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肢厥的方劑如下:
劑,其瘧亦隨之而愈。4.肺心病:陶某某,男,6O歲,1980年3月3日初診,素有“慢支、“肺氣腫、“肺心等病,已歷10余年,每遇天氣變化即發。刻診面色黯滯,唇及四肢紫紺,咳嗽氣急,心悸,坐臥不寧,肢冷,脈伏,舌色紫暗、苔白而灰糙。證屬陰虛于里,陽脫于外。急予回陽救逆:茯苓、西黨參各9g,淡附子、炙甘草各6g,干姜、黑錫丹(吞)各3g。3劑后,面唇紫紺已瘥,咳嗽...
奇效良方》:姜附湯:處方:附子(炮.三錢)干姜(炮.五錢)功能主治:治中寒,四肢厥冷強直,失音,口噤吐沫。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八分,不拘時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重訂嚴氏濟生方》:姜附湯:處方: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各等分制法:上哎咀。功能主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語,或卒然暈悶,手足厥冷。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
概述:桂附理中丸為中成藥,主要成分為肉桂、附片、黨參、白術(炒)、炮姜、炙甘草。具有補腎助陽,溫中健脾的功效。用于腎陽衰弱,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厥冷。《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桂附理中丸的藥典標準。桂附理中丸的功效與主治:桂附理中丸具有補腎助陽,溫中健脾的功效。用于腎陽衰弱,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厥冷。桂附理中丸...
大蜜丸,即得。性狀:本品為黑棕色的大蜜丸;氣微得,味微甜、辛。檢查: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補氣養血,溫脾止瀉。用于小兒吐瀉日久,脾胃虛弱引起,面色青白,身體瘦弱,四肢厥冷,嗜睡露晴。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3次。周歲以內小兒酌減。規格:每丸重1.5g貯藏:密封。《天津市固有成方統一配本》:方名:慢驚丸組成:人參3錢,白術(麩炒)3錢,橘皮3錢,甘草...
主治:《傷寒六書》卷三方之黃龍湯具有回虛逐實,補瀉兼施,瀉熱通便,益氣養血之功效。主治里熱腑實而又氣血不足證。癥見下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硬痛拒按,身熱口渴,倦怠少氣,譫語,甚或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傷寒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實,而致結熱利證,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溫疫應下失下,耽擱失治,或為緩藥羈遲,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元神將脫,邪火獨存,以致循...
及心律失常以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臟功能障礙很重要。對周圍血管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君藥附子所含去甲基烏藥堿是β-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當靜注或靜滴時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尤以冠狀動脈血流增加顯著,腦和肢體血流量輕度增加或無改變,但血管阻力降低;另外去甲基烏藥堿對α1受體有阻斷作用,對α2受體則激動之,但以α1阻斷為主,在一般治療劑量下,表現出對β受體的激動和對α1受體的阻斷雙重作用;附子所含其他成...
概述:歸宗湯為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卷五十六方。處方:大黃、生地黃、赤芍藥、山楂、青皮、木通、荊芥穗、炒牛蒡子。功能主治:主治小兒痘未見點,壯熱不已,爪甲色紫,四肢厥冷,頭汗出,通身蒸蒸汗出,大小便閉,譫語,煩躁狂亂,大渴引飲,唇口焦裂,舌生芒刺,小便尿血,腰疼等癥。峻攻火毒。主痘證毒火太盛,形氣壯實,無風寒表邪,壯熱不已,爪甲青紫,四肢厥冷,惡熱,頭汗出,通身...
去皮、臍)陳橘皮23克(湯浸,去白、瓤,焙)人參23克(去蘆頭)柏子仁4克芎藭23克木香23克白茯苓23克吳茱萸15克(湯浸七遍,焙干)桂心23克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主肝臟虛寒,胸膈氣滯,四肢厥逆,兩脅疼痛。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4克,大棗3枚,同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三《圣惠》卷三:補肝細辛散:別名:細辛湯處方:細辛1分,桃仁3分...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黃連香薷湯:處方:香薷(三錢)厚樸(姜制.二錢)黃連(二錢)功能主治: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心腹撮痛,四肢厥冷。用法用量:上先將厚樸、黃連二味,同用生姜四錢,一處搗細于銀石器內,慢火同炒令紫色。取起入香薷,入水一盞,酒一盞,煎八分。去滓,用磁器盛于新汲水中,沉令極冷服。如中暑搐搦,內加羌活二錢;尋常感暑燥渴,吐瀉不甚...
處方:人參、附子、龍骨、牡蠣、白芍、炙甘草。功能主治:溫補心陽,救逆固脫。主心陽虛衰,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發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四肢厥冷,虛煩不安,右脅下并可出現瘀塊,舌苔薄白,質暗紫,脈象微弱疾數。用法用量:氣陰兩竭,宜育陰潛陽救逆,可加生脈散;在心陽虛衰之時,常伴見面色、唇舌青紫郁血之癥狀,以及右脅下瘀塊明顯者,可酌加當歸、紅花、紫丹參等...
處方:人參黃耆(蜜炙)白術(土炒)干姜陳皮半夏(姜制)附子(制)茯苓砂仁肉桂(去粗皮,研)白芍(炒焦)甘草(炙)丁香功能主治:治小兒慢脾風,閉目搖頭,面唇青黯,額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聲啞,頻嘔清水者。用法用量:上藥用煨姜為引,水煎服。摘錄:《醫宗金鑒》卷五十一《金鑒》卷五十一:方名:溫中補脾湯組成:人參、黃耆(蜜炙)、白術(土炒)、干姜、附子(制)、半夏(姜制)、陳皮、...
《傷寒論》六經辨證開創了辨證論治的先河,六經實質是什么是學習和研究六經辨證的重要問題,但仲景沒有明言六經的實質,以致歷代醫家為探明仲景真相而爭論不休。近年來,有一本學術專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備受關注,其作者是清末民國著名白族醫學家彭子益,彭子益是實驗系統古中醫學派創始人[1],老中醫李可尊稱他為“中醫復興之父”和第二位醫中圣人。彭子益對《傷寒論》六經有其獨到的見解,其書中“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傷寒論方解篇”和“傷寒理路篇”是彭子益研究《傷寒論》的成果,也是彭子益學術思想的精髓。筆者在此三論指引下,研究彭子益關于《傷寒論》六經的學術觀點,略有感觸,現將心得總結如下。
《傷寒論》以六經作為辨證論治的綱領,但關于六經實質,歷來諸說紛紜,可以明確的是六經不是六個符號,是有物質基礎的,因人體是由氣血津液、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構成,既然六經描述了人體的生理,六經病描述了人體的病理,那么六經必然與氣血津液、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進一步說明人之臟腑經絡與六經相關。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六經是指三陰三陽,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合稱,人體六經的實質包括十二經絡及其所屬臟腑,是臟腑、經絡和氣化的統一體[2],這也是《傷寒論》大家劉渡舟教授的觀點。
張仲景在其序中曰:“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彭子益[1]曰:“人秉大氣五行而生臟腑。五行化生六氣,因五行各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故曰六氣。”五行的本性是六氣,五行運動不圓則偏見五行,見其本性,即見六氣,故合稱五行六氣。木、君火、相火、土、金和水對應的六氣分別為風、熱、暑、濕、燥、寒,故說風木、君(熱)火、相(暑)火、濕土、燥金和寒水。這說明五行六氣化生人體臟腑,而臟腑經絡與人體六經相關,所以六經與六氣也有密切關系。六氣與五運六氣有關,現在中醫界也普遍認為六經理論淵源于運氣學說[3],所以彭子益[4]曰:“六經之名詞,即六氣之名詞”。
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詳細講述了六氣的含義。六氣本義來源于自然,其所談論的是一年中大氣的圓運動,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有關,反映寒暑季節的變化,反映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依據天上或地下陽氣與陰氣多少的不同變化,風木、君(熱)火、相(暑)火、濕土、燥金和寒水與三陰三陽相配,其全稱分別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和太陽寒水[1]。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屬初之氣,為厥陰風木;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屬二之氣,為少陰君火;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屬三之氣,為少陽相火;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屬四之氣,為太陰濕土;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屬五之氣,為陽明燥金;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屬六之氣,為太陽寒水。六氣也有三陰三陽的屬性,進一步說明六經的三陰三陽與六氣有密切關系。
還有一種解說可以推斷六經與六氣的密切關系。一陰一陽謂之道,依據陰陽多少的不同,可進一步細化為三陰三陽。同時,依據陰陽運動狀態、運動趨向的不同,陰陽又可細分為五行(或言六行),六行又化六氣。由此得出三陰三陽與六行六氣并無二致,六經與六氣并無二致。
宇宙造化孕育生命,所以中醫講“天人相應”,即人是大氣所生。彭子益曰:“人身個體,表有榮衛,里有臟腑,而皆六氣之所生[4]。”人的臟腑經絡秉六氣而生,脾胃以濕土主令,其中胃土兼秉燥金之氣;肺與大腸以燥金主令,其中肺金兼秉濕土之氣;腎與膀胱以寒水主令,其中腎水兼秉君火之氣;肝與膽以風木主令,其中膽木兼秉相火之氣;心與小腸以君火主令,其中小腸火兼秉寒水之氣;心包與三焦以相火主令,其中心包相火兼秉風木之氣。
三陰為臟,三陽為腑,太陽經是指膀胱腑、小腸腑及他們的經絡,其腑主要是指膀胱腑;陽明經是指胃腑、大腸腑及他們的經絡,其腑主要是指胃腑;少陽經相對特殊,少陽有腑,但《傷寒論》中沒有膽腑病和三焦腑病,少陽經實際是指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主要是指足少陽膽經經絡;太陰經是指脾臟、肺臟及他們的經絡,其臟主要是指脾臟;少陰經是指腎臟、心臟及他們的經絡,其臟主要是指腎臟;厥陰經是指肝臟、心包腑及他們的經絡,其臟主要是指肝臟。需要注意的是,六經是建立在經絡、臟腑及其氣化基礎上的,所以除了相應的臟腑經絡,六經的含義還包含了相應的臟腑經絡之氣。
以六經為核心的《傷寒論》就是一個整體。人有表里之分,所以六經的“經”應有兩層含義,一作“表”,一作“里”,“經”的含義也包含臟、腑和經絡。彭子益[1]指出六經之十二經絡經氣共同構成人體之表——榮衛,六經之臟腑構成人體之里,這與太陽主表的觀點很不相同。太陽之腑已不是表,那太陽之經絡是人體之表?人體之表非獨手足太陽經絡,但又總統于太陽一經,言太陽主表、太陽經證,此太陽實際上包含了六經之經絡。所以彭子益認為太陽主表并不確切,因太陽經絡只占十二經絡的六分之一,由太陽本經只能內傳太陽本腑,由十二經絡經氣共同構成的榮衛就可內傳各個臟腑,將“太陽”二字用“榮衛”來代替,于是由表傳里顯而易見[4]。所以,《傷寒論》中的太陽病篇包含了在表的榮衛病和在里的太陽腑病,若能將其中的表病從太陽病篇中脫離出來單獨論述,或許更好。
六經之里是臟腑,六經之表是榮衛,是臟腑以外的組織,是十二經絡經氣融合后的產物,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是在里之臟腑公共的表,好比保護臟腑的圍墻,故表病實為榮衛病。
《傷寒論》的六經除了分為表、里,還有半表半里。少陽沒有腑病,故不在里,少陽經氣除了與其他五經的經氣共同構成榮衛之表外,其經也在榮衛與臟腑之間、在臟與腑之間,因少陽主油膜,人身處處有油膜,油膜類似于表里之間、臟腑之間的通路,所以習稱其居半表半里。彭子益對六經有個形象的比喻:一部《傷寒論》,如內容六瓣之一橘。榮衛如橘皮,臟腑如六瓣,少陽經如橘絡也[1]。
2.1 榮衛主表 一直以來,榮(營)衛理論是一個難點。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于脈外,稱為衛,血之精專者,行于脈中,稱為榮(營)[5]。彭子益[1]指出人身陰陽交合而成圓運動的氣體,內含一開一合的作用。開則疏泄,疏泄稱為榮,由內向外,有發榮之意;合則收斂,收斂稱為衛,由外向內,有護衛之意。榮衛之氣就是人體的表氣,是統稱,是循行于臟腑以外,整個軀體當中由十二經絡經氣構成的圓運動之氣,好比抵御外邪的城墻。榮衛根于陰陽五行,木火之氣構成榮氣,金水之氣構成衛氣。榮衛相交,又與中土有關。所以六經之表,即十二經絡的經氣,共同構成榮衛。榮衛交合是生理,榮氣上升疏泄,有下降收斂之衛氣以交榮,則榮不偏現不病發熱;衛氣下降收斂,有上升疏泄之榮氣以交衛,則衛不偏現不病惡寒。
2.2 臟腑主里 三陰為臟,三陽為腑。太陰脾臟以濕土主令,主運化精微,賴陽氣之溫煦,脾陽足則不病寒,脾土升則腎水與肝木皆升。少陰之氣,水火并統,腎臟以寒水主令,從化于君火,水中陽足則往上升化為君火,則腎水不病寒,亦推動心火下降,則心火不亢而水氣溫暖。厥陰肝臟以風木主令,主疏泄,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升發而不病寒。太陽膀胱腑以寒水主令,主貯存和排泄尿液,陽中有陰,降而不病熱。陽明胃腑以濕土主令,從化于燥金,主受納腐熟水谷,陽中有陰,降而不病熱。
2.3 少陽經主半表半里 少陽在表里之間、臟腑之間,手少陽小腸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主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手少陽升,足少陽降,凡上熱之病,皆少陽膽之不降。
傷寒六經病,分榮衛表病,臟腑里病(即太陽腑病、陽明腑病、太陰臟病、少陰臟病、厥陰臟病)和少陽經病。表里本是一氣,凡外感風寒,必榮衛先病,臟腑后病。表氣的榮衛不解,里氣的臟腑即郁動,表氣的榮衛偏的愈甚,里氣的臟腑即愈郁而愈偏。平素腑陽偏盛之人,遂腑陽偏現而病熱;平素臟陰偏盛之人,遂臟陰偏現而病寒。如果表氣不得復和,里氣又不偏盛,則成少陽經病。彭子益稱此為整個《傷寒論》的原則[4]。
3.1 榮衛表病 榮衛主一身之表,表主外。凡外感之病,無論傷寒、溫病,皆由榮衛病起。榮衛病,一是由于中氣不足,二是由于有所感傷。中氣不虛,正氣存內,榮衛不易被風寒之邪所傷。外感風寒,榮衛為風寒所傷,則榮衛分離不交合,分離小則病輕,分離大則病重。空氣中之風氣,性本疏泄,與人身榮氣同氣,故風不傷榮而傷衛,衛氣減少而榮氣偏多,偏多的榮氣沒有衛氣與之相交,故榮郁而現其本性則疏泄發熱;空氣中之寒氣,性本收斂,與人身衛氣同氣,故寒不傷衛而傷榮,榮氣減少而衛氣偏多,偏多之衛氣沒有榮氣與之相交,故衛郁而現其本性則閉斂惡寒。故榮衛表病,是榮衛被風寒所傷,而榮衛自病,非風寒進入了人身。榮衛表病包含了榮病、衛病和榮衛雙病,若表病失治或誤治,則壞入臟腑而成壞病或結胸痞證。
3.2 臟腑里病 臟腑主一身之里,里主內。無論傷寒、溫病,皆起于榮衛,而終于臟腑。公共的表氣被風寒所傷,里氣的臟腑就分離,腑陽內動,則榮熱內陷入腑,而里氣亦病熱,臟陰內動,則衛寒內陷入臟,而里氣亦病寒。里氣病熱,臟陰復則病愈,臟陰盡則人死。里氣病寒,腑陽復則病愈,腑陽盡則人死。太陽腑病,為膀胱腑病熱之病。少陰腎水之陰足,能交太陽,則膀胱腑不病熱。平日血熱陽勝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里氣的膀胱腑即郁,膀胱腑熱而現本氣之病。太陽腑病的特點是熱結膀胱,血瘀大腸。
陽明腑病,為胃腑病熱之病,若胃腑陽退則生寒病。太陰之陰足,能交陽明,則胃腑不病熱。平日胃有熱,體質陽實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里氣的胃腑即郁,胃腑熱而現本氣之病。陽明病的特點是腸胃熱實,燥屎內結。
太陰臟病,為脾臟病寒之病,若濕郁木氣,木郁生熱,則生熱病。陽明之陽足,能交太陰,則脾臟不病寒。平日脾臟濕寒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里氣的脾臟即郁,脾臟寒而現本氣之病。太陰病的特點是脾虛寒濕。
少陰臟病,為腎臟病寒之病,非少陰心臟君火之病,是少陰腎水無陽,寒水克火之病,若陽復生熱則生熱病。太陽之陽足,能交少陰,則腎臟不病寒。平素腎臟虛寒,陽氣不足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里氣的腎臟即郁,腎臟寒而現本氣之病。少陰病的特點是水寒克火,火滅土敗。
厥陰病,為肝臟病寒之病,若陽復生熱則生熱病。少陽之陽足,能交厥陰,亦即脾腎陽足,則肝臟不病寒。平日肝陽不足之人,表氣的榮衛分離,里氣的肝臟即郁,肝臟寒而現本氣之病。厥陰病的特點是下寒上熱,木枯土敗。
3.3 少陽經病 惟少陽膽腑,附肝臟而生,入胃腑而下,膽的本身,卻無腑病,只有經病。傷寒中風,榮衛不和,中虛不運,膽經不降,少陽之氣已偏。榮衛表病,未得汗解,臟腑陰陽,又不偏郁,病氣既不得由榮衛外出于體表,又不得內入于臟腑,于是隨少陽經之偏而入于少陽經,被迫成半表半里之病。若少陽病失治或誤治,則壞入臟腑而成壞病或成結胸痞證。少陽經病的特點是上逆下陷,中虛津傷。
3.4 傳變規律 臟腑經絡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故某一經的病變會涉及到另一經或多經,從而出現傳經或傳變。《素問·熱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筆者推測此三陰三陽受病,不太可能是臟腑里病,因病證由表入里后,就不會每天發生傳變,肯定與經絡之氣相關,與十二經絡之氣構成的榮衛相關,因經氣一天就能循行十二經一周,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
彭子益指出傳是由一經傳到另一經,而經有表里之分,所以傳經有兩層含義[4]。其一是由表入里,傳作“入”解,即由榮衛入臟腑,傳入此臟或此腑,就不再傳入他臟他腑,所以《傷寒論》六經病證的編排順序與傳變規律無關,把三陰臟病放在陽腑病之前也未嘗不可;其二是由表傳表,傳作“傳”解,即由榮衛傳榮衛,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不論傳何經,只要那一經的本臟本腑不病,依舊是惡寒發熱、頭身痛的表病,病位仍在榮衛。正如彭子益云:“人身臟腑以外,皆為榮衛,皮毛屬太陽,皮下白肉屬陽明,白肉下之膜屬少陽,膜下紅肉屬太陰,骨屬少陰,筋屬厥陰[4]”。
六經傳變,其實是六經自病。榮衛被風寒所傷后,榮衛病成,是榮衛本體自病,外邪只是病因,因外邪只是在最初損傷榮衛、打破榮衛動態平衡之時發揮了作用,之后的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全是人的本氣自病,已與外風無關。榮衛不解,臟腑病成,是臟腑本體自病,表病不解只是誘因。一切病理,一切癥狀體征的產生,都是自身陰陽失和而產生。六經病是否傳變,主要取決于臟腑里氣強弱、感邪輕重和治療當否三個因素;六經病如何傳變,主要取決于臟腑里氣偏頗情況。
六經的實質已包括了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運氣學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氣化學說,以及病因、病位與病機學說等內容[6],但這絕不是各種學說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彭子益[4]指出六經作為人的生理,是一切外感、內傷疾病的病理和醫理的共同基礎。《傷寒論》作為中醫方藥祖本,凡外感內傷,一切病理、醫理,皆包括在內,不僅僅是“傷寒”一部分之書。彭子益的學術思想,主要來源于清代大醫黃元御,正如黃元御所言:“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后知六經之癥,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4]。”只有深入地學習六經與臟腑經絡、六氣與臟腑經絡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傷寒論》的真相,把握疾病的來龍去脈。
彭子益關于《傷寒論》六經的學術觀點可以概括如下:六經是六氣所化;六經是由臟腑、經絡、氣化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人身的表是六經之表,統屬榮衛,為十二經絡經氣的統稱;人身的里是六經之里,各分臟腑;人身的半表半里是六經之半表半里,為少陽經。榮衛是六經公共之表氣;臟腑是六經各個之里氣;少陽經在表里之間、臟腑之間。外感諸病,起于表,起于榮衛,表病不解,然后傳入里,傳入此臟或此腑,或傳入少陽經;內傷諸病,起于里,起于某一臟腑或經絡,然后影響其他臟腑經絡。
由此,可以看出彭子益研究《傷寒論》頗深,對六經及六經辨證有其獨到的學術觀點,但這些學術觀點不是主觀臆斷出來的,也不是彭子益一個人的,是在傳承古代哲學、《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醫籍和歷代醫家的傷寒治學心得基礎上,經自身不斷研究總結而形成的。
從五運六氣理論探討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
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的最高層次理論,早在內經就有運氣7篇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致病的特點和治則。五運六氣是外感疾病之源。研究外感疾病無法脫離了五運六氣,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一本治療外感疾病的專著。其在書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明確昭示后人自然界的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因此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必須應用五運六氣學說才能正確理解。
一、何謂五運六氣
五運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運變化。五運又分大(中)運、主運、客運。主運是分主于一年中五個運季的五運之氣,說明一年中五個運季的正常氣候變化,年年固定不變。主運分五步,每步一個運季,每個運季的時間是七十三日零五刻,客運說明一年中五個運季的異常氣候變化,它以該年的大運為初運,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運行及每步的時間與主運相同。年運與歲氣的推算互相關聯,密不可分。
六氣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歲氣,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六氣,即四個節氣為一氣。又分為主氣、客氣。
主氣是指主時之氣,共六步,一歲一周,萬年不變,分別主一年中六段時間的正常氣候。
初之氣: 厥陰風木 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二之氣: 少陰君火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三之氣: 少陽相火 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四之氣: 太陰濕土 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五之氣: 陽明燥金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終之氣: 太陽寒水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客氣是指各年時令氣候的異常變化,它同主氣一樣分六步,但主氣年年固定不移,客氣卻年年有變化。客氣是依每年歲氣的變化而推算出來。
二、六經的實質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
傷寒論的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傳變規律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其開闔樞的關系是:太陽、太陰為開,少陽、少陰為樞、陽明、厥陰為合。
傷寒六經是由內經的五運六氣得來,六經即六氣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氣而生。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傷人,各有所偏好。如風易犯肝,入厥陰,燥易犯肺,入太陰肺。火易傷心,入少陰心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因此,六經即是六氣,通過經絡(手足六經)和人體臟腑形成一個體系。故經絡是以六氣和相應的五臟六腑冠名。如足厥陰+肝=足厥陰肝經,根據“同氣相求”原理,說明風邪易傷肝,同時也說明足厥陰肝經可以是治療風疾、肝臟疾病和肌肉筋脈疼痛的問題。同理手少陰+心=手少陰心經也是如此。
另外,通過經絡也可以揭示臟腑的功能。如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因為脾屬太陰,為濕土,本身容易感受濕,根據“陰陽相吸”或“異性相吸”原理,故喜燥惡濕。而胃屬陽明,為陽土。容易感受燥邪化火傷津,故喜潤惡燥。所以說經絡是人(或者說是生命體)與自然(五運六氣)溝通的通道。確切地說,經絡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濡養肢體的通道。故《內經》言:“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 《靈樞·經別》)“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
六經的實質就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寒氣主太陽,燥氣主陽明,相火主少陽,濕氣主太陰,熱氣主少陰,風氣主厥陰。即知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心火、厥陰風木六氣。也要知道六經包括手足六經。即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太陰包括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少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和足厥陰肝。
如此,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為什么太陽病除了惡寒發熱的桂枝湯證,還有熱入膀胱蓄血的抵當湯證。熱入陽明的白虎湯經證和三承氣湯腑實證。手足厥冷的少陰寒化四逆湯證和少陰熱化的黃連阿膠湯證。
二、六經病是客氣加臨主氣侵犯人體所表現的癥狀和總結:
《素問·保命全形論》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地,命懸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之變化,也必然影響人體。也就是說,人體含有五運六氣的信息,由于天地五運六氣的變化,必然在人體上表現出來。
張仲景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金匱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可以推測,張仲景時代的同樣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同樣經歷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也就是說主氣春夏秋冬即二十四節氣是不變的,不同的是人的體質和環境及特殊氣候也就是客氣的不同。
高世栻在《醫學真傳》中說:“天地至大,人物至廣,不外陰陽五行之理,五運,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行;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萬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乃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而撰《傷寒》、《金匱》。 ”
“蓋厥陰、 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風、熱、濕、火、燥、寒曰六淫。天有之,人亦有之,故居其內以通臟腑者,六氣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淫,無時不惑,詎必病也?”
在桂林古版本《傷寒雜病論》特別載有六氣主客致病及司天在泉主勝客勝特點和勝復特點做了詳細的闡述。
如在《六氣主客第三》問曰:六氣主客何以別之?師曰: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少陽,少陽生太陰,太陰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久久不變,年復一年,此名主氣;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太陰,太陰生少陽,少陽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此名客氣。”
即主氣的順序是: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
客氣的順序是先三陰后三陽,即: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 這個是自然的氣候狀態。所謂“居其內以通臟腑者,六氣也。”(《醫學真傳》)
而我們看六經的傳變規律是先三陽后三陰,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致病狀態剛好與客氣是相反的順序。這種情況能用巧合解釋嗎?!
我們看看張仲景是怎么論傷寒的。張仲景說:“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傷寒論·傷寒例第三》)。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這是進入終之氣,是太陽寒水主氣。“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因為人體外為陽,內為陰,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而太陽為大陽,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故首當其沖。
而六經的傳變是病理的,是由外到內的,因此,是客氣的逆傳。故有“尺寸俱浮,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正如高世栻所說:“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淫,無時不惑,詎必病也?”(《醫學真傳》)因此,在治療方面指出“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斯方治”。
三.六經病提綱與客氣、主氣的關系:
我們來觀察六經客主加臨和傷寒論六經提綱的關系,因為主氣萬年不變,故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只能是客氣。其關系如下:
初氣
二氣
三氣
四氣
五氣
終氣
客氣
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
寒水
燥金
相火
濕土
心火
風木
主氣
厥陰
少陰
少陽
太陰
陽明
太陽
風木
心火
相火
濕土
燥金
寒水
從這個致病表,我們來看傷寒論六經辨證。
在傷寒論中具有首言“傷寒”的條文98條,其中太陽病篇中占52條。厥陰篇24條,兩篇占77%之多。從致病模型看,太陽病為初氣,厥陰病為終氣。都有太陽寒水和厥陰風木。“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天地之間以寒和風邪為主。因此身體外感風寒的機會多,這是符合四季氣候變化特點的。也符合《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的觀點。陽明篇13條,少陽篇4條,太陰篇1條,而少陰篇一條都沒有。
從致病模型來看,少陰君火克肺金,以火為主,沒有寒。
從方來看:太陽病篇53方,陽明病篇10方,少陰病篇15方,厥陰病篇只有5方,少陽、太陰篇無。從運氣客主加臨來看,三氣、四氣客主都是少陽相火和太陰濕土,致病因素單一,變化不大,沒有新的方藥。方藥變化最大的是太陽病篇,由于客氣是太陽寒水,主氣是厥陰風木,水生木,客生主,為順,以寒為主。故太陽病篇方藥最多,有53方。
從六經條文來看:少陽病和太陰病的條文最少,少陽篇僅只有10條,太陰篇只有11條。從致病模式看少陽病和太陰病為三氣和四氣,其主客氣都是一致,較為單純。因此條文較少。
從標本中氣理論來看,少陽太陰從其本,故為熱為寒,較為單純。而太陽少陰或從標或從本,較為復雜,故治法方藥較多,尤其是太陽病。而陽明厥陰從其中,陽明為燥金,多表現為陽明從火化,故有三承氣湯等。厥陰篇主要是寒化,如下痢5死癥等。
傷寒六經病提綱: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初之氣,客主加臨。太陽寒水加臨厥陰風木,水生木,客生主為順,為相得。寒水制約風木,有風的特點和寒的特點。故有可見頭項強痛而惡寒,為風寒犯表,故治以辛溫解表。以麻黃湯、桂枝湯為主。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也說明“五邪傷人,各有法度”,寒邪傷人,易犯表,容易侵犯太陽膀胱經。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二之氣,少陰君火克陽明燥金,火克金,主克客,為逆。以心火克燥金為主。故見陽明燥實之癥。治以通腑泄熱,以三承氣湯為主。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三之氣,客主都是相火,以火為主,故表現為火性炎上之口苦,咽干、目眩。《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四之氣,客主都是濕土,故以濕盛為主。脾主大腹,濕盛故見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癥。《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以四逆湯為代表方。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五之氣,少陰君火克陽明燥金,火克金,客克主,為順,以火為主。陽損及陰,陰陽兩傷,可見脈微細,但欲寐。故有少陰寒化之四逆湯和少陰熱化之黃連阿膠湯。事實上,本條是言其經證的特點。少陰為心、腎。臨床上,心、腎陽虛者即可見脈微細,但欲寐。故主方應該是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為終之氣,主氣是太陽寒水,客氣是厥陰風木。水生木,主生客,為逆。為兇。故厥陰病較兇險。死證較多。有厥陰8死癥。以寒熱錯雜為主。厥陰篇中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病表現為陰陽乖逆,寒熱錯雜為主。故以寒熱錯雜的烏梅丸為代表方。
通過以上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對傷寒論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六氣對人體的影響,得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來源于《黃帝內經》的六氣,其實質是以六氣為本,六經為標。六經辨證體系實質上是客氣加臨主氣所表現的臨床癥狀的總結。所以,傷寒論不僅僅是外感疾病的專著,其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也是內傷雜病的治療準繩。正如元代李東垣:“仲景藥為萬世法,于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后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黃元御也說:“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義至簡而法至精也。”
濕土
燥金
寒水
六經是《傷寒論》中最基本的概念。自宋·朱肱在其《類證活人書》中首次將《傷寒論》三陰三陽稱為“六經”以來,有關“六經”的涵義及其實質一直是各學者聚訟的焦點。歷代中醫學家都十分重視《傷寒論》六經的研究,所謂“《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凡讀傷寒者無不于此致力,凡注傷寒者亦無不于此致力。”本研究就近幾十年在專業期刊發表的對《傷寒論》六經(三陰三陽)有關實質問題的研究概況作一綜述。
一、經絡說
朱肱在《類證活人書》中[1]提出:“治傷寒者先須識經絡。”認為三陰三陽即指經絡,直以“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等稱之。以后許多醫家都宗于此解釋六經,為《傷寒論》作注,如成無幾、汪琥、程門雪、劉渡舟等醫家。但宗經絡說者有分足經,手足經并論之差異。如汪琥認為“仲景書止分六經,不言手足,其實則合手經而皆病”(《傷寒辨證廣注》)。而朱肱則多以足經立論,如“足太陽膀胱之經,從目內眥上頭連于風府,分為四道,下項并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程門雪[2]認為“必須承認六經與經絡學說是分不開的,詳言之則分手足十二經,合之則為六經。”。劉渡舟[3]指出,“六經概括了手足十二經,內屬于臟腑,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朱明[4]認為:六經即經絡。傷寒太陽病的“頭項強痛”、“太陽隨經,瘀熱在里”,“熱結膀胱”;陽明病的“胃家實”;少陽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兩耳無所聞”、“胸脅苦滿”;太陰病的“藏有寒”及“脾家實”;少陰病的“脈微細,但欲寐”及“心中煩,不得臥”;厥陰病的“氣上撞心”、“干嘔吐涎沫,頭痛”等等,俱無不與經絡及其所屬藏府密切相關。所謂傳經,實即傷寒病邪通過經絡而傳變。《傷寒論》六經與《內經》六經本無二致,它們的系經絡,而絕不是什么六個癥候群。
于靈芝等[5]利用祝華英[6]道長關于人體十二經脈左右正反雙向運行理論,對《靈樞·經脈篇》給以全新理解,在新的經脈循行認識基礎上對《傷寒論》六經屬手足的問題、《傷寒論》為何首取太陽病等問題進行討論,為理解《傷寒論》六經辨證提出新的思路。運用祝氏的理論理解六經屬手足問題,同樣可以得出六經實為手足經俱言的結論。祝氏認為手足內側的三陰經與手足外側的三陽經是以同速反向運行,也就是說單側手足同名經脈的運行是同步的,例如當左側手太陰肺經正運時從胸走手,足太陰脾經從足走腹;同時左側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足陽明胃經從頭走足。而當左側手太陰肺經反運時從手走胸,足太陰脾經從腹走足;同時左側手陽明大腸經從頭走手,足陽明胃經從足走頭。由于這種同名經脈運行的同步性,一致性,所以我們可以把手足同名經歸于同一名下,于是十二經脈就有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之說,也就是說六經中不存在足統領手之說,而是六經概括了十二經脈的手足完整運行規律。
許浩然[7]則認為六經即經絡辨證。《素問·熱論》六經分證是《傷寒論》六經辨證的蘭本。六經分證,實是《傷寒論》的精神實質所在。然而,六經分證只有少陽和少陰兩經能夠以足經統手經,并聯系其臟腑,其它的經是說不通的。因此,僅僅把六經看作是《傷寒論》六經分證的依據,有礙于我們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不妥當的。因此,也有不少醫家反對六經是經絡的說法,如王琦[8]認為:“《傷寒論》諸多謬說曲解者,皆與這一'經’字有關。今當力斥其非,撥亂反正。”認為當稱“三陰三陽六病”。
故魯福安[9]認為在傷寒六經與臟腑經絡之間,由于'外絡于肢節”的十二經脈是“內屬于臟腑”的,其相應的手足之經又是同名的,因此,就很容易將六經與十二經相互等同起來。然而,從六經的真實內容來看,太陽病中所反映的病理變化,并不是以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為主的;而太陰和厥陰病中所反映的病理變化,卻又不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因此,將六經與十二經等同起來的看法,是難以說明問題的。但說六經與十二經不能互相等同,只是因為它難以說明六經與臟腑經絡間的關系,并不意味著六經與十二經不是緊密相聯的。在六經發病的過程中,十二經脈所屬的全部臟腑,確實都表現了自己的病變,因此六經與十二經是緊密相聯的。但是,決不能以此為由,將六經與十二經相互搬套;也不能因為十二經脈所屬臟腑的病變,在六經的其它經中已經概括,借省文之名還硬性拉入相應之經而加以確認。例如,不能將“太陽之為病”一句,依經搬套為膀胱、小腸病;也不能將太陽病中已經概括的太陰肺病,借太陰病為脾、肺之病。如果去搬套、硬拉的話,要么,心包、肺以及六腑這九經的病證,大多系于三陽,而肝、脾、腎三經的病證,則常系于三陰。
二、臟腑說
宗六經系臟腑之說的當首推李時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解釋麻黃湯、桂枝湯之意說:“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也”。“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認為認為太陽應包括肺在內。高學山在《傷寒尚論辨似》里也明確指出: “足太陽與手太陰同治皮毛之合,則肺部所轄之胸中,原為太陽陽氣之公署”。
何志雄[10]認為:“《傷寒論》六經,是為認識外感疾病的需要,在藏象學說的基礎上,對人體功能作出的另一層次的概括。《傷寒論》的六經是臟腑經絡功能的概括,營衛氣血津精是它的物質基礎。六經的劃分,首先將臟腑的功能分為陰陽兩大類,五臟及其絡屬的經脈為陰,六腑及其所絡屬的經絡為陽,然后根據臟腑不同的功能再分為三陰三陽,名之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便是傷寒六經。每一經的功能并非是其所概括的臟或腑的功能的機械相加,而是綜合了這些臟腑與外感疾病有關的功能。”。其中“肺氣統屬太陽,小腸隸屬于陽明,是與《內經》的六經最明顯的區別”。故施家珍[11]認為,《傷寒論》六經和臟腑有一定的關系,與《內經》陽主外,陰主內,陽道實而陰道虛則是一致的。三陰之證旨主里,非里虛寒即里虛熱證,以陰道虛也。三陽之證皆為實,有熱實有寒實,以陽道實也。五臟以心肺為陽,故仲景以心肺之證系于三陽,六腑為陽,故以六腑之證亦屬于三陽。
三、臟腑經絡說
持臟腑經絡說的一般都是六經經絡論的贊同者。因為臟腑與經絡相連,故不少醫家常利用六經所屬臟腑來解釋三陰三陽癥候,如太陽病系足太陽膀胱與手太陽小腸的病變。陽明病系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的病變等。
吳潤秋[12]認為:六經就是十二經絡及所屬臟腑,其中包括了表里、陰陽、氣化、層次、階段等因素。
夏晨等[13]認為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最大的創新點是用經絡、臟腑學說來解析六經,把經絡的循行部位與臟腑學說有機地結合起來,闡明傷寒六經病的實質,三陰病以經、腑立論,三陰病以經、臟立說。
郭靄春[14]認為臟腑經絡是六經分證的物質基礎,三陰三陽代表了臟腑經絡。同時,六經的命名是以陰陽之氣的多少是六經命名的原則。《傷寒論》中六經命名謂三陰三陽,師法于《內經》,亦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而言。《傷寒論》融會貫通,并繼承發展了《內經》中的陰陽概念,在以臟腑經絡為六經物質基礎,陰陽多少為六經命名原則,陰陽消長勝復為六經排列次第的前題下,列三陰三陽六病作為外感熱病的分證綱領。六經病既反映了相對應的臟腑經絡病變的局限性,又體現了“臟腑經絡相連”的整體觀,既反映了以陰陽之氣多少為基礎的寒熱病型的固定性,又體現了病情傳變中寒熱轉化的相對性,既反映了疾病發展的規律性,又體現了病情轉變的穩定性和知常達變觀。列六病為綱,以病帶證。
四、臟腑經絡氣化說
此“氣化”是指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而言,與清人張志聰所講的運氣學說標本中氣的“氣化”不同。持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論者漸成當代中醫學術的主流,如中醫院校本科教材《傷寒論講義》基本上是這種觀點,認為“六經實際上包括十二經,聯系著整個五臟六腑,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氣化,又是臟腑經絡生理機能活動的表現,氣化的正常與異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生理或病理的現象。也就是說,氣化離開了臟腑經絡,就失去了物質基礎,臟腑經絡離開了氣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動。因此,臟腑、經絡、氣化三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不能孤立或片面地強調一面來解釋六經的實質.而是必須聯系起來認識”。萬友生[15]認為三陰三陽是在經絡臟腑的物質基礎上論證其氣化活動的,而其氣化活動則是以臟腑活動為根源,以經絡為通道,故探討三陰三陽的實質,必把臟腑、經絡、氣化密切聯系起來。萬氏強調,“氣化理論可以說是《傷寒論》的靈魂,應把三陰三陽落實在氣化理論上才有意義”。
郝印卿[16]認為:解釋《傷寒論》六經、應將臟腑、經絡、氣化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其中臟腑經絡是物質基礎,氣化是臟腑、經絡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結合臟腑、經絡談氣化,氣化方不玄虛;結合氣化談臟腑、經絡,臟腑、經絡才會被充分認識。兩者是有形與無形的聯系,不應予以割裂。
武冰等[17]認為《黃帝內經》所構建的以五臟系統為中心的臟腑經絡理論是中醫學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基礎。《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與《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理論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五臟是人體功能活動的中心,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與全身各部分之間,通過經絡相互聯系,人體之氣血津液通過經絡得以敷布全身,循環周流,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致病因素都必須作用于人體,才能產生疾病,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是以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失常為基礎,脫離了臟腑經絡,就脫離了疾病產生的客觀基礎。《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在五臟陰陽理論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臨床實踐而創造的辨證論治典范。但《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病證并不簡單等同于《內經》的經絡病變,六經辨證也不是臟腑經絡辨證的別名,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對于六經辨證的理解造成了不少的分歧。
楊錦堂[18]認為《傷寒論》六經來源于《內經》,具有臟腑經絡的物質基礎。《傷寒論》六經的內容,論述的是六經病,辨六經病脈證治療。六經病是六經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的病理反映。六經勝腑經絡的病理反映,是隨著外感病的發生、發展、演變而出現的六種不同的病理現象(脈證),而這種病理現象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因此《傷寒論》六經的實質應認為是:在外感病的過程中六經的臟腑經絡功能失常出現的病理現象,既代表著疾病六種不同的類型,又代表著疾病發展演變不同的階段。
呂黎明[19]認為《傷寒論》之六經應當包括手足十二經及其所連屬的臟腑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要理解和掌握六經的實質可以從仲景原著、臟腑經絡物質基礎及其功能活動以及辨證方法入手。傷寒六經實質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手足十二經脈和所連屬的臟腑及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綜合。
劉方柏[20]認為六經中每經都有手足兩經,并固定有兩臟腑與之聯系,所謂臟腑,除指實質臟器外,更多的是指其功能活動。經絡“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網絡全身,運行氣血,既有獨立的功能,又從屬于臟腑功能。氣化則是臟腑經絡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臟腑經絡是物質基礎,氣化是其表現形式。分而言之,臟腑為本,經絡為標,氣化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綜合涵義即是六經。由于病邪侵犯人體未有不作用于某臟腑經絡,擾亂其功能,并通過氣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證候的。因此,抓住臟腑經絡氣化綜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質。這是仲景辨證方法的基本精神,也即后世從仲景這種辨證方法中概括出的“六經”的內涵和底蘊。正由于此,六經證候中一般均有其典型的臟腑病證,經絡病證和氣化病證,這首先從提綱證里即可得到體現。
陳治恒[21]認為《傷寒論》以三陰三陽作為辨證綱領,實本于陰陽離合的理論。《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是建立在經絡、臟腑及其氣化基礎上的。由于外感疾病所表現的脈證變化,雖然不可能離開經絡、臟腑這一基本形態結構,但從本質上講,它并不是經絡、臟腑形質的病變,而是人體在外邪作用之下,致使臟腑經絡氣化失常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映。所以,《傷寒論》中始終以“辨××病脈證并治”名篇,而不言“辨××經病”,或“辨××腑病或臟病”,其用意不難理解。實際上是說,《傷寒論》六經提綱,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分證方法,而是與三陰三陽所屬的經絡、臟腑及其氣化失常的病理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認真研究《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營衛氣血陰陽氣化說
張洪鈞[22]認為《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就是指營衛津液、氣血陰陽的多少及運動變化(氣化),不是臟腑經絡(“地”形)的功能狀態。三陰三陽病,即指三陰三陽氣化的異常,表現為相應的營衛津液、氣血陰陽的病變和繼發的臟腑經脈病變。“天”氣與“地”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各司其職;外邪入侵,只有流動的天“氣”才能迅速直接地與之抗爭,便有了營衛津液、氣血陰陽的病變及繼發的臟腑經脈病變,此即三陰三陽病;三陰三陽有相對表里之分又不絕對,彼此相對獨立又各自緊密相聯,在空間分布與病證上彼此都有交叉重疊;營衛津液、氣血陰陽按時間進程升降出入,盛衰有序,邪氣可隨之而出入,便有了傷寒“傳經”(與《素問·熱論》所論大致一致)與三陰三陽病欲解時;六淫邪氣均可侵犯三陰三陽而導致各種病證,但三陰三陽各自的氣化特點決定了各自對特定邪氣的易感性,《傷寒論》寒證與熱證并論,絕對不是寒熱證轉化所能解釋的,《傷寒論》決非獨為傷于寒邪之論;同臟腑經絡一樣,三陰三陽是物質的,可認知的和可被外力干預的,不是空洞的哲學抽象和“癥狀群”、“證候群”歸納。
徐培平等[23]從營衛角度探討《傷寒論》六經病的實質。六經是運行營衛和傳變疾病的道路,六經調節營衛表里內外出入分布。六經病是對六經調節表里內外營衛出入分布的“開闔樞”功能失常,邪與各部分營衛相爭,臟腑氣血津液功能紊亂所產生的證候的歸納總結,既不是單純的經絡病變,也不是單純的臟腑病變。六經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邪正相爭的虛實轉化的病理過程。
江爾遜[24]從陰陽營衛血氣津液一體觀探討《傷寒論》六經實質及病癥演變規律。認為,陰陽營衛血氣一體是仲景的一條重要思路。而氣血與津液又相互作用與轉化,這樣確立了陰陽營衛血管津液一體觀,從而創造性地將氣水不和視為營衛不和的變局,順理成章地將調和氣水的一類方劑視為調和營衛的桂枝湯的演變方。
六、五運六氣、標本中氣說
持此說者首推傷寒注家張志聰的《傷寒論集注》和張令韶《傷寒論直解》為代表。后陳修園、唐容川等醫家大力推從發揮,以致強調“六氣之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論《傷寒論》”(《傷寒論淺注》)。
此說其立論根據主要是《內經》六氣標本中氣的氣化理論。劉渡舟[25]說:“講求六經標、本、中氣化學說時,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即:“太陽為寒水之經,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陽明本燥而標陽,中見太陰之濕化”;“少陽本火而標陽,中見厥陰風木”;“太陰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燥化”;“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氣之化”;“厥陰本氣為風,標氣為陰,中見少陽火氣”。指出“標本中的氣化學說,有辨證法思想和唯物論的觀點。它能系統地分析六經的生理病理以及發病之規律,而指導臨床并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此說的意義在于把天之六氣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影響考慮在內,同時結合臟腑經絡功能進行闡述有關《傷寒論》生理病理問題。
張爾新[26]認為《傷寒論》六經辨證與《內經》六氣理論密切相關。六經六氣之說,源于《內經》,由于人與天地相應,人的生理及病理變化,與自然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因而人體的生理及病理變化也可以六氣的變化加以歸類,并以三陰三陽六經來標志。《傷寒論》把六經與六氣結合起來,運用六經經氣的特點,太陽之氣寒;陽明之氣燥;太陰之氣濕;少陽之氣火;少陰之氣熱;厥陰之氣風。以及標本中氣的理論,闡明傷寒六經為病不同病癥的發病機理。所以六氣理論就是傷寒六經辨證的說理工具。
劉聯群[27]認為《傷寒論》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辨證,是本于《素問·熱論》,但是《熱論》六經之說,脫胎于《易經》。太極生兩儀,是表示事物的陰陽二性有別,兩儀生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內經》根據大氣存在著“風、熱、暑、濕、燥、寒”六氣的變化,在《易》四象學說的基礎上,發揮增加了'陽明”、'厥陰”二名,以與六氣相契,并分別命名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暑),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大氣與人體密切相關-天人合一。所以,六氣名稱又用于概括人體十二經脈,分手足三陰三陽,三三合六,故稱“六經”,用以說明人體陰陽血氣的變化規律。《傷寒論》即是按照這個原理劃分六經的。
柴瑞震等[28]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個概念,原本是陰、陽的分化,一陰分為三陰,一陽分為三陽,不是專指六經脈。三陰三陽既是對經脈的劃分,又是對六氣(厥陰風氣、少陰熱氣、太陰濕氣、少陽火氣、陽明燥氣、太陽寒氣)的陰陽劃分,也是對臟、腑(太陰肺、脾,少陰心、腎,厥陰肝、心包絡,太陽膀胱、小腸,陽明胃、大腸,少陽膽、三焦)的陰陽劃分。在《傷寒論》中,張仲景運用三陰三陽對外感病進行劃分,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六個類型,完全不同于《素問·熱論》中的三陰三陽六經,不應將兩者混淆。
熊魁梧[29]則認為標本中氣,是把六淫病機和六經所屬臟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進行辨證施治。《傷寒論》的六經,是把六淫病機和臟腑經絡病證結合起來論述的,所以處處充滿了氣化作用。氣化是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反應,臟腑經絡是氣化作用的物質基礎,氣化離開了臟腑經絡,就失去了物質基礎,臟腑經絡離開了氣化,就反應不出其功能活動。因而氣化的正常與異常,直接關系著臟腑經絡的生理與病理。總之,臟腑、經絡、氣化三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強調某一面來解釋六經的實質,必須全面聯系起來認識。
顧植山[30]認為討論六經實質,關鍵在于對“三陰三陽”的理解。三陰三陽表述的是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種狀態。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定了“六經”各自的屬性和不同特點。需要用五運六氣在不同時空方位陰陽氣的狀態來理解三陰三陽。從五運六氣看六經,以往六經理論中的一些難題,就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三陰三陽之間是有序的動態時空變化。三陰三陽辨證,可較好地反映疾病發生時內外環境整體變化的動態時空特征。
陸鴻濱[31]認為六經氣化學說是古人在觀察治療傷寒一類外感病中總結出來的一種理論。由于它聯系到自然界陰陽消長與人體氣化的關系,并使用了諸如“標本中見”“中本合化”之類難懂的術語進行說理,以致給它穿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但傷寒六經氣化學說是建立在臟象經絡學說基礎上的一種理論,它的主要內容是討論六經營衛氣血在正常及遭到外邪侵襲時的變化規律。六經的開闔樞及標本中見是氣化學說的中心。關于六經開闔樞的意義,“太陽主開與太陰主開,是氣血與營衛的關系,言其體是為氣血,言其用是為營衛。”“所以闔,就是氣血,其作用于內是屬闔。”“所以樞,是司氣血周轉,可向內向外。”“能知開闔樞之意義,六經即能聯貫起;其陰陽關系,開與開,闔與闔,陽樞與陰樞均有它的一定聯系,應把六經聯系起來,看其整體。”由此可見,六經的開闔樞是講機體營衛氣血在六經的運轉及作用,由于營衛氣血而將六經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至于標本中見的意義,即是臟象經絡學說中三陽與三陰的陰陽表里關系在傷寒一類疾病病機中的體現。總之,傷寒六經氣化學說主要是討論六經之間存在著的開、闔、樞及標本中見兩套氣化關系。
鄭欽安在《醫法圓通》中明言:“氣化二字乃《傷寒》書一部的真機”。《傷寒論》六經氣化學說源于《內經》的運氣學說,經過傷寒學家的移植和發揮,用以說明六經六氣標本中見之理,以反映六經的生理病理特點。唐迪佑[32]認為鄭欽安之“六經定法貫解”實亦屬于氣化學說。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言:“六經所主氣機乃為本,客氣所生乃為病,客氣往往隨主氣而化為病,故一經一經病形不同”。又言:“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從中化為病,有不從中而從標化為病,有本氣為病。故入一經,初見在標,轉瞬在中,學者不能細心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但鄭欽安認為此六氣系一元真氣所化。鄭欽安在《醫理真傳》言:“夫人身立命,全賴這一團真氣流行于六步耳。以六步合而觀之,即乾坤兩卦也。真氣初生,行于太陽經,五日而一陽氣足。真氣行于陽明經,又五日而二陽氣足。真氣行于少陽經,又五日而三陽氣足。此際真氣旺極,極則生一陰。真氣行于太陰經,五日而真氣衰一分,陰氣便旺一分也。真氣行于少陰經,又五日而真氣衰二分,陰氣便旺二分也。真氣行于厥陰經,又五日而真氣衰極,陰氣旺極也。陰極復生一陽,真氣由盛而衰,由衰而復盛,乃人身一付全龍也”。可見,鄭氏是以“一團真氣”之流行來貫解六經。“是將一元真氣分為六氣,六氣即六經也”(《醫法圓通》)。也即六經實為一元真氣的六種不同運動狀態,分則為六,合則為一。因此,鄭欽安認為是真氣、元氣的流行,胎元的化育造就六經。而六經之標本中氣皆由此元氣所化生。元氣流行六經所化生之氣,鄭欽安稱之為“太和之氣”。此“渾然一太和之氣”則為人之正氣。若此太和之氣充溢,則百體安舒,無有疾病。若此太和之氣衰少,邪氣則干之,乃為病。而六經為病則基于各經所主氣機不同而發病,又或從標化,或從本化,或從中氣化,則癥情千變萬化,然皆能損人元氣。鄭欽安言:“論客邪由外入內,剝盡元氣,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為安,似與內傷無涉。不知外邪入內,剝削元氣,乃是六經。七情由內而戕,剝削元氣,毋乃非六經乎?不過外邪之感,有傳經之分,七情之傷,無經腑之變”(《醫法圓通》)。故鄭欽安認為:“學者務要識得六經本氣,病情提綱,即能明客氣之所在,而用藥有據,則不惑也”(《醫理真傳》)。而若不明六經實為元氣所化,則難免舍本而逐末,如鄭欽安所言:“后代注家,專在病形上論三陰三陽固是,究未領悟氣機,指出所以然之故,以致后學無從下手,雖記得三陽三陰,而終莫明其妙也”(《醫理真傳》)。
雒曉東[33]認為六經就是將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和功能作用分為6個系統,每一經以其直接所屬的臟腑為核心,以經絡為依據,聯系氣血精津液、五體九竅而成。這六個系統可用標本中氣及其從化理論反映六經的氣化特點、主從關系及聯系方式;用開闔樞理論反映六經經氣的轉輸規律;用六經的氣血多少、陰陽盛微反映其物質基礎和功能作用的相對定量關系;用臟腑經絡和經氣相統一的觀點反映人體六經氣化的有機聯系;以“元真”、“胃氣”、“相火”三大系統闡述六經表里相合三大系統的作用特點。人體六經聯系的渠道和實質就在于經絡和三焦氣化,實現其聯系的物質承擔者,就是經氣。
對于六經標本中氣說,近現代對此爭議較多。章炳麟認為此說是“假借運氣,附會歲露,以實效之書,變為空談。”(《傷寒論今釋》序)陳亦人認為“六氣之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讀傷寒論”。標本中氣之說,雖可與六經為病有某種契合,或可解釋其中的某些現象,畢竟難以全部照搬。六經的命名與古代的陰陽學說有很大的關系。這種認識的可貴之處在于比較全面和更加抽象地運用陰陽學說,把自然界與人體聯系起來,從天人相應的方面考慮了疾病發生發展規律,至今仍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如果僅僅認為“六經”是指“六氣”,這種認識顯然尚欠全面。關鍵在于過分強調了自然界對于人體和病理的影響。事實上,試圖以六氣學說來揭示六經為病的規律,只能將明白曉暢的道理或活生生的辨證論治思想引向玄妙復雜的境地。所以“對六經氣化的生理和病理等概念,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六經氣化畢竟只反映了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的一面”等意見,是完全正確的,而對于六經的病理,自然也應當從經絡受邪,邪正相爭等方面去認識,“庶幾方為全面”[34]。忽略了在疾病的發展變化中,體內的“正氣”是其決定性因素,也有礙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和把握病機,是不大妥當的。故郝印卿[35]對此說做出了較為客觀的評價:“由《素問》六氣氣化到傷寒六經氣化顯然是中醫學術的發展,以三陰三陽為框架,天六氣和人六經為中心的對應同構,是繼《素問》以五行為框架,五運和五臟為中心的對應同構之后,對天人相應內容的又一系統歸納。不言而喻,只要中醫藏象理論不變,六經氣化學說即不可能因個人的好惡而被抹殺。”
所以,目前對此說在臟腑經絡氣化和標本中氣說的基礎上更重視溝通自然界天地人相合的內在因素-正氣。在鄭欽安而言為元氣,在陸鴻濱[31]、徐培平[23]等而言是營衛、氣血。
七、六區經界地面(部位)說
孫金芳[36]對《傷寒來蘇集》“六經地面”學說進行了歸納。認為“六經地面”說是《傷寒來蘇集》用以闡釋《傷寒論》方證的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結構的功能部位,病理概念,病情的演變和發展,立法用方遣藥的理論基礎。柯氏的“六經地面”說不僅認為傷寒六經是“點線相連”的經絡,即“道路”,而是包括有聯系的臟腑、器官組成的大的“地面”,如心者,“三陽夾界之地也,內由心胸外自巔頂,前至額顱后至肩背、下及手足內合膀胱,是太陽地面”;“內由心胸至胃及腸,外至頭顱,由而及腹下及手足,是陽明地面……”[37]。可以看出:“六經地面”說所解釋的“經”范疇并非王叔和所理解的“經絡”之經。柯氏的“六經地面”說以闡明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特點,以及臟腑功能之間相互輔助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奠定了診斷疾病和遣方用藥的基礎。
程郊倩、周學海等則把六經理解成部位、范圍的代稱。如程郊倩認為“名曰六經,實是為表里腑臟四字各與之地方界限”。(《百大名家合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一》)周學海則認為“經也者,分野之謂也……三陰三陽分經,只是人身分野之空名,非如筋脈之有專物也”。(《傷寒補例》)
俞根初[38]持六經形層說。他把人體分成六個層次,說明病邪淺深與進退:“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中脘,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并將胸腹部位亦分屬六經以利于辨證。
方有執《傷寒條辨》以人體解剖部位和五臟六府分屬六經,以皮膚肌肉及六府為陽表,五臟為陰里。他說:“經絡筋脈,類皆十二,配三陽三陰而總以六經稱,六經之經,與經絡各之經不同,……若以六經之經斷然直作經絡之經看,則不盡道,惑誤不可勝言。”有如儒家六經、國家六部作此方,以為六者統轄而已,人身百骸亦統在六經之中[39]。
八、陰陽之氣說
姜建國[40]反對“經方不同于《內經》的理論體系”,“《傷寒論》六經是用八綱歸類的疾病癥狀反映的總結,不是臟腑經絡的六經”,“半表半里概念的提出是六經形成的關鍵”,“《傷寒論》三陰三陽位序是經方的發展歷史決定的”等等提法。認為三陰三陽位序體現陰陽氣的多少,其來源及其涵義出于《內經》:“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愿聞陰陽之三何謂了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這就是一陰一陽演變為三陰三陽的根據所在,即陰陽氣之多少。并以一二三作為陰陽氣的量化指標,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太陰為三陰,少陰為二陰,厥陰為一陰,六經即是根據陰陽氣三二一的順序而排列的,同時反映了陰陽氣由盛而衰、由實轉虛的規律。仲景引用了《內經》關于陰陽氣量化分類的理論,不但創立了六經辨證,而且還將這種理論運用于具體的病脈證治中。
朱昌榮[41]認為仲景《傷寒論》之三陰三陽是和《黃帝內經》一脈相承之三陰三陽,而非“六經”;是陰陽學說,特別是“陰陽一分為三”學說在外感傷寒一病中的高度發展和充分利用;是陰陽學說高度發展的結果。它熔中醫學之陰陽、臟腑、衛氣營血、經絡、氣血津液、運氣節律等諸學說為一爐;充分運用當時藥物學和方劑學的成果,結合作者本人的四診、辨證、診斷、治療經驗,天才地演繹了《傷寒論》三陰三陽學說,使中醫學之臨床可操性和療效空前提高;這正是《傷寒論》之學無窮魅力之所在,是《傷寒論》之學,雖有“六經”之亂,而歷經千年不衰之關鍵所在。
楊在綱[42]認為人體生命活動是氣的運動,陰陽是驅動氣運行的原動力,其運動方式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權分立的螺旋狀一個整體,從而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穩態運動系統。仿寒六經代表這個系統中不同層次的抗病能力,六經反映人體陽氣的層次性分布,又反映精氣血津液等的相應變化。六經病證即是人體之氣在天地之氣的影響下運行失調的結果。
九、三部六病說
方有執[43]持六經為六部說:“六經之經,與經絡之經不同。六經者,猶儒家之六經,猶言部也。部,猶今六部之部。……天下之大,萬事之眾,六部盡之矣。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經盡之矣。”
趙紹武、劉紹武認為六經為六病說。趙紹武[44]認為《傷寒論》辨證的“六經”,當稱“六病’。經絡是組成人的一個部分,而“病”是機體陰陽失調的結果。六經和六病概念不同,六經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線,無病,也仍然存在。六病是人為劃分證候類型的方法,無病則“六病”不復存在。經絡的病象只出現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絡屬之臟腑,六病之表現常是全身的。經絡之陰陽是用以說明人體組織結構之屬性,由臟腑之不同及循行體表部位的區別所決定,而六病的陰陽是用以說明疾病的屬性,由病勢、病位、病體所決定,包括了表、里、寒、熱、虛、實的內容。因此,六病和六經有本質的區別。
劉紹武[45]、戴佛延[46]等認為:“在《傷寒論》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經’立論的有力依據。相反地倒有137個條文在談'病’,這些條文明白地指出為'太陽病’、'陽明病’,……況且各篇之標題就是稱'病’而非'經’的,依照原著,稱作'六病’在學習中反倒覺得明白暢曉,應用上敏捷方便。”而“六經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線路,雖無病,其存在依然;《傷寒論》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為的劃分證候類型的方法,無病則'六病’不復存在。”
何云朋[47]認為三陰三陽是古代醫學上術語,《內經》的三陰三陽有不同的涵義。《靈樞》三陰三陽主要指十二經脈,《素問》的三陰三陽又有三種不同意義:①指人體的十二經脈,②指五運六氣的運行和交錯;③指六經的病癥。他認為傷寒六經與六經病證比較接近。而應稱為六病。
張志民[48]認為《傷寒論》的病、證、癥三字各有不同含義。病,指疾病發展過程中六種證候階段和類型;證,指各個具有診斷價值的癥候群,癥,指個別癥狀。六病是綱,各證是目。六病分證是八綱辨證的具體實踐。
十、六經三焦說
何廉臣持六經三焦說,其認為“張長沙治傷寒法,雖分六經,亦不外三焦。言六經者,明邪所從入之門,行經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飲瘀血渣滓,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所由變也。竊謂病在軀殼,當分六經形層。病入臟腑,當辨三焦部分。詳審其所夾所邪,分際清晰,庶免頗預之弊。其分析法,首辨三焦部分。” (《重訂通俗傷寒論》)
十一、六經分證說
吳偉達等[49]認為《傷寒論》中的六經分證,是張仲景把人體感受外邪之后,由于正氣的盈虧、邪氣的盛衰而出現的虛實寒熱的不同癥狀,分為陰陽兩大基本癥候,又根據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外感病發展過程中陰陽轉變的規律,假六經之名,將陰陽各分為三證而得出的六個指導用藥的綱領。具體地說,三陽證表現了外邪與正氣均較強的“實證”,三陰證表現了正氣虛弱而缺乏抵御能力的“虛證”。而在三陽證中,太陽和少陽證的病位較淺、病勢較緩,陽明證則病位深而病勢急。在三陰證中,太陰、少陰證以正虛為主,厥陰證則虛實夾雜、病勢錯綜復雜。理解這些,對正確施治是頗有裨益的。
十二、病理階段分類/模型說
1、階段說
祝味菊[50]根據人體正邪相爭的狀態,將六經劃分成五個階段:“太陽之為病,正氣因受邪激而開始合度之抵抗也。陽明之為病,元氣憤張,機能旺盛,而抵抗太過也。少陽之為病,抗能時斷時續,邪機屢進屢退,抵抗之力,未能長相繼也。太陰、少陰之為病,正氣懦怯,全體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陰之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體工最后之反抗也。一切時感,其體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范圍。”
2、病理層次說
郭子光[51]持病理層次說,認為:“把三陰三陽解釋為疾病變化發展的六個階段是不合適的。”而“三陰三陽實際上是六個大的病理層次的反應。所謂太陽病,屬于人體膚表陰陽的失調;陽明病是病在里,多涉及胸中胃腸;少陽病在半表半里,多涉及膽和三焦;太陰病的病位較深,多涉及脾胃;少陰病的病位更深,多涉及心腎;厥陰病則多涉及肝經。這六個大的病理層次里面,又可分為若干較小的病理層次,人們將這種小的病理層次的反應和針對其治療的方藥聯系起來,稱為湯證”。
3、陰陽勝復說
柯雪帆[52]認為陰陽勝復是《傷寒論》的理論基礎。認為“外感熱病的病變部位雖然離不開臟腑、經絡,并且在某個階段有可能主要表現為某一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但外感熱病畢竟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僅僅用一二個臟腑或一二條經絡,顯然不能作出完滿的解釋。眾所周知,邪正斗爭是外感病的主要矛盾,而陰陽勝復是邪正斗爭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病邪的性質及其變化、人體正氣的變化以及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用陰陽勝復來解釋傷寒六經辨證就抓住了邪正斗爭這個主要矛盾。用陰陽勝復解釋六經辨證,是從整體出發,從動態變化看間題,比較符合外感熱病是全身性疾病、外感熱病發展有階段性這兩個特點。因此,我認為陰陽勝復是(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理論基礎。”
4、位向性量說
肖德馨[53]認為六經的內涵包括了四種位向性量,定位、定向、定性、定量。定位,即六經有表示病變部位的含義。定向,即六經有表示外感病發生、發展和演化趨向的含義。定性,即六經有表示疾病性質或屬性的含義。定量,即六經有表示病情虛實或盛衰程度的含義。同時強調“只有把四種含義綜合起來,才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六經的內涵”。
5、八綱說
日·喜多村直寬[54]持六經八綱說,認為“本經無六經字面,所謂三陰三陽,不過假以標表里寒熱虛實之義,因非臟腑經絡相配之謂也。此義討究本論而昭然自彰,前注動輒彼是紐合,與經旨背而馳也。……凡病屬陽、屬熱、屬實者,謂之三陽;屬陰、屬寒、屬虛者,謂之三陰。細而析之,則邪在表而熱實者,太陽也;邪在半表里而熱實者,少陽也;邪入胃而熱實者,陽明也。又邪在表而虛寒者,少陰也;邪在半表里而虛寒者,厥陰也;邪入胃而虛寒者,太陰也。”。而張琪[55]則持反對意見,認為“近人又有舍棄臟腑經絡,以八綱解釋六經,雖然比較簡明易懂,但對六經的實際意義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看法,只可作為抽象的概念,不能作具體的分析,所以其結果卻是得半遺全。”
6、證候抽象說
牛元起[56]認為六經是證候類型的抽象,“證是六經的基礎,六經是證候的抽象。《傷寒論》采用了列證辨析的寫作手法。……仲景通過對各個證型的分析判別,根據各個證的品格的高低,普遍意義的大小而加以排列分類,從而構成全書的梁柱。各經提綱就是在各種各樣的證中提煉出來的。先實踐,后理論,先提煉,后命名,這是祖國醫學實際的發展過程,也是六經辨證體系實際的創立過程。”當然“把六經理解為證候類型的抽象,并不是否認它與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等有關;恰恰相反,它能更正確、更客觀地反映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的病理而不囿于經絡之狹”。
7、癥群說
持癥候群說者醫家較多,如陸淵雷、呂敦厚、黃文東、何云鶴等。陸淵雷[57]認為:“太陽、陽明等六經之名,……指熱病之證候群,為湯液家所宗,《傷寒論》及《素問·熱論》是也。”呂敦厚[58]認為“仲景借三陰三陽代表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即把疾病分為六個癥候群”。黃文東[59]認為:“所謂六經,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就這六個病型的癥候群,利用分經辨癥,及其診斷方法,以鑒別表、里、寒、熱、虛、實等種種輕重不同的情況,來運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澀,以及針灸等種種不同的治法,這就是中醫治療傷寒的基本法則。”何云鶴[60]認為六經“在《傷寒論》,指熱病侵襲人體后發生的各類型癥候群。……癥候群的名稱沿用了當時的流行術語,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由此掌握了一般熱病的臨床規例和傳變,更由此創立了執簡馭繁的藥治方法”。
鐘耀奎[61]認為,不能說三陽全是指六腑,也不能說三陰全是指六臟。正如陳伯壇在《讀過傷寒論》所說:“三陽與六腑相離合,三陰與六腑相離合”。“非六腑之方面即三陽,非六臟之方面即三陰”。仲景著述《傷寒論》是把傷寒發病過程中出現錯綜復雜的證脈并治歸納起來,假借六經之名,分為六大癥候群。
粱華龍等[62]認為六經病證,是將疾病過程中從整體病理變化的形式為主要病理基礎的病證,依其整體病理變化的形式及強弱程度不同,歸納為六類證候群,每類證候群中包括若干種病證。而六經病辨證,實質上是對疾病不同階段的綜合性認識,它包括了機體正氣的盛衰、內外邪氣的強弱,機體的反應程度、病情的轉歸趨勢以及體現在外表的各種表像的綜合。太陽病證的實質,是疾病過程中人體正氣亢奮,邪氣初襲人體,正氣抗御病邪而形成的一類病證;陽明病的實質,是疾病過程中正氣亢奮,邪正劇烈交爭而形成的一類病證;少陽病的實質,是疾病中正氣亢奮,邪正交爭,而正氣已開始虧損所形成的一類病證;太陰病證的實質是疾病過程中,人體正氣初步損傷所形成的一類病證;厥陰病證實質是疾病中人體正氣損傷,體內陰陽氣血平衡受到破壞而形成的一類病證;少陰病證的實質是疾病過程中,人體正氣嚴重損傷而形成的一類病證。
8、綜合體說
姜春華[63]認為六經是一個多種概念的高度綜合體。 “《傷寒論》六經之名來自《內經》,但其內容實質已非經絡之舊,作者融會《內經》全部陰陽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熱虛實經絡臟腑營衛氣血邪正消長等,成為一個多種概念的高度綜合體。它不是單純的經絡,也不是單純的地區和病程劃分,更不是簡單的癥候群。后人不從六經全部精神與《內經》的全部陰陽概念來聯系體會,而拘于《傷寒》六經中某些符合于《內經》的經絡途徑的證狀為說,因此不能闡明仲景六經的實質。吾人欲認識仲景六經,必須從《內經》的全部陰陽概念(包括經絡臟腑氣血營衛等)來理解,決不可單純地用某些觀點來理解,否則就會陷于片面。”
9、環節說
孫澤先[64]認為六經是具有不同性質的六個環節,提出“六經不是六個獨立的病,也不是六個獨立的癥候群,它是疾病變化之中具有不同性質的六個環節。這六個環節分別標志著正邪力量對比的不同情況,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了疾病由量變到質變、由開始到終結的全部過程,從而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其中太陽病的主要矛盾在于相對陽虛;陽明病的主要矛盾在于過度陽盛;少陽病的主要矛盾在于氣郁不伸;太陰病的主要矛盾在于中陽虛衰;少陰病的主要矛盾在于元陽衰微;厥陰病的主要矛盾在于氣機阻滯。
10、時空說
岳美中[65]認為六經是時間和空間上證與候的歸納總結。因為“時間和空間,縱橫地交織在一起,才形成宇宙。人在其間,生存下去,繁殖下去,是須臾不能離開它的。”認為“仲景之《傷寒論》,在總的辨病上,既審查到病在空間上的客觀存在,又抓住時間上的發展變化”。因此,傷寒六經把外感病分成三陰三陽,旨在空間和時間,不僅明辨了空間上客觀存在的“證”,而且又認識了在變化發展時間上的“候”。因此各方治的運用亦“都是既掌握了空間,又抓住時間,針對病情,很仔細地隨機以應付之”。
11、《周易》太極說
王梅竹、劉聯群等認為《傷寒論》六經理論源于《周易》太極。王梅竹[66]認為:“《傷寒論》之六經辨證體系的形成,是以仲師的平脈辨證之醫療實踐為基礎,遵循《內》《難》之醫理,深究《周易》之哲理,在《周易》之陰陽的思想指導下而創立起來的。”劉聯群[67]則認為:“六經是概括人體陰陽氣血變化規律的綱領,這個綱領本于《周易》太極陰陽。三陽歸屬在太極陽端,三陰歸屬在太極的陰端,但為一個整體,并把人體十二經脈納入六經之中,構成了一個人體與大氣相合的整體循環模式,體現了以陰陽為綱的基本原理。在病理方面,六經是用來觀察、分析和認識疾病的說理工具。”
12、體質說
鄭元讓[68]認為《傷寒論》六經是對六經人體質的一種高度概括,認為:“病發于陽、病發于陰是仲景對體質的劃分。”認為:氣血充盛,臟腑健和者為太陽人;胃陽素盛,津液偏欠者為陽明人;膽火偏盛,三焦樞機不利者為少陽人;脾陽不足,不耐寒濕者為太陰人;氣血不足,心腎陽虛者為少陰人;肝腎陰虛,相火偏亢者為厥陰人。同時指出:“傷寒六經人之假說歸納了人體千差萬別的素質。雖然尚存在介于這些類型之間的體質,但提出此六種體質,基本上可以駕馭對所有人的辨證論治。”
趙進喜[69]認為傷寒論》三陰三陽的實質是三陰三陽六系統,乃是以陰陽學說為指導,陰陽可進一步分為三陰三陽,則可歸納人體生理功能為三陰三陽六個系統。由此,產生了三陰三陽辨證方法。三陰三陽六系統與五臟系統,既有關系,又有區別,絕對不能等同視之,以此代彼。三陰三陽六系統與五臟六腑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絕對不能把三陰三陽理解為相應的臟腑、經絡及其氣化功能的綜合體。如太陽系統與肺關系密切而與手太陽小腸及其經絡無涉;太陰系統與脾胃、大腸、小腸關系密切,而與手太陰肺及其經絡無涉,皆應予明確。三陰三陽作為人體六個生理系統,與五臟五系統一樣,是客觀存在的。由于在人群各個個體,體內各系統生理功能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所以就形成了人群不同的體質類型,即太陽體質、陽明體質、少陽體質、太陰體質、少陰體質、厥陰體質。
13、系統說
張長恩[70]則持六經為人體六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說,認為“人體是自然界里的一個系統,而六經是人體六個相互聯系的子系統。”
14、集論說
楊培坤等[71]利用數學集論的方法來解釋六經,認為:“仲景學說中的六經一體觀,就是把人體的總體系統視為一個集合,而六經中的每一經視為這個集合中的元素,……就六經系統中的每一個子系統而言,其所屬的臟腑、經絡、官竅等等,又均為一個集合,因而我們也可以用集合的表示法予以描述。”同時“結合集合的有關運算,就可以通過集論的數學模型對仲景學說中的辨證與論治的思維過程予以描述”。
15、病理神經動態說
朱式夷[72]從現代神經病理學的觀點,探討傷寒辨證論治規律,認為六經為不同“病理神經動態”的六個病理階段。太陽即先有抑制轉向興奮;陽明即興奮期;少陽即興奮抑制交替期;太陰即抑制期;少陰即機能衰竭期;厥陰即中樞衰敗期。……,它充分地說明'傷寒’病的各種不同體質、不同病灶、不同證候的復雜情況,歸納出其中的規律,而這種規律反映的不僅具有傷寒的特征,而且實際上討論了其他疾病都可遇到的神經動態。”
16、高級神經活動說
王慎軒[73]利用巴甫洛夫學說來研究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證治法則,提出:“中醫學術的理論和經驗,有很多部分,可以用巴甫洛夫的學說來解釋它的原理,傷寒論的六經證治法,也可以用他的學說來證明。”認為“大腦皮質內經常發生著兩種精神活動過程,即興奮與抑制。興奮和抑制,調節適當,就是生理健康的現象,興奮和抑制反射太過,就是病理變化現象。仲景以興奮太過而發生的癥候群,叫做三陽證”。“太陽病是興奮反應趨向表部;陽明病是興奮反應趨向在里部;少陽病是神經的興奮太過,而正氣抵抗病毒的能力乍強乍弱。而又“以抑制太過而發生的癥候群,叫做三陰證”。“輕度的抑制太過為太陰病;高度的抑制太過為少陰病;抑制過于強烈,反會出現興奮反抗現象的為厥陰病”。
17、模糊聚類說
孟慶云[74]從控制論模糊識別探討(傷寒論)六經涵義,認為“六經為六種模糊聚類分析,其識別要點,主要應從正邪(抗干擾力與干擾)、病期(時間)、臟腑(病變空間)等因素加以分析。即六經病是正邪、時間和表現于臟腑經絡之癥狀的函數。”
18、理想模型說
瞿岳云[75]“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傷寒論》六經分證的實質,是運用理想方法建立的'理想模型’。屬于抽象科學。”而“所謂'理想模型’就是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在思維中可以實現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形態。”因為“用單一的臟腑、經絡、氣化和時空的觀點來解釋和表述外感熱病的發展規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張仲景不自覺地運用了科學抽象中的理想化方法,并且為了強化說理,使自己的抽象思維更加純化,在《內經)的影響之下,借用六條經絡之名,抓住熱病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排除種種次要的、非本質的因素干擾,而建立了既有臟腑經絡,又有邪正消長陰陽勝復和時間空間概念的六個理想模型-六經分證理論”。
19、熱性病病理時相/綜合征說
楊麥青[76]從細胞和細胞因子水平探討《傷寒論》六經學說,認為:“《傷寒論》是一部臨床生理病理學,凡熱性病伴全身性機體反應、發展及其轉歸者均屬傷寒。其間顯示為炎癥、微循環障礙、發熱、水電解質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缺氧、休克、毒血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及心力衰竭等不同病理時相。輕者僅演進一、二階段'不傳’而'自止’,重者'傳經’、'直中’、'合病’、'并病’,迅兼數個階段。”
郭任[77]認為傷寒六經病變包含了邪正、陰陽、氣血、臟腑、經絡、氣化等在內的綜合機制。《傷寒論》六經病變本質即為六類綜合征,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本質分別是毒血癥等、菌血癥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
20、多級多路立體說
王文明[78]認為六經是六種辨證分型,是多級多路分型的總綱。提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分型,是運用理想化方法,……組成一級六路的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辨證分型體系,作為多級多路分型的總綱。綱明則目隨之而立,所以每一經在提綱主證的統領下,以八綱的辨證方法分成若干縱橫層次,形成二、三級多路分型體系。在有的經中,還可在此之下分成若干小層次和具體湯證,以組成第四、五級多級多路辨證分型網絡。……由此不難看出:張仲景在著述《傷寒論》時就充分地運用了'多級多路調節’理論,使外感熱病在辨證分型上形成多級多路體系。進而建立起六個層次分明、又相互聯系的多級多路體系的辨證論治立體模型。”
21、二值邏輯三維說
黃宗南等[79]從陰陽邏輯初探(傷寒論)三陰三陽實質,認為:“陰陽二值邏輯是仲師《傷寒論》的主要思維方法,表里寒熱虛實是由陰陽邏輯衍生出來的具體邏輯值,成為三陰三陽辨證論治的主要思路,而三陰三陽提綱的精神恰好與這三組二值邏輯相一致,于是構成了三維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設計條件。”
22、傷寒六經與抗損傷反應過程
朱家魯[80]認為:“可以根據六經的傳變規律來掌握其不同階段的起作用的抗損傷反應過程。”提出“三陽病變都是正盛邪實,機體之抗損傷反應較為顯著。至于邪入三陰,多系正氣潰敗,機體的抗損傷反應受到破壞,此時多表現為機體的保護性代償作用為其特征”。
23、傷寒六經與時間生物學
部分醫家從時間生物學角度探討六經的實質。蔡抗四[81]認為:“近20年形成的新的邊緣學科-時間生物學早在古代(傷寒論)中就得到充分的反映。六經病解的時間推算和服藥方法,就是這一理論具體用于臨床。”許世瑞[82]認為:“《傷寒論》中以大量條文記載了六經病證發生、發展、傳變、向愈的規律,其中所示六經病證欲解的規律變化,最具時間醫學意義。”
24、傷寒六經與邏輯學
程磐基[83]從邏輯學角度對《傷寒論》六經病的探討,提出六經病各自的外延定義及內涵定義,如原文第1條可以認為是太陽病的外延定義。其內涵定義是風寒襲表,衛氣受邪。且“邏輯學認為,分類是進一步明確概念外延的一種方法”。所以原文2、3條“運用了分析、對比的方法來區別太陽病的兩種類型”。而“這種分類方法使得太陽病的外延定義更為明確”。
25、傷寒六經與哲學
陳云平[84]探討了張仲景的哲學思想認為:“《傷寒論)創立了六經證治,從而使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完整化、系統化,……通篇貫穿張仲景樸素唯物論思想。……,《傷寒論》六經證治,就是通過機體在外的不同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其內在病理變化。”
楊麥青[85]運用自然辨證法探討仲景學說及傷寒六經。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是辨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而“(傷寒論)中的矛盾統一,是通過六經病具體形態互相轉化的對立統一,……《傷寒論》在六經傳變的具體分析基礎上完成了陰陽、虛實、邪正、寒熱的對立統一,顯示了錯綜復雜的疾病規律在各個不同過程中的矛盾特征”。
26、六經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
廖子君[86]從系統論角度探討(傷寒論》六經體系;王寶瑞[87]論述《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體系中的信息論方法等。而宋天彬[88]指出:“《傷寒論》包含豐富的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思想,可見只要是真理,古今中外的認識都會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