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熱的“冷”思考
2017年05月02日09:02來源:文藝報作者:歐陽友權
中國網絡文學持續繁盛令世界側目,也讓國人平添許多文化自信。最新統計表明,我國網絡文學讀者3.33億,其中用手機閱讀的超過3億,文學網站日更新字數達2億字,網頁平均日瀏覽量超15億次。試想,4個中國人里就有一個在讀網絡文學,這樣“巨存在”的現象級文學境況在中國史無前例,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在20余年的時間里,中國作為文化資源大國已實實在在地做成了網絡文學強國。
網絡文學的三大推力
網絡文學能步入今日的“黃金發展期”,主要源于三種推力。
一是技術優勢。互聯網傳媒的低成本、高頻傳和自由性,給傳統的文學生產機制松綁,讓文學創作、傳播、欣賞為每個網民敞開大門,這是文學生產力的一次大解放。如果不是互聯網,畢業于政法學院的唐家三少未必會開發自己的文學才華,南派三叔可能仍在干廣告美工或國際貿易,如貓膩在“自述”中所說,他離開大學重回故鄉某處打工,首次接觸電腦,發現自己打字很快。因為無聊所以上網,因為打字快,所以泡論壇,因為口水多,所以編故事,便留下了這些文字。
二是市場催生。中國網絡文學商業模式是文化經濟的一個創舉,給網絡文學的成長壯大注入了經濟驅動力。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增加了“網站”(或客戶端)這個環節,文學網站不僅是作品的聚散平臺,也成為凝聚創作者、經營者、欣賞者的經濟紐帶,其所創造的IP轉讓、全媒體開發、多版權經營的產業鏈模式,讓網絡文學在產業化道路上一路狂奔。
三是娛樂品格。如果說傳統文學是“寓教于樂”,網絡文學則是“娛樂至上”。娛樂是網絡文學的本色,無論是盜墓穿越、玄幻魔幻,還是歷史架空、都市言情,網絡小說無不以娛樂大眾為旨歸,靠小白文、講故事贏得人口紅利,以“好讀”、“好玩”對接了傳統的“樂感文化”基因,并從文學娛樂延伸至影視娛樂、游戲娛樂、動漫娛樂……從而占據了最大規模的大眾娛樂市場。
需要反思的是,這三大推力均為文學外因,其業績是規模的擴張并非是文學的勝利。
網絡文學潛在的三大風險
首先是品質風險。網絡文學最受詬病的是“量大質不優”,數量與質量落差巨大,海量的作品參差不齊,良莠并存,是網絡文學能否稱之為“文學”的核心質疑點。網絡上好作品不少,但不太好抑或不好的作品更多,時下的網絡文學最需要的是品相的移形換步。
其次是套路風險。網絡創作已形成許多套路,如打怪升級、瑪麗蘇、金手指、洪荒流、總裁文、種田文、宮斗文等等。套路是模式化,是敘事方式的固化,而模式化、固化是藝術創新之大敵。例如,穿越類小說分男主穿越和女主穿越,男主穿越小說通常描寫現代社會不得志的男性青年,穿越到古代,用現代人的智慧大展拳腳,無所不能,最終建功立業。女主穿越小說大多是王公貴族或大家閨秀,穿越后風生水起、無所不能,身邊配一癡情男子,與她共度一生。這樣的模式剛出現時是創新,因襲多了就是套路,是模式,令人生厭。
還有審美疲勞風險。網絡小說的求新求奇能滿足昨天的讀者,未必能滿足明天的受眾。不斷變化的閱讀口味需要有不斷改變的風格去滿足,高明的作者就知道該怎樣讓讀者擺脫審美疲勞。
網絡文學“三步走”策略
網絡文學正步入“野蠻生長”后的戰略調整期,這時候我們需要怎么做呢?
一是慢下來。好作品,慢中求,與其日寫萬字讓人一目十行卻看過忘掉,不如以“工匠精神”打造慢工細活,變“速度寫作”為“精品創作”。
二是沉下來。理性反思歷史、現實和人生,接地氣(貼近人民、貼近實際),架天線(繼承傳統、學習他人),打深井(沉入內心、深入生活),做到持身正、立心誠,在對人民生活和體察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沉淀中,獲得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創作的源泉。
三是靜下來。拒絕浮躁,抵制誘惑,追求長線效益而不是短期變現,爭取大浪淘沙,把自己留下。人類歷史一個屢試不爽的事實是,文學只能靠品質才能留下,作家只能靠立得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人”,只有創作出精品才能在文學星空中留下你的星座。歷史從來不看你賺了多少版稅,歷史只看你為文學提供了什么新的有價值的東西。在充滿功利誘惑的浮躁語境中,網絡創作尤其需要懷著對文學的敬畏之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讓自己在面對巨大的網絡文化市場時,不是只顧眼前的茍且,而是能凝神靜氣,目視高峰,心向遠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