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堿平衡-21世紀人類健康新理念
上海老科協輕化委 袁星榮
早在1992年國際心臟衛生會議上的《維多利亞宣言》就曾警告:在發展中國家,成億人群開始采取高危生活方式,這些方式會帶來許多災難!正在崛起的中國,“現代文明病”,它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過勞死”等各種形式頻頻叩響現代生命的大門:據國家衛生部統計,我國高血壓人群已達到1億2千萬,每年由高血壓導致腦卒中風超過150萬,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我國高血脂人群超過6000萬,據統計,心肌梗死的病人90%是以上都是高血脂引起的;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000萬,糖耐量異常的約有7000萬,專家指出,在今后的 10-15年時間內我國糖尿病將爆發,到2010年我國糖尿病患者將達到1億3千萬,接近我國人口的10%。協和醫院內泌科主任向紅丁教授說,在60年代,他們醫院要是發現一例糖尿病病人,大家都非常開心,這個開心絕對不是幸災樂禍,主要是他們有了研究的對象。可現在兩眼一閉,隨便找幾位老人,不是糖尿病,就是高血壓。在50年代,糖尿病患者很少,一說起糖尿病不知道是什么?而現在不但中小學生中有糖尿病的病例,而且連剛出生的嬰兒,醫生在作體格檢查是也發現血糖偏高;每年我國死于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并發癥以及癌癥的人群高達數百萬。為什么如今我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可我們的體質卻越來越差?為什么我們經濟在不斷發展,醫療水平在不斷提高,各種新藥層出不窮,但疾病還是越來越多?不光是多了,而且更突出的是像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癌癥及肥胖癥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呈不斷年輕化的趨勢。是什么引起的?根源又在哪兒呢?答案就是:酸性體質!這一切都是源于人體的酸堿失衡,體質酸化所至。國際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指出:人體的酸性化是現代人的“百病之源”。
一、人體為什么需要酸堿平衡?
酸堿性在化學中是指溶液的氫離子濃度,用PH值表示。酸堿性對于有生命的機體說,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例如微生物的培養需要在一定的培養液中進行;酶的活性只能在一定的PH值范圍內表現出來;人體的各個部分都要求其體液具有一定的PH值,否則就會影響到組織活動。我們說水是中性的,酸堿度(PH)為7, 那么大于7是堿性,小于7是酸性。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水做的,因為人體體重的70%是水分,也稱作為體液。我們健康人體液的酸堿度(PH)通常保持在PH 7.35-7.45之間,呈弱堿性。
人體正常體液的酸堿度為什么呈弱堿性,而不是酸性的?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可做這樣的解釋,地球上的生物體都是從海洋進化而來,人也不例外,海水是弱堿性的,PH值為7.4,人類起源于弱堿性的環境里,所以人體體液也是弱堿性的,PH值也是7.4。我們人在娘胎里的雛形跟魚的形象一樣,以后慢慢變成人樣,在這個過程中,胎兒一直生活在娘胎里的羊水中,而羊水是弱堿性的,所以我們從娘胎一生下來,正常體液的酸堿度就呈弱堿性。另外,從醫學和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講,人體的酸堿性是由一個體內酸堿平衡緩沖體系所決定的。人體的酸堿平衡緩沖體系由碳酸鹽緩沖對H2CO3-NaHCO3(主要緩沖對)、磷酸鹽緩沖對NaH2PO3-NaHPO4、血紅蛋白緩沖對(血紅朊-血紅朊鹽)和血漿蛋白緩沖對(血漿蛋白-血漿蛋白鹽)組成。維護人體酸堿平衡主要靠人體的緩沖體系,肺的呼吸作用以及腎的排泄和重吸收作用。
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也從日常膳食中攝取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在人體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必須依靠機體的調節功能來保持相對平衡。這個平衡就是酸堿平衡,平衡的范圍為PH值7.35-7.45。這一PH值最適合于細胞代謝及整個機體的生存。人體的一切生理機能變化和生化反應都是在穩定的PH值條件下進行的,如細胞蛋白質合成、能量交換、信息處理、酶的活性等都需要一個穩定的酸堿度環境。如果人體PH值高于7.45或低于7.35,人就會發生病變。所以人體需要酸堿平衡來保持生命的健康。
二、酸性體質是如何形成的?
現代流行的說法,我們把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心腦血管病甚至癌癥都稱為“富貴病”,為什么稱為“富貴病”,主要還是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應有盡有,飲食結構大大改變。富貴在什么地方?就是一個“吃”字,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的命脈。但我們日常生活中吃得太好,吃得太多,造成了“病從口入”,也有稱這些病為“現代文明病”的,我不同意這樣的叫法,正是由于不文明和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了生命“殺手”的肆虐,國家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趙霖教授在“人體健康與酸堿平衡”研討會上就指出:“我們現代人正在不知不覺中吞進了現代文明,用牙齒給自己在制造墳墓”。
有人會說,我也沒有吃什么特別東西,不就是魚、肉、禽、蛋、油、米、面加上水果和蔬菜嗎?是的,正是你吃進去的這些東西對你的健康產生了影響。我們知道空氣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也稱為糖)、維生素、礦物質是我們人體所需的五大營養要素,在這五大要素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給人體提供能量和熱量,其主要來源于魚、肉、禽、蛋、油、米、面;而維生素、礦物質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其主要來源于蔬菜水果等。我們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這三大能量都稱作為高營養物質,同時也稱作為酸性物質。也就是說魚、肉、禽、蛋、油、米、面,一方面為我們提供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在我們人體內代謝以后產生酸性物質:
蛋白質分解產生的含硫、含磷的氨基酸(產生核酸分解成尿酸)。
脂肪分解產生的脂肪酸、乙酰乙酸(也稱酮體)、B-羥丁酸。
糖分解產生的乳酸、丙酮酸、甘油酸。
在前面提到人體有一個調節酸堿平衡的緩沖體系,這個體系就是血漿里的堿儲備以及肝、腎、肺等器官。通過人體酸堿平衡體系的調節,可以確保人體在科學、合理飲食條件下的酸堿平衡。但如果人們飲食不當,攝入的酸性食物過多,超過了人體酸堿平衡的調節能力,那么人體的酸堿平衡就會被破壞使體內酸堿度失衡,甚至出現輕度酸中毒反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酸性體質;另一方面,有些人攝入了大量的酸性物質,可能暫時尚未出現酸性體質,但這并不表示萬事大吉了,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體內的堿儲備較多,及時調整了體內的酸堿平衡,但酸性物質畢竟還在體內,只是暫時被體內的堿中和了而已,但對體液所造成的污染是無法消除的,長期積累下去人體內環境嚴重惡化,同樣也會形成酸性體質。
可能有人說,我現在年紀大了,腸胃功能不是很好,一般吃得比較清淡,基本上不吃大魚大肉,還會造成酸性體質嗎?首先酸性體質是長期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另外還有一個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環節,就是油的攝入量。現在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油的攝入量為每人每天是半兩(25克)。兩口之家應該一天吃一兩,一個月三斤。有糖尿病患者,油的限量更少,一天只有10克。為什么要限制油的用量,因為油是脂肪,脂肪是酸性的。以前條件不好的時候吃動物油,現在為什么大家吃得少了,因為動物油是飽和脂肪,長期食用會使血脂升高,容易引起動脈硬化。80年代我們生活條件并不是很好,但為什么還有許多人得血栓,其實和吃動物油脂有關。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也開始注意食用油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如,日常食用葵花子油、茶油等植物油,或者食用比較合理的調和油,含的大多是不飽和脂肪,為什么還會對我們身體造成影響?因為植物油在高溫加熱后就變成了飽和脂肪,因此在日常膳食中,油的攝入過多及烹調方式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我們酸性體質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現在都在關注外部環境的保護,其實我們人體也有一個內部環境保護的問題,這個內環境就是指我們人體的酸堿度的狀況。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可能大家更明白:魚缸里養魚。我們知道魚缸里水很干凈的話,魚生存質量就非常高,如果水受污染以后,魚就會生病死亡,我們在家里養金魚,兩三天就得換水,為什么?否則金魚就會死亡。同樣的道理,我們人體猶如一個金魚缸,人的體液就像魚缸里的水(人體體重的70%是水分,也稱作體液),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和近60兆億的細胞生活在70%的水中,當金魚缸中水受到污染或變質時,魚就會生病死亡。人體的體液在受到酸性物質的污染后,細胞就要變質甚至死亡,組織器官就會發生突變,從而引發臟器功能的病變,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飲食結構與60年代這個飲食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酸性體質主要有四大因素:營養過剩、運動偏少、壓力過大、環境污染。而其中我們美食過量、吃得太多、太好,體內酸性物質大量堆積是形成酸性體質的關鍵因素。
三、酸性體質有什么危害性,會得那些疾病?
國際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雷翁教授指出:“酸性體質百病之源”,日本的一位醫學博士小原秀隆指出:“人類80%以上的疾病是由酸性體質引起的”。我們常見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等均與酸性體質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糖尿病。糖尿病是脂糖代謝紊亂性疾病,是典型的酸性體質。糖尿病95%是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其實并不一定是胰島素少,而是因為胰島素的活性不足或敏感性下降,比如說血液中有十個糖分子,我們胰島細胞就分泌十個胰島素與糖分子結合,但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五個(就像我們十個人去干活,只有五個真正干了,其他的在睡覺)這就造成沒有胰島素結合的糖分子越聚越多,血糖當然就高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人體體液的酸堿度每下降0.1,胰島素的活性就下降30%,胰島素活性下降會加劇糖尿病的病情。而糖尿病的脂糖代謝紊亂,又使酸性物質不斷產生,又會使胰島素活性下降,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知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糖尿病肯定會發生并發癥,如果血糖控制得比較好,并發癥輕一點,來得晚一點;血糖控制得不好,那么并發癥來得早一點,重一點。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有一期節目就叫“酸性體質與糖尿病的并發癥”,專家提出要預防糖尿病首先要預防酸性體質,要預防糖尿病的并發癥首先要改善你的酸性體質。
第二,癌癥。癌癥也是典型的酸性體質,號稱第三殺手。癌癥是致病因子促使細胞突變產生的,目前全世界有癌癥患者1000多萬,在我國每年新增癌癥病人約160多萬人。癌癥與酸性體質有密切的關系。人體每天大約產生1個左右的癌細胞,但由于人體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夠及時地將癌細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癥;當人體體液PH值為6.85-6.95時,人體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而癌細胞的活性卻大大加強,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抵抗能力下降,此時癌細胞大量增加,當體內癌細胞數量達到10億個時,癌腫瘤就有一公分大小,那時人就會有感覺了,不舒服吃飯少、貧血、乏力。另外癌細胞產生的毒素L50也是酸性的,它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并使人產生劇烈的疼痛。癌細胞轉移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癌細胞必須與血管壁接著分子結合,而這種結合只有在酸性條件下才能進行。
第三,代謝綜合癥。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粘等疾病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往往這些疾病都伴隨著產生。醫學研究發現這些疾病都與飲食過量造成人體代謝紊亂有關。醫學上稱為“代謝綜合癥”,就是指蛋白質、脂肪和糖這三大能量物質代謝紊亂,在人體內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逐漸在體內沉積,形成酸性體質,引發各種疾病。我們知道高血脂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的最主要原因。高血脂表現為甘油三脂、膽固醇高,其實甘油三脂、膽固醇均是脂肪在肝臟分解以后產生的酸性物質,如果這些酸性物質在體內不及時清除,在血管壁沉積使血管硬化,在肝臟中沉積就會引發脂肪肝。心腦血管病的本質是血管的病變,原因是血液質量的酸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液酸化的罪魁禍首。在酸性條件下,有利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生成,而在弱堿性環境下,則有利于號稱“血管清道夫”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生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每升高0.1,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就會降低3%。高血壓的形成和高血脂、動脈硬化有很大的關系,動脈一硬化,血管的彈性差了;心臟一收縮,血液就能對血管形成很高的壓力,緩沖壓力的能力也差了,血壓就升高了。對高血壓患者,醫生一定會叮囑你吃得清淡一點,要控制食鹽攝入量為什么?因為鹽(NaCL)里氯離子CL-是酸性的,它能使血管痙攣,血管一痙攣,血壓就會升高。由酸性體質還會引起的代謝綜合癥。
第四,老年骨質疏松癥。老年骨質疏松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消化道對鈣的吸收功能減退,而鈣從骨骼中分解增加,使體內鈣的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體液偏酸,加速骨質疏松。當人體體液偏酸時,血液中血鈣與酸性物質結合生成鈣鹽,使血鈣濃度降低,為了維持血鈣濃度的穩定,骨骼中的鈣就會溶解補充到血液中,血液中的酸性物質越多,消耗的血鈣就越多,骨骼中的鈣溶解得也就越多,那么骨質疏松也就越嚴重,并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酸性體質要想補鈣,必須先糾酸,只有改善了酸性體質,補鈣才能成功。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不改善酸性體質而盲目補鈣,就會越補越壞,因為過量的鈣與酸性物質結合會形成鈣鹽,容易得尿結石或腎結石等疾病。
第五,SARS病。最新研究發現人的血液酸堿度在7.41之間不容易感染SARS病毒。全國健康教育巡講首席專家、301醫院營養室主任趙霖教授在電視臺《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中呼吁觀眾,應該注意酸堿平衡。他說:“研究表明感染了SARS病毒的人,他血液酸堿度都在7.2以下。”
第六,痛風。現在一些當官的、有錢的人得痛風比較多,因為他們整天吃山珍海味,生猛海鮮等高蛋白的食物,一口魷魚等于40口肥肉!每100克魷魚的膽固醇含量為615毫克,是肥肉膽固醇的40倍。山珍海味、動物內臟以及啤酒都是高蛋白、高嘌呤的東西,如果人體蛋白質代謝紊亂,這些嘌呤物質就會產生大量的尿酸,尿酸也是酸性物質,高尿酸會引起痛風。
酸性體質真是百病之源,人體內環境的污染,對我們全身細胞及臟器均會造成極大損害,所以,維護酸堿平衡,改善酸性體質,對于我們的健康顯得多么重要!
四、怎么樣才知道自己是否是酸性體質?
首先是“八個高”,你可以對號入座,如果你有,那你已經是酸性體質了。這“八個高”是高血壓、高血脂、高體重、高血糖、高血粘、高胰島素血癥(就是我們老年人或糖尿病人胰島功能弱化)、高尿酸、高脂肪肝。你有這“八個高”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表明你是酸性體質了。其次就是“亞健康”,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感覺渾身不舒服,但到醫院一檢查,什么問題都沒有,我們平時說這是“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人生命進程中相對與健康、疾病的“第三種狀態”,可以說亞健康是酸性體質的表現。如果不改善酸性體質,不維護酸堿平衡,那么發展下去,早晚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那么酸性體質平時有哪些不舒服的表現呢?
夜里睡眠不好,晨起精神不振;
食欲不振,身體乏力;
脂肪堆積,體態臃腫:
情緒不穩,容易發怒;
免疫力差,經常生病;
腰酸背痛,頭疼耳鳴;
手腳發涼,四肢麻木;
胃酸過多,經常吐酸水,伴有便秘、腹瀉現象;
有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痛風、腎臟病、尿頻尿急等病癥;
心臟功能差,動脈硬化;
哮喘
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
容易得皮膚病;
牙齦易出血,傷口易化膿;
正常人的血液是鮮紅的,酸性體質人的血液是紫褐色的。
除了從平時的癥狀來判斷是否是酸性體質之外,我們還可以到醫院作一些相關項目的檢查,如二氧化碳的結合率(23-28);堿儲備量(20:1);檢查尿樣PH值是否經常在5以下;特殊情況下可直接檢查動脈血的PH值是否在7.35-7.45之間等等。最直觀的、最好的是做MDI酸性體質檢測儀的檢測。這個儀器結合了細胞全息理論、氧自由基學說及酸堿平衡的理論,通過指尖的一滴血,將你的細胞放大兩萬倍,你可以通過電腦的熒屏看一下你自己的細胞及臟器有沒有受到酸性物質的污染,你的血液中是否存在容易堵塞血管的酸性物質,非常的直觀。這種儀器在北京的301、協和等醫院都有
五、如何維護酸堿平衡,改善酸性體質?
那么我們如何來維護體內的酸堿平衡,改善酸性體質呢?我們知道酸性體質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所以我們首先要從源頭上管住自己的嘴,放開自己的腿,受住自己的心。也就是要做到營養要均衡,忌大魚大肉;飲食要定量,忌暴飲暴食;心理要平衡,忌大喜大悲;適當要運動,忌久座久睡;適當補充第6要素這樣的生物堿。我國中醫認為:“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黃帝內經》中就曾經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晚飽食有損一天壽”。這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太好等于慢性自殺。古人關于節制飲食的觀點,對于現代人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飲食適度,這個“度”就是平衡,人體的酸堿平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人類只有1/3是自然死亡,還有1/3是藥源性死亡,1/3是醫源性死亡。醫學界專家現在把疾病分為三類:食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和醫源性疾病。其中食源性疾病是源頭,因為你得了食源性疾病后肯定要看醫生,吃藥,難免又會造成藥源性疾病和醫源性疾病。健康的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要做到“合理”,就是在保持人體體液弱堿性的前提下,合理地攝入堿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什么是食物的酸堿性?哪些是堿性食物?哪些是酸性食物?說到這里,有人會說,吃起來酸的是酸性食物。反之就是堿性食物,其實不然。營養學上劃分食物酸堿性的標準,不是根據食物的口味,而是根據食物在人體內分解最終代謝產物的酸堿性來劃分的,凡是在體內分解的最終代謝產物是酸性的,就稱為酸性食物,反之就是堿性食物。
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有哪些?
常見食物的酸堿性
強酸性:蛋黃、奶酪、白糖、西點、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中酸性:火腿、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面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等。
弱堿性:紅豆、蘿卜、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中堿性:蘿卜干、大豆、胡蘿卜、番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檸檬、菠菜等。
強堿性: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天然綠藻類等。
營養學家認為,魚、肉、禽、蛋、大米、面粉、油脂、糖類等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都是堿性食物。食醋雖然是酸的,但在人體代謝過程中不會產生酸性物質,而是產生CO2和H2O,所以醋也是一種堿性食物。
在了解了食物的酸堿性以后,我們再來看一下目前我們的膳食結構情況,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九十”年代“人群營養素目標”,提倡高膳食纖維、高碳水化合物、低糖、低脂蛋白、低膽固醇、低鹽和平衡蛋白質的“二高四低一平衡”的膳食結構;中國營養學會于1997年四月通過并公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就是我國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在這個膳食金字塔中可以算出我國居民每天平均攝入各種食物總量為1250克左右。其中魚、肉、禽、蛋、油脂、谷物等酸性食物占總量的45%,蔬菜、水果占總量的49%,奶類和豆類占6%左右,也就是說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指南中堿性食物占總量的55%,一半以上;而魚肉禽蛋油米面等酸性食物占了45%,一半不到;這些數據反映出當時的“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指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目前我們的膳食機構卻呈現了“三多一少”,蛋白質、脂肪、糖等酸性物質攝入過量,但纖維素卻嚴重不足。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已經了解了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為什么人群酸性體質大量產生的主要原因。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調整我們的日常的膳食結構,關鍵要補充堿性物質來平衡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前五大營養要素,也就是要尋找第六要素。有的中老年朋友會問,蔬菜、水果、離子水是堿性的,多吃一些不行嗎?蔬菜、水果、離子水是堿性的,可它是無機堿,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來自海洋的物質含有有機堿,這個物質在我國就叫第六要素,在美國稱作為幾丁聚糖,在歐洲稱作為幾丁生態素,在日本稱作為“救多善”(治病救人多多益善的意思)。第六要素是自然界唯一含游離氨基堿性動物纖維,是一種可食性的生物堿,它能吸附酸性物質、改善人體內環境,活化人體細胞,修復損傷細胞。1991年 美國、歐洲的醫學界、大學及營養食品研究機構相繼投入研究開發,并將幾丁質(幾丁聚糖)與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并列譽為人體六大生命要素。
那么為什么現在才尋找第六要素?第六要素既然作為一種生命的營養要素,應該在日常飲食中能夠攝取得到,在五六十年代確實能攝取到,我們現在吃的這些雞、鴨、魚、肉,跟30多年前的味道一樣嗎?不一樣了,為什么?因為雞、鴨、魚、肉現在大都是人工化養殖,給的是配方飼料,添加的是激素;過去養的雞鴨都吃到小蟲子,吃小蟲子、雜糧養的雞,生的蛋就是好吃,因為小蟲子里有一種非常好的東西,就是生物堿;那時,我們田野里有好多昆蟲。第六要素就存在于這些昆蟲殼的表皮上,在昆蟲吃蔬菜或水果的時候,蔬菜或水果分泌酵素溶解并吸收昆蟲表皮的第六要素,在昆蟲死后,其尸體在土壤中分解出來的第六要素,被植物的根吸收了,人吃了這種蔬菜水果后就能獲得人體所需的第六要素。由于大量化肥、農藥的使用,把昆蟲與植物的生物鏈打斷了,人們很難從自然食物中獲得足量的第六要素。第六要素的缺乏,使人體內的酸性物質無法中和,酸性體質無法得到改善。所以更應該外源性補充第六要素這種堿性的物質。
我們人體既然缺乏第六要素,那么補充它應該像我們平時補充鈣、礦物質和維生素那樣重要。講到現在,我們可以更確切地說造成酸性體質的原因就是“三多一少”,即蛋白質、脂肪、糖攝入過量,而第六要素攝入缺乏。我們現在的飲食結構與以前比,以前是蛋白質、脂肪、糖這三大能量物質本身就攝取得少,還能夠吃到第六要素;現在是蛋白質、脂肪、糖這三大能量物質攝取過量,而正常飲食中的第六要素幾乎就沒有,所以用補充第六要素來完善我們的膳食結構,解決吃得過多、過好而造成的酸性體質問題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
第六要素改善酸性體質的機理分三個方面:
其一,第六要素的游離氨基能結合體液中酸根離子H,減輕酸性物質對人體的污染,保持體內酸堿平衡。
其二,第六要素具有較強的絡合吸附能力,在人體內直接吸附酸性物質排出體外。
其三,第六要素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氨基葡萄糖,是人體細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改善人體內環境、修復損傷細胞,活化人體細胞。
第六要素化學名:聚(1,4)-2-氨基葡萄糖,英文名:Chitosan,平均分子量:8331.15,脫乙酰度:95%。第六要素分子結構清晰,功能因子明確,是一種第三代保健食品。包含五種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抗氧化,預防疾病,疾病康復和生理節奏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