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東方的思想與智慧 文 / 鄭紅峰
中華民族素以悠久歷史而聞名于世。在生存與發展的歷史進程里,我們的先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這當中,中國哲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習中國哲學,無論對于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或者對于個人的思想素質修養而言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如何進入中國哲學的宏觀殿堂呢?立場不同,路徑也就存在許多差異。不過,有一種不可忽略的事實,那就是:此等凝聚著先民生存智慧的傳統哲學在相當程度上乃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假如我們能夠透過思想符號中的山水性靈來思索中國傳統哲學的內蘊,那將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今天我們有的專家不承認“中國哲學”或“中國有哲學”,認為中國頂多有“思想”。這些學者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中心主義、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其中有的人的根據是“哲學只有一個”,他們把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或者將其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作為普遍的哲學,以此作為“哲學”的唯一范式、標準、尺度,因而不承認非西方的民族有哲學。其實所謂一般、普通的哲學或哲學只有一個,第一是說不分東方西方的哲學,所講的概念或道理,或哲學中的真理都是普遍的,第二是對不同的族群、不同時空的哲學心態中的共同問題或方法的抽象。人同些心,心同此理,東圣西圣,心同理同。凡是人類各族群的活動,總有一些觀念在指導,有些觀念是相通的,而且有觀念就有普遍性。這是其共性的或者是具有可比性、可以通約的方面。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哲學觀念是有差異的,哲學觀念總是通過具體的民族生命表現的,因而又是特殊的。
哲學是人們關于宇宙、社會、人生的本源、存在、發展之過程、規律及其意義、價值等根本問題的體驗與探求。在遠古時期,各個大的種族、族群的生存樣態與生存體驗相類似又不盡相同,人們思考或追問上述問題的方式亦同中有異,這就決定了世界上有共通的,又有特殊的觀念、問題、方法、進路,有不同的哲學類型。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幾個大的典范文明,各有不同的方式,其哲學有不同的形態。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的哲學是其中的典型。不僅今天所謂中國、印度、西方、中東、非洲的哲學類型各不相同,而且在上述地域之不同時空中又有不同的、千姿百態的哲學傳統,并沒有一個普遍的西方的或世界的哲學,所有哲學家的形態、體系、思想都是特殊的、各具個性的。
先秦時期的哲學是奴隸社會及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
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殷商和西周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中國奴隸社會保留了公社共同體形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土地屬奴隸主國家所有,強迫奴隸集體耕作,春秋至戰國初,由于鐵器和耕牛的使用,產生了個體生產代替集體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隸主土地公有制的經濟條件,宗族奴隸制在奴隸和平民的反抗斗爭中逐漸瓦解。
經過長期的反復斗爭,我國封建制的正式確立是在戰國時期。
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和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也逐漸地積累了一些實際經驗,對自然界的一些簡單規律、物質現象也有一些樸素的了解,對客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現實的態度。這可以說是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想發展的萌芽。這一時期除了思想戰線上有孔墨兩家斗爭之外,春秋來年還出現了我國古代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在他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中,總結了我國古代的作戰經驗,包含有豐富的古代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
在奴隸制社會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也有進一步的認識,發展起了初步的自然科學知識。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開始出現分化。據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發掘的這一時期墓葬中,最多的隨葬品達160件,其中包括貴重的消費品,如玉環等。這說明當時已有了貧富分化。公元前兩千多年,我國建立了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從此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我國奴隸制經過夏、商,到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夏代已有了紀年的歷法,商代在夏代歷法的基礎上,已有了每隔千年置閏月來調整季節的辦法。在數學上商代已采用了十進位,并且有了“規”、“矩”等字,說明當時數學的發展情況。
西周末年,奴隸制開始崩潰。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史稱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革,特別是鐵器農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產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同時由于奴隸們的不斷起義反抗和大量逃亡,古代奴隸制生產關系已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承認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承認分封地之外的私田的合法性。鄭、齊、晉等幾個大諸侯國都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取得了優勢。也可以說是新的地主階級第一次得到合法承認,并登上歷史舞臺隨后。這時在一些諸侯國中奴隸主為了招徠奴隸勞動力,獲得更多的財富,在原有的分封地之外,又強迫奴隸開荒擴大耕地面積,封建依附關系也開始出現和發展起來。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進行了反復的斗爭和較量,封建制終于戰勝了奴隸制,先后建立了魏、趙、韓、齊、楚、燕、秦7個封建國家。秦國實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為徹底,商鞅變法的成功使秦國一躍而為戰國后期的強國,奠定了后來統一中國的基礎。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生產的發展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秦哲學隨之產生和發展。
春秋時期,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斗爭十分尖銳。這時奴隸主貴族已經沒落,他們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對奴隸和平民實行了更加殘酷的剝削與壓迫。新興封建地主勢力和沒落奴隸主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春秋時期復雜而尖銳的階級斗爭,推動了哲學上的兩條路線斗爭。沒落奴隸主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們聽從于“天命”的安排。新興地主階級及其同盟者小生產者則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結合本階級的利益,用無神論、唯物主義反對“天命”論的宗教有神論和唯心主義。這時哲學上的主要代表有:以墨子為代表的,反映新興地主和小生產者利益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反對奴隸制禮樂制度的思想;以孔子為代表,反映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維護奴隸制禮樂制度的思想。兩者之間在這一時期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在反對宗教迷信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中,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無神論和唯物主義思想形成和發展起來。思想戰線上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路線的斗爭。
先秦哲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中國哲學的萌芽、諸子前哲學和諸子哲學3個階段:①萌芽時期。哲學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聯系的,主要表現為相信靈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發觀念。在殷商奴隸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權觀念,周滅殷后發展為天命主宰一切的觀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的思想 、以《易經》和《尚書·;洪范》為代表的早期陰陽、五行觀念尚未完全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表現了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幻想的一種聯系。②諸子前哲學。西周末至春秋時期,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天命神權也發生了動搖。在《詩經》中出現了疑天、責天的思想。出現了原始的陰陽、五行觀念,對自然界的變化作了某些唯物主義的解釋,表現出無神論的傾向,同時發展了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伯陽父、管仲、史伯、醫和、子產、晏嬰、等人,可以稱為先秦諸子前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③諸子哲學。春秋末年,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中國哲學進入諸子百家之學的開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中,先后出現儒、墨、道、法、名、陰陽等重要學派,圍繞著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以及名實、禮法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哲學論辯,學派之間既互相斗爭又互相吸取,每個學派內部也不斷分化和發展,使這個時期的思想斗爭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情況,從而促進了哲學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