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八大經方
倪師感冒八經方,一桂二麻葛根湯,麻杏石甘湯是四,五六大小青龍湯,
七八大小柴胡湯。
⊙桂枝湯
桂枝湯證汗憎風,發熱頭痛肉酸痛
桂芍生姜各三兩,棗十二枚二甘擁,
解肌還藉粥之功。
⊙麻黃湯
麻黃湯證無汗用,怕冷發燒身疼痛,
一甘二桂三兩麻,七十杏仁喘時用,
溫覆藉粥勿缺功。
⊙葛根湯
葛根湯證項強重,發熱頭痛汗不用,
四兩葛根三兩麻,棗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兩,無汗憎風下利夸。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麻杏石甘痰黃粘,咳嗽不止胃尚全,
四兩麻黃八兩膏,二甘五十杏同熬,
須知禁桂為陽盛,喘汗全憑熱勢操 。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身體痛,發燒怕冷口渴重,
喜喝冷水沒胃口,咳有黃痰咳嗽重。
古為疫病今薩斯,重癥肺炎禽流感。
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
棗枚十二杏五十,無汗煩而且躁方。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也身痛,無汗怕冷白痰壅,
沒有胃口口不渴,與大青龍要分清。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記要諳,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發熱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蔞根,三兩加來功亦壯;
微利去麻加蕘花,熬赤取如雞子樣;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
麻去再加四兩苓,能除尿短小腹脹;
若喘除麻加杏仁,須去皮尖半升量。
⊙大柴胡湯
小柴胡證加便秘,少陽陽明病合一,
大柴胡湯來上陣,和解攻里效倍奇,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黃,
半夏半升十二棗,少陽實證下之良。
⊙小柴胡湯
咽干目眩腦不清,胸脅苦滿寒熱憎,
心煩喜嘔不欲食,手腳少陽八大癥。
柴胡八兩君藥憑,棗十二枚夏半升,
三兩姜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煩不嘔除夏參,蔞實一枚應加煮。
若渴除夏加人參,合前四兩五錢與,
蔞根清熱且生津,再加四兩功更鉅。
腹中痛者除黃芩,芍加三兩對君語。
脅下痞硬大棗除,牡蠣四兩應生杵。
心下若悸尿不長,除芩加茯四兩侶;
外有微熱除人參,加桂三兩汗休阻。
咳除參棗并生姜,加入干姜二兩許,
五味半升法宜加,溫肺散寒力莫御。說明:如果藥材質量很好,可接下面的劑量使用,如果感覺不怎么好或是很一般,可增加%或%。
用量是與藥材的質量相聯系的
第一:桂枝湯癥---病人出現有汗,怕風吹,頭痛,有點發燒,肌肉有些酸痛時,就可以服用它,如有咳嗽氣喘時加些厚樸杏仁就可以了。
第二:麻黃湯癥---病人出現極度怕冷,發燒,身體疼痛,完全無汗時,請立刻服用它。
第三:葛根湯癥---中醫的寒溫之爭在此,溫病派認為傷寒家沒有治溫病方,所以只有他們的寒涼藥物才可以治溫病,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讀通傷寒論導致的,而葛根湯就是經方中治療溫病的處方。
病人出現項強,頭痛,發熱,有汗或是無汗,喉嚨痛時,就可以立刻服用它,尤其小孩子幾乎都是葛根湯癥,因為小孩好動成性,在身體出汗發熱時得到的感冒,因此就出現病得自溫熱,這就是葛根湯癥了。
第四:麻杏石甘湯癥---病人咳嗽不止,痰出黃粘,胃口尚好時,可以吃此方。
第五:大青龍湯癥---病人出現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咳出黃痰,身體痛,口渴重,喜喝冷水,沒有胃口時,就吃大青龍湯,這就是SARS與禽流感的主要癥狀。
記載治療方法,肺炎高熱,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桂棗姜。黃金比例,麻黃6錢 杏仁2錢 石膏4錢,其它看身體重量。
第六:小青龍湯癥---病人有怕冷,無汗,發燒,咳嗽重,出白痰,無渴,身體痛,沒有胃口時,就可以用它了。
第七:小柴胡湯癥---病人忽冷忽熱,加上嘔心,胸脅苦滿時,請服用此方,還有女子月經期來時正好得了感冒,就喝此藥,如有咳嗽氣喘時加些厚樸杏仁就可以了。
第八:大柴胡湯癥---如果病人出現便秘,又有忽冷忽熱,胸脅苦滿時,兼有發燒此時請用大柴胡湯
附:感冒治癥圖表人類自從西方醫學占據了主流之后,類似的疾病層出不窮。一個微視醫學主導的世界醫學界帶給我們人類的災難今天明天厚天……永無止境。
今天由于這個病毒,明天又出現新的病毒,后天又來什么病毒?誰也無法預測,更談不上預防。
中醫怎么樣?
這類由外感引發的疾病,真正的中醫師手到擒來。
別的不說,單說傷寒雜病論的表證7方統統概之:
第一方麻黃湯用于以寒邪為主的表證,療效之快之好,一般一劑,多則兩劑。
第二方桂枝湯用于以風邪為主的表證,一般二劑速愈。
第三方葛根湯用于時邪為主的表證,療效之快之好令人驚嘆。各種各樣的流感,別管是那種類型的病毒統統擋在體表,不準入內。
第四方大青龍湯用于外有寒里有熱又稱寒包火的表證,勝似任何抗生素。
第五方小青龍湯用于外寒加內寒的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癥,尤其是讓西醫沒著的難治性疾病,屢建奇功。
第六方麻杏石甘湯用于各種各樣的肺炎,尤其是小兒科病毒性肺炎。30多年前筆者從一家縣級醫院調到市級醫院,碰上小兒科六例肺炎,均在3至6劑治癒出院。
第7方小柴胡湯用途更廣,各種各樣的流感遷延幾天,加上失治誤治,久久不愈,專為這類流感而設。
以上7方是醫圣張仲景留下來的經典圣方。
這7個外感表證處方,涵蓋了所有的流感,如果正確運用,藥費低,療效好,那來的一個感冒就死人?
張仲景就是在流感橫行,那時稱為疫病的年代,家族一二百人死于疫病的十有六七的危難之際寫下的名著傷寒雜病論。
可惜的是千年之后,悲劇總是重演。誰之過?
【麻黃湯類方歌】八首
(一)麻黃湯: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二)大青龍湯: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燥身疼痛,飲流腫脹四肢討。
(三)小青龍湯: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干姜,半夏甘草同劑量,表寒里飲病為殃。
(四)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身熱脈數證六君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五)麻黃連翅赤小豆湯:麻黃連翅赤小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麻趐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槳。
(六)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特長。
(七)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此方本來無里癥,助陽發汗保逮樂。
(八)麻黃升麻湯:麻黃升桂芍姜湯:知膏天冬苓術黃,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并用調陽。
被棄之不用的良方----大青龍湯仲景書中對于大青龍湯的臨床應用,共有三條: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暫且不論38條的“太陽中風”與39條的“傷寒”是否錯簡,也不論清初喻昌“三綱學說”提出的“傷寒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風寒兩傷營衛用大青龍湯”的觀點。38條有兩層意思:一是列出大青龍湯的適應癥: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具備以上證候即可用大青龍湯;二是提出大青龍湯的禁忌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條條文清晰明了,世人關注此條也最多,但對《傷寒論》39條及《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中大青龍湯的關注就明顯少了。
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講得非常精彩,其中講大青龍湯證時,提到兩個案例,一個是服大青龍湯汗出后再服而大汗亡陽的,另一個是下水后受寒,不汗出而煩躁典型的大青龍湯證。這兩個案例都很特別,令人讀后多年仍記憶猶新。他認為大青龍湯是經方中發汗最為峻猛的,稍有偏差則可能過汗亡陽,令人心有余悸,不敢使用,如案例一;我們平時臨床中很少碰到這么典型的大青龍湯證,如38條中提到的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因而使用大青龍湯的機會幾乎沒有。
陸淵雷先生是民國時期中醫泰斗級人物,著有《傷寒論今釋》和《金匱要略今釋》,影響巨大,是公認的傷寒派大師。陸淵雷先生認為大青龍湯適應癥有五: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即在38條基礎上再加上“口渴”,認為需具備以上五癥才能運用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有這么可怕嗎?稍有差池就過汗亡陽?
大青龍湯適應癥這么窄嗎?非要同時具備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五癥才能用?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棗共七個藥組成,可以看成是由發汗解表的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和宣肺利水的越婢湯(麻黃、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棗)合方而成。大青龍湯中麻黃用量達6兩,是經方中麻黃使用量最大的(越婢湯中麻黃用量也是6兩)。
1.關于大青龍湯過汗亡陽問題
中藥發汗力大不大,除看發汗藥用量以外,還要看其配伍、服法等。大青龍湯中麻黃、桂枝辛溫發汗解表,量大則發汗力強。石膏性寒,既清里熱,又可制約麻桂的發汗力。因此,如果希望增強發汗解表力度,則加大麻桂用量,減小石膏用量;如想控制發汗力度,可減少麻桂用量或加大石膏劑量。麻黃配伍蒼術、薏仁等利水藥,亦可控制發汗而使水濕從小便出。北京中醫醫院許公巖教授創“蒼麻丸”(蒼術、麻黃、蘇梗、萊菔子),認為如果蒼術與麻黃等量使用則發大汗,蒼術2倍于麻黃則發小汗,蒼術3倍于麻黃則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見尿量增多,如果蒼術4、5倍于麻黃,無明顯之汗利作用,而濕邪卻能自化。
此外,仲景用大青龍湯是要“溫覆取汗”的,即吃藥后要蓋被子捂汗,得汗后即“止后服”。服大青龍湯后如果不“溫覆取汗”,發汗力會大打折扣。如桂雙喜跟師馮世綸教授時談到:“筆者有幸侍診馮世綸老師,在臨床中他多次提及:方證對應應用大青龍湯時,方中麻黃用量雖然多達10克、18克,如服藥后不覆被取汗,亦不能汗出;小兒外感應用大青龍湯,方藥用成人量,每服四分之一量,每隔3~4小時服藥1次,皆須溫覆,總以汗出為度,無汗出則更進,汗出則停。”(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3日)
2.大青龍湯非要同時具備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五癥才能用嗎?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所謂溢飲,是指“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溢飲的治療可用大青龍湯,也可用小青龍湯。其中溢飲夾熱用大青龍湯,溢飲夾寒用小青龍湯。
39條是講大青龍湯治療水氣病的。身體肢體浮腫,水飲泛濫于肌膚腠理之間,因此“脈浮緩,身不疼,但重”,用大青龍湯“發之”,“發之”即發散、發汗之意,使水氣從表解。“無少陰證者”,即沒有“脈微細,但欲寐”的少陰心腎陽衰表現。本條大意是說,只要沒有少陰證,對肢體沉重浮腫的溢飲證,是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散水氣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必出現惡寒、發熱、口渴、煩躁等癥。
筆者淺見,用大青龍湯治療外寒內熱(即寒包火)時,具備表郁而內有熱癥即可用。表郁最大特點是無汗,不一定出現惡寒、發熱、身疼痛。內有熱癥可以是咽干、咽痛、口干、口渴、思冷、煩躁、舌紅苔黃津少、脈洪數等,不必全部具備,有一二癥即可。用大青龍湯治療溢飲(也可看作是太陽濕郁)時,需具備外不汗出,內有熱癥,如口干、舌紅等。臨床用藥可通過藥物配伍來調節麻黃的發汗和利水功能。因個體差異較大,加上大青龍湯發汗力大,故應分次頻服,見汗即止后服為好。
下錄二則濟南費維光先生大青龍湯醫案:1.患者叢×萍,女,三十歲,在自來水站工作,與筆者曾住過同樓隔壁。1989年陰歷除夕,忽敲筆者之門,自言發熱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員愿意在國家規定的節假日加班,可得到優厚補助)。診之,舌紅苔白,脈大而數,不惡寒,不自汗,無食欲,四肢無力,與大青龍湯,一劑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發。
2.患者張×田之妻王××,50歲,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經呂姓友人介紹求治。患者發熱38 .5℃,平素身體健康,舌紅苔微黃,脈浮數,不惡寒,不自汗,惡心,無食欲。與大青龍湯三劑。后知一劑熱退,二劑食欲出,三劑痊愈。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交流,不建議患者直接使用,如需使用應咨詢醫生為好。
被棄之不用的良方----大青龍湯仲景書中對于大青龍湯的臨床應用,共有三條: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暫且不論38條的“太陽中風”與39條的“傷寒”是否錯簡,也不論清初喻昌“三綱學說”提出的“傷寒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風傷衛用桂枝湯,寒傷營用麻黃湯,風寒兩傷營衛用大青龍湯”的觀點。38條有兩層意思:一是列出大青龍湯的適應癥: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具備以上證候即可用大青龍湯;二是提出大青龍湯的禁忌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條條文清晰明了,世人關注此條也最多,但對《傷寒論》39條及《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中大青龍湯的關注就明顯少了。
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講《傷寒論》講得非常精彩,其中講大青龍湯證時,提到兩個案例,一個是服大青龍湯汗出后再服而大汗亡陽的,另一個是下水后受寒,不汗出而煩躁典型的大青龍湯證。這兩個案例都很特別,令人讀后多年仍記憶猶新。他認為大青龍湯是經方中發汗最為峻猛的,稍有偏差則可能過汗亡陽,令人心有余悸,不敢使用,如案例一;我們平時臨床中很少碰到這么典型的大青龍湯證,如38條中提到的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燥,因而使用大青龍湯的機會幾乎沒有。
陸淵雷先生是民國時期中醫泰斗級人物,著有《傷寒論今釋》和《金匱要略今釋》,影響巨大,是公認的傷寒派大師。陸淵雷先生認為大青龍湯適應癥有五: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即在38條基礎上再加上“口渴”,認為需具備以上五癥才能運用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有這么可怕嗎?稍有差池就過汗亡陽?
大青龍湯適應癥這么窄嗎?非要同時具備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五癥才能用?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棗共七個藥組成,可以看成是由發汗解表的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和宣肺利水的越婢湯(麻黃、石膏、炙甘草、生姜、大棗)合方而成。大青龍湯中麻黃用量達6兩,是經方中麻黃使用量最大的(越婢湯中麻黃用量也是6兩)。
1.關于大青龍湯過汗亡陽問題
中藥發汗力大不大,除看發汗藥用量以外,還要看其配伍、服法等。大青龍湯中麻黃、桂枝辛溫發汗解表,量大則發汗力強。石膏性寒,既清里熱,又可制約麻桂的發汗力。因此,如果希望增強發汗解表力度,則加大麻桂用量,減小石膏用量;如想控制發汗力度,可減少麻桂用量或加大石膏劑量。麻黃配伍蒼術、薏仁等利水藥,亦可控制發汗而使水濕從小便出。北京中醫醫院許公巖教授創“蒼麻丸”(蒼術、麻黃、蘇梗、萊菔子),認為如果蒼術與麻黃等量使用則發大汗,蒼術2倍于麻黃則發小汗,蒼術3倍于麻黃則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見尿量增多,如果蒼術4、5倍于麻黃,無明顯之汗利作用,而濕邪卻能自化。
此外,仲景用大青龍湯是要“溫覆取汗”的,即吃藥后要蓋被子捂汗,得汗后即“止后服”。服大青龍湯后如果不“溫覆取汗”,發汗力會大打折扣。如桂雙喜跟師馮世綸教授時談到:“筆者有幸侍診馮世綸老師,在臨床中他多次提及:方證對應應用大青龍湯時,方中麻黃用量雖然多達10克、18克,如服藥后不覆被取汗,亦不能汗出;小兒外感應用大青龍湯,方藥用成人量,每服四分之一量,每隔3~4小時服藥1次,皆須溫覆,總以汗出為度,無汗出則更進,汗出則停。”(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3日)
2.大青龍湯非要同時具備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五癥才能用嗎?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所謂溢飲,是指“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溢飲的治療可用大青龍湯,也可用小青龍湯。其中溢飲夾熱用大青龍湯,溢飲夾寒用小青龍湯。
39條是講大青龍湯治療水氣病的。身體肢體浮腫,水飲泛濫于肌膚腠理之間,因此“脈浮緩,身不疼,但重”,用大青龍湯“發之”,“發之”即發散、發汗之意,使水氣從表解。“無少陰證者”,即沒有“脈微細,但欲寐”的少陰心腎陽衰表現。本條大意是說,只要沒有少陰證,對肢體沉重浮腫的溢飲證,是可以用大青龍湯來發散水氣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必出現惡寒、發熱、口渴、煩躁等癥。
筆者淺見,用大青龍湯治療外寒內熱(即寒包火)時,具備表郁而內有熱癥即可用。表郁最大特點是無汗,不一定出現惡寒、發熱、身疼痛。內有熱癥可以是咽干、咽痛、口干、口渴、思冷、煩躁、舌紅苔黃津少、脈洪數等,不必全部具備,有一二癥即可。用大青龍湯治療溢飲(也可看作是太陽濕郁)時,需具備外不汗出,內有熱癥,如口干、舌紅等。臨床用藥可通過藥物配伍來調節麻黃的發汗和利水功能。因個體差異較大,加上大青龍湯發汗力大,故應分次頻服,見汗即止后服為好。
下錄二則濟南費維光先生大青龍湯醫案:
1.患者叢×萍,女,三十歲,在自來水站工作,與筆者曾住過同樓隔壁。1989年陰歷除夕,忽敲筆者之門,自言發熱39℃,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員愿意在國家規定的節假日加班,可得到優厚補助)。診之,舌紅苔白,脈大而數,不惡寒,不自汗,無食欲,四肢無力,與大青龍湯,一劑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發。
2.患者張×田之妻王××,50歲,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經呂姓友人介紹求治。患者發熱38 .5℃,平素身體健康,舌紅苔微黃,脈浮數,不惡寒,不自汗,惡心,無食欲。與大青龍湯三劑。后知一劑熱退,二劑食欲出,三劑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