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目標的實現并不意味著人口問題的終結,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的轉型——從高生育人口問題轉向低生育人口問題,從增長型人口問題轉向結構型人口問題,從體制型人口問題轉向政策型人口問題】
□穆光宗
如何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少年強則國強。發展經驗顯示,每一次“嬰兒潮”主導的人口增長浪潮,都會對應出現一個經濟繁榮期。創造“嬰兒潮”等于創造生生不息的新“人口紅利”。因此,在可能的條件下,要盡量釋放全面二孩政策彌補少子化虧損的效能。
從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到省市區層面上實施會有一個過渡期,在各地落地也有一個時間差。所以,首先值得期待的是各地能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盡快落地實施,縮短過渡期也縮小時間差,以期充分釋放政策效能,特別是讓部分想生能生的“70后”抓住這最后的生育機會。非獨群體主要是70后高齡人群,其中小部分可能會將二孩生育意愿付諸行動。如何科學備孕、助孕、優孕、降低風險是大家所關心的,需要衛計委提供相關的生殖健康優質公共服務并開辟綠色服務通道。
其次,要采取配套政策措施,將生育權限政策和生育服務、生育福利和生育宣導政策緊密結合,形成“四位一體”的政策合力,重建生育文化,降低生育成本,營造生育氛圍,鼓勵生育行為,創造“樂生、想生、敢生、優生”的二孩生育格局。
再次,要豁免對超生二孩行為的懲處和罰款,要建立“包容性二孩”、“包容性計生”和“人道主義計生”的新理念。超生雖然屬于法外行為卻在情理之中,借此努力彌補長期少子化所造成的“年輕人口虧損”和生育新政遇冷所帶來的“嬰童赤字”現象。
綜上所述,全面二孩政策的出臺意義很大,它終結了強制性的、代價巨大的獨生子女政策;但因為并沒有改變限制生育的傳統治理方式,二孩政策實際發揮的作用預期很小,并不能迎來想象中的“嬰兒潮”。所以中國很難走出“選擇性獨生子女時代”和“超低生育率陷阱”,難以從根本上遏制少子老齡化、性別失衡和年輕人口虧損等人口危機。
倡導科學的人口觀
科學的人口價值觀、發展觀、問題觀和治理觀決定了科學的人口治理機制的形成和運作。
首先,科學的人口價值觀體現在:人口是人的集合而不是數的堆積。人是人口的本質,口是人口的表象。古今中外的人口都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社會生存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是顯而易見的人口公理。天地之間,莫貴于人。人口是力量的載體,是生產力、消費力、創造力、戰斗力、制衡力、威懾力、保障力和支撐力等的集合。人口是動力、資源和財富,嬰兒是希望、未來和保障。保護生命、尊重人權、家國和諧、持續發展、造福人民應當成為“國家共識”。
其次,科學的人口發展觀體現在:人口發展遠比人口增長重要。人口發展重點在人口的結構、功能和關系。人口發展具有很強的周期性和慣性。人口的性別年齡結構構成了人口生態,其平衡性、多樣性和持續性需要保護和優化。
再次,科學的人口問題觀體現在:尊重和認識人口問題轉型規律。當下和未來中國人口問題表現為人口少子化為源頭的人口虧損、人口失衡、人口風險和人口萎縮等新人口危機。
最后,科學的人口治理觀體現在:未來的人口政策要以人口安全、人口平衡、人口優化為導向,努力減少“選擇性獨生和不生”現象。無論是政策性還是選擇性獨生子女,都不是上佳的選擇。中國不需要更多的獨生子女。預期不久的將來,人口生育政策改革還將進一步深化,全面自主生育和全面鼓勵生育或將成為中國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人口新國策和百年戰略。中國不僅要還權于民,而且要造福于民。
丹麥、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在進入內生性、文化性和意愿性低生育陷阱之后,提振超低生育率必須走家庭去負擔化、國家高福利化之路。廣而言之,只有以自由生育政策、家庭福利政策、公共服務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四位一體”來重建生育文化、促進人民福祉、引導人口行為、保護人口生態、優化
人口發展,才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煥發人口生機和紅利的根本途徑。
(作者為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