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團
《類風濕:不死的癌癥》 關鍵詞:類風濕、類風濕自檢、人民醫院、
有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被稱為不死的癌癥。嚴重時令人痛不欲生,生活無法自理。還會出現心梗,腎衰竭,肺纖維化等致死危險,它就是類風濕。如何分辨類風濕與其他關節病?類風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如何早發現早預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會診團
為您主講的《類風濕:不死的癌癥》。
“有一種思念叫做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做忘穿秋褲”,類風濕的患者更是尤其鐘愛秋褲。如果年輕時堅持“美麗凍人”,以后早晚得類風濕。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天氣陰冷潮濕與類風濕究竟有沒有關系?更多內容請收看本期節目。
他因為類風濕的折磨兩年內瘦了70斤。她因為相信偏方,在輪椅上生活了7年。類風濕究竟是一種什么病?為什么被患者稱為不死的癌癥?究竟如何早發現早治療?《養生堂》周末版邀請患者來到現場,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會診團一起,為您揭開類風濕的真相。
悅悅與專家為何在現場玩起了水槍?小小燒瓶里如何看出疾病的蛛絲馬跡?類風濕為何還會累及到皮膚,腎臟,心臟,肺臟?嚴重時甚至還會危及到生命?如何分辨類風濕與其他關節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會診團帶您揭開類風濕的真相。
得了類風濕怎樣早發現?專家現場教您類風濕自檢的好辦法。如何運動鍛煉,怎么吃的健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專家會診團帶您揭開類風濕的真相。
類風濕關節炎,她用土方法一次就好了!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癥,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材料:
鮮姜、大蔥根、茄子根(帶茄褲那段)、辣椒根、大蒜、花椒、透骨草、防風、艾蒿。
用法:
鮮姜1 塊,用刀拍開;帶須的大蔥根三個洗凈;茄子根、辣椒根切成段,各取一把;大蒜一頭去皮;花椒一小把;透骨草一把;防風一小把;艾蒿或艾葉一把。以上材料,一齊放在鍋里熬水,盡量多熬。
水開后,將其倒進浴盆中。然后,在盆內放入大量開水。患者,用開水熏,直到熏得全身冒汗、毛孔打開。水溫合適后,患者進入浴盆,用熱水泡全身。泡的過程中,為避免水蒸氣跑出,用塑料布封住浴盆,只把頭露出來。熏洗時,門窗都要關緊,以免再次著涼。
獻方人稱,這個方法,她只用了一次,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好了。
獻方人: 史佳玲
類風濕治療的10大誤區
憂慮恐懼 致藥不靈 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
有些患者一旦被確診為類風濕,就認為無藥可治,是“死不了的癌癥”,憂慮恐懼,喪失信心,甚至自暴自棄,心理上先吃了“敗仗”,此時用藥效果自然不理想。
殊不知,類風濕的療效和預后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我國古代醫籍《黃帝內經》明確指出:
“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是關于心理變化影響生理功能的精辟闡述。
現代心理學亦證實,慢性精神壓力常可引起內分泌失調,抑制免疫機能,降低機體免疫力,導致用藥不靈。
因此,治療類風濕必須先“反恐”,消除對疾病的恐慌與恐懼。
延誤治療 致殘率高 統計表明,類風濕病程2年的患者骨侵蝕的患病率為50%,5年為75%。
其致殘率10年為50%,20年則高達90%,并使患者的預期壽命縮短10~15年。
早期診斷和治療能使類風濕并發癥及死亡率降至最低。
類風濕發病2~3年內,關節軟骨未破壞前,是治療的最佳時機。
一旦病情發展到侵入性,引起了嚴重的滑膜炎,骨和軟骨受到侵蝕,治療難度就更大了。
延誤診治的原因之一是50%的患者首診去了骨科、內科而不是風濕科。
因此,一旦患者尤其是中年女性出現晨僵,雙手關節對稱性疼痛、腫脹,持續不緩解,或服用止痛藥疼痛有所緩解后又復發等癥狀,應及早去類風濕科就診。
照葫蘆畫瓢 盲目用藥 有些類風濕患者用藥無效后,看見別人用某種藥治好了,他就照用。
殊不知藥物的療效及副作用有個體差異。
用藥要個體化,患者應配合醫生選擇最適宜自己的藥物。
而這種選擇是一個試用過程,醫生也并非是能掐會算的“神醫”,事先無法對每一位患者做出準確的估計。
只有經過患者和醫生共同的配合和嘗試,才能摸索出有效合理的用藥方法,包括首次藥物的選擇、用藥劑量、用藥的持續時間和維持量等。
單用止痛藥 治標不治本 止痛藥即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又稱一線藥。
主要有布洛芬、吲哚美辛腸溶片(消炎痛)、雙氯芬酸鈉緩釋片/腸溶片(扶他林)等。這類藥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抗炎作用的,但療效不持久,不能抑制免疫性炎癥和阻止病情進展。
因此,必須與病情緩解藥(DMARDs)聯合應用。
有些患者單用止痛藥,或是一種無效又加服另一種止痛藥,這樣不僅不能增效,反而徒增了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
因類風濕患者多在午夜12點至凌晨2點疼痛較重,故早晨用藥時可酌減,晚間可加服一次。
單打獨斗 勢單力薄
目前治療類風濕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病情緩解藥、糖皮質激素和生物制劑,尚無一類藥物可單獨應用。
因為類風濕具有類似于局限性惡性腫瘤的增生性和破壞性的特點,必須效仿針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盡早采用既能迅速改善癥狀又能有效遏制病情進展的聯合治療方法,應用不同藥物作用機制協同發揮作用。
一般常將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和一種或多種病情緩解藥聯合應用。
濫用激素 后患無窮 大約40%~60%的類風濕患者正在用或曾用過激素,并且都可達到藥到痛除之效。
但X線片證實,在用激素治療期間,癥狀雖然有好轉的跡象,骨和軟骨的破壞卻在加劇。
長期濫用激素還會出現諸多毒副作用,甚至導致股骨頭壞死、過敏性休克、猝死等嚴重后果,比類風濕本身更為嚴重。
但激素也并非一無是處,因其具有強大的抗炎、抗免疫、抗毒素作用,能使類風濕病情得到控制,提高生活質量,合理應用利大于弊。
激素多用于全身癥狀嚴重而使用其他藥物無效,或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臟器損害、貧血、高熱、眼損害等病情危重者,但是當病情穩定后應緩慢撤停。
生物制劑 并非“神藥” 腫瘤壞死因子是導致類風濕的罪魁禍首,它能破壞人體免疫系統,造成炎癥,侵蝕骨質。
但腫瘤壞死因子需要與體內正常細胞的某個部位結合才能產生破壞作用。
以恩利為代表的生物制劑可以在兩者之間“插上一杠子”,阻止它們“親密接觸”,就等于阻止疾病發生。
但生物制劑也并非“神藥”,還需要配合使用一些傳統的免疫抑制劑才能收到良好療效。
看了說明書 嚇得不敢吃藥
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硫唑嘌呤、來氟米特、沙利度胺等病情緩解藥可減輕病情,在某種程度上能縮短病程,阻止或延緩骨質破壞,并有助于減少激素用量。
但有些患者一看說明書上寫的是抗腫瘤藥,毒副作用很大,便擅自減量甚至不敢吃。
其實任何藥物都是雙刃劍,醫生也是根據患者病情,權衡利弊后給予用藥方案。
只要遵醫囑,定期監測副作用,用藥還是安全的。
急于求成 頻繁換藥 幾乎所有治療類風濕的藥物均起效慢、療程長,最快的非甾體類抗炎藥也要足量服用3~4周才起效。
而病情緩解藥均為慢性作用藥,需數周、數月才起效。
如甲氨蝶呤藥需用4~6個月,環磷酰胺療程在3~6個月甚至1年以上,國外甚至有人服用硫代蘋果酸金鈉維持量多年直至終身。
顯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頻繁換藥是達不到治療效果的。
見好就收 不鞏固治療 類風濕急性期病程在2~6個月至1年左右,若治療得當可完全控制1~3年或治愈。
如治療不當或不徹底,大多數患者在3~6個月內又會急性發作、惡化。另外,類風濕的發病特點是活動期和靜止期反復交替出現,每個周期可持續數周甚至數月。
當進入靜止期關節腫痛明顯減弱或緩解,
血沉或C-反應蛋白明顯下降或恢復正常。
此時,切勿被假象所蒙蔽,擅自停藥。
由此觀之,類風濕的治療大有學問。
此前為何久治無效,還需細查原因,看您是否進入了誤區,耽誤了治療。
當心“類風濕”的慢動作》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關節腫痛、肺間質纖維化
專家:張卓莉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主任醫師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就將觀眾“綁”了起來,這是為了給大家揭示一種看似不嚴重,卻被人稱為“不死的癌癥”的疾病,這種疾病到底是什么呢?早晨起床時手指關節發木發僵,擰毛巾、拿牙刷、拿筷子時手使不上勁,手指關節開始疼,貼了些外用膏藥后有略微好轉,很多人以為這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實際上是可能是得了類風濕關節炎。本期《養生堂》邀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 張卓莉,為您帶來《當心“類風濕”的慢動作》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養生堂》。
專家告訴我們,這個疾病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區別“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將兩種說法混為一談,其實類風濕關節炎是免疫性疾病,通常以關節腫痛、晨僵起病,四肢多個關節受累,病程為慢性、進行性,關節炎反復發作,最終破壞關節結構,致關節畸形、患者殘疾而喪失勞動力。這種情況到底由什么造成的呢?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養生堂》。
既然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性疾病,那到底它對我們身體其他器官的危害是什么呢?專家說,疾病會影響身體的各個器官,而最令人擔心的是心臟,因為疾病會累及心臟冠狀動脈,引起血管的狹窄,更容易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斑塊脫落,導致心絞痛,甚至是心梗死亡。其次,它會對全身關節造成影響,關節炎反復發作,最終破壞關節結構,致關節畸形、患者殘疾而喪失勞動力。除此之外,還會對我們身體的器官造成影響呢?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養生堂》。
而對于類風濕關節炎,在早期時有一些蛛絲馬跡,我們是否可以通過一些跡象做到早發現?專家現場告訴了我們一些判斷方法1、晨僵(持續時間超過半小時)2、關節痛與壓痛 3、關節腫痛另外,我們有什么在家自測的方法嗎?如果一旦患了類風濕,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致殘嗎?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養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