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瓜果是學習中國畫的好素材,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能見到。其豐碩多樣的形態,變化豐富的顏色,給人以清新悅目的視覺享受。自明代青藤白陽以來,歷代多有畫蔬果高手,他們大都選擇寫意揮毫的表現手法。
從技法上看,由于蔬果的干、葉有著簡易平實的形體和色澤,具有一種適合于寫意筆墨表現的特征,所以我們在學習畫蔬果時要多應用寫意花鳥的精神。這就要求先注重形似,再逐漸脫略形似以求神似,但這需要畫者多觀察寫生,加強生活體驗,增加畫外功夫并注重臨摹古代作品。在用筆、用墨、用色、用水方面要揣摩蔬果新鮮滋潤的特征,將蔬果的形與色概括為三筆五筆的點染,揮灑其中,以達到筆墨簡練,意境深遠。
古今的花鳥畫家,大多都畫有蔬果作品,但真正專畫蔬果的,特別是畫的出類拔萃的也不多見。這是因為蔬果畫多是小品類,尺幅構圖也較簡單,內容多以靜態為主,創作起來也不易生動。但畫者要以小見大,注重筆墨,將平凡變成秀美。
包括筆墨紙硯,顏料、毛氈、印章、印泥等。
筆法:指寫意畫的用筆。用筆有中鋒、側鋒、裹鋒、藏鋒、露鋒、回鋒等,運筆過程中要有起筆、行筆、收筆之一波三折,有提、按、頓、挫、輕、重、緩、急等變化。用筆要平,如錐畫沙;要圓,如折釵股;要留,如屋漏痕;要重,如高山墜石。
墨法:指寫意畫的用墨。墨色是眾彩之和,墨法之妙全由筆出。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五色。墨法有焦墨、濕墨、潑墨、積墨、淡墨、宿墨、破墨等。作畫時要筆墨并用,既要有筆法,也要有墨法。
水法:指用水之法。“墨法之妙,全在用水”,有水帶墨、水破墨、墨破水、水漬、潑水、凝水、鋪水等方法。
毛竹種類很多,所以竹筍的種類也很多,只是粗細不同,長短高低多有變化,色彩有的偏綠,有的偏赭。畫竹筍可用羊毫與兼毫毛筆畫,先調藤黃加花青再蘸赭石,再調少許墨畫竹筍外殼,用筆要提按有序。畫完竹筍外殼,再淡墨勾畫筍的基部。然后用汁綠調墨畫葉尖,最后用赭石加墨點斑點。
先調藤黃加花青再蘸赭石,再調少許墨,中鋒用筆畫竹筍的外殼,畫時注意竹筍的生長之勢。然后勾畫莖脈及筍的基部,將葉尖也一并畫完。
這幅則是較粗壯的竹筍,畫外殼時用筆稍偏側鋒。
形態不盡相同的竹筍。
在這張完整的作品中,要注意幾個竹筍間的穿插關系和顏色的變化。另有兩個柿子補充完善畫 面。題款蓋印都是必不可少的。
芋艿多生長在江南水岸,俗稱“芋頭”,有頭有葉,色彩青翠,枝葉高丈許,芋頭美味香切。畫芋艿可用大筆調藤黃加花青,再加墨,先畫葉再畫枝干。
再用赭石加墨畫芋頭,可用側鋒或逆鋒畫半圓,左實右虛,上下濃淡相間,用墨點芋頭,然后用長鋒蘸墨勾葉芽葉莖。
側鋒或逆鋒畫芋頭時,用筆時需注意干濕濃淡的對比。待半干時再點芋頭,之后用長鋒蘸墨勾葉芽葉莖。畫芋葉時顏色不可調得太熟。
大筆調藤黃加花青,再加墨畫芋葉。用筆要靈活多變,要有干濕濃淡的變化。再中鋒順勢畫出枝干。
待半干時勾出葉莖,葉莖要順勢而為。然后加上芋艿。
這幅畫面中的三個芋艿姿態各異,也有一定的遮擋關系,是蔬果習作中比較常見的樣式。
蘿卜的形狀有長、短、中長、圓球狀的。南方北方的蘿卜各有大小,形式不同。浙江蘭溪有一 種很小的蘿卜,當地人稱小老鼠。蘿卜的顏色有曙紅、大紅、粉色、紫色、綠和白色等。
這里畫的是中等形狀的紅蘿卜和白蘿卜,畫白蘿卜可先用墨色構出蘿卜的形狀,再用淡綠加赭 石染色。畫紅蘿卜可用 調胭脂再加墨染色,或用側鋒畫圓,再用藤黃加花青畫葉芽及梗。
蘿卜的畫法:先用墨色勾出蘿卜的形狀,然后飛白用筆畫出白蘿卜表面的結構。藤黃加花青畫葉芽及梗。半干時,用墨勾葉莖。
不同形態的紅蘿卜的畫法:用色和用墨的方法相差不大,主要是形態上的差異。
調胭脂再加墨,用側鋒兩到三筆花成一個圓形,根須一起畫。淡綠加赭石再蘸墨畫葉芽,待半干時勾葉莖。
葉子的組合要講究聚散。花青蘸墨側鋒畫出葉子及梗,待半干時勾畫葉莖即可。
這幅作品中,有白菜、菜花、蘿卜及香菇。這些蔬菜與題款一同構成“S”形構圖,這是國畫中常見的構圖形式之一。
茄子最常見的是深紫色的,形狀又長又圓,南方的茄子細長而彎曲,北方的茄子粗而圓狀。
畫茄子可用胭脂調酞青藍再加墨,濃墨或墨綠色畫蒂、柄。用筆要求簡練,水要用透,大小搭配合理。
胭脂調酞青藍再加墨,中鋒用筆兩筆畫出茄子的形態,注意顏色的虛實變化。墨綠色畫蒂和柄。
簡單用兩筆側鋒畫圓,然后用墨綠色畫蒂和柄。
不同角度下的蒂的形態。
在這幅完整的作品中,不同形態的茄子錯落有致,加上幾顆草莓使得畫面中的形有了更多的對比,最后的題款及印章都是在用心經營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