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在他爐火純青的畫筆下,一匹匹飛奔的駿馬,或騰空而起,或蹄下生煙,或回首顧盼,或一往直前。即使是低頭飲水的,也顯示出馬的悍氣。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被馬的表面膘肥體胖的氣勢所迷惑,而是抓住了馬的一個最基本、最有藝術魅力的特征——健,不僅畫出了馬的骨,而且畫出了馬的神。
在畫馬的運筆用墨上,徐悲鴻發揮了中國畫的傳統,以線造型,常用飽酣的重墨、奔放的筆勢加以表現;同時又吸收了西方的畫法,局部用體面造型并注意物象的光影明暗,正是這種把中西畫法結合得天衣無縫的表現手法,使他的馬栩栩如生、充滿筆墨情趣,與他畫的風前小鳥、枝上喜鵲、小憩花貓,風格迥異,達到了新的境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令人愛不釋手。
二十年代,徐悲鴻去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油畫。他在勤奮掌握人體素描技巧的同時,即開始研究馬的骨骼、經絡等生理結構,并對活馬寫生,速寫稿達一千多幅,不但掌握了馬的各種造型,而且對馬的堅毅、敏捷、馴良以及馳騁時的矯健和休憩時的安靜等性格特征,都了解得十分細膩、透徹,達到了成馬在胸的境地。但他畫馬真正有成就,還是在1940年訪問印度之后。這年,徐悲鴻應印度國際大學邀請前往講學,游歷了大吉嶺克什米爾,看到了許多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像緞子一樣閃光的駿馬,深為著迷。他還經常騎著這樣的駿馬遠游,更逐漸了解了馬的剽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性格,終于成了馬的知已。這期間,他又對著駿馬大量寫生,進一步地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至今為世人所稱道和珍愛。
悲鴻馬畫法教程,請點鏈接:
祝朋友們2016年萬事如意,馬到成功!
努力打造實用的書畫欣賞、學習、交流平臺,國畫藝術(微信號quicksnowfall)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