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二十年前的時候,我開始關注常進。1984年,他憑借《秋水無聲》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獲得了銀獎。在那屆美展上,范揚也獲得了銅獎。在那個年代,這種全國性的美術展覽本來就很少,因此在那時獲獎實在非常難得。
而喜歡上常進的畫,是因為那份濃厚的家鄉情結。第一次看他的畫,思鄉之情就油然而生—看著常進的畫就好像親眼看到了家鄉了一樣,讓我心里感覺很舒暢。十余年過去,那種第一眼的觸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常進《凍云》72×48cm
在后來與常進的接觸中,我明白了為什么我看見他的畫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思鄉之情。我是江蘇宜興人,而常進在60年代的時候,因為父親工作的調動,他們全家一起搬去無錫生活過一段時間,那段日子對他有很深的影響,因此在他的畫里,有那熟悉的江南。也正是因為有著在無錫生活的經歷,太湖常常出現在常進的畫里。
常進描繪江南的山水與其他的畫家有著很大不同,讓人耳目一新:他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他心中江南的山水。在常進的山水畫中,畫的都是平原、丘陵,畫的都是他小時候的記憶。這一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奠定了常進在中國山水畫界的地位。
等我真正開始收藏常進的畫,是2003年以1000元一平尺的價格,買了常進的一幅4平尺山水畫,買回去后我是越看越喜歡,便起了著手投資的念頭。在2005年時,常進出了本畫冊,那是以他創作的一幅作品命名的畫冊《百年孤獨》。當時看到畫冊里的畫,我真是喜歡到不行,被朋友說是“瘋狂”,到處打聽那些作品在哪里,藏家愿不愿意割愛。后來我也從一位資深藏家手里以3000元一平尺的價格買下了記錄在那本畫冊里的十多張作品—與其說是買下,不如說是毫不猶豫地搶下。
常進出生在書香門第,但后來因為受到家庭的一些影響,養成了常進的略帶憂郁的性格。平日里的他,非常寡言,也不擅長言辭,不喜歡與人交流。也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性格,讓他的畫里面能透出寧靜的氣息,在氣質上就能很吸引人。在這個眾人都很浮躁的社會,每當我欣賞常進的畫時,內心自然而然就能平靜下來了。
我清楚地記得,多年以前,南京某畫廊開業時,舉辦了一場“江浙滬”的作品展。展覽開幕那天可謂熱鬧非常,參展的所有藝術家幾乎都來了,常進也來到了展覽現場,當時大家聊得非常開心。后來,當我們大家準備吃飯時,突然發現常進不見了。我那時開車追了大半條街才追上了常進,問道:“常老師,大家一起吃飯你怎么先走了?”常進只是笑笑說:“算了,我還是回家吃。”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大約會覺得他不合群,可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他是真的不擅也不喜交際,他的世界,都在畫里。這,就是常進。
至今,我做投資與收藏已經十多年,因此也接觸了許許多多的畫家與作品。在當今這個優秀畫家群體中,常進是我最為欣賞的畫家之一。雖然他不擅長與人交際,但我就是喜歡這樣的純粹,喜歡這樣純粹的畫。在我看來能讀懂他畫的人,就能明白他的性格和為人,明白了他的為人就只會更喜歡他的畫,正所謂“畫如其人”嘛。
還記得有次在我與常進的聊天中,他曾說過:“我選擇畫畫,是真正喜歡繪畫本身,而不是喜歡它帶來的名利。”比起當下圈內外的紛紛擾擾,這樣的態度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藏家。曾經有藏家在沈陽的展覽中看中了常進的作品,但已經被人搶先買走。他當機立斷,第二天就飛到南京,到南京的畫廊來買。他說,常進的學術地位在全國都數得上,但是喜歡才是第一位的。他買走了幾張精品之后沒多久,常進的作品又在拍賣會上拍得高價,價格一路走高,他直言幸好買得及時果斷。
常進自己很少會去關心市場,一方面是因為常進為人低調謙和;另一方面,常進非常不喜歡迎合別人。他很少會與藏家打交道,甚至有時看到一些藏家是因為市場投資,而不是因為喜歡他的畫而買感到失望。因此,常進作品在拍賣市場的價格是當今眾多畫家里少有的真實價格,他的拍賣市場人為炒作因素很少,這種拍賣價格與畫廊價格近乎相同的情況是少之又少的。但這并沒有影響有眼光藏家的競拍熱情,近年來,即使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拍場上也時常出現常進的作品以高于估價不少的價格成交的情況,這也取決于常進這些年來潛心繪畫打下的堅實基礎。以我十幾年來的投資經驗來看,在接下來新一輪的收藏投資熱中,常進的市場價一定會再次翻番,成倍上漲。
文/陽羨墨硯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