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失眠是指明顯的個人心理因素引起的睡眠質和量的變化,出現的入睡困難,易醒早醒,淺睡多夢,甚至徹夜不眠的情況。心因性失眠出現的時間一般比較短,如及早加以干預,消除心理因素,可以很快緩解,否則長期下去,可發展為慢性失眠,頑固性失眠,此時即使加以心理干預,效果甚微 ,需要用以藥物輔助調理。
一、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
1:夢有害心理
不少自稱失眠的人,不能正確看待夢,認為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對人體有害,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擔心入睡后會再做夢,這種“警戒”心理,往往影響睡眠質量。
其實,科學已證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在夢中重演白天的經歷,有助于記憶,并把無用的信息清理掉。夢本身對人體并無害處,有害的是認為“做夢有害”的心理,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
2:自責心理
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后,感到內疚自責,在腦子里重演過失事件,并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責懊悔情緒稍輕,到夜晚則“徘徊”在自責、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久久難眠。
3:期待心理
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擔心睡過頭誤事,因而常出現早醒。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網站管理員,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點上班),常于晚7時睡覺,因害怕遲到,睡得不踏實,常常只能睡上1-2小時,就被驚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晉升、職稱評定、分房結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處于期待興奮狀態,難以入睡。
4: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
有的人由于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而感到害怕,出現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期后,由于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就會使被壓抑在潛意識的童年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手足無措心理: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后,左思右想,但始終處于進退維谷、舉旗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
5:怕失眠心理
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慮”,晚上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或是盡力去讓自己快入睡,結果適得其反。
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白天時腦細胞處于興奮狀態。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進入抑制狀態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轉為清醒。
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互協調,交替形成周而復始的睡眠節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就更加失眠。
以上五種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是常見的心理因素導致失眠的原因,根據不同的心理因素給予不同的治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常見的心因性失眠癥的自我調節方法:
1:保持平和的思想情緒。
如果不從思想上緩解對失眠的恐懼與憂慮所引起的緊張情緒,必將導致失眠病情的加重,它將產生失眠一恐懼一緊張一失眠加重一恐懼加重一緊張加鶯一失眠加重的惡性循環,嚴重地影響和危害身體健康。
因此,患上失眠癥的人要勇敢地面對失眠,冷靜地接受現實,放松自己,保持平穩的思想情緒,將一切焦慮、煩惱、憂患拋之身外,神安則寐,心神寧靜,自然成眠。
2:中醫藥輔助有效調治,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有的失眠者為了睡個好覺,經常服用安眠藥物來促進睡眠。實際上長期服用安眠藥不但會嚴重的影響睡眠質量,而且還可能會產生成癮性,導致不服用安眠藥就不能睡著覺的惡果。
相對于西藥的毒副作用、不良反應來說,中醫藥的安全性、有效性早已被長期臨床實踐所證實。中醫藥具有安眠藥沒有的優點,即不會成癮,也不會產生依賴性。特別是九味神安健康睡眠康復咨詢中心(電話是0539-8118153)的專家們,經過長期探索、觀察、實踐,針對睡眠障礙,以“有效性”為前提,采用獨特的調治方法,采用精選調治失眠的純中藥制劑九味神安膠囊,同時加之采用心理行為治療方法,從心理調節入手,調動人體自身調控能力,激發人體自我恢復功能,對睡眠障礙、失眠證治療取得了十分滿意的療效,在失眠、睡眠障礙治療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給眾多睡眠障礙患者帶來福音,走上心身健康之路。
要樹立正確的睡眠觀,懂得:“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春季)、“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睡眠節律,睡眠不可缺,小睡有益健康,睡眠過多也有害健康的道理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做到:飲食適量,晚飯后稍事活動,忌過饑過飽和飽后即臥;每晚定時定量睡覺,睡前驅除一切雜念,盡量放松自己;不要喝茶和咖啡、不要飲酒,可喝杯牛奶;睡覺的房間盡量安排在噪聲小、不冷不熱、避風避光的地方;睡覺時頭宜向東、南,不要用被子蓋住,并以右側臥為佳;睡前用熱水泡洗下身、泡腳;白天最好不要睡覺或睡不著時最好不要上床。
只要養成上述習慣,失眠就會慢慢地好起來。
3:樂觀地面對人生。
人生旅途是一條曲折不平的道路,經常會遇到痛苦和挫折,有很多不順心、不盡如人意的事,它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由酸甜苦辣所匯成的一首成功與失敗的協奏曲如何面對人生?答案是樂觀,而不是悲觀。
因為樂觀可以從積極的、有益的、向上的、光明的、快樂的心態看生活;而悲觀則是從消極的、挫敗的、向下的、黑暗的、悲苦的方面看生活。
樂觀和悲觀作為相對的心理趨向,影響人的情緒、思想和行為,最終會影響人的睡眠、人的生活以及整個人生。因此每個人既要積極學習,努力奮斗,也要順其自然,勇敢地從容不迫地面對社會現實,去煩除憂,才不因過度思慮而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