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當中有一句俗語“百病痰作祟”,證明痰在人身體當中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么什么是痰呢?是不是我們平時吐得痰,在這里說說,狹義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狹義的痰又稱外痰。廣義的痰指內痰,內痰的形成主要是機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律,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的、有害的液體。這種液體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疤惦S氣行,無處不到”,因而可產生各種病證。痰可貯在肺,也可流竄全身各個部位,痰在肺則咳喘;在頸部可致癭瘤瘰疬;痰氣交阻在咽部出現梅核氣;上犯則出現眩暈心悸;蒙閉心竅可引起癲狂;流竄于四肢出現肢麻;中風痰瘀阻絡則出現言謇偏癱。舌苔厚膩,脈滑,為有痰之象。下邊舉一些例子可以參考一下。
●某些中青年婦女,形體豐滿肥胖,食欲旺盛,婦科檢查,沒有發現與不孕有關的病理變化。但婚后長期不孕,這是“痰阻胞宮”導致的不孕,通過以化痰為主進行治療,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現結節或腫塊(也有僅僅在頸項和肢體的某些局部發生),經細胞學檢查并非惡性腫瘤。這種病證稱為“痰核”或“痰結”。如常見到的頸淋巴結核、皮下脂肪瘤等。中醫按化痰散結醫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體某一部位發熱,有的人一些部位涼冷如冰,或肢體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癢,而精神、食欲均好,經檢查并無陽性指征,這就是內痰阻遏氣血運行而產生的病證,通過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頭痛、頭重如裹,悶重不適,遇陰冷天病證更為嚴重,舌苔白膩,厭食油膩和多飲水,這是痰氣上注于腦,阻礙頭部清氣正常運行的病變。稱為“痰厥頭痛”或“痰濕頭痛”。這類病人中,有的血壓較高,但長期服降壓藥效果并不好,特別是頭重、頭痛的癥狀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醫化痰的方法治療癥狀則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臟或脾臟腫大,脹悶不適,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證。肝功能檢查可見輕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療,但效果并不好,肝臟腫大、胸悶不適的病證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醫稱之為“肥氣”,如按化痰活血治療,則肝臟腫大、脹悶等證可逐漸消失。
●有的人皮膚潰瘍、糜爛,常年滲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別瘙癢、灼熱,這就是“流痰”之證。這種病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為大法,卻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敗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時有時散,而實際上咽喉處并無實物可見,這是痰氣阻滯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暢所引起。治療這種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體尚好,但多吃一點腥葷油膩食物則感惡心或嘔吐。這是因為脾胃虛衰,腥葷油膩食物容易轉化為內痰的緣故。有的人一聞到腥葷油膩之氣,甚或一看到腥葷油膩食物就惡心、嘔吐,這是脾胃虛弱、痰濕內盛的反應。這類病人如能經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療,惡聞腥葷油膩之證也不難減輕或消失。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結,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夾有黏液,每因不能順利排便而深感苦惱。人們常將這種大便不爽稱之為“習慣性便秘”。大便不秘結而稱為“便秘”,當然不確切,認證不準,用藥自然無效。這是痰濁與腸中津液互相膠著遏阻,因而不能順利排便,只要進行溫化痰濁,大便即可通暢,收效很快。
以上僅列舉一些人們日常見到的痰病和痰證,并不是中醫痰病學說的全部。中醫痰病學說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是中醫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痰病涉及臨床各科,所以我國古代醫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為病,變幻百端”等學術見解。又由于痰病、痰證的臨床表現離奇古怪,故又有 “痰多怪病”之說。我國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災”,可謂一語中的,對痰病的廣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土法驗方:
今天給大家說一個化痰的民間方法,效果在臨床上使用效果非常明顯,取梨子一個(梨子性涼,味甘,能清熱化痰,熱咳者宜之)。將梨子削皮后,將梨核掏出,放人川貝粉1~3克,隔水燉食,每日2次,每次1只。
【相關論述】少林禪武醫傳人行性法師說,痰(自液)中含有溶菌素(酶),按照養生家的學說,咽者順,吐者逆。吾之悟,咽痰化味(食),咽氣化郁(氣不順)。按照“痰生百病,食生災,百病發于氣”十二字的大綱來追蹤,痰是機體百病之根,食“味”、“郁”氣是生痰之源。他總結的十六個字“學會咽痰,多活十年;有氣不吐,早歸西土”,引起了強烈的反應。
載自國醫絕學養生館博文
痰多不要怕---化痰奇穴
痰多不要怕,此處有真法痰多不要怕,此處有真法 藥物:甘草 穴位:右側豐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右側豐隆穴5分鐘,然后把從藥店買回的甘草錘扁、錘爛,外敷在此穴上,用醫用紗布和醫用膠布固定。每次貼12個小時,取下休息12個小時再貼。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豐隆穴 痰本來是人體疾病的產物,它的產生和增多又會引發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從古至今都是讓醫家和病人頭疼的事情,需要仔細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臨床上經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右側豐隆穴,然后把甘草搗爛,外敷在此穴上。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位于小腿前外側,自古便是各派醫家祛痰的大寶穴。
甘草生長在沙土里,味甜,色黃,從《易經》的角度來解釋,恰好就是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選。
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故障的產物,它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密切,而其中又與脾關系最密切,所以中醫有“脾為生痰之源”“脾不留濕不生痰”之說。而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別走于足太陰脾經,可以同時治療脾胃二經上的疾患,所以,按摩這個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濕痰自化。
古人說,“痰多宜向豐隆尋”“豐隆、肺俞,痰嗽稱奇”。是的,豐隆歷來就被醫家奉為祛痰至寶,我們怎可因穴小而不為呢,所以,但凡與痰有關的病癥都應該通過豐隆穴來治療。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古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豬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應減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飲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點兒。當然,如果能買到純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當做日常飲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痰消病滅。
體內多痰,也會失眠 幾年前,我治療過一例頑固的失眠,當時,我仔細查看了病人的癥狀,發現她的病因主要是體內有痰濕淤結。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豐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囑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調治。
體內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還可以用溫病名方——溫膽湯來治療。
由痰導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臉上或身上的皮膚會明顯泛黃,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膚泛黃的癥狀,最好試試由溫膽湯制成的中成藥溫膽片。
中醫上將痰分成三類:氣郁之痰、脾虛之痰和血痰。氣郁之痰是大家平時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氣胸悶而成。我們咳嗽出的痰有時不是來自肺部,而是脾虛生痰,如此則應健脾祛濕。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積而生成的痰。這三種痰可以互轉,事先確定病因,以免張冠李戴。
有兩個穴位經自我按摩對化痰有顯著效果。
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
豐隆穴對現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體內痰濕很重的人一定要揉這個穴位。有人嗓子啞了,自述好像是有東西糊在里邊,吐也吐不出來,這就可能是有痰結,結在喉嚨這塊了,就給它點按豐隆穴一分鐘,馬上他就覺得這塊開了,這東西什么都沒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無形之痰,覺得這兒有東西但吐也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氣一樣,它也能散掉。如果有人覺得就是有痰吐不出來,揉了豐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這個豐隆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痰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
腕橫紋上五寸,這里(是)支正穴。這個位置在側面——小腸經都在側面——這個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統的正,這個五臟當中誰為正?都把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它作為正。支正主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臟和小腸是相表里的,(它倆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這個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它是一個絡穴。
支正穴有一個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長了一個瘊子,有了扁平疣,這是什么原因?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這些贅生物在中醫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另外一方面有氣郁之癥,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成這些贅生物。還有脂肪瘤也是這些東西,都是人體的痰結。
通過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這些贅生物。為什么會有這個效果呢?因為支正穴呢可以從心臟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沖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體內痰濕的贅生物
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腎為生痰之本
說到“痰”,不是學中醫的人往往會想到從口中吐出的“痰”。實際上,中醫學中“痰”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這種看不見的痰,就是無形之痰。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對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感受寒邪引起?;颊呖梢远嘤眯╆惼?、桔梗等化痰的藥物泡水,同時治療風寒感冒。
熱痰: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后,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了。飲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者梨汁。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這時要多喝水,可適當用沙參、麥冬等養陰的藥物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濕潤,室內可用加濕器。
因痰從肺出,所以人們多認為肺生痰。但中醫認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為風不調之象,咳痰即為水不調之象。均非肺之獨病,而是與其他臟腑均密切相關的。
腎為生痰之本之說,又如何理解呢?因為脾陽根于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正氣內存的根本,正氣內存則是邪不可干的保證。所以,在臨床上,健旺脾陽的同時,常要考慮是否存在腎陽不足之象,而適當配入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桂、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
名詞釋意:
罐斑通紅,為熱;罐斑黑紫,為寒;皮膚出泡,為濕。如果咳嗽初期,馬上刺激點揉中府、肺俞(或者拔個真空罐5分鐘),立馬止咳。我用此方法治療俺老公一熱傷風感冒就咳嗽的毛病,屢試不爽。
一次,我有點著急上火,再加上咳嗽,當時手無寸鐵,就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勁點下,鉆心的疼?。∥乙а缊猿?分鐘,等痛勁過了,又對著少商(垂直剛才的橫線,十字交叉)點了一次。最后疼得手都麻木了,但是身體感覺好多了,晚飯喝碗粥入睡,次日相安無事。
至于肺部和脾的調理,
經驗不足啊
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中醫對痰病、痰證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將痰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狹義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狹義的痰又稱外痰。廣義的痰指內痰,內痰的形成主要是機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律,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的、有害的液體。這種液體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因而可產生各種病證。
某些中青年婦女,形體豐滿肥胖,食欲旺盛,婦科檢查,沒有發現與不孕有關的病理變化。但婚后長期不孕,這是“痰阻胞宮”不孕,通過以化痰為主進行治療,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現結節或腫塊(也有僅僅在頸項和肢體的某些局部發生),經細胞學檢查并非惡性腫瘤。這種病證稱為“痰核”或“痰結”。如常見到的頸淋巴結核、皮下脂肪瘤等。中醫按化痰散結醫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體某一部位發熱,有的人一些部位涼冷如冰,或肢體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癢,而精神、食欲均好,經檢查并無陽性指征,這就是內痰阻遏氣血運行而產生的病證,通過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頭痛、頭重如裹,悶重不適,遇陰冷天病證更為嚴重,舌苔白膩,厭食油膩和多飲水,這是痰氣上注于腦,阻礙頭部清氣正常運行的病變。稱為“痰厥頭痛”或“痰濕頭痛”。這類病人中,有的血壓較高,但長期服降壓藥效果并不好,特別是頭重、頭痛的癥狀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醫化痰的方法治療癥狀則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臟或脾臟腫大,脹悶不適,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證。肝功能檢查可見輕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療,但效果并不好,肝臟腫大、胸悶不適的病證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醫稱之為“肥氣”,如按化痰活血治療,則肝臟腫大、脹悶等證可逐漸消失。
有的人皮膚潰瘍、糜爛,常年滲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別瘙癢、灼熱,這就是“流痰”之證。這種病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為大法,卻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敗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時有時散,而實際上咽喉處并無實物可見,這是痰氣阻滯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暢所引起。治療這種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體尚好,但多吃一點腥葷油膩食物則感惡心或嘔吐。這是因為脾胃虛衰,腥葷油膩食物容易轉化為內痰的緣故。有的人一聞到腥葷油膩之氣,甚或一看到腥葷油膩食物就惡心、嘔吐,這是脾胃虛弱、痰濕內盛的反應。這類病人如能經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療,惡聞腥葷油膩之證也不難減輕或消失。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結,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夾有黏液,每因不能順利排便而深感苦惱。人們常將這種大便不爽稱之為“習慣性便秘”。大便秘而不結稱為“便秘”,當然不確切,認證不準,用藥自然無效。這是痰濁與腸中津液互相膠著遏阻,因而不能順利排便,只要進行溫化痰濁,大便即可通暢,收效很快。
以上僅列舉一些人們日常見到的痰病和痰證,并不是中醫痰病學說的全部。中醫痰病學說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是中醫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痰病涉及臨床各科,所以我國古代醫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為病,變幻百端”等學術見解。又由于痰病、痰證的臨床表現離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說。我國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災”,可謂一語中的,對痰病的廣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痰飲是由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或飲食所傷,使肺、脾、腎、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濕聚而成的病理產物,又是一種繼發性病因之一。一般認為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就形質而言,較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痰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痰而言,如咳出的痰液,嘔惡而出的痰涎。無形之痰,指視而不見,觸之難及,聞之無聲,只見其癥,不見其形的痰而言。無形之痰,雖隱伏難見,但通過臨床癥狀及舌苔、脈象(有痰飲的患者舌苔多滑膩,脈象多滑、弦或沉遲)等來確定為痰飲證。
痰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痰飲形成后,飲多留積于腸、胃、胸脅、腹腔及肌膚;而痰則隨氣機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皮肉筋骨,無處不到,形成多種病證。
痰飲的致病特點:
(1)致病廣泛,癥狀復雜:痰飲可隨氣而行,全身上下內外無所不至,可引起許許多多的病證。如痰飲逆于上,可見眩暈;痰飲流于下,則見足腫;痰飲停中焦,則影響脾胃的運化;痰飲在肌表,可見身重。這些病證上達于頭,下至于足,內至臟腑,外達肌膚,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
(2)阻滯氣機,阻礙氣血:痰飲停滯易于阻滯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又可以流注經絡,導致經絡壅塞,氣血運行受阻。例如:痰飲停留于肺,使肺失宣降,出現咳嗽喘息、胸部滿悶;痰飲流注經絡,使氣血運行受阻,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痰若結聚于局部則形成痰核、瘰疬等;痰氣凝結咽喉,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稱為梅核氣。
(3)易蒙蔽神明:痰飲擾及神明,出現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證。如痰迷心竅,可見胸悶心悸、或癡呆、或癲證等;痰火擾心,可見失眠、易怒、甚至發狂等癥。
(4)病勢纏綿,病程較長:痰飲為水濕停滯積聚而成,具有濕邪重濁粘滯的特性,因而痰飲致病均表現為病勢纏綿,病程較長。臨床上由痰飲所致的咳喘、眩暈、胸痹、癲癇、中風、痰核、瘰疬等,多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治療困難。因此,痰病又常被稱之為“頑痰”。
生姜紅糖水(姜糖水)是生活中的常見食物,但也是養生與治病的良藥。若能善用生姜紅糖水,既可以養生保健以預防疾病,又能促進疾病的康復。由此,我在微博里創作了不少關于生姜紅糖水的文章。
生姜紅糖水的做法
姜糖水是咱老百姓治療感冒風寒最常用的方子,如果您不小心著了涼、淋了雨,回到家馬上喝上一碗熱乎乎的姜糖水,周身微微汗出,即覺渾身舒暢??梢哉f,姜糖水是我們居家生活的必備,更是養生保健以及大病康復的必需。一般來說,不管是大人小孩,還是輕病重癥,都可服用姜糖水。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一些姜糖水的做法與功效,對于我們及家人保持健康大有好處。
姜糖水的做法非常簡單,以下是最常規的做法:
幾種藥用姜:生姜具有溫通陽氣,發汗解表的作用。因加工炮制不同,姜的藥用有生姜、干姜、炮姜等不同。生姜用鮮品,味辛性溫,長于發散風寒,又能止嘔,多用于風寒感冒及嘔吐之證;干姜為母姜的干燥品,味辛性熱,走散之力已減,溫中之功加強,為治療脾胃虛寒證的關鍵藥,并能回陽、溫肺化飲;炮姜經過火炮,辛味減弱,味較苦澀,溫經止血是其所長,多用于虛寒性出血證。由此可見,防治感冒的姜糖水用生姜最為適宜。如果一時找不到生姜,干姜或炮姜也可代用。
中醫認為,紅糖具有益氣養血、健脾暖胃、驅風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別適于產婦、兒童及貧血者食用。有中氣不足、食欲不振、營養不良等問題孩童,平日可適量飲用紅糖水。對老年體弱,特別是大病初愈的人,紅糖亦有極佳的療虛進補作用,老人適量吃些紅糖還能散瘀活血,利腸通便,緩肝明目。
生姜其味辛性溫,能升陽出陰,宣暢陽氣,祛五臟六腑的陰濁。逢春則天地之間陽氣升發,正合乎生姜之性。早晨太陽升起,正對應于春天,因此,春天的早晨最適合于用生姜。晨養一日之陽氣,春則養一年之陽氣,善養生者,此時可晨服生姜紅糖水,借生姜以升陽,用紅糖以養血,血足陽升而肝氣自然舒暢。
常用的三種糖:紅糖性溫,色紅入血,故能補血。生姜紅糖湯可以升陽養血,最利于晨服。白糖清涼,有補益中氣之功,烏梅白糖湯斂木火扶中氣,治溫病發熱最效。白糖對傷口不收有生肌作用,開水燙傷可抹白糖水。夏天西紅柿拌白糖服可以去暑熱。冰糖潤肺生津,梨加冰糖可潤肺止咳。老人口干,可含一塊冰糖。
若以生姜紅糖湯養生保健,要求必然是早晨服,飯前飯后可隨意,而且,春夏兩季最好。至于秋天能否繼續喝生姜紅糖湯。我的觀點是可以繼續喝。秋天也是由一天一天組成的,每天都有早晨,也都有陽氣升發。只是姜可略少,糖可略多,以加強養血斂陰之功。以上只限于健康人群,若另患他病,則不可濫服。
對于中焦虛寒患者,炎炎夏日晨起喝生姜紅糖水完全不會引起上火癥狀的,大可放心地服用。生姜有溫中之效,紅糖有補血之功,二者同用,一辛一甘,合而化陽;一入氣分,一入血分,合而調和營衛。因此,生姜紅糖水有類似于桂枝湯的功用,且皆屬食物,制作方便,口味絕佳,于平和中收取卓效。
有人問:臉上愛長痘的女生早上能喝姜糖水么?我認為完全可以。之所以臉上長痘,是因為木火上浮于面部了;之所以木火上浮,是因為中焦虛寒了。生姜紅糖水既能溫運中焦陽氣,又可滋養肝血,有陰陽雙補之妙用。陰足則肝能疏泄,陽足則木火不起。若服后反見痘痘加重,這是陽氣鼓動的反應,堅持幾天就好了。
生姜紅糖水方只兩味,其功卻大。此方作用于脾胃樞機,能升脾之清陽,則肝木左升,疏泄通行;又可涵養陰津,則陰能使陽,而升發不竭。我朋友左上肢麻木數月,囑用此法調理,竟獲痊愈;痛經時服此方可助排出血塊,能活血通絡,兼可止痛;面色蒼白之人,多屬中焦陽氣不振,此方久服有助于恢復紅潤面色。
關于生姜紅糖水的問題總結:建議晨起喝,飯前飯后都可,但不建議下午及晚上喝;姜與糖的比例可根據個人喜好以及體質來調整,偏陰虛的多糖,偏陽虛的多姜,孩子可適當多放糖;干姜或生姜都可以,要切片,無需去皮;紅糖要用最原始的含雜質最多的色最黑的那種,提純的勉強可用;三陰體質者可當飲料常服。
一般情況下,服姜糖水是不會出現上火的。因為紅糖是養陰的,足可把生姜的熱氣收斂下來。若服姜糖水后出現上火怎么辦?我的觀點是停服即可?;蛘呱傩┙?,多些糖亦可以。若上火明顯,出現痘痘、口腔潰瘍、頭暈、眠差、眼紅等癥狀,可喝點綠豆湯,或者喝點綠茶,都可清降浮火。另外,亦可服我的烏梅固本湯:烏梅10克,黑豆、綠豆、黃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三付,水煎服,日一劑,或多煮此方以代茶飲,能收斂上浮之火。
民間俗語云:早上吃姜,勝過吃參湯;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這是為什么呢?人活在天地之間,天地的氣機變化是晨則陽氣升,午則陽氣浮,夕則陽氣沉,夜則陽氣潛。人要適應天地的氣機變化,這樣才能健康無病,并且能長壽。因此,人亦要早晨讓機體的陽氣升起來,晚上讓陽氣潛下去,如此即是適應了天地規律。姜是升陽的,早晨服最適合于升陽。而晚上要潛陽,就不能吃姜。晚上偶爾吃姜是不要緊的,或者,生病了藥方中有姜,晚上亦可服用。但不能長期堅持晚上吃姜,那會導致陽氣不能斂藏,使機體不能順應天地的陽氣變化,這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有網友如是說:堅持天天早晨含一片生姜,堅持一年竟然出現了:
一是不再感冒了。自從含姜至今,沒有再患過感冒。
二是治好了膽管結石。該網友曾B超發現肝左葉膽管結石,從未吃過醫治膽結石的任何藥物,只是堅持每天早上含姜,一年后再體檢時發現結石消失。據有人講,早晨含姜,膽結石、腎結石都可以治好。
有人提出有七種人不能吃姜,包括手腳心發熱的人、眩暈耳鳴的人、肝炎病人、口臭的人、便秘人群、咳痰較黃的人和脫發的人。
我對此有不同觀點:姜是通陽的。陽氣宣通,則諸陰自退。雖然姜會升陽,有動火之弊,但若配合紅糖,則紅糖之陰足以斂降生姜之降火。 生姜紅糖水亦有禁忌癥。一般來說,對姜過敏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不建議服用。生姜紅糖水原來是用于防病、養生、助益治療百病的神奇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