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
原文:http://bbs.hongxiu.com/
1、誰是你的知音
蘇格拉底在70歲那一年被判處了死刑。他的學說因為二個弟子的記錄而得以流傳。一個是大哲學家柏拉圖,另一個是軍吏出身的色諾芬。衣缽得繼,對于死去的哲人來說本來不是件壞事。但是由于柏拉圖和色諾芬記錄下來的學問完全不同,有的存在明顯的矛盾。弄得后人莫衷一是,競不知誰是誰非。或曰色諾芬一介武夫,蠢爾一物,不足以篡乃師之義,值得相信。或曰柏拉圖,智者本色,所記學說,得蘇氏真傳。
持后一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羅素。根據這位先生的經驗,愚者是不能復述智者思想的。他以為最能理解哲學家思想的,應該是哲學家的死敵。不知其短,亦不足以知其長。正如中國俠客的命門,總是掌握在敵人的手中一樣。在這一點上金庸可以和羅素對話并取得共識。這真是個有趣的話題。
少年時代,我聽過許多嘲笑塾師的笑話。(比如《放狗屁》《請師吃飯》)這些古老的小故事至少在民間傳了二百年之久。我一直疑心這些笑話的作者不是旁人,就是塾師的學生。是他們使可憐的尊嚴師道變成了可笑的小丑。在舊時代的中國,職業的分工是有等級的。農夫看不起商人,商人看不起書生、書生沒有人看不起,只好看不起朝夕相處的塾師。那個腰背佝僂,滿口之乎者也的鄉村塾師,好象是天生的喜劇笑料。此乃為師者之大不幸也。齊白石先生幼年做過木匠,據他所說,同樣是木匠---- 他的師傅總能得到同行更多的尊敬,他說他們只配站著和師傅說話。因為齊白石的師傅是雕花木匠,比粗工木匠高那么一眉毛的層次。為此,幼年的齊白石感到無尚的榮耀。這是白石老人的一面之辭。在私下里,我相信那些表面謙恭的木匠,對老雕花匠肯定有更多的詆毀之語。這就是所謂知其所長,必知其所短。
知男人之短者,必是深愛男人之長的女人。知女人之長的,必是深愛女人之短的男人。
2、可怕的深度思維
理性思辨常常使哲學家變得殘酷和無情。哲學家傷害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那顆高尚的心靈。哲學家是洞見真理的人。理性為了獲得純粹的價值,常常將情感驅逐出去,以至于本來可以讓心靈更加滋潤的情感變得無家可歸。哲學家的思辨意義對于人類來說是重要的,也是崇高的。但是哲學家因為職業的特點,常常是不為世俗所理解的。
叔本華少年時代與母親互為仇敵,及其壯年,競將一饒舌的鄰婦從樓上扔下,而致人傷殘。為此叔本華被法院判處每月支付傷者15塔垃費用,直到二十年后老婦去世。寂坐書齋的叔本華才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在帳本上寫下了“Obit anus,abit onus.(老婦死,重負釋。)”。另一位極端的哲學家要數近世之尼采。對,就是這位高呼上帝已死的思想家。提到這個哲學家,我想摘錄一些數字,來說明他的成就和不幸:尼采生于1844年, 1869大學尚未畢業,被破例提升為語言學教授,1888年44歲瘋狂, 1900去世。造成叔本華與尼采的不幸,有多方面的原因,遺傳因素是內因,職業因素是外因。因此,我認為過分地哲學思辨,對人的身心是有害的。
叔本化和尼采都是悲觀主義者。事實上在西方思想家中樂觀主義更普遍一些。無論是悲觀主義還是樂觀主義,都有著共同的缺點:犯了主觀臆斷的錯誤。悲觀主義哲學的要義是:相信人生來是受苦的。持此觀點者,象大專辨論會的辨手一樣,尋找一切有利于自己的證據。他們關注人生的苦難,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被解釋成苦難的開始和結束。因此他所暗示的人生是失望的和沒有意義的。樂觀主義哲學剛好相反,它的要義是:人是有福的。寒來有衣,饑來得食。上天(不是上帝,這個詞有太多的局限)為人類的生存安排好了一切。他們會牽強附會地說,深山里的一支山花,也是上天為了愉悅樵夫的身心而存在的。這種過度的曲解,盡管是善意的,但對于思想家來說也是可恥的。
老子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對于世界的認識,我們最好持不偏不激的態度。“不如守中”的“中”與儒家的中庸思想是相當的。“中”字除了中間意義而外,還有“恰當、恰好”之意。老子和孔子才是真正的智者與壽者,他們的思考幫助了別人也提升了自己。這是一種善的結局,是一切思想者的真正榜樣。
3、唯心主義與抽象藝術
康德是近代舉世公認的最偉大的哲學家。這位老先生把自己的畢生獻給了哲學,為此他放棄了世俗的婚姻。他是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通常意義上,我們都會把唯心主義描繪成不科學的落后的東西。實際上,就其蘊含的哲學意義來說,唯心主義是相當可愛的學說。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都認為一切能夠被人感知的事物都蘊含了人的精神。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深奧,但是這個理論對于理解抽象造型藝術具有積極的意義。
水中的一根木樁及其倒影,在復雜的現實世界里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即使有一點意義,也會被其它更有意義的事件所掩蓋,比如鳥聲,花朵,波濤、云霞。但是如果一個攝影家,利用控制景深的技巧,把水中有倒影的木樁,作單獨表現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無意義的事物,變得有了意義---它附著了人的精神和特質。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門藝術,這種藝術憑借不確定的線條語言,表達著模糊的理念。按照黑格爾的美學分類,我認為書法屬于典型的東方象征藝術。這種藝術與情感相關,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抒情藝術。我們任何人都不能象聽音樂、看畫、讀詩那樣觸摸得到書法家的靈魂。書法抽象的線條只提供了支離破碎的信息,它所表達的不確定的信息,在不同人的大腦里產生不確定的觀感。所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這種感觀描述,從古至今深受學者質疑。這一點上,它更象古老的符咒,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但是不同觀者卻賦予它不同的意義。它所體現的審美價值就是----參悟自己的心靈。
一切抽象的造型藝術,其存在的價值都是唯心的。即一切能夠被人類認知的事物,都蘊含了人的精神。對于抽象藝術品來說,審美的終極意義就是審讀人類自己的精神。
4、類比與歸納
康德是叔本華和尼采的前輩,相比較而言,康德比較可愛一些。他象當時許多的西方學者一樣,寫過《崇高與美》這樣官樣文章。在西方每個學者,似乎都必須向公眾表達他的愛情觀和審美意見。這就象舊時的科舉士子,總要寫幾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章一樣。不同的是,前者是哲學的人生觀,而后者只是言不由衷的政治表態。
現在我們的把美分為崇高美和優美兩大范疇。但是康德把它分成了崇高和美。看起來崇高只是幾何尺寸的大,在人的情感上它與悚然起敬、威儀相連。而美是柔和、明媚、小巧的,在人的情感上它與快樂、可愛相連。依據康德的看來,男人、大海、夜晚都是具有崇高品性的,而女人、陸地、白晝是具有美的品性的。這種分類對于西方人或許認為是合理的,但是照中國的看法大約是不倫不類的。中國人講陰陽,陰在前陽在后,陰為女,為地、為水、為夜、為物之負面,陽為男、為天、為火、為晝、為物之正面。陰陽有時是分立的,有時整體的。整體時,陰為物之初始,陽為物之既成。此時,陰陽實為事物發展的連續狀態。陰陽首先是統一的,其次才是對立的。
康德分類時考慮的是審美意義,中國分類時考慮的內在的機理。人類的思維特點,第一是類比;第二是歸納;第三是演繹。一二是同期同質性的,不能類比就是不能歸納,反之亦然。類比和歸納是從分辨有毒果實開始的,是靈長類動物的本能。但是人卻能看到外表不同的事物內部存在的相同機理,因而輕易將其分類。在分類和歸納方面,古代的中國人無疑是最優秀的。典型的代表是《周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萬千事物,只分成簡單的幾類。中國很早就知道透過現象看本質,把外形迥異的事物,依據其共同的內在機理進行合理的分類。
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武器,其本身是有缺陷的。這個缺陷源于人類認識世界感知能力的不足。類比和歸納僅看到了事物的局部,所類比和所歸納的只是人類感知的那部分,因此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是不全面的---因為它缺乏對事物的整體把握。超過眼、耳、鼻、舌、身及建立在實驗科學基礎上的其它的認知手段以外的事物,是不能為人類認知的,因此也不能被人類類比和歸納,更不能被演繹推定。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贊美上天,是他給了我們一個照亮人類發展征程的火把。使人類從愚昧走向了文明。
5、同一個世界僅僅是人類的夢想
如果人類沒有看見羅布泊沙漠深處的沙柳樹,那么這棵事實存在的植物,對于人類來說,等于是不存在的。但是生活在這棵沙柳樹上的螞蟻卻把這個人類不能感知的綠色植物,看成是最好的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螞蟻、狼、鯊魚、鳥兒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于人類認識的世界的。同樣的道理,旅行家和足不出戶的婦人看到的世界也是大不相同的。總之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一個錦衣玉食的富人,早晨起來時說:“昨晚真是個美好的夜晚。”而一個露宿街頭的乞丐,早晨起來說:“昨晚真是個倒霉的夜晚。”同樣是夜晚,在富人和乞丐那里它蘊含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歐洲白人說世界是美好的,那表示他們滿足于自己的豐衣足食、自由民主的生活狀態。非洲黑人說世界是糟糕的,那表示他們怨恨于自己的貧窮疾病、饑餓黑暗的生活狀態。
對于不同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世界;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有同一的夢想。政治家的夢想是權力,商人的夢想是金錢,農民的夢想是豐收、軍人的夢想是和平、乞丐的夢想是溫飽。
6、詩韻及詩性美
詩歌與一般語文體作品的差別是“韻”在句外。就是除了語言本身提供的本意加引伸意之外,她還有另一層暗示。這個暗示是詩歌美的核心。古代印度稱這個暗示為“韻”,中國古代稱這個暗示為“神韻”。
一般所說的平水韻、現在新韻是指聲音上的有規律的節奏,是將一堆松散的文字串起來的繩索。現代白話詩的失誤首先在于散亂的句法,使詩歌失去了優美的旋律;其次是句外無物,沒有充分表達詩人的內在的感受。僅僅寫出自己感受還不能成為詩歌,你的作品必須扣動讀者的心弦,使其品嘗到詩外的余韻才是成功的。
聞一多所說的詩性三美即建筑美、音樂美、給畫美,只止于視覺和聽覺二個感觀。這是西方美學的局限所在。實際上中國式審美,是要調動眼、耳、鼻、舌、身、意六覺的。非如此,不可解中國古詩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