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齊文化縱論》:從管仲到慎子和孟子的民本主義


什么是民本主義的原義是草木之根,引申為根基、基礎。民本主義就是把民眾當作國家興亡的根本,借用晉人的一句話說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里的指的是新興地主階級與爭取解放的奴隸或已從奴隸地位解放了的獨立小農、獨立手工業者和小商人。這種民本主義,一般地說是從春秋開始的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把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剝削制)過程中的產物——在反對奴隸制和奴隸主統治的過程中,新興地主階級與勞動人民是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的;特殊的說,它是在齊國新興地主革命過程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學說(關于中國奴隸制的特殊性與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是一個大題目,在這里不可能說清楚,只能在有關地方略為涉及。我參與寫作的《老子通》[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和《法和法學發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對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有較多的論述)。這是因為(1)齊國奴隸制的上層建筑,尤其是它的意識形態比較薄弱;(2)齊國實行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變革最早;(3)革除奴隸制的上層建筑最為徹底。所以,可以說民本主義是齊國的產物,是齊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它的影響又是廣泛的、全面的。

一 民本主義的開端

民本主義是由管仲開其端的。
管仲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在他執政期間,齊國基本上實現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變革。從經濟制度的變革方面說,管仲實行的變革最重要的有兩條:
(一)        承認土地的私有權,向土地私有者征稅
《國語·齊語》記載: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韋昭注:相,視也。衰,差也。視土地之美惡及所出,以差征賦之輕重也,即分別土地質量的好壞,按畝征稅。《管子·大匡》: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尹知章注案田而稅說:案知其壤?而稅之。這與韋昭所說的視土地之美惡及所出,以差征賦之輕重也的原則是相同的,只是《大匡》的記載規定了征稅的具體辦法。相地而衰征,一方面是廢除了西周以來的貢納制,一方面是承認了土地私有權,總之是破壞了奴隸制的井田制。 
在中國奴隸制下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是國有亦即王有,那時沒有個體土地私有者。大約從西周末開始有了私人開荒的私田,春秋以來隨著鐵器用于耕作,私人開墾的土地日益增多。原來這是不合法的,對私田實行征稅,也就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郭老說: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才初稅畝,是在東遷后一七六年。初稅畝的意思是表明魯國正式宣布廢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認公田和私田的私有權,而一律取稅。這就是地主階級的正式成立。經過這一合法承認,土地私有權是被確定了,但私田卻不能免稅了……”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頁)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征較魯國初稅畝大約早八十多年,而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左傳》是魯國的國史,它說魯宣公十五年初稅畝,是說魯國于這一年開始稅畝)。
(二)        實行與民分貨的封建地租制
相地而衰征是承認私有田地的合法性,與民分貨,則是實行封建地租制。《管子·乘馬》說: 

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早)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寢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這顯然是廢除奴隸制,實行封建地租制。
管仲所說的不均的、要廢除的舊制度,乃是典型的奴隸制,這種制度之惡,正是奴隸制暴露出來的弊病。在這種制度下,奴隸是在奴隸主或其管家的直接指揮、監督之下在奴隸主的田地上進行大規模的集體勞動,生產的好壞,收獲的多少,跟奴隸無關,奴隸的最低衣食由奴隸主供給。在這種制度下,奴隸對于勞動當然無積極性、主動性。所以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即不指揮驅使奴隸,奴隸就不干活。在這種制度下,民不知饑寒之至于身,就是由于奴隸主供給奴隸僅僅維持生命的衣食。這樣田地就不可能被充分利用,勞動者的積極性就不能充分發揮。與民分貨,就是把田地的收獲按一定的比例,一部分歸生產者(民)本人,一部分歸土地所有者。也就是田地的生產,由生產勞動者自己負責,除去按照規定交給土地所有者一定量的谷物以外,其余的統歸自己,收獲多了可以多得,他們的生活費用當然也由他們自己負責了。這樣,他們知道不盡力勞動就要挨餓受凍(知饑寒之至于身);所以知時日之早晚,起早貪黑,父子兄弟相互勉勵,干起活來不知疲倦,不怕勞苦,想想可以分到多少就盡力干了(審其分,則民盡力矣)。顯然均地分力與民分貨制度就是封建地租制。與民分貨的比例即地租剝削率是多少,沒有記載,很可能就是后來晏嬰所說的民三其力,二入于公” (《左傳》昭公三年)。即把三分之二的收獲物拿來交租,約為十分之六點六六的剝削率。剝削是夠重的,但較之奴隸制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因而與之分貨也就有了勞動積極性了,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與之分貨當然已經不是奴隸,至于他們的政治地位未見明確記載,很可能還有依附性,尚未成為完全獨立的小農。
與經濟改革相一致,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管仲創立了與宗教神學相對立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它在政治上的主要體現就是民本主義。
《管子·牧民》說: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從其四欲(按:即佚樂、富貴、存安、生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按:指憂勞、貧賤、危墜、滅絕)則近者叛之。

之興廢,即國家的安危存亡在于順民心,還是逆民心從其四欲,還是行其四惡順民心從其四欲,國家則興盛,否則國家就要滅亡。顯然,管仲在這里以為國家的安危存亡的根本。
管仲的民本主義是貫穿到了他的治國政策的各個方面中去的。如他說:下令于流水之源者,令順民心也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量民力,則無不成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不強民以其所惡,則詐偽不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管子·牧民》)。下令于流水之源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行不可復是管仲施政的四條指導原則,而這四條原則都是以是否歡迎或是否可以接受為準。
管仲還強調取于民有度。他說: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 (《管子·權修》)這就是說:取于民過度,橫征暴斂,失掉民心,就是大國,也會滅亡;反之取于民有度,即減少政府的征收和對勞動者的剝削,取得了民心,就是小國也能安定昌盛。
管仲還主張使民知,而不主張愚民政策。管仲在《乘馬》篇中說:民之生也,辟則惠(慧),閉則戾。” (據郭沫若《管子集校》)他主張把政策、法令告訴民眾———當然包括原來的奴隸,因為只有他們明白了與民分貨的辦法,他們才能審其分,……知盡力矣。他還說:智者知之,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巧者能之,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非一令而民服之也,不可以為大善;非夫人能之也,不可以為大功。” 夫人,即人人,參閱《左傳》襄公八年杜預注)可見,管仲在一定程度上看到社會大多數人的力量,這個大多數人中即包括了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并且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開發民智。前面所引的三段話中的也是包括勞動人民的。這是因為管仲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新興地主階級在改變社會制度的革命過程中與爭取解放的奴隸及由奴隸地位解放為農民、小手工商業者有著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新興地主階級在爭取掌握政權、實行政治經濟變革的過程中,要聯合要求解放的奴隸這個社會力量,就是在掌權之后,面對尚有傳統的政治力量、精神力量的原奴隸主階層的相當雄厚的守舊力量,以求自己站穩,得到發展和鞏固,也非照顧勞動人民的利益不可。而從勞動人民方面說,奴隸要求解放不用說了,就是他們成了私有者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之后仍然會擁護開明的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政策,因為當時(到戰國末為止),反對封建壓迫和剝削還沒有提到勞動人民的歷史任務中來。這就是當時能夠產生
民本主義的社會根源。
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所以首先在齊國開始,民本主義所以由齊國的管仲開其端,這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
以臨淄為中心的齊國,自然條件不差,生產力并不落后于魯衛晉等國,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了齊國的奴隸制上層建筑的力量比較薄弱。《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著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至)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齊太公世家》也說: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齊國之地本為東夷人所居之地,夏商兩朝對其地的統治比較寬松,那里保有著較多的原始社會的習俗。齊太公姜尚封國于此,又因地制宜從其俗,簡其禮,亦即對周公的制禮作樂所訂的一套制度沒有認真貫徹。而魯國則不然。魯國是殷商根據地,其統治當然比較嚴密;而周公東征之后,魯國成了西周在東方的政治重鎮、軍事重鎮,它的穩定與否影響到燕、晉、衛、宋、徐、唐、蔡諸國的穩定,實是西周王朝對東方統治之所系,所以伯禽不能不極力地全面地貫徹周禮。季札說:周禮盡在魯矣。這是不錯的。所以,魯國奴隸主統治的上層建筑———包括它的意識形態,比齊國強盛得多。從當時的一個方面看,可以說這是齊國在文化上落后于魯國的表現;但是在新時代,在由奴隸制到封建制變革的時期,它卻成了有利條件。這也是歷史發展中的辯證法。
在管仲之前,齊國就有了鑄鐵,私人開荒的土地已有相當數量。國有井田的生產,已經荒廢得難以維持。《詩經·齊風·甫田》就反映了這種情況: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無田甫田,維莠桀桀甫田就是大田,即齊國公室使用奴隸勞動進行耕作的公田。這幾句詩的意思是:不要耕種那甫田,莠草長得又高又密,不要耕種那甫田,莠草長得像木樁一樣。這同西周農事詩,如《豐年》、《載芟》、《良耜》所形容的公田的豐收景象相比,已是兩個時代。《甫田》是齊襄公時的齊國民歌,就是說在管仲執政之前,齊國的井田制就難以維持了。管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實行與民分貨制度的。與民分貨也不可能是管仲憑空想出來的,很可能早在這種制度之前,實際上已經有了(個別奴隸主已經改用這種方法),正如慎到所說: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慎子·逸文》)
總之,齊國奴隸制的上層建筑,特別是它的意識形態比較薄弱,所以當生產力發展到可以實行封建地租制時,便首先在齊國實行了。大約過了一百年之后,魯國也廢除了奴隸制,實行封建地租剝削制(郭沫若論之甚詳),但是在魯國,卻沒有類似管仲提出的那種民本主義的思想。這是同魯國奴隸制的上層建筑強大,尤其是與它的核心周禮非常鞏固是分不開的。因此齊國成了民本主義的發源地,而素稱文化發達的魯國卻沒有產生民本主義,卻是合規律的;而且這也是此后數百年間魯文化衰落,齊文化興盛的一個根本原因。
管子的民本主義有很大的弱點。他是齊國的首相,是站在當權派的立場上看問題的。雖然他認為是國家安危存亡的根本,但他卻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這里把比作牛羊而進行放牧。顯然,他認為歷史的創造者、決定者是地主階級的當權派。這是個別人物決定歷史的英雄史觀;并且還用了奴隸制時代奴隸主的概念來稱呼(但這也可證管仲所說的是包括勞動人民的)。這是歷史的局限性。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者慎到把管仲開其端的民本主義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二 慎子的民本主義

慎子名到,著名的齊國稷下學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敘述稷下學者時寫道: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故慎到著十二論……”《漢書·藝文志》把慎子歸入法家,謂:《慎子》四十二篇,并自注曰:慎子先申、韓,申、韓稱之。慎子的著作大部分亡佚。現在《慎子》有七篇,是唐代魏征《群書治要》從《慎子》書中摘錄的。另外還有錢熙祚輯錄的一些佚文。當然,現有的少量文字難以了解慎子思想的全貌,但可以看出它的民本主義及其趨向于唯物史觀的明顯傾向。
《慎子·威德》篇說:故騰蛇游霧,飛龍乘云;云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故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弩弱而銲高者,乘于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眾也。”“騰蛇游霧飛龍乘云是用譬喻說人類社會。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統治者之所以能夠統治別人不是因為他們,被統治者之所以被人統治也不是因為他們不肖。之所以如此,在于,這個概念是慎子的發明創造,是慎子的歷史觀的概念。就這段話來看,的產生在于得助于眾即造成的是眾人之力。這是以眾人即為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慎子還有反對個人決定歷史的觀點。他說:桀紂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亂,關龍逢、王子比干不與焉;而謂之皆亂,其亂者眾也。堯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之皆治,其治者眾也。(《慎子·佚文》)慎子又說: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知忠》)顯然,慎子反對英雄史觀,認為國家的治亂安危非一人之力,而是眾人即之力。是不是說慎子已經有了唯物史觀呢?不能這樣說。沒有生產方式的理論,沒有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理論,是不可能建立唯物史觀的。慎子如果不是說到上面所引述的為止,而要深入探討,那就必然陷入歷史唯心主義。我們不能見到慎子全書,就很難判斷慎子是否深入探討,而在這個環節或那個環節上陷入歷史唯心主義了。但是,從韓非那里可以了解從慎到的出發轉化為歷史唯心主義的邏輯。韓非有《難勢》篇,他繼承了慎子關于的議論,而后展開深入探討,終于轉化成國家權力決定歷史的唯心史觀(《法和法學發生學》的《韓非的法學思想》一章略有陳述)。
上述慎子的歷史觀是以民本主義為核心的,較之管仲的思想進步多了。慎子對民本主義還有更深刻、更明確的表達。他說:

古者立天下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長(原上衍字)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慎子·威德》)

的本意即管理。立天子、立國君、立長是為了服務于天下、國家,是為了對社會進行管理,而不是立天下為了天子一人一家,不是立國家為了國君一人一家,……顯然這是說國君、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是根本而國君、政府則是從屬于人民的。雖然慎子所說關于國家起源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但是他的民本主義較之管仲不僅增加了新內容,即:不僅認為是國家治亂興亡的根本,而且是以人民為本位了——郭老說,前期法家的商鞅是以國家富強為本位,后期法家韓非則是以國君為本位(見郭沫若著《十批判書》之《前期法家的批判》和《韓非子的批判》),我們所用本位這個概念與郭老相同,與商鞅、韓非相區別,標示慎到的民本主義的深刻本質,而用以人民為本位稱之。而且與管仲不同的是,慎到是以學者的身份站在的立場(準確地說是在野的小地主階層的立場)批評當時的地主階級政府的,在上面引述的古者立天子一段之前,就是: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道理匱則慕賢智,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顯然這是批評當時地主階級的各級政府的;反對在一人之心,實際上是反對國君個人專權。當然慎子還不知道多數人統治的民主主義,但他主張限制君權,君主必須依法出令,不能舍法而以身治,他主張國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 (《慎子·君人》),君要據法依數以觀得失上下無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而法則是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慎子·佚文》),君主個人的意志是不應隨便立法的。
慎子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民本主義在戰國時期影響是很大的。戰國晚期齊國稷下學者偽托姜太公之名所作的《六韜》,其《文韜·文師第一》就這樣寫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如果這不是節引自《慎子》的佚文,也是對慎子思想的發揮。趙國商人作了秦國宰相的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其《貴公篇》也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顯然它不是秦國的產物,而是來源于齊國稷下,甚至是來源于慎子,而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之后不久就被秦始皇除掉,跟他公開
宣稱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分不開的。慎子的以人民為本位的民本主義在齊國稷下也不是孤立的,例如田駢就有與慎到之民本主義近似的思想。
以人民為本位天下人之天下這種思想,從封建大一統的國家確立以來成了非圣無法、大逆不道的東西,然而它卻是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時期的產物。戰國前期和中期封建的大土地制度、封建的等級制度以及農奴制度還沒有形成,這時小地主眾多,獨立的小農、小手工業者、小商人眾多,所以在包括政治觀點的百家爭鳴中就有人代表他們的要求,繼承管仲的民本主義,并把它發展為以人民為本位的民本主義。這是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精華。但它不是產生于別的國家,而是產生于齊國,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其條件,除了春秋齊國的管仲開了民本主義之端外,就是由于陳姓政權代替姜姓政權所造成的各種條件了。陳氏用大斗借出、小斗收進的辦法籠絡人心,而奪取了姜姓政權——當然需要借貸的而又能夠借貸的,只能是小生產者,這也表明春秋末期齊國已是小生產者眾多,成了舉足輕重的社會力量,不然陳氏也就不可能以大斗貸出、小斗收入的辦法籠絡人心而至于奪取了姜姓政權。姜姓政權從西周初起到春秋末統治齊國已四百余年,陳氏要鞏固從姜姓奪取的政權,就不能不實現一系列開明政策。如晏嬰指出的,在齊景公時已造成社會危機的民三其力,二入于公的地租制,就不能不加以改變,漢代董仲舒所說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即對半分租),很可能是淵于陳氏齊國。對私營工商業進一步的放開政策,如關譏而不征市廛而不稅,如改變官山海的傳統政策,把礦山租給私人,由私人經營冶鐵,國家征收租稅(見《管子·輕重乙》)。在文化上亦實行比較自由的政策。陳氏奪取姜齊政權,但不排斥而是重視姜齊的傳統文化,并加以繼承和發揚,國就建立了國家社會科學院——稷下學宮,招來各國學者到稷下學宮研究學習,予以優待,不治而議,對不同的學派兼收并蓄,實行自由爭鳴,政治上不加干涉,并允許甚至提倡對政府的各種批評。所謂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就是發源于齊國,繁盛于齊國,齊國的稷下學宮成了全國知名學者薈萃之地。戰國時期的學術發展,齊國稷下學者貢獻最大。——以上這些條件是齊國學術特別繁榮的原因,也是以人民為本位的民本主義成熟于齊國的原因。本為東方文化繁榮的國家——魯國,沒有也不可能產生和發展民本主義,并且文化也日益衰落。而相對比,更易了解這個歷史的秘密。

三 孟子的民本主義

另一個民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與慎子同時。他曾兩次到過齊國游學。一是齊威王時,一是齊宣王時。齊威王之前,齊國即建立了百家爭鳴的學術中心——稷下學宮。齊宣王時,稷下學宮復盛,不治而議的學者云集于此。于是孟子又來到齊國,并得到齊宣王的信任,做了齊國的卿。宣王五年齊伐燕,孟子提出過建議,因宣王沒有采納故辭職去齊,與弟子萬章等回到故國著書立說。
孟子在齊國前后兩次約有七年,受到了稷下學者尤其是慎到的影響。孟子的民本主義就是在慎到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當然孟子的民本主義也有自己的特點。
《孟子·盡心下》有一段話集中表達了他的民本主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社稷原是土神和谷神,但早以演變為政權的代名詞。,《漢書·楚元王傳》丘嫂,張晏注:丘,大也,長嫂稱也。王念孫《廣雅疏證》:丘,眾也,《孟子·盡心篇》: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莊子·則陽篇》云: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為風俗也,《釋名》云:四邑為丘,丘,聚也,皆眾之義也。”“丘民字訓,訓皆通,總之是大多數人民。孟子在這里所說的民,是指沒有官職的地主,但也包括勞動人民。孟子說: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稷,即國家政權,君主則是次要而又次要的。得乎丘民則為天子,是說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擁護則為天子,而不是由人民大眾選舉的民主思想。在中國古代沒有也不可能產生民主思想。不過得乎丘民則為天子也是一種很進步的思想。特別是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更是了不起的進步思想,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君如果危害了國家政權,就要換掉他。《說文》:變,更也,《呂氏春秋·當務》:而不可置妾之子,高誘注:置,立也,據此,變置就是更立,換一個人來做國君。天子如果失掉了人心,危害了國家,怎么辦?孟子沒有說,按照他的邏輯也應是可以變置的,但他沒有把這個結論推出來,而天子也屬于君輕的范圍,則是明確的。如果同他關于湯放桀武王伐紂的議論聯系起來看,孟子當然也是認為天子危害國家,人民也是可以更換的。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其君也。’”拋卻語言外殼不論,實際上孟子認為殘賊仁義的天子,如夏桀、殷紂者,是可以,可以的。
可見孟子的民本主義是很明確的,也是以人民為本位。
孟子的民本主義在《孟子》書中并不是孤立的,可以說民本主義是他的政治思想體系的核心。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制民恒產,也就是所謂仁政。關于制民恒產,《孟子》書論述過多次,其中有一段這樣說道: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產,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上》第三章)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這是把意識、道德觀念看作第二性的。這種觀點是合乎唯物主義的(盡管孟子思想中有若干唯心主義糟粕,這里不論)。顯然孟子的這種觀點是同管仲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是一脈相承的,而不是來源于孔子或子思。這也是孟子受過齊文化陶冶的一個證據。孟子的仁政,就是主張制民恒產,否則天下就不能治理。他認為,如果當國君眼看著民眾破產不管,等到他們犯了罪而去懲罰他們,這就等于蓄意陷害。孟子此說,也是千古名言。孟子設想的制民恒產就是所謂恢復三代井田制,說三代井田制都是征十分之一的力役。這不是復古,而是借古說今。他的本意是要穩定有百畝之田的小農經濟,要政府只征收十分之一的賦稅。孟子的制民恒產實質上就是鞏固小農經濟,當時獨立小農眾多,如果小農經濟不穩定,地主階級的天下就要亂。而且這也是小地主的要求。當時小地主約有二百畝或稍多的良田,他們出租二百畝良田,如果對半分租,他們的收入與百畝之田的小農差不多,威脅農村居民破產的因素對于小地主和獨立小農幾乎是一樣的。所以當時的小地主和獨立的小農在利害上具有更多的一致性。所以我們認為孟子這位地主階級的思想家是代表小地主的。這是他的民本主義、制民恒產的仁政論的階級根源。當然他的民本主義是不可能被君主采納加以實行的,制民恒產也是空想的,但這種思想還是可貴的(參閱后文)。
孟子是儒家大師,他的民本主義、制民恒產的仁政論,是否是從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發展而來的呢?不是,肯定不是。
固然,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若干學說思想,但是他的民本主義,制民恒產卻是和孔子相反的。這里簡略言之,如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站在孔子的立場看來,這是非圣無法,應對之口誅筆伐,看看《論語》記述孔子的言論就可了然,這是不必論證的。又如孟子肯定地引用孔子的政敵陽虎(即陽貨)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的言論,如果認定孟子繼承孔子學說的基本精神,這就成了不可理解的。再如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就是畏大人之言(《論語·季氏》),而孟子則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孟子·盡心下》第三十四章)再如大家熟知的孔子關于的三個定義(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一句也沒有引,而把自己主張的仁政歸結為制民恒產,這豈不是拋棄了孔子學說中的主要東西。孟子是振興儒家的第一人,戰國中期已是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儒家已奄奄一息,孟子學說出儒家才開始振興。但他的學說卻拋棄了孔子思想中的主要的東西,而從現實中汲取思想營養,從齊文化中汲取營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本主義和制民恒產的學說,這才合乎時代潮流,使儒家振興起來。孔孟比較,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是在這里能夠論證清楚的。這里只是說明一點:孟子的民本主義絕不是來源于孔子,來源于傳統的儒家文化,而是受了齊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汲取慎子的民本主義的思想內容,又結合他自己對實際政治、經濟的研究而形成的。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民本主義的故鄉是齊國。

四 民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中國奴隸制社會田里不鬻工賈食官,所以終奴隸制之末沒有產生出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所以不可能產生如希臘那樣的梭倫變法,沒有奴隸主的民主制和民主思想,只是君主個人專政和以祖先崇拜為特征的神學世界觀的絕對統治。而在新興地主階級的革命中卻產生了民本主義,以民為本位的政治思想。這又是希臘、羅馬所沒有的。西歐的封建制是在蠻族日耳曼人侵入,在羅馬文明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當然不可能產生民本主義。古希臘、古羅馬產生了奴隸主的民主制和民主思想,而在羅馬帝國轉化為封建社會時卻沒有產生民本主義;中國奴隸社會根本沒有奴隸主民主制和民主思想,在新興地主階級革命中卻產生了民本主義。這都是合乎規律的,都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個唯物史觀的總規律的作用。上述古代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的政治思想的重大不同,都是由各自特殊的社會存在——奴隸制的特殊性及其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特殊路徑決定的。
由春秋管仲開其端,由戰國慎子、孟子等人發揚光大的民本主義,豐富了中國的政治哲學,在當時對于推動百家爭鳴,奠定中國文化基礎都起到了有利的作用。當然,他們的這種思想不可能變成現實,而且在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以后,民本主義就終斷了,甚至遭到了禁止。
秦漢以后,封建的統一集權國家建立,封建的等級制度建立,地主階級便與勞動人民對立起來,從此這個階級失去了革命性。因此,民本主義就終斷了,更不可能有什么發展。至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更是人不敢言,言之有罪。管仲的民本主義和慎到的民本主義是被忽視的。《孟子》在列入十三經之后,他的民本主義也仍然是被忽視的。明洪武初年,朱元璋還從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立場出發命劉三吾編輯了《孟子節文》,將《孟子》的有關民本主義思想的章節全部刪掉。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信息:在新興地主階級革命過程中產生的屬于地主階級思想范疇的民本主義,對于封建王朝的鞏固是極其有害的。
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時期產生的屬于地主階級思想范疇的民本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即市民階層反對封建主義的時期,又在現實中起了積極的作用,早期的啟蒙思想家都從古代的民本主義汲取營養。
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張岱對《孟子·丘民章》說道:此等議論超越千古,非孟子不能發。對君輕而言,宜曰民為重,而乃曰,予奪之權,自民主之,非而何?知此,然后敢定湯武之案。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自然失乎丘民而為一夫,故曰:聞誅一夫紂矣” (張岱:《四書遇》,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62頁。引文標點與該版本的標點略有不同)孟子的意識里當然沒有近代民主主義思想,但是他的議論的邏輯卻包含著不自覺的民主思想,在新的時代就有人把它揭示出來。也可說:民本主義,特別是以人民為本位的民本主義,是包含著向近代民主主義轉化的契機的。
明末清初早期啟蒙思想家,如黃宗羲、王夫之,乃至清朝的戴震,都繼承和發揚了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時期產生的民本主義。如黃宗羲在他的《明夷待訪錄》中寫道:有生之物,人各自私也,人個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又寫道: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顯然這是繼承了慎到的民本主義,而帶上了資產階級色彩。他還寫道: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故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之天地之間。這顯然是受了孟子的民本主義的影響。又如王夫之在其《黃書》中寫道:不以天下私一人,他以孤秦、陋宋為典型激烈地抨擊以天下當作一姓私產,實行極端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他主張公天下保其族類之長;如果君主只圖一人一家之榮華富貴,那么完全可禪,可繼,可革。顯然這是繼承了慎到和孟子的民本主義。……固然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的關系,清末民主革命家的民主思想還是來自西方,而不是從中華民族的固有文化中發展起來的。但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屬于地主階級思想范疇的民本主義,對于他們建立民主主義起了積極的作用。古代民本主義的思想精華,對于今人仍然是有益的,應該批判地汲取。后代的進步階級、進步思想家用其特定的方式繼承前代進步階級、進步思想家的精華,是合乎歷史的規律的。

(本文是為1992年在淄博召開的國際管子與齊文化學術討論會提交的論文,收入《齊文化縱論》一書時,因篇幅所限有所刪節,該書由華齡出版社1992年出版,后收入拙作《古代社會文化探究》,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澤仁|《孟子》名言心得分享,太有現實意義!
孟子
孟子啟示錄010:影響中國兩千年的一場高端對話(下)
《孟子》第7講 【梁惠王章句上】(7)
《孟子》卷1梁惠王章句上詩解7仁政治本使民制產
孟子的仁政理想實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江山市| 无为县| 游戏| 凤凰县| 内黄县| 柏乡县| 扶沟县| 溧水县| 达州市| 莒南县| 岳池县| 谢通门县| 南平市| 巴中市| 达日县| 盱眙县| 于田县| 衡水市| 辉南县| 成武县| 宁南县| 天气| 方正县| 弥勒县| 广平县| 乌拉特前旗| 西平县| 竹溪县| 富源县| 图木舒克市| 安阳市| 绥芬河市| 肥城市| 通山县| 连城县| 通辽市| 翁牛特旗| 镇宁| 武定县|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