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6/210:12:33來源:弘宇文化
【內容摘要】本文從“序”這一概念出發,對生活規律、道德修養和因果定律進行了重新審視和闡釋,并告訴人們維護自身和他人秩序,成就道德并掌握命運,從而遠離疾病和災難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
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提出,認為新陳代謝的本質是物質或能量交換的看法是荒謬的。既然生物體中氮、氧、硫等元素的任何一個原子和環境中的同類原子都是一樣的,體內一個卡路里(熱量單位)跟體外一個卡路里的價值也是一樣的,那么單純的物質或能量交換又有什么好處呢?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事物都有走向無序狀態的自然傾向,一個有機體為了維護自身的高度有序,就需要從周圍環境中不斷汲取“序”。正常食物的物質狀態是極為有序的,人和動物在利用這些食物后,排泄出來的則是大大降解了的東西。
這些思想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原來有序性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重要,小到個人,大到整個人類,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秩序。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工作學習等,都是為了維護我們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秩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建設和制度,也是為了維護我們國家的秩序。
何謂有序?有序一般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要素之間有規則的聯系、運動和轉化,無序則是沒有規則的聯系、運動和轉化。單個事物、孤立的要素以及完全的對稱和均勻都是無序可言的。有序和無序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有序,也沒有絕對的無序,一切事物都是有序和無序的矛盾統一體。有序和無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不斷發展變化,量變到一定程度可以相互轉化。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演變,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無不遵循“有序→無序”不斷循環的規律。
常言道:“病從口入。”因為不潔凈、不適合我們身體的東西,入口后會破壞正常的生理秩序,所以污濁、腐敗、變質、強刺激性或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就不應該吃了。動物被宰殺的時候,極度憤怒、恐懼、痛苦、悲哀,完全處于失序、失控狀態,體內產生大量的毒素,加上排不出去的代謝產物,這時的肉已經不是它們正常活著時候的肉了,而是極度無序的肉。我們食用這些肉等于攝入極度無序性,破壞自身的有序性,得不償失,還是少吃為妙。暴飲暴食,飲酒過量,或吃太咸、太甜、太辣的東西,也是不好的,會過分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影響它的正常運轉。所以把握好“度”很重要,別為了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勇,而留下無窮的后患。
熬夜對健康是大為不利的。因為我們思考、勞作了一整天,體內各系統、器官及功能的有序度大大下降,甚至處于紊亂狀態,亟需要調理恢復。如果該睡覺的時候還不靜心修養,反而亢奮不已,尋求刺激,過所謂的“夜生活”,等于顛倒晝夜,擾亂乾坤,破壞身心秩序的恢復,耗損自己的精氣神,久而久之便會萎靡不振。或者有的人睡眠質量很差,覺得反正早睡不了,干脆找點事做,或玩個盡興,直到筋疲力盡,睜不開眼了,才能恍惚入睡。其實這是在透支自己的體力,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加重睡眠和體質的無序性。如果采取適當的方法,比如調整姿態、傾聽呼吸、心理暗示、觀想勝景等,堅持一段時間,這種無序狀態就能逐漸改變。
不光吃飯、睡覺要做到有序,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如此。關于養生,中醫有一些經典的話:“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視傷血。”“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因此,時時處處都做到節制有序,身心才會健康舒適。有人說,這么多要求,站久了不行,坐多了不是,笑噴了不行,哭多了不得,我都無所適從了,這樣做人太辛苦,太沒意思了。不是這樣的,孔子講“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指心性的自由自在,但要達到這種狀態是以“不逾矩”為前提的。“矩”就是法度、規則,就是秩序。如果只要自由,只求盡興,而不守規矩,不懂節制,付出的代價會遠遠超過得益和享受,那又何苦呢?其實真正的自由是做什么都不過分,把握好尺度,保持平衡有序,始終規規矩矩為人處事,習慣成自然,身心都有很好的修養,做什么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又怎會受規矩的掣肘呢?
我們常講道德,何謂道德?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精辟的詮釋,我不想“吃別人嚼過的饃”,所以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道德,在我看來就是有序。努力做到讓自己、父母、他人、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國際有序,道德必然成就。
自己身患疾病、心神不寧,照顧不好自己,或者惹是生非、胡作非為,管理不好自己,父母就會憂勞掛礙,心理秩序被擾亂,甚至愁出病來,那就是子女的不孝了。“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德行的基礎,連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真心善待他人、愛護集體、報效國家?“孝”即是“順”,順父母的意,不惹父母生氣,讓父母身心安泰有序,其樂融融,這才是父母的好孩子。如果不聽父母的話,常常違逆父母,即使給父母再多的錢、提供再好的物質享受,父母也不會真正快樂。
要想讓自己有序,就必須以尊重他人的秩序為前提。因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對立統一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破壞他人的秩序也必然遭致他人對你秩序的破壞,維護他人的秩序則會得到他人對你秩序的維護。常言道:“禍從口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出言不遜、惡口傷人、挑撥離間、惡意欺騙,沒有人會甘愿承受、無動于衷。被傷害的人心理失衡,或當場發怒、回罵甚至動手,或一時無可奈何,事后耿耿于懷,伺機報復、阻撓,最終結果就是雙方都沒有好果子吃。
不光言行不當會破壞他人的秩序,甚至心念不正也會擾亂他人,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我們的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獨立存在的,意識在物質基礎上產生,并以腦波的形式連續開放地向外傳播,就像一個信號發射器一樣。腦波是電磁波,包含能量和信息,具有一定的頻率,某些情況下會發生干涉,造成相消或相長的結果。同一大腦在有序度不同的狀態下,產生的腦波頻率也是不同的。從理論上說,關系比較密切的人之間,腦波更容易發生干涉,同樣有序或同樣無序的腦波相遇容易加強,有序與無序的腦波相遇容易削弱。實踐證明,當你對他人充滿正念時,更能得到他人正面的回應;當你對他人充滿邪念時,更能遭到他人負面的回應。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念頭一起,立馬就有回應。但如同蝴蝶效應,一個錯誤、邪惡的念頭,若干年后可能會斷送你的美好前程,所以起心動念不可不慎啊。
社會要有倫理才有秩序,才能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自然差異融合在一起。所謂的平等是履行相應職責、扮演各自角色、享受基本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為所欲為、理想化的平等。如果脫離實際追求絕對平等的話,社會秩序就被徹底打破了,一片混亂,誰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再平等,夫妻、父子、師生、長幼、上下級等次序不可能顛倒、角色不可能對調。老子孝敬兒子、學生教訓老師、上級服從下級,這是違背天倫的事,沒有這樣的道理。
我一向反對找關系走后門。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中國是人情社會,不搞關系是成不了大事的。其實這是混淆了找關系與正常人際交往的差別,兩者性質不同,后者是互相關心、互通有無,前者卻是為了獲取自身利益而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搞亂社會風氣。現在就醫、上學、就業為何這么難,成本這么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熱衷于找關系走后門,本來是正常辦事,結果不請客送禮、不額外投入反倒變得不正常了。個人的利益雖然暫時得到滿足,卻損害了自身的長遠利益,以及更多人的利益,人們正在嘗受自己種下的因普遍找關系導致辦事成本日益上漲的苦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港灣,是事業的后盾。家庭關系處理不好,惱亂心緒,牽掛太多,怎么可能安心工作?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系,夫妻和睦,天清地寧,夫妻不睦,天昏地暗。大德常云:“萬惡淫為首。”這句話有很深的道理。“淫”指邪淫,即與配偶以外的人發生性關系,這會極大破壞家庭和社會秩序。甲與乙發生邪淫,不管兩人是異性或同性,這兩人都敗壞了門風,污染了社會風氣,都對不起甲的父母、乙的父母、甲的配偶、乙的配偶、甲的子女、乙的子女……一連串的人受到牽連,造成的惡劣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一旦有了邪淫的念頭和行為,則寡廉鮮恥,極易突破道德底線,平時不敢想、不敢做的種種丑事,比如貪污受賄、偷盜詐騙、強奸亂倫、吸毒賣淫、自殺殺人等等,都可能輕易而為了。看看現在的離婚率、墮胎率、不育率越來越高,奸殺案、賣淫案屢見不鮮,這都是性開放的惡果、人為的災禍啊。
我們從事對外工作,國際秩序是我們研究、參與、塑造的一個重點領域。國之交往同人之交往是一樣的道理,只有尊重、維護他國的秩序,才能得到他國的尊重和維護。出現矛盾是很正常的,但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增加國家關系和各自國內的無序性。只有堅持通過和平談判,切實找到實現共贏或相互退讓的辦法,才能達成諒解,恢復本來的秩序。要想維護好國家關系、塑造好國際秩序,其實關鍵還是靠國內。打鐵還需自身硬,本國沒有秩序,亂糟糟的,渙散無力,還能去維護他國的秩序嗎?
我們個人能為維護國家秩序做些什么呢?遵守、維護黨紀國法和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即是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和社會穩定,這無需贅言。法紀是社會或團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數量與對應環境和群體的無序性成正比。也就是說,環境和群體越無序,需要的制度就越多;環境和群體越有序,需要的制度就越少。比如交通規則,以前車輛少、路況簡單,交通秩序容易維持,交通規則也相對較少;現在車輛越來越多、路況日益復雜,交通秩序很難維持,交通規則也越來越多。我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就是在主動維護交通秩序;如果大家我行我素,隨意違反交通規則,道路上亂成一鍋粥,所有人通行都會受阻。其它法律法規的情形也莫不如此。違反法紀和公德,即使沒有受到制裁和譴責,最終都會損害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我們講“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一“以”、一“依”準確顯示了“德”與“法”的定位,即以德為主、以法為輔。法律固然重要,但有很大局限性。法律是專門為不守規矩的人準備的,有一個從無到有、再不斷完善的過程,雖有預防的功能,但有隙可乘,仍然重在懲治。處置違法亂紀的行為實屬下策,因為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已被侵害,無法挽回。而且,法律的執行、裁量是否公平公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法者的道德素質。道德是無形的,沒有空隙,與人類同生共存。真正有道德的人,自然敬畏法律規范,不敢鉆法律的空子,不敢有“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言談舉止都規范有序,又何需法律的管束和制裁呢?因此,“德”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法律出臺或完善之前,在預防違法犯罪、降低治理成本方面,在加強執法隊伍建設中,始終離不開道德這條主線,甚至可以說法律是道德的一種特殊條文形式。我們不但要知法、懂法、守法,更要崇尚、培育、弘揚道德,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秩序,推動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先前提出了有序無序的概念,又舉了很多例子,那么怎樣才算真正有序,有沒有一個參照的標準呢?有,就是自然規律。如,宇宙的成住壞空,萬物的生住異滅,日月星辰的運轉,季節、晝夜的交替變換,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生命的生老病死,人身的氣血運行……都有一定的規律,都是高度有序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可以改變自然環境,可以調整身心狀態,但不可能改變自然規律。適應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身心舒適安寧;違背它,環境或身體就會生病。
在所有自然規律中,滲透著一個更高的無時無處不在起作用的規律,那就是原因與結果有著必然聯系的規律,簡稱因果定律。這一名稱是由蘇格拉底提出的,又稱為因果法則。但不管有沒有名稱,不管叫什么名稱,這個定律總是存在的,并且始終在起作用,所以世人稱之為“鐵律”。因果定律可以概括為:無因必無果,有果必有因。因就是種子,果就是果實,沒有種子就不會有果實,有果實就必然有相應的種子。種子是內因和主因,環境條件是外緣和次因,種子在因緣具備時有序發展,必然結出相應的果實。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可能得豆,瓜的種子不好就發不了芽,發了芽環境條件不好也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最后就結不出瓜,或只能結劣質瓜。
我們怎么來運用因果定律呢?那就要種好的因,并促使它有序發展,最后結好的果。不要種壞的因,還推波助瀾,等到得了惡果時就后悔莫及了。
現在世界上為何有那么多災難,人類為何有那么多惡疾?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自作自受。地震、海嘯、旱澇、風災、霧霾、沙塵暴等,無不是人類過度開發利用自然界,造成地殼、水流、熱流、氣流失序而導致的。癌癥、腫瘤、心臟病、腦溢血、糖尿病、白血病等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們不自尊自愛、過度耗損精氣神,造成體內正氣虛弱失序而導致的。其實自然界和人體內本來就有很多無序因素、致病因子,但正常情況下都在可控范圍內,只要我們維護好有序性、抑制無序性,使兩者保持動態平衡,正能量占據上風,破壞性的秩序就不會形成,災難和疾病也不會出現。
沒有人能主宰我們去行善或作惡,也沒有超自然的力量來決定我們的命運。好事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去做,壞事還是這顆心支使我們去做。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最終的結果都取決于我們自己最初的選擇。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平時不注重預防,等到出現疾病或災難再去治理,已經是在結果上用功夫,不能從根上避免個體或人類遭受痛苦,這就屬于本末倒置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儒家注重反省,其目的就在于從根本上解決結果的問題,那就是在心地上種好的因,不種壞的因,以這種心去主導行為,結果當然不可能是壞的。
如果有了惡的念頭,種了不好的因,有什么解決辦法呢?真誠懺悔。趁著結果還沒有形成,趕緊認識自己的錯誤,深感慚愧,下決心改過遷善,不再起這種念頭,更不會付諸言行,這樣就能阻斷惡的種子有序發展的進程。如此堅持不懈,惡的種子就會漸漸萎縮壞死。如果已經形成惡果,該怎么辦呢?那更得懺悔了,應該痛心疾首才是。因為結果不會到此為止,它會成為新的起因,如果任其發展,不及時懺悔切斷其有序化的進程,再次形成的惡果就會更大了。所以斷惡當如刀切,諸君不可心存僥幸啊!作者:馬孟江
參考文獻:
1.《生命是什么》,[奧]埃爾溫·薛定諤著,羅來鷗、羅遼復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從無序到有序——非線性是系統結構有序化的動力之源》,武杰、李潤珍、程守華撰文,《系統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3.《量子世界——寫給所有人的量子物理》,[美]肯尼斯·W.福特著,王菲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4.《合掌人生》,星云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5.《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釋凈空著,線裝書局,2010年2月第1版
6.《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1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