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來源:《故宮畫譜 山水卷 松樹》,徐桂香編,故宮出版社2012年出版,節錄部分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購買正版圖書!
松樹的結構與形態
總體來看,松樹皮如鱗癬,葉呈針狀,由松根、樹干、松枝、松針和松實(松樹的果實形狀如豬心,外皮如鱗片疊成,內生松子,山水畫中的松樹表現往往略去松實部分)幾部分組成。松干多蒼健老硬,松枝向兩側伸展,松針的生長或兩三根一組,或五根一組,由于觀者觀察角度的不同,有攢針、菊花針、馬尾針等豐富的形態變化。
中國的山水畫家,在對松樹靜觀默察與深入體悟的基礎上,將物理、畫理和情理結合起來,以表現松樹的特征與神韻。
松樹的畫法
松根
在山水畫中,畫松樹時是否露根既要結合物理,還要結合畫理,需審時度勢,根據畫面的需要丙寅。古人作畫 時,三株松樹一叢,選擇兩株露根,或者一株露根,是為了取其變化。作叢樹時,往往選取古松露根,而不是株株露根,如果株株露根,容易 造成鋸齒釘耙一樣呆板的效果。
落實到畫面中,松根多以線條勾勒而成,線條無論偏方偏圓、是濃是淡,都在渾厚結實,勾出的松根要抓牢有力。松樹往往四面出根,所以,在勾寫松根時還要注意松根與松干之間的前后掩映變化。
松干
松樹的主干有直干與曲干的變化,其實,自然中的松干千變萬化,僅以直曲概括松干的形態,難免以偏概全。松干的輪廓與用筆往往直中寓曲,曲中寓直,變化多方;如果純以直筆概寫,會流于單調呆板,如果純以曲筆概寫,易綿軟傷氣。由于松干皮如蒼癬,質地堅硬,松干的用線往往蒼逸健硬,筆跡堅重,這種蒼逸健硬的線條品質歸乎于用筆的速度、力度和筆跡運行中變化。
松干用線在注重線條品質的同時,還要注意與松干結構的關系,兩者要相輔相成,完美結合,不能兩相脫節,妄生圭角。此外,松干的用線還要注意與松皮皴筆的巧妙結合,要將輪廓線起伏轉折的勾勒用筆與輪廓線內的皴筆自然銜接,不能勾筆、皴筆毫無關系,各說各話。
松皮
松樹的表皮粗糙皴裂,裂紋形狀如同圓形的鱗片,結合松皮的形貌特征,山水畫中多用魚鱗逡表現松皮的質感。因松干的結構轉折、起伏變化以及觀察角度的不同,松皮的鱗片形狀有大小、方圓、欹側、疏密的變化,因此,以筆墨表現松皮的質感,在注意筆墨干濕濃淡的同時,還要注意皴筆形狀的錯落變化,切忌工整呆板的排列。為了避免皴筆的呆板對稱,魚鱗皴筆大多排列成不規則的三角形,以取參差錯落之意。雖然,皴筆的位置參差交錯,但筆意順暢連貫,勾寫時要有一氣呵成之感,不能瑣碎散亂。
宋代佚名畫家的《文會圖》中。松皮的勾皴嚴整,渲染得宜,鱗片的形狀變化微妙而豐富,體現了畫家深入細膩的觀察能力和高超寫實的表現技巧。
松枝
古人畫樹時講究“樹分四枝”,分四枝并非指枝條數量的多少,而是說從樹干的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出枝,容易表現出樹木的體積感和空間感。畫松枝時不必四個方向面面俱到,重在能由前枝想見后枝,能夠從左右枝長短疏密的節奏中求其變化。
在畫面中,往往利用線條的前后和墨色的濃淡變化來區分松枝的前后關系,如示例圖中,在松干的出枝處,松枝與松枝的輪廓線前后錯落,暗示了松干與松枝的前后左右關系。
松針
松樹的葉子呈長針狀,簡稱松針。松針叢生,或兩根、三根一組,或五根一組。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對于松針的畫法有著豐富的繪畫經驗和作品圖式,古代的山水畫家通過對松樹的深入觀察,提煉出松針的形態,大體可歸納為攢針、輪形松針(或圓形松針)、扇形松針、平頂形松針、馬尾形松針等。這些形態的差異除了因松樹品種不同產生的物理性差異外,還因觀察角度的不同引起了視覺上的變化,比如,以仰視角度觀察時,松針往往呈攢針形;以平視的角度觀察時,松針的形態為扇形;以俯視的角度觀察時,松針往往呈輪形;以斜視角度的觀察時,松針大多呈馬尾形。
輪形松針:輪形松針是指松針的形狀為圓形,其形如圓輪。輪形松針根據用筆的變化,又有釘頭松針和菊花松針的變化。古人勾寫松針時,用筆變化比較微妙,有時松針的尾部落筆重,結蒂聚筆處用筆輕;有時松針尾部落筆輕,結蒂聚筆用筆重。釘頭松針起筆提按明顯,線條有釘頭鼠尾的感覺,菊花松針則是起筆輕,結蒂重,松針的形狀如盛開的菊花花瓣。
扇形松針:扇形松針其實是半圓形松針,在山水畫作品中,表現晴空下的松樹時,半圓形松針向上伸展;表現雨中之松時,松針下垂;雪中的松針則中間留白處理。
攢針:松針以仰視的角度觀看時,針葉密集如同萬針攢簇,長短參差,變化豐富,因此,以攢針法概括其特征。宋代山水畫家李成畫松時常用攢針法表現松針。
平頂形松針:平頂形松針是扇形松針的變體,扇形松針向兩側便呈平頂形。平頂松針的形態與筆法概括洗練,畫平頂松針時注意筆勢的連貫和線條的疏密變化,不要機械的平排。
馬尾形松針:馬尾形松針如蓬松的馬尾,表現馬尾形松針時,注意松針的用筆方向不能雜亂無序,松針用線要順勢而出,在不影響主勢的前提下,線條的方向可稍加變化。馬尾形松針的排列不能過于規整,要有線條的疏密與穿插變化,否則會流于呆板。
嫩松
嫩松是指幼松。比起具有相當樹齡的老松而言,嫩松沒有虬曲的姿態和枯槎老杈,也沒有縱橫伸展的長枝和密集蓊郁的松針。嫩松形狀低矮,枝葉疏朗,往往在直干的基礎上略分小枝,小枝上方勾寫松針,松干上或稍加皴筆,或空勾無皴。
松樹的組合
單株
孤松的姿態宜奇曲變化,前后枝葉關系自分疏密濃淡,重要能體現松樹的風神氣韻。宋代馬麟的《靜聽松風圖》中,一株老松幾乎占到畫面面積的一半,松干的造型曲折變化,松枝左右舒展,部分松枝伸展到畫外,有言外不盡之意,松枝的俯仰穿插與松針的疏密變化想配合,產生了厚重沉郁的藝術效果。與《靜聽松風圖》中的松樹相比,宋代馬遠《古松樓閣圖》里的古松枝葉疏簡,姿態峭拔,有迥出塵表,遺世獨立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