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12大經典詞牌名是怎么來的?】蘇軾一首《念奴嬌》流傳千古,可你知道“念奴”是誰嗎?柳永一曲《雨霖鈴》凄婉動人,可你知道“雨霖鈴”最初是唐玄宗在雨夜哀嘆自己無法保護楊貴妃嗎?“踏莎行”的“莎”還在讀sh???…看完這些,是否覺得多年語文白學了?戳圖↓↓這個周末,學點知識!
格律詩規則圖片&及代碼
漢字古今四聲平仄查詢 作詩填詞平仄檢查A B詩詞寫作知識鏈接
詩詞格律人間詞話詩律淺說白香詞譜常用詞譜各種詞牌平水韻部中華新韻笠翁對韻詩韻新編填詞知識聲律啟蒙詩詞格律術語
一種文學體裁。上古即有之,后世漸有演變。一般具有短句、押韻等特點。
詞 - 又稱詩余、琴趣、曲子、曲子詞、長短句、近體樂府等,起于五代與唐,流行于宋。詞最初專為演唱而作,后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學體裁。詞有特定字、句和音、韻的要求(即格律),每種格律對應一個詞牌,有相應的詞牌名。
音 - 指聲調高低而言,一般低者為“平”,高者為“仄”,平仄又可分“平”、“上”、“去”、“入”四聲。
韻 - 又稱轍,指發聲時的尾音,大致等于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在用韻的文學作品中具有相同或相類尾音的一組字參差交替出現,能使得朗讀作品時具有連貫和諧的美感。用韻是詩詞的主要特點之一。
平仄 - 聲律專名。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舊詩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諧協,謂之平仄。
四聲 - 即古代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平道莫低昂,平聲包括陰平(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一聲)和陽平(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二聲);上聲高呼猛烈強,上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三聲,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對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四聲,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在現代漢語拼音中未保留,但很多地方方言依然保留了入聲的發音。
押韻 - 亦稱“合轍”、“壓韻”。作詩詞時于句末或聯末用韻之稱。舊因押韻,例須韻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數變格。詩歌押韻既便于吟誦或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之美。
格律 - 對詩詞字、句、音、韻的格式化描述。
詞牌 - 即詞的體例,包括詞牌名和該詞牌的格律。
詞譜 - 收集整理詞牌的書籍。例如白香詞譜、欽定詞譜等。
韻書 - 將文字依照音韻歸類整理,劃分平仄和韻部,以便作詩填詞參考的書籍。如平水韻、詞林正韻和中華新韻等。
樂府 -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皹犯币幻加谖鳚h,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婆e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于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F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咸的《七經詩》。
古風 -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 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五言詩 -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近體詩 - 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律詩 -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格律詩 - 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詞、曲每調的字數、句式、押韻都有一定的規格,也可稱為格律詩。
排律 -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絕句 -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
五絕 - 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五律 - 五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七絕 - 七言絕句的省稱。指七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七律 - 七言律詩的省稱。八句四韻或五韻。平仄定格凡四式,見近體詩格律。
古絕 -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古絕多用拗句,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
入律古風 -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換韻,換韻后第一句入韻,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
應制詩 -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起源于唐代,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清代限制尤嚴。
詩韻 -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的韻書。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分部太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近的韻可以通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后人又減為106韻,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
近體詩押韻 - 近體詩押韻要求嚴格。不論絕句、律詩、排律,都必須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許鄰韻通押。
古體詩押韻 - 古體詩押韻較寬。可轉韻,或鄰韻通押;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聲,不同聲調一般不相押,只有上聲韻和去聲韻偶然可以相押。
葉韻 - 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在填詞時,葉韻也指壓其同聲的仄韻。
通韻 - 格律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換韻 - 亦稱“轉韻”。格律術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填詞需換韻的情況較多見。
險韻 - 詩韻術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唱和 - 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分韻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狈诸}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退格 - 亦稱“進退韻”。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蔽簯c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边M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 -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葫蘆格 -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一三五不論” - 格律詩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謂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須按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潔明快,但不全面、不準確,對有些句型便不適用。
對與粘 - 格律術語。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即仄對平,平對仄。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后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粘的標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誤,最關鍵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務必分明。
對仗 - 格律術語。指詩歌中詞句的對偶??梢詢删湎鄬?,也可以句中相對。對仗一般用同類句型和詞性。作為格律要求,律詩中間兩須對仗,首尾兩聯不用對仗。但也有變例,或頸聯不對仗,或尾聯用對仗;首聯對仗的較少見。絕句不用對仗,但時有作偶句者。
工對 - 格律術語。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歌詞,虛詞對虛詞。舊時把名詞又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門類。嚴格的對仗、詞性、詞類都要相對,稱之工對。如“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寬對 - 格律術語。與工對相對而言。寬對只要詞性相同,便可相對。如“飲馬雨驚水,穿花露滴衣?!?div style="height:15px;">
借對 - 格律術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成工對,便稱借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背私枇x,還有一種借對是借音,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流水對 - 格律術語。指一聯中相對的兩句關系不是對立的,且單句意思不完整,合起來才構成一個意思,似水順流而下,故稱。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合掌 - 詩病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失粘 - 作舊體詩術語。寫作律詩、絕詩時平仄失誤,聲韻不相粘之謂。即應用平聲而誤用仄聲,或應用仄聲而誤用平聲。又據宋陳鵠《耆舊續聞》,表啟之類的駢儷文字,若平仄失調,在當時也叫失粘。
三平調 - 格律術語。指詩句末選用三個平聲。為近體詩的大忌,又是古體詩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 格律術語。律語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全句除了韻腳外只剩下一個平聲,故稱。唐人律詩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須用仄聲字,絕對無法換平聲字時,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拗體 -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譜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
拗救 - 詩律術語。要格律詩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拗”。凡“拗”須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則該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稱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兩類: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詩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孤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個平聲字作為補償。2、對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并用。
八病 - 古代關于詩歌聲律的術語。為南朝梁沈約所提出,謂作詩應當避免的八項弊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據《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皆濁音而中一字清音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音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以“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魚、元、阮、愿”等與“月”字同聲組之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入”為一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沈約此說,在當時就受到鐘嶸等人的批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也說:“作詩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據也。”
曲子詞 - 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雅詞 - 宋以后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艷詞 - 又稱側艷詞,相對于雅詞而言。
近體樂府 - “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寓聲樂府 - 自創新曲,而寓其聲于舊調。
大詞 - 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小詞 - 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南詞 - 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于北詞(曲)。
南樂 - 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長短句 - 在宋代以后,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詩余 - 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后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余”,故詩余也成為詞的別名。
琴趣 - 后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概指其能應琴而歌。
葉 - 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于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韻 - 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句 - 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豆 - 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頓逗處。
換 - 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蛏暇浣匝浩巾崳链肆頁Q一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蛏暇浣匝浩巾?,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后之后,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一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一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后之后,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
疊 - 疊字的意義是重復。故詞家一般都以一首詞的下片為疊。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處區別:一,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
闋 - 一首詞稱為一闋,一首詞分上下兩節者,分別稱為上、下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
變 - 又作遍、徧、片、段等,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遍 - “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拍 - 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么 - 一首詞的下遍。
結拍 - 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歇拍 - 即結拍。
換頭 - 又稱過、過腔、過片、過變、過處、過拍,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重頭 - 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雙曳頭 - 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轉調 - 一個曲子,原來屬于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雙調 - 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
促拍 - 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
偷聲 - 即減字。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調有關。
添字 - 即添字。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調有關。
大拍 - 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為大拍。
近拍 - 簡做“近”,以舊曲翻成新調,亦可以稱為近拍。
令 - 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慢 - 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引 - 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犯 - 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大曲 - 大曲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
摘遍 - 或簡做“遍”,從大曲中摘取其一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
序 - 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
歌頭 - 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謂之歌頭。
曲破 - 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為入破。
中腔 - 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填詞 - 先有樂曲,然后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又做“倚歌”、“倚聲”。
填腔 - 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
自度曲 - 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自制曲、自度腔義同。
自過腔 - 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過入另一腔調,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并不影響到歌詞句格。
領字 - 于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系作用的字。
詞題 - 即一首作品除詞牌外,另有標題。宋以后,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復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給加一個題目。
詞序 - 詞牌和標題之外,用一段比較長的文字來說明作詞緣起,并略為說明詞意,這就稱為詞序。
小令 - 明人以58字以內為小令。
中調 - 明人以59字至90字為中調。
長調 - 明人以90字以上為長調。
(以上部分資料整理自網絡且已無法一一詳考來源,在此申明并向原創作者們的工作致敬?。?div style="height:15px;">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慢詞,《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于晏殊。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減字浣溪沙。詞牌名。減字,唐宋曲子詞術語,一般填詞應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數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些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15:六丑。周邦彥自創。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被兆谡僖娭馨顝r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6:六州歌頭。詞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統稱《六州》。歌頭即引歌。17:綠羅裙。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18:賣花聲。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此曲最早創自唐代劉禹錫。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其內容專詠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調發展為長短句,內容也更廣泛。
23: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