卻越來越少,系統面臨的壓力也日益巨大。歐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德國適齡工作者與退休者的比例為三比一.。在最近的一篇專欄文章當中,德國智庫馬歇爾基金會的齊巴思(Astrid Ziebarth)表示,德國對難民危機的反應是“最現實也最理想”的。許多德國人現在支持接納難民,或許還只是出于道德的原因,但是在未來,伴隨移民突然急劇增加而必然要到來的政治辯論當中,經濟原因或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被綠迷彩包圍的黃迷彩——德國年輕勞動力短缺嚴重,幫助難民找工作的網站已經建立,制造商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沖到難民中招工了
瑞典歡迎難民另有其他原因
這些經濟上的打算使得德國有別于瑞典,盡管瑞典的人口并沒有下滑,但是以人均比例計算,他們卻是歐洲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歷史上,瑞典政府一直是在難民問題上最樂于助人者之一,這一次如此迅速地做出反應,當然與傳統有巨大的關系。盡管瑞典政府允許難民立即開始就業,但是后者要找到長期工作機會卻非常低。在這里,年齡二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外國出生者有近一半沒有工作。
工業經濟研究學會瑞典經濟學家薩納達吉(Tino Sanandaji)在接受半島電視臺采訪時表示:“這里確實沒有多少就業機會提供給那些技術水準很低的勞動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制造業的就業機會并不要求勞動者之前有怎樣程度的知識,因為企業有學徒計劃可以教他們。在德國,工程師和擁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更受歡迎,而在瑞典,空缺的崗位往往要求應聘者有較高的歐洲教育程度,或者是極熟練地掌握瑞典語。
人口穩中有增,反而是更激烈的經濟競爭,以及社會吸納更多移民的能力更令英國人擔憂,這便是當前的主流民意
英國人口全歐最穩定最多樣化
英國堪稱歐洲人口方面的一個異數:歐盟委員會估計,到2060年,在移民和高于大多數鄰國的出生率推動下,英國將成為歐洲的人口第一大國。
德國在努力吸引外來人口,而英國卻不愿意接納他們,當前的普遍預期是,到2060年,移民將占德國人口的9%,但是卻將占英國人口的14%。英國首相卡梅倫最近正在考慮一個2萬難民的額外安置計劃,接收那些最弱勢的人群。英國評論家們紛紛表示,這一策略將道德考慮放在了經濟考慮前面,言辭之間顯然在暗諷德國。
英國人皮里陽秋地說自己的做法比德國和奧地利更道德,而在這些國家聽來,這就未免太有憤世嫉俗的味道了:單單剛上個周末,就有2萬難民到達慕尼黑,而英國 未來五年打算重新安置的難民,也不過只有2萬。
無論怎樣,英國政府的立場是得到了大多數民意支持的。英國人害怕更激烈的經濟競爭,害怕自己的社會沒有能力吸納更多生于外國的移民,這就決定了主流民意難以改變。
法國不但沒有人口縮水的麻煩,反而遭受著移民帶來的文化與社會沖突,以及相應的社會撕裂的威脅,比如今年1月的兩次恐怖襲擊,使得整個國家不能不隨時保持警戒
法國因社會結構變化而謹慎
和英國一樣,法國也是歐洲少數人口呈增長趨勢的國家之一,這主要也應該歸因于移民和高出生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的人口增長是全國性的,連鄉村地區也是如此。
與此同時,這個國家還持續處于高度警戒之中:在巴黎和國家的其他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警察和軍人在街頭巡邏,防備著可能的恐怖襲擊。1月間,一家猶太人超市和一個雜志編輯部都遭到了伊斯蘭恐怖分子的襲擊,這顯然無助于修補日益增多的移民和主流白人群體之間的裂痕。盡管目前,法國人口當中只有7.5%是穆斯林,但是保守派政治家們還是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憂心忡忡。2012年,不久后成為人民運動聯盟主席的科貝(Jean-Francois Cope)就曾經表示過擔心:“在有些地方,孩子們甚至都不能好好吃他們的巧克力可頌面包了,就因為趕上了齋月。”科貝指的是一條新聞——在穆斯林的齋月期間,一名非穆斯林兒童手中的巧克力點心也被蠻橫奪走了。
盡管面對著如此煽動意味十足的言論,法國總統奧朗德依然遵循著不變的指導方針,平等看待所有國民。這聽起來合乎邏輯的理念其實也有著種種令人擔憂的內涵。許多法國移民都覺得自己被政府忽略了,因為“全民平等”至今也沒有真正在各種補貼行動計劃當中完全體現出來。這些計劃和美國的類似,是幫助移民的下一代脫離貧困和就業歧視所必需的幫助。只是,法國并不收集其公民的具體人種、種族或者宗教信息,這就使得辨別歧視行為變得更加困難了。
不過,較小規模的研究都發現,那些名字聽起來像來自外國的人們申請職位時,如愿的機會要明顯小得多,還有一份研究發現,許多移民的孩子都感覺他們并沒有被其他人視作是法國人。
在法國,或許并沒有那種缺乏移民,以至于未來人口可能縮水的風險,但是政府的難處在于,他們必須找到可行的方法來養活該國比例不低的被忽視的人口。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法國接納更多難民的意愿是非常有限的。
在歷史上,巴爾干地區曾經長年是基督教世界與奧斯曼土耳其爭奪的戰場,當地人對穆斯林移民心懷戒備也有民族心理原因,但他們很可能是失去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機會
匈牙利等中歐國家坐失人口機遇
與法國不同的是,許多東歐國家都面臨人口下滑的問題。可是盡管如此,他們依然拒絕接納更多難民。匈牙利最近建起了邊境圍欄,就是最突出的例子:該國總理上周宣稱,他是在保衛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免于穆斯林的沖擊。“當前在我們眼前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在整個歐洲產生爆炸性的后果。”他公開撰文寫道,“我們必須承認,歐盟誤導的移民政策應該對這種局面負責。”
然而,這并不能改變該國人口縮水趨勢嚴重的問題:到2030年,匈牙利的人口就將減少5.8%。匈牙利人口劇減的趨勢在東歐絕非特例,其他一些國家的情況甚至更糟糕:人口研究機構Infostat最近得出結論稱,斯洛伐克正在迅速老齡化,其社會必須“準備好……整合更多外國人(往往是來自其他不同文化背景)”。可是最近,斯洛伐克的做法恰好相反:他們公開宣布,只接納基督徒難民,而不接受穆斯林。東歐和巴爾干地區其他國家人口狀況也都差不多,也都希望限制穆斯林難民的入境。
這樣的想法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比如高失業率和疲軟的經濟表現就是最直觀的因素。理論上說,人口增長不見得都會帶來經濟增長的。不過,東歐國家現在采取的政策恐怕是很難被忘記的:像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這樣的國家未來恐怕也吸引不到多少穆斯林移民,哪怕他們有朝一日突然意識到自己迫切需要更年輕的外國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