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書法家水準,只看他的折筆即可盡知底細
我們進行書法創作的時候,對用筆的起頭、收尾很重視,相比較對轉折就沒那么精心了,而轉折對于書法最為事關重大!不管方折還是圓轉,上翻還是下折,左了還是右了,總之說白了就是拐了彎,姑且把他們稱為折筆比較統一些(以下統稱折筆)。衡量書法藝術家到底幾斤幾兩,只看他的折筆咋樣即可盡知底細。
圣手折筆的上挑、翻筆而下(上),沒有松懈、胡亂扭過的,
王羲之喪亂帖
大家看這些圖中凡是畫紅圈圈處 ,就是折筆處,看古人的彎拐的咋樣
很明顯,折筆處古人很用心地修煉過,不知多少萬遍地強化過,比如蘇軾,比如 ……,總之他們比咱們重視的多、講究得多、有修養的多
東坡的折筆最好下功夫練練,因為他寫的厚實,也就是瓷實!就像家具的銜接套鉚,做工端地精細,而又結實耐用!瓷實的隨便能寫,那再輕松些自如地寫,必定不致發軟發虛,胡亂糊弄一下就過去
蘇軾寒食帖
折筆都在換向,這其實就是筆鋒換向的問題和變化吧。
書法中的提與按
書法中的提與按
現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指出,用筆的提與按就像人走路一樣,左腳放下,右腳又抬起放下,反復進行。在用筆的過程中,細的筆畫向上提,使筆離開紙面或略微提起,而不離開紙面。
按是將筆向下壓的動作,按的目的是為了使筆毫鋪開,點畫變得粗一些。落筆要按,收筆要先提而后按,欲按必提,轉折處是通過提與按來完成的,所以提與按是緊密聯系的。
重按稱為頓,次重按稱為蹲,不重按稱為駐,如圖7-5至圖7-7所示。提與按的關系是,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著按,按著提。
“折鋒”也叫“逆鋒”,即起筆時筆鋒逆入。比如橫畫自左向右,寫時先逆筆向左,到起筆頂點,往下輕輕一按,再向右畫去;直畫自上向下,寫時先逆筆向上,到起筆頂點,向右下方輕輕一按,再向下畫去。
蹲鋒,其實是毛筆書寫的一種筆勢。凡作趯筆時,用力一頓,隨將筆鋒上挑,稱為蹲鋒。
通常蹲,是指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致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趯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稱:“蹲鋒,緩亳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 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書法中的金錯刀是指什么?
什么是書法中的顫筆?及顫筆寫法與特點
顫筆,亦稱“戰筆”,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科技法,因筆畫呈顫動狀,故名。《談薈》載:“南唐李后主(煜)善書。作顫筆摎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亦稱“金錯刀”。《宣和面譜·花鳥三》載:“唐希雅初學李氏錯刀筆,后畫竹,乃如書法,有顫掣之狀。”
書寫者往往注意點畫的起筆和收筆,而忽視中間的行筆。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幸致。”戰筆主要用于點畫的中間部分,使之豐滿而不空怯。
顫筆就是通過適當的提按、頓挫動作、加強筆與紙的磨擦,逆勢往復地行進,表現在點畫上的形狀呈鱗狀起伏,線條的邊緣不光滑而有“毛”狀,在行進的線中有停留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點畫的內在變化。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余見六朝碑拓,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不使率然徑去,是行處皆留也。”留得住筆,就不會犯“率直”的毛病。但是,逆勢往復與紙面磨擦要協調自然,動作不可過大,不要出現做作的扭屈之態。要保持線條的整體感,在流動的線條中含蘊一定的澀感,不要為毛而毛,為澀而澀,使邊緣產生生硬的齒牙狀。所以,戰筆的運用,不能只注意線條表面的形狀,更要注意內在的神采、氣韻、筆勢和力度的表現。
顫筆還要解決運筆的“徐”、“疾”問題。用筆過快,動作浮滑,勢不能澀;用筆太慢,容易做作、板滯,勢不能疾。所以,必須通過中鋒用筆,控制好運筆的速度,達到勢要疾,行而不滑,留而不滯的效果。戰筆是筆力、筆速、筆勢、頓挫等的結合運用。結合得自然,協調一致,才能寫出筆勢生動,而又筆力遒勁的點畫來。
特點
如同很多書法人不懂書法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一樣,很多書法人也不明白“顫”或“抖”寫出的筆畫有哪些特點,也說不清楚“顫”或“抖”筆寫出的筆畫具體形狀。由于顫或抖是不由自 主頻率相同的機械式的重復動作,所以是一種沒有變化的簡單重復。這樣顫抖的臂腕手用筆寫出的字就出現了如下特點:
1.刻意追求金石氣而在書寫的一個筆畫中出現頻率相同形狀的疙瘩或相同的波浪型曲線;
2.在澀筆的一個筆畫中出現頻率相同滯點;
3.再滑筆的一個筆畫中出現頻率相同的鋸齒形。
俗筆的根本特征就是沒有變化的重復同一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