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者空也”,而“實者有也”。畫面中必須使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樣才能演化出筆墨之輕重,墨色之濃淡,布景之疏密,色彩之冷暖,賓主之呼應,大小之相間……產生變幻新奇、豐富多彩的畫面空間。
一、虛實的概念
虛實作為繪畫藝術構成中的一組相反而又相成的概念,極其普遍地顯現于繪畫的每一個層面,乃至于一點一畫之間,使得中國畫在更高的藝術層面上創造出特色的寫意風格,形成中國繪畫的特殊魅力。
趙春秋作品 霽雪行舟
二、虛實在繪畫當中的體現
1、從用墨的角度分析 墨色濃重繁復處就是實,即指有筆墨處,還可以是墨色深重處,而淺淡疏密處就是虛,即指無筆墨處,空白處,還可以是指墨色輕淡處。
趙春秋作品 靜聽雪飄
2、從用筆的角度分析 濃重是實,亦可以指用筆沉著處,輕淡即虛,也可以指用筆松動處;用筆一按、一抑是實,這時用力比較實在,用筆一提、一揚即虛,這時用力比較輕;如果筆法太重,使得筆墨落在紙上顯得很死板,如筆法太輕,則使得筆墨浮在畫面上,用筆之時若過實則輔之虛,若過虛則輔之以實,虛中有實,實中見虛,則使得用筆剛中帶柔,柔中見剛,縱橫瀟灑,虛實得當。
趙春秋作品 江南初雪
3、從布白的角度分析 布白就是指畫家在畫紙上留下來的空白,是有筆有形之中的空出來的無。在空白的畫紙上落筆墨的地方就是實,而筆墨之外的空白地方就是虛。這種布白就像是在一片混沌不清的世界之中一道亮光,給人一種清新,順暢的感覺。就像是在枝繁葉茂的深林之中,因大大小小的形狀各異的空白而形成的一種煙云變化的狀態,給人虛幻縹緲,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的感覺。
趙春秋作品 山深雪意濃
4、從山水畫意境創造的處理上的分析 氣機外張是實,精神內斂即虛,這就需要權衡輕重,把握分寸,或以高山奇峰為主,大實為主,仍要輔之以虛,使得畫面靈動生趣;或以小丘靜水為主,大虛之中添加實,畫面方可穩住不浮,無論畫面是以虛還是實為主,都要根據畫面的意境的需要,如在畫重巒疊嶂之時輔之以靈動的云霧,畫面變得生氣勃勃。
趙春秋作品 訪梅圖
三、中國畫虛實在繪畫當中的表現特點
(一)黃賓虹的畫面在虛實處理 黃賓虹的畫面在虛實處理上,往往在畫面之團團昏黑中,適當在村舍、屋宇亭臺、山石或人物處留白,此白使畫面頓現靈透。他說:“虛處不是空虛,還得有景,密處還需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此即虛中須注意有實,實中須注意有實。實中之虛,在于大虛。虛中之實在于大實。”這里所指的大虛大實,即所謂“虛能走馬,密不透風”的對比效應。而“虛中還得有景,密處須可立錐”是強調虛而不空,而實處當見空靈的對比中的協調性。例如黃賓虹《山中訪友圖軸》,在這幅畫面中房屋、人物、石表、樹隙,處處留白,此白即所謂“一炬之光,通室皆明”使得密實中透空明,此即實中之虛。
黃賓虹《山中訪友圖軸》
(二)虛而萬景入 眾所周知,藝術作品的欣賞過程是知覺、感情的綜合過程。想象謂之聯想,在藝術欣賞中又叫“再創造”,是藝術欣賞的基本方法,基本規律之一。因為“無”才可對審美主體引發聯想,用聯想去補充“無”,實觀符合欣賞者審美需要的有。“無”留給欣賞者再創造的機會是無限的。“虛而萬景入”,無是實之所藏,蘊藏著一切和無限。這就是所謂畫外之境,同樣山水畫空白處有的表示天,有的表示地,有的表示雪,皆似有而無,雖無卻讓你感到有,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回味無窮。
1、八大山人畫魚,齊白石畫蝦
例如我們欣賞清代畫僧八大山人的畫,一條生動的魚在紙上,別無一物,卻令人感到滿幅是水。再如齊白石畫蝦,不畫水,空白處使觀者聯想到水,幾乎沒有任何人認為畫面上無水,而且實實在在地使你感受到水的存在。
八大山人 魚
齊白石 蝦
2、夏圭《松溪泛舟圖》
南宋山水畫的“馬一角”,“夏半邊”就是對空白運用最好的例子。夏圭《松溪泛舟圖》,此圖以紈扇的形式繪水、天、明月和蒼松。江中一葉輕舟,載四人劃槳前行。用筆簡率含蓄,寥寥數筆,就把圖中的人物和點景刻畫得生動有致。構圖刪繁就簡,虛實結合,作者僅畫幾棵老松、小舟和明月就組合一幅巧妙的圖畫,而留出大片的空白,以表現水天的遼闊浩渺,畫面雖小,意境無窮。
夏圭《松溪泛舟圖》
(三)畫在有筆墨處,畫在無筆墨處。
中國畫不僅認為虛實相生,各有其用,各有所妙,更重要的是重虛輕實,認為虛處比實處更重要,并進而產生了“妙在無處”的理論。因為實處見筆墨,而虛處比較縹緲,這樣虛處的處理就更為重要,可謂畫面的點睛。
清朝龔賢《云壑松蔭圖》,本幅以坡溪茂林為近景,崇峰峻嶺為遠景,林中有云靄,既作分隔,又成自然連綴,屋宇在山巒之下,為松蔭云氣所掩映。尤其樹干留白及懸泉,如夜空閃電,使昏暗中透空明,此即虛實相反相成之妙也。而畫家更巧妙地利用秋林草屋、流泉飛瀑以及變幻浮動的煙霞來豐富畫面,進而在虛實應對中展現出空間結構的層次變化,于高低錯落中呈現出節奏律動的形式美感。畫面中的山石為積墨法繪制,其繁復的積染、刻畫表現出山石向背、虛實的塊面體積。既有虛處,又有實處,有虛無實不成其為畫,有實無虛也不成其為畫。
清 龔賢 《云壑松蔭圖》 絹本 墨筆 174×49.4cm 故宮博物院藏
繪畫之妙,在于實處不死,虛處不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以實顯虛,以虛顯實,虛實相反,而又相生虛實關系在中國畫中表現為神韻,其主要體現在畫外意境,體現畫家的精神世界與內心感受畫中虛實關系處理的巧妙,可以創造和加強畫面形勢構成之起伏跌宕,大至山川林莽丘壑湖海,小至細草、沙渚、煙靄、幽泉,乃至畫中一筆一墨之處理,整體形勢狀貌之布置,甚至提款與跋,用印之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無處不因虛實相反相成而極其趣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為了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東西大膽剪裁,中國畫的剪裁可以直到零。總之,一幅畫必須具有虛與實的對立,這樣才能稱其為畫。
趙春秋作品 孤蓬一夜雪
努力打造實用的書畫欣賞、學習、交流平臺,國畫藝術(微信號quicksnowfall)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