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中,自主神經系統能夠調節內臟、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并參與內分泌調節葡萄糖、脂肪、水和電解質代謝,以及體溫、睡眠和血壓等。
當患者的自主神經系統出現病變時,患者的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都易受到影響。其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缺乏特異性,有可能平時沒什么感覺,容易被大家忽視,可一旦發生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還是非常大的,甚至有時候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有可能增加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下面筆者參考文獻,就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常見臨床癥狀做一總結,以提高大家對本病的認識。
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可影響患者的運動耐力,這可能與患者運動時心率及血壓的反應下降,心搏量減少,另外射血分數減低,心肌收縮功能障礙及舒張期充盈減少也限制了患者的運動能力。
正常人往往活動時心跳比休息時快、白天比夜間快,而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的患者則表現為休息狀態下心跳過快(稱之為“靜息心動過速”)而心慌、心悸,并且白天與夜間的心率變化不大(稱之為“固定心率”)。
當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經發生病變后,部分患者可發生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即平臥位時血壓正常,一旦站起,血壓會突然下降而呈低血壓狀態,這時患者就會感到頭暈、心慌、眼前發黑、嚴重時會導致暈厥,這是由于血管不能及時收縮以維持正常血壓的緣故。
疼痛是機體的預警信號,然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心臟感覺神經病變,使得在發生急性心梗時無疼痛或疼痛很輕微,僅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惡心、心律失常、心衰等。
而不典型的癥狀可能會導致患者就診和診斷延遲,進而影響及時的血運重建治療,因此無痛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高于伴有胸痛的急性心梗患者。
研究表明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與無痛性心肌缺血顯著相關,危害也最大。
表現為胃部灼熱感和吞咽固體食物困難;可能會被誤診為食道腫瘤或反流性食管炎。
當支配胃腸的神經發生病變時,患者可出現胃蠕動減弱、排空延遲,醫學上稱為胃輕癱,患者表現為胃部脹滿、噯氣,呃逆甚至嘔吐,胃輕癱不僅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還導致血糖控制變差。
因為胃排空延遲,導致碳水化合物吸收與口服藥物的吸收和胰島素注射作用之間在時間配合上發生不合,會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動和餐后低血糖的發生。
腸功能紊亂可引起頑固性便秘、腹瀉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一般糖尿病患者便秘的情況更為常見,這主要由于大腸的動力降低引起,程度輕重不一,嚴重者可能一周只有一兩次大便。
當支配膀胱的神經受累時,可引起膀胱感覺喪失,膀胱內尿量累積到1000毫升或者以上而患者毫無尿意,排尿次數減少。
另外,逼尿肌功能減弱,引起排尿無力,尿潴留等,可增加細菌、真菌感染的機會,嚴重的逆行性感染會危及腎臟,引起腎功能迅速減退而出現尿毒癥。
勃起功能障礙、逆行射精出現性欲減退、陽痿,無射精;女性性功能障礙表現為:性欲減退、陰道干澀、分泌物減少、月經紊亂等。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會增加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因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會使低血糖自主神經預警信號(如出汗、饑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減弱或消失,加上神經內分泌障礙時,尤其在1型糖尿病長病程的患者中,針對低血糖癥的胰高血糖素與腎上腺素反應出現障礙。
患者容易發生嚴重低血糖癥,但毫無預警癥狀即無癥狀性低血糖,由于沒有不適,患者可能不會主動進食或求助,最終可能很快進展到嚴重低血糖甚至昏迷,所以有人稱無癥狀性低血糖為糖尿病患者“隱形的殺手”。
汗液調節神經病變引起泌汗障礙,表現為汗液分泌異常,下半身少汗甚至無汗,上半身則因為代償而出現畏熱和多汗的情況。
自主神經病變引起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體溫調節異常,表現為肢體過冷,以下肢及足部尤為明顯。
因上述原因,患者可出現皮膚干燥、彈性減退,手足干燥開裂,并容易繼發感染,還可有指/趾甲營養不良等。
總之,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隱匿性強,癥狀復雜多樣,所以糖尿病病史較長的糖友,一定提高對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上述癥狀表現及時去專科門診就醫,早診斷,早干預,防止自主神經病變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駐馬店市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陳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