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蒸橙子治療咳嗽 放倒一切止咳藥消炎藥
初次見到蛤蟆草,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
那天我剛下班回到家,老婆就急匆匆地從包中取出一株綠色的小草,擺出一副興奮、神秘的神情,得意地問我:“你猜這是什么?”我雖生物專業出身,也是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對此卻一臉茫然。老婆笑著對我說:“這是蛤蟆草,一個同事給的,能治百病,還能治咽炎呢,寶貝著哩——只給了個樣品。
我仔細觀察發現這棵草還真有些特別。寒冬臘月,草木都枯萎了,這棵草卻與眾不同。粗壯多分枝的直根,葉片深綠,表面有很多皺褶,疙疙瘩瘩的,像極了丑陋的蟾蜍,故名蛤蟆草。因為好奇,我在百度搜了一下,發現僅有零星的記載:“其性溫,微苦,中醫用來解毒消腫”,在個別帖子里說到它可治咽炎。
我和妻子都是教師,也都有多年教齡,雖然沒什么驕人的成績,卻落下了這讓廣大教師深諳其苦的職業病,尤其是妻子更為嚴重,一旦發作,還常伴有感冒、扁桃體炎等并發癥,平時只能靠抗生素來對付,效果也不甚理想,這下聽說這種奇草,幸而偶得一株,那興奮之溢于言表也就不足為奇了!
恰巧近期這病又犯了,妻子就按照同事傳授的方法,用清水把草洗凈后放入蒸鍋中,注入清水,煮沸數分鐘后看到清水變成鮮亮的紅色,像紅糖水一樣,此時停火,靜置數分鐘之后品嘗,感覺味道苦澀,甚至有股難以名狀的邪味,實在難以下咽,但在我的鼓勵下老婆還是咽了下去,然后不斷用開水稀釋兌服,就像喝茶葉水一樣,這次也沒吃藥,幾天后咽炎竟神奇的好了!
也許是偶然,也許是所謂的“心理作用”,但我們倆寧愿相信它真的神奇!
于是,我們在同事的指點下,來到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南旺運河畔,偶有斬獲,卻十分稀少。怏怏回家。數日后的一個星期天,卻在我們村北郭家洼的一個荒廢窯坑里發現了很多,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雖然分布依舊稀疏、散亂,卻也不甚少。放眼望去,的確是很不起眼,也許與它特有的氣質有關吧,丑陋而不張揚,低調卻很頑強。
這一次的確收獲頗豐,挖了好多,拿到家中洗凈、藏好。直到有一天我因為飲酒咽炎發作,才想起了它,熬了兩株,極力咽下去,咽炎竟在第二天沒了蹤影。有人說咽炎忌辛辣,一杯水酒可讓它風生水起,而我感覺一棵蛤蟆草卻能讓它消失殆盡。
關于蛤蟆草的其他習性,目前還不甚了解,對于生物專業畢業且任生物教師的我來說的確有些慚愧,但我相信有調查就有發言權,相信它的神奇,相信它是一味能給廣大教師朋友帶來福音的良藥,為此,我會繼續觀察,探究,思考!
意外收獲——蛤蟆草
這幾天下鄉收貨,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遠遠看到一老者路旁的河坡上不停地在挖什么。我眼前一亮(心想是發現地下老物在挖吧),走上前上看,原來是在挖河坡上的草。怪事?我便問這草有何用,老者答道:這叫“蛤蟆草”,挖回家曬后當茶葉用,還能治好多好多病呢。我半信半疑地用相機拍下了這些草。回家后我在電腦上搜索“蛤蟆草”,一看,真是神了。雖然這次下鄉古玩上沒什么收獲,但這意外收獲----“蛤蟆草”還是讓我很是興奮,特發上網與朋友共享。
蛤蟆草(青蛙草、皺皮草):
化學成分 含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4-羥基苯乳酸、高車前甙(homoplantaginin)、尼泊黃酮甙(nepetrin)、楔葉澤蘭素(eupafolin)、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
【性味歸經】苦、辛,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尿。用于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腎炎水腫、癰腫;外治乳腺炎、痔瘡腫痛、出血。
【來源】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荔枝草Salvia plebeia R. Brown的全草。6~7月采收,洗凈,切細,鮮用或曬干。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止血。用于扁桃體炎,肺結核咯血,支氣管炎,腹水腫脹,腎炎水腫,崩漏,便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外用治癰腫,痔瘡腫痛,乳腺炎,陰道炎。
祖傳慢性咽炎特效方偏方
花椒蒸梨--咳嗽有效方
材料: 梨一只、冰糖少量、花椒6粒、
做法:
1、梨洗凈,不去皮。在頂端切開。
2、挖空,掏出梨核。
3、放入冰糖和花椒,蓋上梨蓋,用牙簽固定。
4、入鍋蒸30分鐘左右。吃梨喝湯。
小貼士:
幾年前,當北京霧霾籠罩時,我還抱著一副事不關已和同情北京人民的心態,怎么也沒想到有一天會和揚州有關系。現在,我每天出門都要戴口罩,喉嚨還經常干癢。這不,前幾天咳的我呀,白天夜里都不安騰。這個治咳嗽的方子也是我在微博里看到的,自己實驗了,果然有效。
第一天:晚上吃了一個。夜里咳嗽有所緩解,不再是整夜的咳。
第二天:早晨和中午各吃一個,白天和夜里咳嗽都有好轉。
第三天:早晨吃一個,一整天都幾乎不咳嗽。
第四天:停。
癥狀:咳嗽,有黃痰。
梨洗凈,不去皮。 在頂端橫著切開,就像一個帽子。
梨中間挖空,掏出梨核 放入冰糖和花椒
用3支牙簽插著,固定梨的帽子,入鍋蒸30分鐘左右。
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有奇效
桃仁10克 杏仁10克 枝子仁10克 糯米7克 白胡椒7克
用法;把所有的藥和糯米打成粉,合在一起,用一個雞蛋清調成糊狀,頭伏第一天開始使用,敷在腳的左右涌泉穴上,每次24個小時,隔一天一次,連用3天。二伏、三伏都是第一天開始使用,同樣是隔一天一次,每次12小時,連用3天。
注意事項;此方一定要在入伏第一天開始使用,一年共用9天,連用3年可以去病根,在用的過程中,腳會發黑不要害怕,過幾天就會洗掉的。此方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效果顯著,馬上就要入伏了,希望此方給有這種病痛的患者帶來福音!
咳嗽是支氣管炎的主要癥狀、其發病原因很多,總的說不外內因、外因兩種。此病一年四季可發生,以冬春季節氣候多變時發病較多。
治療本病,當辨明風寒燥熱,和內傷七情及陰陽虛實。
急性支氣管炎多屬外感咳嗽,應散風解表祛邪。
慢性支氣管炎多屬內傷咳嗽,當辨明病因,陰虛者宜滋陰潤肺,陽虛者宜健脾潤肺。
由外感風寒誘發的,可用《醫學心悟》之止嗽散,如防風、荊芥、桑葉、薄荷。
兼有發燒者,可加葦根、板藍根、黃芩;
表邪未解咯痰不爽者,可加麻黃、前胡等。
感寒而發病的可用華蓋散。
有火的可用涼肺湯。
燥熱的可用清燥救肺湯或桔梗湯。
因風熱而誘發的可用桑菊飲。
證屬陰虛火盛,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咽痛者,可用補肺阿膠湯。
若上實下虛,喘促氣短,胸悶痰多者,可用蘇子降氣湯。
曾治金××,男,59歲。每年秋冬季易感冒,患咳嗽,數年前為間斷患病,近3年,一年四季咳嗽不斷,時輕時重,屢經治療,迄未根治。咳時有稠粘痰,有時咯白色泡沫痰,甚則氣促微喘,胸悶,舌質胖,舌苔薄黃,脈細滑,重取無力。證系肺氣不宣,衛氣不固,脾虛濕困。
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輕度肺氣腫,擬健脾,潤肺,固表劑治之。
藥用:黃芪15克,防風10克,白術15克,旋復花10克,海浮石15克,炙前胡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35克,細辛3克,荊芥10克,大棗10克。水煎服。
服藥10劑后咳喘減輕,痰量減少,痰較易咯出,前方去荊芥,加蘇子,桔梗各10克,杏仁10克,繼服10劑,隔日1劑,停前藥后,上午服二陳丸6克,下午服橘紅丸1丸,晚服青果丸1丸。
兩診后,因煎煮湯藥不便,又時值春末夏初之際,遂擬方自制丸劑,對慢性久病,取其丸者緩之,冬病夏治之意:
旋復花30克,百部30克,百合30克,黃芪60克,白術30克,防風30克,生石膏60克,半夏曲30克,黃芩30克,枇杷葉30克,桔梗30克,蘇子30克,白前30克,麻黃20克,橘紅30克,海浮石30克,葶藶子30克,前胡30克,杏仁30克,茯苓30克,遠志30克,款冬30克,甘草30克。共研細末,水泛小丸,每日早晚各服6克,溫白開水送服。此丸藥共服3月余,冬季咳喘未發。
鋤云止咳湯
【組成】
荊芥6g,前胡9g,白前6g,杏仁9g,貝母9g,化橘紅6g,連翹9g,百部9g,紫菀9g,桔梗6g,甘草3g,蘆根24g。
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白前
【功效】
疏風清熱,祛痰止咳。
主治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痰邪塞肺之咳嗽。
【療效評定】
羅澤民運用鋤云止咳湯加減治療支氣管炎120例,結果120例中,治愈104例,治愈率86.7%;好轉14例,好轉率11.7%;無效2例。其中急性支氣管炎有效率為98.8%,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有效率為97.2%。平均療程6.2天,最長15天,最短4天。其中無效2例,均為病情較重轉為肺失轉西醫治愈。
荊芥
【驗案】
患者,女,45歲,11月12日,因咳嗽、喘息4天人院。4天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咯白色黏痰,咯痰不利,伴喘息,動則尤甚,胸悶乏力,吞咽不適,曾在門診口服“青霧素V鉀”“甘草片”等藥物治療,咳嗽無好轉,咯黃色黏痰,痰量中等,喘息胸悶,氣促,胸部X片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察其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辨證:咳嗽(痰熱郁肺,肺失宣肅)。治法:宣肺清熱,祛痰平喘。處方:荊芥10g,前胡15g,白前10g,杏仁10g,浙貝15g,化橘紅10g,連翹15g,桔梗15g,甘草10g,葦莖30g,地龍15g,側柏葉15g。每日1劑,連服3日,諸癥大減。上方去側柏葉,加瓜萎仁12g。2劑,諸癥獲愈出院。
【按語】
鋤云止咳湯是岳美中先生為“氣管炎,咳嗽夜甚,喉癢,胸悶,多痰,日久不愈者”而創制的。氣管炎多由感冒引起,治不得法,或強制其咳,或兜澀其痰,往往造成慢性咳嗽,久咳不愈。此方之義,以荊芥疏散積久之風痰;前胡下氣除痰:白前除深在之痰;浙貝母治外感咳嗽,合杏仁利肺氣,有互相促進作用;化橘紅咳而喉癢者必用;連翹、甘草解毒;百部鎮咳;桔梗利膈排痰;蘆根清肺熱;紫莞治傷風痰咳。諸藥合力,共奏止咳之功。
前胡
本方主治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痰邪塞肺之咳嗽。臨證時以咳嗽,多痰,舌淡白苔為使用指征。若伴有肺熱,加黃芩、魚腥草;咽癰,加射干、馬勃;痰多,加半夏、竹茹;熱甚傷津,加沙參、天花粉;久咳痰黏加海浮石、炙麻黃、五味子;喘息加地龍、白果、紫蘇子。
金佛草散
【來源】宋·朱肱《類證活人書》
【歌訣】金佛草散生姜棗,辛夏前胡苓荊草,
發散風寒力尤勝,化痰止咳療效佳。
【組成】金佛草、前胡、半夏、茯苓各9克,荊芥穗6克,細辛、甘草各3克,生姜3片,大棗2枚(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效】發散風寒,化痰止咳。
【方解】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若風寒束表,毛竅閉塞,必然影響肺主氣機宣降的功能,以致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鼻塞聲重等癥叢生。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痰。方用金佛草、前胡肅降肺胃,豁痰蠲飲;荊芥、細辛、生姜宣散肺氣,發散風寒,一降一宣,肺之制節有權;半夏、茯苓燥濕化痰,且半夏降氣,茯苓健脾,以杜絕生痰之源;甘草、大棗健脾和中,且甘草有調和諸藥之性。諸藥配合,用于風寒感冒咳嗽而夾濕痰者最宜,靈活變通,可擴大其適用范圍,通治諸般咳嗽。四川名醫江爾遜云:“數十年來,臨床治咳嗽,毋論新久,亦遑論表里寒熱虛實,恒喜用此方化裁。有的病者咳嗽纏綿2~3月,遍用中西藥物無效,服此湯數貼而痊。因嘆其佳妙而授他人,以致輾轉傳抄,依樣畫葫蘆,竟亦屢有霍然而愈者”(《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咳喘專輯》)。
【主治】風寒咳嗽,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氣促、苔白脈浮。可用于感冒咳嗽痰多、哮喘、肺炎、支氣管炎等病癥。
【加減】喉癢、咳嗽不爽,加桔梗;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桔梗、蘆根、薄荷、甘草);燥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貝母瓜蔞散(浙貝、瓜蔞、天花粉、茯苓、桔梗、橘紅);痰多而清稀,合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痰黃而夾熱,加黃芩,或合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兼喘,合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痰壅氣促,上盛下虛,去荊芥、前胡、合蘇子降氣湯(蘇子、前胡、制半夏、厚樸、當歸、陳皮、甘草、肉桂、生姜);咳嗽日久,無明顯外證,合止嗽散(百部、紫菀、陳皮、桔梗、白前、甘草);脾胃虛弱,合五味異功散(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反復感冒者,合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
【附記】本方性溫,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應用。
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主要癥狀之一,從中醫角度來看,不外乎外感性咳嗽和內傷性咳嗽,前者多為急性咳嗽,后者多為慢性咳嗽。
外感性咳嗽是由“外邪”侵襲肌表,即病毒感染侵襲上呼吸道,使肺衛受感,肺氣不得宣暢所致。一般外感性咳嗽病程較短,少則1~2日,最多1~2周,如通過中醫正確的辨證施治,可在1~2日起效,2~3日而愈,體質恢復較快。
內傷性咳嗽病因非常復雜,往往是一個慢性過程,也常常由于外邪所致急性發作,此時外邪可能是一種誘因。古醫者說:“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由于病因不同,臨床診治除中醫“四診”診斷,同時,應該通過現代醫學手段(病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測)診斷,對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也要由中醫、現代醫學手段診斷,中西醫結合治療,才能取得預期結果。對于咳嗽,患者不可隨意購買藥物自服,應及時去醫院請醫師診治,以免貽誤時機。
各種內傷咳嗽在發病的過程中亦皆有咳嗽表現,應采取不同對策。現僅介紹外感性咳嗽的辨證施治。
1.風寒咳嗽:氣候改變時,尤其季節交替之際,容易外感風寒,發熱或不發熱,咳嗽,痰液清稀,兼有鼻塞流涕,頭疼,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都是風寒犯肺的表現。其因在肺氣不能宣暢,風寒傷于皮毛外束膚腠,其邪在表。
治法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可選用金佛草散:金佛草(其花叫旋復花)12~15克、前胡12~15克、荊芥10~12克、細辛3克、半夏10~12克、云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6枚。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風熱咳嗽:身熱體溫偏高或不高,咳嗽,咯痰,痰多黃色,難以咯出,口渴欲飲,咽疼咽癢,頭疼,乏力,脈浮數(編者注:輕輕一按就感覺到脈跳,且每分鐘超過90次,即為浮數脈),舌紅,舌苔薄黃,此為風熱咳嗽的表現。其因在風熱襲肺,肺失清肅,熱熬津液為痰,口渴咽疼為肺熱耗津,風熱主疏泄故而有汗,苔黃為肺熱在表。
治法應疏風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可用桑菊飲或銀翹散(編者注:這2種藥,藥店均有成藥供應)。
桑菊飲:杏仁6~10克、連翹6~10克、薄荷6~10克(后下)、桑葉10~12克、菊花10~12克、桔梗10~15克、甘草6~12克。
銀翹散:銀花10~20克、連翹10~15克、苦桔梗10~12克、薄荷10~15克(后下)、淡竹葉10~12克、生甘草6~10克、荊芥穗10~12克、淡豆豉10~12克、牛蒡子10~15克。
以上二方可選一。如不方便煲藥,可選購成藥;若有條件煲藥,最好服湯藥。
在運用以上所舉方藥時均需注意以下幾點:
1.咳嗽甚重者在每方中加前胡15克、浙貝20克、冬花15克、枇杷葉15克(前述藥方中已有者不用加,下同)。
2.如痰多,加陳皮12~15克、半夏10~12克、膽星10克。
3.發熱體溫高者,加板藍根30克、柴胡15克。
4.口干咽燥者,可加百合12克、麥冬15克、北沙參15克。
5.外寒內熱者,酌情加麻黃3~6克、杏仁10~12克、生石膏20~30克。
6.有氣短氣喘者,加麻黃6~10克、厚樸10克。
由于氣候的變遷,現代社會中,風熱外感咳嗽多于風寒外感咳嗽,即使冬季風熱外感咳嗽也較多,在辨證時需加以注意。
小兒支氣管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中醫稱為“傷風咳嗽”,慢性者中醫稱為“內傷咳嗽”。中醫對小兒支氣管炎、外感咳嗽大致分為風寒、風熱兩類。
1.風寒咳嗽 鼻塞、痰稀或流涕,舌淡紅、苔白、脈浮等。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止咳。方藥:杏蘇散化裁。杏仁10g,蘇葉10g,半夏15g,茯苓15g,桔梗10g,白前10g,陳皮10g,甘草6g,荊芥6g,防風6g,生姜10g,大棗3枚。
2.風熱咳嗽 咳嗽痰稠,涕濁黃,面赤口渴,唇紅,舌苔薄白,脈浮數。治法:辛涼解表,清肺止咳。方藥:桑菊飲化裁。桑葉10g,杏仁10g,甘草6g,黃芩10g,前胡10g,瓜蔞15g,枇杷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