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房事輕松
(一)
【辨證】腎陽不足。
【治法】健脾益氣。補腎強腰。
【方名】補腎健脾益氣方。
【組成】茯苓9克,白術9克,陳皮9克,人參6克,生地6克,枸杞子30克,麥門冬15克。
【用法】加河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溫服。
【出處】《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二。
(二)
【辨證】外感風濕。
【治法】祛風利濕。
【方名】輕腰湯。
【組成】白術30克,薏苡仁30克,茯苓25克,防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劑。
【出處】《辯證錄》卷二。
(一)
【辨證】肝經受寒。
【治法】溫肝散寒,降氣通陽。
【方名】桑根白皮湯。
【組成】桑白皮6克,干姜10克,桂心6克,大棗5枚。
【用法】加黃酒煎服。
【出處】《備急知金要方》卷三。
(二)
【辨證】陰虛火旺。
【治法】補腎水,降虛火。
【方名】八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茯苓9克,丹皮9克,澤瀉9克,川芎30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辯證錄》卷二。
房事昏厥
【辨證】精氣暴脫。
【治法】益氣通陽,溫陽救逆。
【方名】回陽湯。
【組成】制附片9克,人參6克,白術3克,干姜3克,廣木香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丹臺玉案》卷二。
房性早搏
【辨證】氣陰兩虛,心血瘀滯。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方名】生脈活血湯。
【組成】太子參15克,寸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全當歸15克,炒赤芍12克,紫丹參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蠣30克(先煎),炙甘草6克(早搏頻發時倍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吳震西方。
中醫庫驗方
1、阿米巴痢疾(一)
【辨證】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聚。
【治法】清熱祛濕,解毒止痢。
【方名】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二)
【辨證】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治法】清熱解毒,蕩滌腸胃。
【方名】銀菊白虎湯。
【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宜福方。
2;白內障,(一)
【辨證】肝脾兩虛。
【治法】補肝血,健脾益氣。
【方名】肝脾兩補湯。
【組成】生地24克,熟地24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烏賊骨12克,杞子10克,菊花10克,防風10克,柏子仁10克,細辛2克,柴胡6克,甘草6克,山藥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良方大全》
(二)
【辨證】腎氣不足。
【治法】補腎養肝,明目。
【方名】菟絲子補腎湯。
【組成】菟絲子9克,石斛9克,石決明9克,炒杭菊9克,當歸9克,谷精草9克,炒茺蔚子9克,潼蒺藜9克,陳皮6克,炒谷芽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良方大全》。
3;膀胱結石 ;
【辨證】濕熱,瘀阻,虛弱。
【治法】利濕化瘀,散結通阻,補腎益氣。
【方名】尿路結石湯。
【組成】海金砂15克,金錢草15克,車前子10克,木通6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滑石12克,琥珀末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吳華強方。
4;閉經 ;(一)
【辨證】肝郁氣滯,胃失和降,經脈閉阻。
【治法】舒肝和胃,活血通經。
【方名】舒肝活血通經湯。
【組成】炙香附10克,吳萸連6克,姜川樸6克,紫丹參15克,川楝肉10克,炙元胡6克,桃仁6克,枳實6克,當歸12克,丹皮10克,半夏10克,赤白芍各6克,焦三仙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瞿文樓方。
(二)
【辨證】氣血兩虛。
【治法】調補氣血,健脾益腎。
【方名】加減八珍湯。
【組成】黨參12克,茯苓9克,白術9克,當歸9克,桂枝9克,川芎9克,熟地15克,雞血藤15克,制附塊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朱南蓀方。
(三)
【辨證】肝郁氣滯。
【治法】疏肝解郁,利氣調經。
【方名】四物逍遙湯。
【組成】柴胡9克,當歸9克,川芎9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桃仁9克,紅花9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青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南蓀方。
(四)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理氣。
【方名】活血湯。
【組成】桃仁9克,紅花9克,歸尾9克,澤蘭9克,白芍9克,香附9克,陳皮9克,牛膝9克,益母草12克,丹參30克,柴胡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一民方。
(五)
【辨證】瘀血阻滯。
【治法】活血通絡。
【方名】尖花湯。
【組成】兩頭尖10克,凌霄花6克,茜草根6克,茺蔚子6克,延胡索6克,酒當歸6克,酒川芎15克,酒丹參15克,艾葉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今墨方。
(六)
【辨證】血虛腎虧。
【治法】養血益陰,補腎填精。
【方名】四二五合方。
【組成】當歸9克,川芎3克,白芍9克,熟地12克,覆盆子9克,菟絲子9克,五味子9克,車前子9克,牛膝12克,枸杞子15克,仙茅9克,仙靈脾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驗》。
(七)
【辨證】肝腎精枯,氣血虧甚。
【治法】氣血雙補,兼滋肝腎。
【方名】益氣補沖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神12克,當歸9克,熟地12克,黃芪9克,枸杞子9克,菟絲子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八)
【辨證】氣血虛弱,心脾郁結。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兼清肝熱。
【方名】加味歸脾湯。
【組成】當歸3克,茯苓3克,白術3克,炙黃芪3克,龍眼肉3克,遠志3克,炒酸棗仁3克,木香1.5克,炙甘草0.9克,人參3克,柴胡2克,山梔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正體類要》卷下。
5;髕骨軟骨炎;【辨證】經絡損傷,血脈瘀阻。
【治法】消瘀活血通絡。
【方名】軟堅煎。
【組成】鹿角霜10克,熟地25克,水蛭10克,甲珠10克,天丁10克,香附10克,大伸筋20克,甘草10克,牛膝10克,野南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詹經山方。
6;不孕癥 ;
(一)
【辨證】血瘀胞宮,沖任不暢。
【治法】活血通絡,理氣調經。
【方名】疏管靈。
【組成】雷丸20克,郁金20克,石見穿20克,百部15克,麥冬15克,檳榔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路路通15克,桂枝5克,細辛5克,丹皮10克,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4劑。
【出處】楊宗孟方。
(二)
【辨證】氣虛血虛。
【治法】育陰生血。
【組成】龜板25克,鱉甲25克,枸杞子25克,白芍25克,熟地25克,人參15克,白術15克,當歸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遠志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韓百靈方。
(三)
【辨證】陰少精虧,腎虧血虛。
【治法】補腎養血。
【方名】養精種玉湯。
【組成】大熟地(九蒸)30克,當歸(酒洗)15克,白芍(酒炒)15克,山萸肉(蒸熟)15克。
【用法】水煎服,3個月有效。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四)
【辨證】肝郁氣滯。
【治法】解肝脾心腎四經之郁,開胞胎之門。
【方名】開郁種玉湯。
【組成】酒炒白芍30克,酒炒香附9克,酒洗丹皮9克,茯苓(去皮)9克,酒洗當歸150克,土炒白術150克,花粉6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五)
【辨證】腎氣(陽)不足。
【治法】補腎氣,兼補脾胃。
【方名】并提湯。
【組成】大熟地30克,巴戟30克(鹽水浸),土炒白術30克,人參15克,生黃芪15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六)
【辨證】陰陽兩虛。
【治法】補益腎氣。
【方名】補腎種子方。
【組成】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五味子12克,覆盆子12克,車前子12克,益智仁12克,烏藥12克,炙龜板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婦產科學》。
7;產后尿潴留 【辨證】氣虛失約。
【治法】益氣通尿。
【方名】益氣通尿湯。
【組成】炙黃芪12克,炙升麻9克,厚肉桂2克(后下),荊芥穗9克,琥珀末3克(沖服),甘草梢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志》。
8;腸梗阻 【辨證】脾胃腸通降失權,中陽受阻,運化失司。
【治法】溫陽運脾,通降逐積。
【方名】溫陽通痹湯。
【組成】附子9克,炒山楂9克,細辛6克,大黃15克,代赭石30克,萊菔子(炒)30克,枳殼12克,川樸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胃腸減壓后服。
【出處】田廣秀等方。
9;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辨證】風濕熱毒,蘊蒸皮膚。
【治法】涼血清熱,利濕解毒。
【方名】加味利濕解毒飲。
【組成】鮮生地30克,京赤芍15克,粉丹皮9克,四季青30克,銀花9克,連翹9克,制大黃9克,紫地丁30克,半枝蓮15克,車前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顧伯華方。
10;帶狀皰疹
(一)
【辨證】濕熱。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湯。
【組成】紫草10克,紫參15克,紫花地丁30克,車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細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秦發中方。
(二)
【辨證】肝氣郁結,郁久化火,兼挾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膠囊。
【組成】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處】許耀芳方。
(三)
【辨證】濕熱郁蒸,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行氣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靈。
【組成】黃芩1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5克,元胡25克,僵蠶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龍膽紫,6天為1療程。
【出處】姜耀武方。
(四)
【辨證】火毒內蘊血分。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湯。
【組成】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蔣森方。
(五)
【辨證】濕熱內蘊,感受毒邪,濕熱毒邪搏結,壅滯肌膚所致。
【治法】清熱解毒祛濕。
【方名】馬齒莧解毒湯。
【組成】馬齒莧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黃連10克,酸棗仁10克,煅龍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李林方。
(六)
【辨證】肝火妄動,濕熱蘊結,風熱外感引發。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濕熱,佐散風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加減。
【組成】柴胡6克,龍膽草9克,板藍根30克,生甘草3克,荊芥6克,赤白芍各9克,車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冀真方。
(七)
【辨證】邪毒蘊結肌膚。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劑。
【組成】雄黃10克,明礬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種藥物共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如稀糊漿,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處,隨干隨擦。
【出處】王渭川方。
(八)
【辨證】肝火內郁,濕熱外侵,結于肌膚。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組成】雄黃9克,蜈蚣3條(瓦焙)。
【用法】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香油調涂患處,每日3次。
【出處】王法昌方。
40個藥方
失眠失眠(一)【辨證】肝火亢盛,上沖于心。【治法】瀉肝安神。【方名】瀉肝安神湯。【組成】生珍珠母30克,鉤藤15克,丹參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歡皮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彭述憲方。(二)【辨證】陰虛血虧。【治法】滋陰養血,安神定志。【方名】舒安湯。【組成】炒棗仁24克,炒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龍骨15克,大生地9克,赤丹參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1402. 腎病綜合癥
腎病綜合癥(一)【辨證】腎氣虧虛,水濕泛濫,脾運失職。【治法】益腎健脾,化濕消腫。【方名】益腎健脾湯。【組成】黃芪12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炒山藥9克,甘草4克,茯苓9克,石葦9克,野山楂9克,丹參9克,制萸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天為1療程。【出處】馬蓮湘方。(二)【辨證】真陽虛衰。【治法】溫陽利水。【方名】加味麻黃附子湯。【組成】麻黃4.5克,附子9克,烏豆30克,...
1403. 急性睪丸炎
急性睪丸炎【辨證】痰濕壅聚。【治法】溫陽散寒,行氣散結。【方名】溫陽消散湯。【組成】制附片30-60克,干姜30-60克,白芍30克,甘草30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細辛10克,路路通10克,橘核10克,當歸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河南中醫》。
1404. 化膿性睪丸炎
化膿性睪丸炎【辨證】濕熱下注,氣血壅滯。【治法】解毒軟堅,活血消癰。【方名】加味活血消癰湯。【組成】夏枯草9克,紫草9克,丹皮9克,紅花9克,桃仁9克,澤蘭葉9克,三棱9克,莪術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木通6克,小茴香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405. 過敏性陰囊水腫
過敏性陰囊水腫【辨證】風毒外侵。【治法】散風清熱,除濕消腫。【方名】疏風除濕湯。【組成】荊芥穗6-12克,防風6-12克,蟬衣3-9克,生薏仁15-30克,生枳9-15克,生白術9-15克,車前子15克,車前草30克,菊花9-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406. 睪丸鞘膜積液
睪丸鞘膜積液【辨證】脾虛水停。【治法】溫陽健脾,利水消腫。【方名】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組成】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術12克,炙甘草12克。【用法】加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溫服。【出處】《傷寒論》。
1407. 房事腰痛
房事腰痛(一)【辨證】腎陽不足。【治法】健脾益氣。補腎強腰。【方名】補腎健脾益氣方。【組成】茯苓9克,白術9克,陳皮9克,人參6克,生地6克,枸杞子30克,麥門冬15克。【用法】加河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溫服。【出處】《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二。(二)【辨證】外感風濕。【治法】祛風利濕。【方名】輕腰湯。【組成】白術30克,薏苡仁30克,茯苓25克,防己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1408. 房事頭痛
房事頭痛(一)【辨證】肝經受寒。【治法】溫肝散寒,降氣通陽。【方名】桑根白皮湯。【組成】桑白皮6克,干姜10克,桂心6克,大棗5枚。【用法】加黃酒煎服。【出處】《備急知金要方》卷三。(二)【辨證】陰虛火旺。【治法】補腎水,降虛火。【方名】八味地黃丸。【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茯苓9克,丹皮9克,澤瀉9克,川芎30克,肉桂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辯證錄...
1409. 房事昏厥
房事昏厥【辨證】精氣暴脫。【治法】益氣通陽,溫陽救逆。【方名】回陽湯。【組成】制附片9克,人參6克,白術3克,干姜3克,廣木香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丹臺玉案》卷二。
1410. 中風的中藥治療
中風的中藥治療(1)風中經絡型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肌膚不仁,發熱惡寒,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滑或弦。方藥:肉桂6g,炮附子5g,麻黃5g,防風、防己、當歸各12g,人參、川芎、白芍、杏仁、黃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2)腑氣不通型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赤黃,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舌苔黃或膩,脈滑或弦。方藥:厚樸、大黃、枳實、甘草各10g(3)氣虛痰阻型癥狀:半身...
1411. 治療流感驗方
治療流感驗方1、處方:大青葉。用法:用生藥30克,水煎二次,共濃縮至100毫升,每10毫升內含藥3克。十五歲以上每次服50毫升-100毫升;十五歲以下每次服30毫升-50毫升;十歲以下用量酌減。均每日服八次,每三小時一次,連服七天。2、處方:鮮魚腥草60克。用法:絞汁沖蜂蜜服,日飲三、四次。3、處方:佛耳草9克。用法:水煎服,連服二劑。4、處方:苦瓜。用法:取瓜瓤煮熟服。5、處方:黍菜一把。用法:...
1412. 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一)【辨證】肝腎陰虧,肝陽化火上擾。【治法】平肝潛陽,滋陰熄風。【方名】降肝湯。【組成】羚羊角0.6克(沖服),生石決30克(先煎),生地18克,白芍18克,炙甘草3克,地龍9克,竹茹9克,黃芩9克,丹皮9克,郁金9克,鉤藤12克(后下)。【用法】水煎,灌服或鼻飼,每日1劑。【出處】張伯臾方。(二)【辨證】瘀血內阻,經隧不通。【治法】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方名】加減化瘀止痛湯。【組...
1413.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一)【辨證】濕熱下注。【治法】清熱活血,補氣消結。【方名】前列通補湯。【組成】黃芪20克,海藻20克,枸杞子10克,黨參15克,丹參15克,菟絲子10克,懷牛膝10克,澤瀉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王不留行子12克,甘草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江蘇中醫雜志》。(二)【辨證】氣虛下降。【治法】益氣升提,利水通竅。【方名】升麻黃芪湯。【組成】生黃芪...
1414. 男子性欲減退
男子性欲減退(一)【辨證】腎陽虛衰。【治法】溫補脾腎。【方名】紫石黃助陽方。【組成】紫石英30克,淫羊藿15克,川斷15克,川椒1.5克,巴戟天10克,葫蘆巴10克,菟絲子10克,肉桂6克,桑嫖蛸12克,九香蟲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中國傳統性醫學》。(二)【辨證】氣機郁滯,憂思恐懼太過。【治法】補氣益血,溫腎寧心。【方名】加味七福飲。【組成】人參適量,熟地6-9克,當...
1415. 男子性欲過亢
男子性欲過亢(一)【辨證】有膽濕熱。【治法】清利下焦濕熱。【方名】蠶砂黃柏湯。【組成】生蠶砂30克,生黃柏30克。【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空腹用開水調下。【出處】《醫學實在易》卷七。(二)【辨證】肝膽濕熱。【治法】清熱燥濕,舒肝行氣。【方名】龍膽瀉肝湯。【組成】柴胡4.5克,青皮4.5克,龍膽草4.5克,山梔4.5克,大黃4.5克,白芍藥4.5克,木通4.5克,連翹4.5克,黃連4.5克,滑石4...
1416. 男子性交疼痛
男子性交疼痛(一)【辨證】精瘀濕熱。【治法】清熱利水。【方名】水火兩通丹。【組成】車前子9克,梔子9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木通3克,黃柏3克,匾蓄3克,白芍30克,生地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辯證錄》卷三。(二)【辨證】瘀血內阻。【治法】疏肝通絡,活血止痛。【方名】散痛飲。【組成】烏藥4.5克,玄胡素4.5克,杜仲4.5克,桃仁4.5克,青皮3克,柴胡3克,穿山...
1417. 男子不育癥
男子不育癥(一)【辨證】腎精虧虛。【治法】補腎填精。【方名】補腎益精湯。【組成】熟地黃30克,枸杞子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巴戟天15克,黨參15克,補骨脂15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山萸肉15克,露蜂房10克,蛇床子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廣西中醫藥》。(二)【辨證】腎陰虧損。【治法】滋陰補腎,益髓填精。【方名】益精毓麟丸。【組成】熟地30克,菟絲子3...
1418.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辨證】濕熱阻遏,氣血瘀滯。【治法】清熱利濕,理氣化瘀。【方名】清利理化湯。【組成】川楝子10克,川牛膝10克,劉寄奴10克,桃仁10克,甘草10克,黃柏10克,小茴10克,苡仁20克,白芍20克,敗醬草30克,熟附子3克,瞿麥15克,玄胡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余惠民方。
1419. 老年性機能低下
老年性機能低下【辨證】氣血虛弱。【治法】補報補血,滋腎健脾。【方名】補陽宿鳳丸。【組成】北五味子30克,白術30克,黃芪30克,茯苓30克,炙川芎30克,甘草30克,白芍30克,巴戟天30克,破故紙30克,山萸肉30克,天冬30克,蓯蓉30克,川牛膝30克,陳皮30克,黃柏30克,知母30克,杜仲30克,懷山藥30克,懷生地120克,熟地120克,麥冬120克,人參120克,當歸90克,枸杞子90...
1420. 急性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一)【辨證】濕熱之邪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治法】清熱化濕解毒。【方名】苓薏敗醬湯。【組成】土茯苓25克,薏苡仁20克,敗醬草20克,王不留行10克,石葦15克,匾蓄10克,瞿麥15克,滑石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田乃庚方。(二)【辨證】濕熱下注,肝火偏旺,氣滯血瘀。【治法】鐵軍湯。【方名】清熱利濕,理氣祛瘀。【組成】滑石12克,生山梔12克,玄參12克...
1421. 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辨證】濕熱凝聚,經絡阻隔。【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佐以養陰。【方名】加味利濕化瘀飲。【組成】當歸9克,丹參9克,土貝母9克,白芍9克,赤芍9克,元參12克,夏枯草9克,紫草9克,生地12克,白術9克,黃柏9克,牛膝9克,茜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趙炳南方。
1422. 急性蕁麻疹
急性蕁麻疹(一)【辨證】風熱邪氣搏于營血所致。【治法】疏風解表,清熱止癢。【方名】荊防方。【組成】荊芥穗6克,防風6克,僵蠶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黃芩9克,薄荷4.5克,蟬蛻4.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趙炳南方。(二)【辨證】風熱邪氣搏于營血所致。【治法】清熱消風。【方名】消風清熱飲。【組成】荊芥9克,防風9克,浮萍9克...
1423. 急性淋茵性尿道炎
急性淋茵性尿道炎(一)【辨證】濕熱毒邪。【治法】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方名】土茯苓通淋止痛湯。【組成】土茯苓100克,苦參20克,虎杖30克,夏枯草30克,梔子15克,元胡15克,萆解30克,匾蓄3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王少金方。(二)【辨證】毒熱內侵,濕熱下注。【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方名】淋病解毒,利濕方。【組成】銀花15克,黃柏10克,...
1424. 黑變病
黑變病(一)【辨證】脾虛不運,氣血不和,肌膚失養。【治法】健脾益氣,養血消斑。【方名】歸脾湯加減。【組成】白術10克,黃芪15克,黨參12克,炙甘草10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龍眼肉10克,木香6克,雞血藤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李元文方。(二)【辨證】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治法】滋陰補腎,降火消斑。【方名】知柏地黃丸加減。【組成】炒黃柏6克,炒知母6克,炒丹皮6克...
1425. 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泛發性神經性皮炎【辨證】汗出當風,風邪客于肌膚。【治法】活血散風止癢。【方名】加減全蟲方。【組成】全蟲9克,生地15克,當歸12克,赤芍9克,白蘚皮15克,蛇床子9克,浮萍6克,厚樸9克,陳皮6克,炙甘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趙炳南方。
1426. 多形性紅斑
多形性紅斑【辨證】脾肺蘊濕化熱,發于肌膚。【治法】健脾祛濕,疏風涼血。【方名】加味疏風涼血飲。【組成】生地12克,丹皮9克,紫草12克,黃芩12克,防風10克,秦艽9克,白蘚皮15克,白術9克,茯苓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趙炳南方。
1427. 扁平疣
扁平疣(一)【辨證】濕毒熱邪郁結肌膚,阻遏氣血運行。【治法】利濕清熱解毒,活血軟堅散結。【方名】克疣湯。【組成】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芩20克,馬齒莧30克,生苡仁30克,夏枯草12克,牡蠣20克(先煎),木賊草12克,板藍根30克,紅花6克,赤芍10克,紫草12克,生甘草6克。【用法】水煎2次早晚服,每日1劑。【出處】楊景海方。(二)【辨證】外感風毒,內動肝火。【治法】清熱平肝。【方名】化毒消疣...
1428. 白發
白發(一)【辨證】氣血兩虧不能上榮,發失所養。【治法】益氣養血,補腎益精。【方名】七寶美髯丹加減。【組成】生地15克,何首烏15克,苣勝子15克,菟絲子15克,黑芝麻12克,桑椹子12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龜板膠10克(烊化),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李元文方。(二)【辨證】血熱內蘊,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熱偏盛,毛發失養。【治法】清熱涼血,滋腎烏發。【方名】...
1429. 指甲剝離癥
指甲剝離癥【辨證】肝經血燥,爪失所養。【治法】滋養肝血。【方名】加減逍遙丸。【組成】當歸30克,白芍30克,白術30克,茯苓30克,丹皮4.5克,炒梔子45克,甘草30克。【用法】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6-9克,日服2次,開水送服。【出處】朱仁康方。
1430. 尋常疣
尋常疣(一)【辨證】外感毒邪,蘊結肌膚。【治法】清熱解毒。【方名】復方馬齒莧合劑。【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大青葉15克,生苡仁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朱仁康方。(二)【辨證】氣血不調,瘀滯肌膚。【治法】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散結,兼以清熱解毒。【方名】加味桃紅四物湯。【組成】歸尾10克,熟地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術6克,炮山甲6克,制首烏6克,...
1431. 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辨證】陰血虛損,毒熱未清。【治法】養陰補血,涼血解毒。【方名】加減秦艽湯。【組成】黃芪30克,黃精15克,雞血藤30克,秦艽30克,烏梢蛇6克,丹參30克,蓮子心12克,玉竹9克,白人參6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女貞子30克,熟地30克,川連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趙炳南方。
1432. 頑固性蕁麻疹
頑固性蕁麻疹【辨證】血熱蘊濕結于肌臉。【治法】涼血、疏風、祛濕。【方名】驅疹湯。【組成】白蘚皮30克,生地24克,槐花24克,苦參15克,蟬衣12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防風9克,地龍9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鄒學仁方。
1433. 松皮癬
松皮癬【辨證】氣陰兩虛,風熱血燥。【治法】益氣養血,祛風潤燥。【方名】白湯。【組成】菊花20克,苦參20克,當歸20克,生黃芪20克,白蒺藜15克,防風15克,桔梗15克,蒼術15克,黃芩15克,牛膝15克,白芷10克,續斷10克,生地10克,桂枝5克,薄荷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黃酒50毫升為引。【出處】肖延齡方。
1434. 全身性硬皮病
全身性硬皮病【辨證】風濕凝結,血熱郁滯,阻于肌膚,壅塞腠理。【治法】疏風祛濕,清熱化瘀,軟堅通滯。【方名】麻烏四物合劑。【組成】麻黃10克,烏梢蛇15克,生地3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劉甫白方。
1435. 全身性皮膚角化癥
全身性皮膚角化癥【辨證】肝腎陰虛,脾胃衰弱,榮血不足,血虛生風,風盛則燥,肌膚失養。【治法】滋補肝腎,健脾潤燥,益氣養血,祛風活絡。【方名】魚鱗湯。【組成】生地20克,熟地20克,黑芝麻40克,枸杞子15克,何首烏15克,白蘚皮15克,地膚子15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丹參15克,苦參15克,防風15克,蟬蛻10克,甘草10克,大棗3枚。【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出處】...
1436. 囊腫性痤瘡
囊腫性痤瘡【辨證】脾胃積熱,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積聚成瘡。【治法】涼血精熱,消痰軟堅。【方名】加味化瘀清堅湯。【組成】大生地30克,粉丹皮9克,京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術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出處】朱仁康方。
1437. 面部黑色素沉積癥
面部黑色素沉積癥(一)【辨證】風邪傷于營衛,氣血失和。【治法】活血散風。【方名】加味化瘀消斑湯。【組成】當歸9克,川芎3克,紅花6克,益母草9克,藁本9克,制香附9克,牛膝9克,柴胡4.5克,白芷6克,荊芥穗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劉奉五方。(二)【辨證】憂思過度,傷及肝脾。【治法】清熱涼血,疏肝解郁,養血健脾。【方名】丹梔龍膽逍遙湯。【組成】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
1438. 慢性濕疹
慢性濕疹【辨證】風濕熱毒,郁結肌膚。【治法】祛風濕,解熱毒。【方名】皮膚解毒湯。【組成】土茯苓60克,莪術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胡天雄方。
1439. 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一)【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郁于肌膚。【治法】健脾除濕,疏風和血。【方名】多皮飲。【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蘚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出處】趙炳南方。(二)【辨證】氣血不足,衛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風邪內侵,肌膚失養。【治法】辛開腠理,和血止癢...
1440. 慢性表淺軟組織潰瘍
慢性表淺軟組織潰瘍【辨證】正氣衰頹,肌膚瘡瘍,久不收口。【治法】清熱解毒,溫通經絡。【方名】感染外洗煎劑。【組成】雙花9克,連翹9克,黃柏9克,苦參9克,川椒6克,艾葉30克,冬青葉30克,大蔥3根。【用法】水煎后外洗患處,每日2次。【出處】朱長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