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將分析、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理解為邏輯思維,并把一些形式的規定看作是形式邏輯。這大體上是正確的,可是,形式的規定只是事物形態上的一種外在規定,事物的內涵仍需要一個內在給予規定以建立一個內外規定統一的概念。即概念中各環節的統一就是內在規定的總體性質所在——內涵邏輯。
形式邏輯只是為我們在言語表達上起到符號組織規定有一個外在的合理性——句子的通順,而事物內在本質的反映還在于在闡述上合乎邏輯性:概念各環節邏輯的統一以及內外邏輯的統一。如果說合乎事物表象的邏輯為形式邏輯為主,而合乎事物性質的邏輯是理性的思辨邏輯為主;那么,則無論是形式邏輯或者是思辨邏輯都必須以人已有的知識作為基礎上所進行著的思維活動。假若人缺乏已有一定量之知識,則人只能根據自己所知的認知程度來開展這個思維,并將自己的思維限制在這個有限的局限里。這即是說,人所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將決定著他的思維視野、狀態、質量。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來推導及認知世界及事物的——世界觀即為人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這就是說,在世界觀的設定下,我們的邏輯思維只是建立在自己已知的認知范圍以內來分析、對比、歸納、推理及給出未知事物的觀念,因而,我們的思維認識活動總是被限定在自己的世界觀之內來進行和展開的,受限于自己固有的認知觀之內。因此,我們無論是在面對多新鮮的自己素未謀面的事物亦好,總要備受自己原本固有觀念的制約,總要被打上原有觀念的烙印。所以,我們的邏輯思維只是自己已有的認知衍生物,非常難以突破原先固有觀念的束縛——總是徘徊在原有知識的范圍內所進行并給予的邏輯思維——作圓圈線狀路線的循環活動。
如果我們把圓圈比作人的世界觀的放,那么,隨著我們對事物認知的增加,我們的圓圈自然會因膨脹而隨之擴大——這就是人思維視野的大小范疇和原因。至于人對世界及事物認知的正誤與對錯等性質,則在于人的反思與悟性方面的事情。人對世界及事物的本質認知不僅需要感性地觀察了解,而且需要理性的邏輯思維及反思與思辨,還需要悟性來進行的領悟其本質及真相。因為感性重在于事物的表象,理性注重在事物的構造原理,悟性則專注于事物本質中的道理及其背后的真相。
雖然我們的認知總是原來的固有認知,但是,反思與思辨卻是可以突破原來性質的圈圈認知設置,悟性更是可以深入并接觸到事物的真相及本質。當然,不會及尚未學會反思與思辨者,則自然總是被自己的陳舊觀念禁錮在早前性質的認知圈子里——陳舊的世界觀。因此說,我們所改變的認識只是原本事物性質上的改變,或只是由認識事物表象層次到達至其內在構造層次上的認識變化。這也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悟性的不同認知層次上的差異變化。因為凡悟性所觸及的認知必為事物的真相及本質道理所在——事物的存在道理——真理。
如果說感性總是表象的,理性是邏輯推演的構造規定,那么,悟性所要觸及的則是本質上真相的道理。雖然悟性亦會觸及一些零碎或片面的經驗性道理,但這些零碎和片面的道理卻是構成理念整體的組成部分,理念的完整性概念則分散在其中的各個環節及各部分之中——即把各環節及各部分的規定性道理完整的統律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理念所在。感性的經驗與理性的知識之區別在于:對事物規定性的表象或假象認知跟給出事物規定性的結構原理之區別;理性的知識與悟性的道理之區別則是:對事物規定性結構原理的認識跟領悟事物規定性的本質及演繹真相的差別。因為理性至多只能了解到事物的構造原理及其質料構成原因,無法觸及于其背后真相的本質。這也是理性要備受于理智運作模式條件下的受限意識所限制的原因所在,至多只是運用邏輯性為開展和進行思維活動的結果;這便造成了凡是超乎邏輯性的內容勢必成為理性所要排斥的東西了。可是,理智的模式是一種有限而機械的思維模式而已。在構成宇宙的兩大部分存在為: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如此,不可見部分就成為理智排斥的對象存在——這就是理智的局限性。因為人的理智非常不相信超乎邏輯性的東西是確實存在著的存在,如靈魂、靈界及特異功能等。
說到此處,我們又須回過頭來再次強調:人的邏輯思維是以其已有知識為基礎的思維活動——在既定的世界觀以內進行思維及給出一個合乎原來世界觀范疇下的一個對象的邏輯思維結論。人的新觀念誕生及對打破陳舊世界觀,還必須在自己已形成穩定的反思與思辨這一習慣性基礎上所作出的努力和突破,悟性更是對陳舊世界觀起到顛覆性的效應和作用。因為悟性總是觸及事物的本質及真相之道理,也是順應及統領著理念的意識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