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面包店老板特別善良,為了讓窮苦人也能吃上面包,他讓顧客自由付費,結果不到一個月門店就倒閉了。
有人就問了:老板這么善良,老天爺怎么不長眼呢?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圍繞你人的好心運轉的,好心不一定有好報,好心在很多時候還會辦壞事。人性有著自身的特殊規律,違反規律行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就是行善也不行。
一個人在行善之前要了解人性,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的行為本無善惡之分,不過是趨利避害,求存而已。為了更好地生存,人性的丑陋就顯露了出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得寸進尺心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小的欲望滿足之后會涌動更大的欲望,故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說法。尤其是沒有付出任何代價的得到更會助長人的這種心理。
2、習慣性依賴的弱者心理。有些接受過別人無償幫助的人會產生一種弱者心態,認為是自己反正就這樣了,別人比自己條件好,就應該幫助自己,得過且過,只進不出。
3、忘恩記仇心理。幫的次數越多,被幫的人將會越麻木無感。你幫他十次,一次不幫,他會認為你欠他的,便記恨在心。
4、只顧自己過關,不管他人難受。有些人在經濟遇到困難,找好心人借到錢,渡過難關,就對債務不管不顧,只管維持自身開銷,不管出借人的擔憂著急。
深知以上人性的危害,我們就不要盲目行善,無原則的濫施好心,弄得里外不是人,有時還把自己拖下水。行善時要清醒把握住以下幾點:
1、因人而異,不搞普渡眾生。對要幫的人在人品、上進心、信用上有正確的了解,值得幫就幫,不值幫就不幫,不純以親疏遠近做決定。
2、只幫一次,不求回報。作為個人,不是慈善機構,財力、能力、精力都有限,在行善方面,不要用“及時雨”的標準要自己,意思一下就夠了。對同一個人,幫一次就足夠了,不求回報,但求問心無愧。
3、救急不救窮。對人臨時性的困難可以給予幫助,對一貫貧窮的人就不是你可以改變的,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管他。
4、克制好心沖動。幫助人也要深思熟慮,堅持原則,量力而行,謹慎而為。好心也是弱點,也可能被人利用,因一時的感動、沖動,押上自己全部身價,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并不是明智之舉。保護好自己,才是行善積德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