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也能治病嗎?
音樂療法
要了解什么是“音樂療法”,就不得不提到“康復醫學”。康復醫學是研究促進病、傷殘者身心康復,應用與功能障礙有關的預防、診斷、評定、治療和處理方法,使心身病、傷、殘者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和生活質量的醫學學科。康復醫學科包括了:1.物理療法(physical therapy PT)含有:電療法、光療法、水療法、超聲波療法、磁療法、冷療法、蠟療法、生物力學療法(手法、牽引、按摩)、運動療法;2.作業療法(occupational therapy OT);3.言語治療(speech therapy ST);4.心理輔導與治療;5.音樂治療;6.文體治療;7.中國傳統康復治療;8.康復工程;9.康復護理;10社會服務。臨床上又分科為:神經康復、骨科康復、兒童康復、老年病康復、運動損傷康復等等。如今,康復醫學在臨床各個領域都被廣泛應用著,其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音樂療法是康復手段之一。主要是指運用音樂作為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是心理康復治療領域的重要手段。
由于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環境千變萬化,人們的心理壓力加大,心理因素、社會因素致病劇增。只用生物醫學模式來慮、解決疾患的防治方式和思維,只對患者采取看病開藥,單純診治的時代已成過去。當今的時代,需要醫務人員不僅要把患者看作是個有血有肉、有機的生物人,更要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復雜心理的社會人。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必須用生理——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對于身患疾病的患者,心理因素不解除,光靠服藥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所以心理治療成為當今臨床康復醫學中可缺少的一種治手段,而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傳統醫學對音樂治療認識與應用
論述音樂治療疾病,早在《樂記》一書中已有記載音樂對調劑人的和諧生活,增進身體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不同的音樂,有的起興奮作用,有的起催眠作用。《左記·昭公元年醫和論樂》中,敘述了選擇欣賞音樂和演奏對人身心有益,反之有害。《黃帝內經》的《五音五味》篇中,提出了針對不同疾病,運用宮、商、角、微、羽等不同調式音樂,對癥配樂。古代中醫學家很早就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把五音(宮、商、角、微、羽)與人體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有機相結合,其中,宮屬土,通于脾;商屬金,通于肺;角屬木,通于肝;微屬火,通于心;羽屬水,通于腎。當患者聽到具有舒緩明快、華麗多采而節奏鮮明的音樂時,就會產生安祥歡愉的情感;當聽到雄壯嘹亮而充滿激情音樂時,便會激勵出剛毅振奮的情感。音符、曲調、節奏、旋律的不同,能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興奮,或有鎮靜、降壓等方面的作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運用音樂(學琴)治好了抑郁癥;元代劉郁《西使記》記述了患者通過欣賞琵琶音樂治好了痼疾頭疼病。古代中醫學家還借大自然界的雨聲、溪流聲、鳥鳴聲等來養心修身,所謂“以自然之聲養自然之道”也。
歐美國家對音樂治療的認識與應用
在2500年以前,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就指出音樂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亞力士多德也指出了音樂對情緒失控的患者具有恢復其正常狀態的功能。18世紀之后,心理學家和醫學家開始把音樂對人體本健康的關系作為科學課題研究。20 世紀40年代歐美國家把音樂列為治療的手段應用。如美國運用音樂治療傷員生理心理創傷,英國運用音樂代替麻醉劑,拔掉病牙;另有人在外科手術,產房分娩方面用音樂消除患者恐懼感。外國不少醫院已建有專門的音樂病房,促進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胃腸系統等疾病康復。
音樂為什么能夠治病?
音樂治病,主要是通過了生理和心理途徑對人體產生積極的作用,通過音響的作用對人體的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產生一定的振動頻率與生理節奏, 假如外部音響的振動頻率、節奏與人體內部的振動頻率、生理節奏相一致時, 當音響被人體吸收 (傳入人體),會引起一種共鳴(共振),從而激發人體內所儲存潛能,使人體內能量由于靜態變為動態,而被調動起來。
1. 音樂的生理作用 音樂中旋律的剛勁與柔美、節奏與節拍的長短與輕重、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度、音區的高低等方面的不同,分別表現為鎮靜作用、鎮痛作用、降壓作用和情緒的調節作用等不同的治療效果,這叫音樂的生理作用。
2. 音樂心理作用 音樂是善于表現感情的藝術,能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最直接、最強烈的情感引發作用,產生一種比其他藝術更強烈、更深刻的感染力,使接觸音樂時可產生一系列心理、生理的變化,產生聯覺與聯想,從而緩沖應激、穩定心境。音樂不但能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去影響人的情緒、情感。同時,音樂治療本身包括了欣賞、演奏、演唱等音樂活動,患者通過參加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活動,借助音樂對別人進行非語言的溝通,進而達到心靈的溝通,逐步恢復正常社交活動。以音樂對人的情緒,情感和行為的影響,通過音響作用來改善人的心理狀態,使失去平衡的心態重新平衡,就是音樂心理作用。音樂就是通過其生理和心理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目的。
音樂治療常有哪些方法
1.感受式--以靜為主,采用聆聽、欣賞及啟示樂曲內容, 啟發患者產生聯想、講授音樂知識為主的方法,多選用情感 表達鮮明易懂、易于展現開聯想的曲目進行治療。(又稱被式療法)。
2.參與式--以動為主,(國外運用較多),讓患者直接參與演唱、演奏、即興編曲以及其他音樂活動,來達到治療目的。促使患者樹立健全的自我觀,建立自信心,學習適應的社會活動。多選用簡單易學,見效快的樂器(如:口琴、吉他、電子琴、笛子、打擊樂等),不宜使用傳統隊中的樂器,并根據患者的愛好和條件選擇樂器及練習曲,以最終達到康復目的。
3.結合式--(1)動、靜結合:根據具體情況將感受式和參與穿插交替多次、交替及同時并重使用,使之有機結合,讓患者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鍛煉,由于此法治療內容較多樣,其療效更滿意。(2)聲、電結合:音樂治療與電療、音樂與針療的結合,一邊進行電療或針療一邊欣賞音樂的特殊理療形式,是一種集音樂、心理、低中頻混合電流以及經絡穴位等多因素于一體的療法。
4.綜合式--音樂作為治療手段遠不止欣賞、演唱、即興編曲,凡是對患者有益的音樂活動都可以采用。如聽覺訓練、配樂跳舞、聽樂表演,聽樂朗誦、藝術休操、音樂游戲、創作、歌曲樂曲填詞、樂器制作等。
音樂治療適用于哪些疾病
(1)焦慮性障礙: 如恐懼癥和強迫癥:前者包括動物恐懼、社交 恐懼,廣場恐懼,后者指困擾、多疑、重復做某件事,此癥多配以平穩、輕松柔和抒情音樂,使其改注意力、增強興趣、調整心境、產生鎮靜、釋放能量,從而緩解焦慮情緒、減輕心身癥狀。
(2)憂郁癥: 患者因“剝奪” (心理學理論)如親人死、被遺棄、失戀、離婚等,而產生失望、無助感、自我價值低下,萎靡不振,個別有自殺傾向。這種早期剝奪是導致憂郁的直接原因,假如音樂配合藥物,療效會更佳。多以興奮、激情和活躍、歡快類音樂為主,配合一些柔和、優美類音樂。并還可加上平穩柔和的催眠音樂治療憂郁引起的失眠。
(3)精神分裂癥: 由于遺傳和后天環境引起的基因缺陷與環境壓抑共同原因,使患者產生情感凝固,出現幻覺、錯覺、感情遲鈍、當然,行為古怪,焦慮、憂郁等六大類癥狀。施以激情。興奮類和活躍、歡快類音樂為主,柔和、抒情類音樂類為輔,采用結合式療法,可使患者凝固起來的情感慢慢得到溶解,以達治療效果。
(4)兒童情緒、行為障礙: 指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情緒異常(情緒困擾、任性、憂郁)和行為異常(不受約束、不聽管教、甚者有攻擊性行為),以及情緒異常的生理癥狀(頭痛、腹痛 發熱、二便失禁)。 情緒異常又分外向型和前者多會將不安情緒向外發泄,常有易怒、不穩定、狂叫、大發脾氣,過分嫌惡,此型多采用“同質原理”進行治療,先以較興奮鎮靜,穩定情緒。后者常表現為畏縮、恐懼、不合群、缺乏自信、過分依賴別人,此型多采用“異常原理”進行治療。可配以節奏明快的活躍,歡快類趣味性音樂,以克服憂郁情緒。以參式療法為佳。
(5)神經官能癥: 患者本身神經較脆弱、每遇較重大緊張刺激與精神負荷,不能適應而致病,如過分勞累、情緒緊張、家庭糾紛、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等。常見的有胃腸神經官能癥和心血管神經官能癥。音樂治療對本病有顯著療效。多選平穩、馳松馳、柔情、優美類音樂,同時加以心理疏導并配合物,效果更好
(6)其他方面的疾病: 音樂療法對高血壓、冠心病、胃十二指腸潰瘍以及配合音樂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坐骨神經痛、扭傷、腦血栓形成后遺癥,膽、腎結石等方面都有許多記載。
治療場景要求
治療場所內的光線色彩,光線亮度、音量、音質,視覺感受兩者之間要協調一致;
治療音樂的分類
音樂的基本變化手段、旋律、節奏,速度、和聲、力度、調性、調式、音色、音區、復調等。對治療病種的心理影響程度和產生的效果關系都不一樣。習慣上,醫學的音樂治療,通常根據治療的不同需要,按其情緒病性不同,把音樂劃分為6大類:
(1) 活躍、歡快類音樂; (2)激情、興奮類音樂;
(3)趣味性、故事類音樂; (4)柔和、優美、抒情類音樂;
(5)平穩、安靜、松弛類音樂; (6)低調、悲哀、傷感類音樂;
音樂治療心理效應
一些刺激性過強的,使人產生惡性反應、格調低下,矛盾沖突極為激烈、有突強音響、噪吵、使人不安、表現手法過于古怪,荒誕的音樂;旋律、節奏、和聲都帶有刺激性的音樂,旋律性不強等不宜選用治療用。
音樂不僅能影響人的心理和情緒,也能通過音響的作用來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下面就推薦一些音樂處方,幫助解決相對應的健康問題。
No.1:焦躁、易怒:可以聽《漢宮秋月》、《二泉映月》、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樂》、肖邦的《A小調》、舒伯特的《第六交響曲》、費朗克的《D小調交響曲》等。
No.2:神經衰弱:可以聽海頓的《G大調托利奧》、莫扎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舒伯特的《小夜曲》等。
No.3:瞌睡:旋律清新,充滿生機的音樂可以消除瞌睡。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第4樂章,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等。
No.4:疲勞:輕松流暢的音樂能增強大腦皮層抑制過程,調節興奮抑制過程,使其趨于平衡,加快疲勞的消失。如維瓦爾大提琴協奏曲《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管弦樂組曲《大海》、亨德爾組曲《水上音樂》等。
No.5:缺乏自信:可以聽貝多芬的《皇帝》鋼琴協奏曲、瓦格納的《湯豪塞》序曲、奧涅格的《太平洋231》管弦樂等。
No.6:憂郁、悲傷:可以聽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海頓的清唱劇《創世紀》、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等。
No.7:便秘:輕松、圓潤的旋律可解除大腦中有關便秘的病態興奮點,特殊的節拍可促進腸胃蠕動、排便通暢。如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等。
No.8:高血壓:選用情調悠然、節奏徐緩的古曲或輕音樂對降低血壓有較好的效果,如《燭影搖紅》、《平湖秋月》或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
音樂對健康產生的神奇影響,有時比那些花了不少銀子買回來的保健品或藥物還要有效。
正所謂“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黃帝內經》指出,人的心理活動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關聯,進而影響到人體健康。音樂作為一種美妙的心靈藥方,便通過調節心情而發生神奇的作用。
其實,用音樂治療疾病的概念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跡可循。古籍中記載,“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也”。我國歷史上的典范事例之一是宋代名醫孫道滋以“宮聲數引”治愈了歐陽修的“幽憂之疾”,歐陽修為此作《送楊置序》向他的朋友楊置推薦用音樂“平心”、“養疾”。
在西方,音樂療法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被科學家們充分應用于不同的臨床領域。美國醫學家曾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著名音樂指揮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4歲,高于當時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5年。
科學家們發現,音樂的卻可以通過聲波的物理傳播作用于人體,以特定的頻率、聲壓等直接作用于耳膜、心臟及人體的各種器官,以實現強身健體的目的。故而,將音樂用于保健和康復治療,對諸如癡呆、憂郁、神經衰弱、高血壓以及消化不良、過早脫發等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在不同風格的音樂中,古典音樂在治愈身體與精神創痛方面的效果最為顯著。有專家指出,舒伯特的音樂能助失眠者入睡,巴赫音樂可以減輕消化不良,莫扎特音樂能減輕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感。
所以,當你掏了白花花的銀子四處求醫問藥,卻依然掙扎在失眠、抑郁等疾病的痛苦中時,也許,你差的不是錢,而是一曲可以幫你恢復健康的音樂。
促進睡眠好辦法
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在媽媽輕輕哼唱的搖籃曲中酣然入睡的情景?其實,對于因為焦慮而失眠的成年人來說,聽一聽古典音樂也許是個好辦法。研究證明,在生理上,音樂能引起呼吸、血壓、心臟跳動以及血液流速的變化,這些都會影響到睡眠。但是,正如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并非所有的古典音樂都能促進睡眠。
在古典音樂中最有名的催眠音樂應該算《哥德堡變奏曲》。1742年,一位伯爵派一位名哥德堡的樂師向巴赫約求一組作品,以解除心頭的焦慮。巴赫創作了30首變奏曲讓哥德堡帶給伯爵。伯爵聽后大為贊賞,說這曲調柔美的音樂讓他心情平靜,多年的失眠也霍然而愈。
特別提示:如果要選擇睡前聽音樂,一定不能聽交響樂,更不能聽搖滾樂。這類音樂會令人精神亢奮、情緒激動,難以入睡。聽音樂的時間以每次持續30分鐘到一個小時,一周3次為宜。
刺激食欲有妙方
如果你害怕變胖,千萬不要經常去播放古典音樂的餐廳用餐。有研究表明,再合適的音樂伴奏下,人的食欲會顯著增強。就像一些養牛場在牛進食時間播放古典音樂,以促進產奶量一樣,音樂促進食欲的作用對人也會產生影響。
專家稱古典音樂之所以能令人胃口大開,是因為他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腸胃的蠕動收縮功能,從而增加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所以,對食欲不振的人來說,在就餐時,可以聽聽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或是貝多芬的《致愛麗斯》。
特別提示:在吃飯時不要聽打擊樂。因為打擊樂一般節奏明快、鏗鏘有力、音量很大,吃飯時欣賞這類音樂,會導致人的心跳加快、情緒不安,從而影響食欲,有礙食物消化。
減輕疼痛真神奇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最普遍的止痛方法便是服用止痛藥。然而這種方法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它,可能需要不斷增加劑量,甚至產生依賴性。許多科學家因此努力尋找新的方法,比如音樂止痛法。
有專家稱這是由于止痛的原因是人體內分泌一種稱為“腦內啡呔”的物質,而有些音樂可以刺激人體較多的分泌這種物質。也有專家認為音樂可以轉移注意力,降低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大腦
對疼痛的感知。
不論哪種原因,醫生們已經在廣泛使用這種新型止痛法。比如用于減少產婦分娩的痛苦;牙科診所用它 來安撫病人;還可以用于緩解癌癥的一些疼痛癥狀。海頓作品被認為具有典型的止痛效果。如果有需要,不妨試試海頓的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