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失衡與亞健康的關系
人體的微生態平衡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比如人體的營養代謝和正常菌群有著密切關系;正常菌群能夠發揮免疫調節的重要功能,對于人體抵抗各種各樣的疾病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膳食結構發生極大變化,這些地區在飲食習慣上傾向于較為精致的肉類、脂肪類食物,膳食纖維的攝入過少,加之抗生素濫用、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人體微生態失衡狀況。而由此導致的慢性病正成為我國公眾營養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
亞健康與消化系統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精神狀態的變化能影響胃腸道黏膜和肝臟等血流動力學和分泌的失調。同時,也會引起胃腸道運動功能的變化和紊亂,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各類微生物在人體內的內環境中形成一種微生態平衡,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其體內微生態往往失衡,腸內的有益菌群(如雙歧桿菌)的減少,而導致有害菌群及人體毒素就此會占據優勢,從而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產生。如:炎癥,潰瘍,良、惡性腫瘤。
人體碳水化合物代謝、脂肪代謝、蛋白質代謝等與正常菌群有著密切關系。正常微生物菌群的存在,對于我們人類抵抗各種各樣的疾病起著重要的拮抗作用,發揮免疫調節的重要功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這樣一個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衡是動態的,人體正常的益生菌處在動態的平衡當中。在平衡狀態下,腸道這些微生物發揮著它們各自的作用,起著各種各樣的有益作用。一旦生態平衡受到迫害,造成失調,體內有害菌大量繁殖,就會受到感染,甚至腫瘤會出現。
2.1
腸道菌群失衡與二重感染
正常情況下腸道正常菌群與人體內外環境保持著平衡狀態,對機體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就會形成菌群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或加重病情,進而使菌群失調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抗生素應用不當是引起菌群失調的主要原因??股卦跉绮≡耐瑫r也抑制了正常菌群的生長,實際上是使腸道無菌化。當正常菌群遭破壞,腸道的環境條件發生改變,某些耐藥菌和外來致病菌就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調癥。如臨床常見的葡萄球菌、艱難梭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假膜性腸炎。
2.2
腸道菌群失衡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正常人的小腸上段細菌很少,但若先天性腸道不暢或因胃腸道手術及運動引起的小腸淤滯時,會造成腸道內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艱難梭菌等的過度生長。當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某些原因致胃酸缺乏時,胃及小腸上段細菌也會大量繁殖,結腸及小腸下段的細菌出現上移,造成小腸的細菌增多,進而使結合膽酸分解為游離膽酸,影響脂肪的吸收,造成脂肪瀉。
2.3
腸道菌群與急慢性腹瀉
外來的腸道致病菌進入機體會導致急性腹瀉,急性腹瀉患者由于常駐菌的大量排出,過路菌比例增加會導致菌群失調。當合理應用抗生素時,致病菌被殺死,腹瀉結束病情恢復后腸道菌群也會逐漸恢復正常。若急性腹瀉沒能及時治療,會導致慢性腹瀉。慢性腹瀉也會使常駐菌不斷大量的排出,過路菌的數量相應增加。
腹瀉的發生會影響腸道蠕動功能,也會影響腸道正常菌群的比例,出現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量減少,而條件致病梭桿菌、酵母菌量增多,進而導致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而引起腹瀉,腹瀉又加重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
2.4
腸道菌群與便秘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便秘會誘發不同的疾病而提早老化。糞便長時間地積存于腸道中,使有害菌大量繁殖,產生有害物質,被吸收入血液,進入肝臟,損害肝細胞。另外,便秘由于排便困難而常常需要用力屏氣,使腹肌強烈收縮,導致腹腔內壓力增高,當腹腔血管受到一定壓力后,就會使血液大量回流到心臟,致使心臟負擔加重,血壓升高。不僅如此,便秘還會引起慢性潰瘍、痔瘡、腸癌、乳腺癌等病。
便秘與腸內細菌的關系,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有相關的研究,許多報告一致指出,如能增加腸內的有益菌,即可迅速有效改善便秘。學者發現,便秘者腸內菌群十分不平衡,糞便中的有益菌比健康者降低25%以上,也有報道說,在50%的便秘者糞便中,并無有益菌的存在。
腸道菌群在腸道免疫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是維持正常消化功能和防止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外界環境變化時,腸道內的條件性病原菌就會引發消化道疾病,此時黏膜屏障的功能就會受損,腸腔內細菌可達到腸系膜淋巴結,并可能進一步侵犯遠處臟器。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后,小鼠脾臟溶血空斑數減少、巨噬細胞吞噬率降低、T淋巴細胞數量及IL-2的含量減低、脾臟的重量減輕,說明腸菌群失調不僅可以降低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也可降低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免疫功能下降可導致機體的二重感染、醫源性感染或新的感染,這些不良后果又可加重菌群紊亂,形成惡性循環。
一項正在進行的調查更是觸目驚心:全球85%人群遭遇腸道超前老化。也就是說85%以上人群腸道實際年齡比自然年齡老化20~30歲。腸道老化正日化趨嚴重,輕者導致腸功能紊亂、營養吸收差、鈣鐵鋅及維生素缺乏、機體免疫力下降,重者就會因腸道的超前衰老而過早死亡而不得不走向生命的終點。科學家形象地將此類現象稱為“腸道沙漠化”。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中國有1.2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胃腸疾病,其中,尤令人憂慮的是青年群體,據統計,中國8000萬白領階層中腸道疾病患者達68%,而這一比率仍有上升趨勢。而老年腸道患者占70%以上,情況更不容樂觀。所以,不管是青年或是老年人,我們都應該更加重視腸道的健康。
對動脈硬化、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老年性癡呆等腸道檢查有菌群失調者,有人用雙歧桿菌等復合制劑,對治療其腸道菌群紊亂和改善癥狀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信奉自然療法的人們常堅持認為:皮膚疾病往往表明了人體的毒素正試圖從皮膚找到排出的通道,這些毒素在排出體外時便會引起炎癥和刺激。腸道的正常菌群在微生態平衡是有助于毒素的分解并經過腸道排出體外,如果經常發生便秘,腸道中的腐敗菌就會大量繁殖產生各種毒素,在結腸中停留時間越長,毒素進入體內的量越多,毒素隨血液傳遍全身,而這些毒素透過皮膚分泌出來,會引發皮膚發炎或形成痤瘡。歐洲學者研究發現,大部分痤瘡患者在服用益生菌兩周左右,痤瘡基本消失。皮炎和濕疹是過敏性皮膚常見的皮膚病。通過飲食調整如服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可緩解或治愈,這與益生菌的免疫調節作用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