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養生
《順時養出健康來》。主要介紹二十四節氣與養生的關系,曬太陽來養陽,運動養陽等相關內容。中醫中藥秘方網提供視頻全集的在線觀看和主要內容介紹(節目要點筆記)。
楊力:著名中醫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人合一是節氣養生的最高理念。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小滿標志著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芒種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夏至代表著夏天已經過了一半;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夏季的養生重點就是養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曬太陽是非常好的養陽方法。
夏季養陽適宜吃牛肉,西紅柿牛腩是不錯的選擇。冬日吃姜可以散寒;夏日吃姜可以散熱。
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伏邪發熱經驗
名醫簡介
王琦( 1943—) ,男,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醫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體質學科帶頭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計劃) 項目首席科學家。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體質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從醫50 余年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遣方用藥崇尚精簡,創立了中醫體質學、中醫男科學學科,提出了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的臨床診療模式。
葛根芩連湯是《傷寒論》的經典名方,常用于治療下利。本文以王琦用本方治療伏邪發熱的醫案為例,介紹葛根黃芩黃連湯的臨床應用。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在臨床應用時主要治療表里同熱的疾病,對小兒、成人和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發熱均有良效。下面通過王老師運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方治療伏邪發熱的經驗,闡明經方之理。
1. 葛根黃芩黃連湯功效與主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見于《傷寒論》第34 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王老師認為,本方功效為升陽解肌、清熱止利,其核心在“熱”,病因為熱邪; 病位為表里同熱; 病機為實熱證; 能使內郁的熱邪外達、已化的熱邪得清,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 臨床專為化熱而設,在治療具有下利、喘、汗、脈促等癥狀的疾病時,一定要把握化熱這一重要病程變化。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論葛根黃芩黃連湯曰:“葛根解肌于表,黃芩、黃連清熱于里,甘草合表里而并和之。”其中重用葛根以解伏于肌表之邪,表解則里和; 配黃芩、黃連以清郁于內里之熱,熱清則里舒; 以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共使表邪得解,里熱得清,則諸癥自可平復。明代倪朱謨《本草匯言》曰: “葛根之性專在解肌,解肌而熱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諸書又言能發汗者,非發三陽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發風溫在經之汗也,實乃發三陽寒郁不解,郁極成熱之汗也。”故而可知,葛根善解寒郁之邪,并可清透郁熱以外達。
王老師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反復發作性低熱時注重成方配伍,若郁熱較甚,兼及營血分,可配伍升降散; 肺熱咳喘較甚,可配伍麻杏甘石湯; 寒熱往來,發有定時,可配伍小柴胡湯,臨床根據具體情況謹守病機靈活運用。
2 對伏邪發熱的認識
長期反復發作性發熱均屬伏邪發熱的范疇。伏邪是指藏于體內而不立即發病的病邪。伏邪發熱因邪氣伏匿于內,日久化熱。反復發作性發熱多是由于表邪未盡,伏藏于里,復感外邪或因其他病因而誘發,故而呈現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因病邪輕重不同,故而發熱或高或低,沒有定勢。由于邪伏日久,漸而化熱,故而多有里熱征象。在治療時,根據本病主要病機特點與葛根黃芩黃連湯制方思想相符,故而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外解肌表,內清里熱治之。
3. 小兒不明原因發熱病案
患兒,男,8 歲,2014 年4 月16 日初診。主訴: 反復發熱1 年余?,F病史: 患兒自2013 年入冬后出現不明原因發熱,體溫38 ~ 39℃,最高可達39. 8℃,服西藥退熱藥( ??藙?、泰諾靈、美林) 30min 后降至正常,6 ~ 8 h 后再度上升至38 ~39℃,約2 天后體溫逐漸正常。發作頻率由兩月1次發展至兩周1 次或每周1 次不等,發熱前頸部不適。2014 年4 月3 ~ 5 日、13 ~ 14 日發病兩次,發熱時伴有頭暈、汗出、惡寒、大便干燥、扁桃體紅腫。實驗室檢查有人類皰疹病毒4 型( EB 病毒)感染痕跡。中醫診斷: 風熱內伏,正氣不足,郁而發熱。治法: 清熱解毒,透發伏邪,分消表里。處方: 葛根12 g,黃芩9 g,黃連6 g,炙甘草6 g,僵蠶10 g,蟬蛻6 g,姜黃9 g,大黃6 g。14 劑,水煎服,每日1 劑,分兩次溫服。后經電話隨訪,告之服藥14 劑,體溫未再升高,惡寒、汗出癥狀消失。
按語
本案患兒發熱屬于兒童不明原因發熱。不明原因發熱的病因復雜多樣,有超過200種疾病可引起不明原因發熱。國外研究認為,其病因分為感染( 28%) 、非感染性炎癥( 21%) 、惡性腫瘤( 17%) 、病因不明( 19%) 4 類。國內研究認為感染、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其他因素為主要病因。本案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合升降散治療,主癥為不明原因發熱、惡寒、汗出; 病機為風熱內伏、郁而發熱; 方中葛根解表熱、升清陽、透邪氣,黃芩清肺胃熱,黃連清熱解毒,與黃芩同用,增強清熱透邪之力。升降散主治表里三焦大熱,具有辛涼宣泄、降濁升清、逐穢祛邪進而表里雙解的作用,合用則加強清透伏邪的功效。
王老師認為,伏邪致病與特稟體質有一定相關性。本案患兒因伏邪致病,且表現出免疫力低下且紊亂,體質雖然沒有表現出過敏等現象,但是在用藥時不可忽視未病之體,根據“辨體-辨病-辨證”治療模式,在治療的同時,注重調理已經紊亂的免疫功能。升降散具有抗炎、抗病毒、調節免疫、抑制變態反應等作用,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提高機體耐受不良損害的能力,因此,處方在葛根黃芩黃連湯基礎上合用升降散。
4. 發作性低熱病案
患者,男,42 歲,2014 年11 月26 日初診。主訴: 發作性低熱3 年,寐淺易醒20 余年?;贾夤苎? 年,受涼及勞累時發作,每年發作3 ~ 4次。發時低熱,自覺心前區不適,時有咳嗽。近日體溫37. 2 ~ 37. 3℃,經治療后好轉,但仍時有低熱。6 年前查出腎鈣化,常覺腰酸??淘\: 心悸,急躁易怒,食后腹滿,惡寒,小腹尤甚,喜熱飲食,小便無力、小便黃,體力欠佳,易疲勞,口干,舌稍黯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細滑。吸煙史20 余年,飲酒史20 年。中醫診斷: 低熱; 失眠。處方: 葛根20 g,黃芩10 g,黃連10 g,炙甘草6 g,夏枯草20 g,法半夏10 g,百合20 g,紫蘇葉15 g,萱草20 g,合歡皮20 g。每日1 劑,水煎服。30 劑后低熱未作,體溫36. 5 ~ 36. 6℃,胸悶不適已愈。睡眠明顯改善,仍夢多,遂易他方以治眠差。
按語
柯琴在《傷寒論翼》里說: “因名立方者,粗工也; 據癥定方者,中工也; 于癥中審病機、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癥之切當,知其機得其情”。本案患者正值中年,反復低熱有可能被認為是陰虛證,其又有咳嗽、食后腹滿、腰酸、小腹怕冷、喜熱飲等陽氣不足的表現,證候屬于虛實寒熱錯雜,應該如何立法選方,確實需要仔細斟酌。分析該患者雖然并無下利之癥,但患者有發熱、惡寒、咳嗽、受涼加重,可知患者雖然病程較長,但尚有表邪未解; 口干、急躁易怒、便秘、小便黃等可知里已成熱。其外感實邪不解,耗傷陽氣,邪郁日久入里化熱亦為實。王老師認為,其主癥是“喘” “熱”,病機為外感表邪、入里化熱,故而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外解肌表,內清里熱以治之。因其另有寐差易醒,故以自擬安枕湯合方治之。審機用方并沒有局限在“下利”這一癥狀,體現了仲景立法之意。
5. 低熱咳嗽病案
患者,男,67 歲,2015 年3 月2 日初診。主訴: 間斷咳嗽、惡寒發熱1 個月。1 個月前因感冒出現咳嗽、少痰,愈后又復感,咳嗽氣促,惡寒發熱,午后發熱為甚,體溫37. 2 ~ 38℃。初起周身怕冷,自覺后背及腰骶部冷甚,服解表藥汗出后好轉,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前醫以小柴胡湯、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養陰清肺湯、逍遙散、柴平湯等加減化裁,病情每因受風而加重,遇冷空氣及活動后咳嗽明顯。近1 個月來體重下降明顯,既往史: 銀屑病史10 年,室性早搏2 年。刻診: 咳嗽,無痰或少痰而黏,咳聲高亢,咽癢,咳劇則咽痛,惡寒發熱、午后較甚,無汗,口苦咽干,心煩急躁,脘痞納呆,時腹滿,大便每日一行,小便黃,舌暗、苔厚膩。治以解表清里。處方1 ) : 葛根30 g,黃芩10 g,黃連10 g,甘草6 g,北柴胡12 g,仙鶴草20 g,露蜂房10 g。處方2) : 烏梅15 g,蟬蛻10 g,防風10 g,炙麻黃9 g,苦杏仁10 g,生石膏20 g,甘草6 g,桃仁10 g,厚樸10 g。先服處方1) 3 劑繼服處方2) 3 劑,交替服用。其后電話回訪,告之服藥15 劑后諸癥痊愈。
按語
本案患者為老年人,正氣不足為本,外感風寒而發病,邪正斗爭出現惡寒發熱。又遭復感,導致正氣大傷,表陽不足無力驅邪外出,出現腰背部怕冷。服解表藥雖有好轉,但治標不治本,反復發汗更傷正氣,因而病程延長,病位由表入里。其人口苦咽干、心煩腹滿、寒熱往來等癥似少陽病,但為何用小柴胡湯、柴平湯、半夏瀉心湯等和解之劑未曾奏效? 考慮患者發熱時間在下午,發作有定時,前用解表劑、和解劑均未見效,說明此熱確屬里熱,可能與體質相關,其既往銀屑病史可能是導致其陰虛內熱的基礎病。根據患者主要疾病、體質、證候,以解表清里為治法,選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為主方,加柴胡清透少陽樞機,輔助葛根散邪之力,達到引邪外出的目的; 因里熱日久,傷陰入血,陰血虧虛,以仙鶴草涼血、補虛,扶正而不助邪,清熱而不傷正。針對遇冷咳嗽、咽癢咽痛,加露蜂房祛風止癢止痛,同時露蜂房既有治療咳喘、慢性支氣管炎的作用,又有治療銀屑病的功效,用藥精當,一舉多得?;颊叻磸涂人裕隼浼又貫槔淇諝膺^敏,治病從調理過敏體質入手,以常用脫敏止咳方加減,兩方交替服用,以圖全功。
6. 小結
王老師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體現了遵照《傷寒論》原著的學術特色,不以注家發揮代替張仲景原意。王老師強調,葛根黃芩黃連湯“內清里熱,外透肌表”,善平喘治利,要遵照原著,不可盡信后世注解。陸懋修論述本方: “此溫病辛涼之輕劑,為陽明主方,不專為下利設也”,陸淵雷亦云: “凡有里熱,而熱勢仍宜外解者,皆葛根黃芩黃連湯所主,利與喘、汗皆非必具之證”。因此,根據病機用方,才能做到圓機活法,臨床便可舉一反三。
中醫針灸以“人與天地相應”為理論基礎
針刺療法在歷史的長河中誕生出了許多不同的治療體系,如被應用日久的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皮膚針療法,又如后來出現的平衡針、五行針灸、腹針療法等。這些不同的針刺體系幫助患者解決了各種各樣的疾病,也同樣在各自的領域得到了更加長遠的發展。
上文提到的子午流注,便是中醫針灸以“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日等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并以此選擇適當時間治療疾病,可以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療效。其含義就是說:人身之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應當在什么時辰取什么穴位進行治療。
但子午流注太過于深奧,天干地支等計算起來也頗為麻煩,外行接觸時更是盲人摸象般,不得其意。而在“時間病”這一范圍劃分中,相對比較為簡單的五腧穴理論則更容易被接受。
五腧穴指十二經脈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腧。
《靈樞·九針十二原》有云:“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span>
而《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是這樣說的:“病時間甚者,取之輸?!?/span>
這里的“時間甚者”指的是,有些疾病在特殊的時間段會有很特殊的表現,比如說在一天固定的時間內發作和加重的病癥,臨床上時有所見,如有的人每天上午9點到11點頭疼,有的人每天下午5點到7點腹痛,有的人每天夜半都要胃痛等等,過了這個時間段,癥狀就消失或緩解了,我把這一類的病稱之為時間性病癥。
時間性病癥在中醫中一般為疑難雜癥,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人有十二條經脈(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太陰肺)。其中膽經對應子時,以此類推。
在這些時辰與經脈相結合的時間段中,會有一些奇怪的病出現,在此筆者與大家分享幾種“時間病”的治療方法。
(1) 三間穴治療卯時(5~7點)腹痛腹瀉。
筆者有一朋友,每天6時腹瀉,腹痛不明顯,里急后重,先后針刺足三里、合谷、上巨虛、下巨虛、中脘穴無效后,改于每日腹瀉前針刺三間穴。針刺一周后,朋友腹瀉明顯減輕,且不像之前那樣有明顯的里急之癥。
三間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輸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橈側,掌骨小頭后方凹陷處,握拳取穴。
(2)太沖穴治療丑時(1~3點)失眠。
臨床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些人,入睡并不困難,但半夜易醒,且醒后不易入睡。有些人經常于1~3點醒來,但醒來就睡不著了,很是麻煩。這樣的病人用常規的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但只需要太沖穴一個穴位就能起到很好的療效。選用太沖穴針刺治療時,最好于下午或晚上入睡前針刺,這樣效果最好。
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的輸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下面給大家總結了時辰與治療穴位的對應表格,大家在遇到時間病時不妨可以考慮選用。
當然,這些選穴也不是萬能的,疾病很奇妙,所以我們的醫生們就會絞盡腦汁來想辦法對付它,治病不能拘泥于象,我們既可以相對應的選擇穴位,也可以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來辨證選穴治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轉眼又一年。
三伏貼源自清朝某位中醫的個人經驗,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更別談驗證。但在近幾年,中醫成功將這一巫意盎然的醫術發揚光大,舉國推廣,用于預防疾病,變成一種類似疫苗的大公共衛生措施。不同的僅僅是,三伏貼沒有數據表明它確實降低了任何一種疾病的發病率。
由于三伏貼的成功,現在又開發出了三九貼,各地紛紛效仿,大有星火燎燃之勢。三九貼在三千年中醫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純是現代中醫即景生情的創新。
三伏貼和三九貼都是中醫天人合一理論的具體體現。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幾天,據說陽氣最盛;三九則相反,是最冷陰氣最盛的幾天。中醫通過敷貼,調整體內陰陽,以與天地間的陰陽相適應,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但是,以我大中醫之博大精深,又怎么可能只是在陰陽極盛的時候才能調節呢?陰陽不在Max的極限狀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中之太陽少陽,陰中之太陰少陰,種種細微奧妙變化,我大中醫難道就調節不了嗎?一年四季都順應陰陽,春病夏病秋病冬病,百病并治,才是最高境界。二十四節氣陰陽消長變化,中醫完全可以開發出強弱變化的敷貼來對應之。
并且,二十四節氣中并不僅僅是陰陽消長而已。還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比如濕氣,雨水、谷雨、芒種這幾個節氣中,濕氣極盛,侵入人體,變成濕邪,可致百病。難道不應該開發幾種專用于這幾個節氣的敷貼天灸,去去濕氣,調經通絡,未病先治?
中醫們,不要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局限了,陰陽一年四季都要養,六淫一年四季都要防?!饵S帝內經》有的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眳^區三伏三九敷貼遠遠夠不上“得道”二字,必須發明二十四節氣貼才配得上我大中醫的“博大精深”!我就幫到這里,看你們的了。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 養生攻略:養心防暑 祛濕熱 減酸增苦“芒種”:夏爭時,收麥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芒種”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春爭日,夏爭時,就是指這個時間的收種農忙。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長江流域“栽秧割麥兩頭忙”,華北地區“收麥種豆不讓晌”。
增健原則:養心防暑
助腎陽“芒種”時風火相煸,人們易感煩躁不安,同時,夏季人體代謝加快,電解質流失快,人們特別容易感到困倦。此時要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而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也要注意防暑降溫、調適心情,保持舒暢愉快,切忌大悲大喜,惱怒憂郁。同時,中醫有“心腎相交”之說,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以助腎陽,共同溫養腎水,心陽不亢,人體才能健康安泰。
睡眠原則:夜臥早起 無厭于日
“芒種”起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即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大自然陽氣充盛的特點,從而利于人體氣血的運行。夏日晝長夜短,夜臥早起又易造成睡眠不足,因此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使心情舒暢,氣機通暢,有利于健康。午睡時間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
起居原則:祛濕熱 警惕空調病
“芒種節氣天氣炎熱、出汗增多,人體全身的毛孔處于開放狀態,尤其是室內外冷熱交替,皮膚受到氣溫刺激后容易出現血循環障礙,而且因天氣炎熱,很多人常常將空調溫度開得很低,長期冷熱交替極易患上空調病。白淑芳主任表示,夏季濕氣很容易乘虛侵入人體,造成外感疾病。因此,清暑祛濕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白癜風患者應注意衣著增減有度、忌過度貪涼。
飲食原則:減酸增苦 低鹽多飲
“芒種”節氣,恰逢高考周,考生們加強營養的同時,也要注重溫補和飲食的平衡。“芒種”時節,人的身體特點是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易于暑濕困脾。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在飲食上人們宜減酸增苦,健脾利濕。同時這個節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濕度增加,白淑芳主任提示,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掌握好低鹽、多飲、清熱、淡軟的原則。
科普小知識:
白淑芳主任提醒,對于白癜風患者而言,心理因素也會對病情起到一定影響,過度抑郁極易擾亂臟腑代謝,破壞機體內環境平衡,誘發、加重白斑。反之,樂觀積極的心態則有助于病情恢復。夏季“養心”,白癜風患者需重視心理調節。同時,注重節氣養生也有助于調節體內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保健功能。白癜風患者在做好正確的生活護理之外,還需積極接受科學治療,這樣才能更早擺脫疾病。
五谷雜糧的五大功效
現在通常說的五谷是指稻、黍、稷、麥、菽,五谷具有養生、美容、養顏的功效,可以滿足兼顧了女性補血、美白、纖體的要求。然而五谷不同功效也各有差異,以下盤點幾個可以起到美容養顏功效的五谷:
一、紅豆
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稍谒皩⒓t豆用電飯煲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二、糙米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豐富的纖維,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當的飽足感,能整腸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一碗吃糙米粥或來一杯糙米豆漿是不錯的排毒方法。 三、薏仁
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后,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
四、燕麥
燕麥能滑腸通便,促使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排毒的作用。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打時也可加入其他食材,如蘋果、葡萄乾,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五、綠豆
富含維生素E,能有效抑制皮膚的衰老,防止黑色素沉積,起到預防長斑的功效。豆類食品中含有大豆異黃酮,它具有激活雌性激素的作用,有助于延緩衰老,對女性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哦!
六、芝麻
黑芝麻含有豐富的胱氨酸和維生素B和E,可增加皮脂分泌、改善皮膚彈性、保持皮膚細膩,是改善皮膚粗糙的最佳食用品。
七、小米
小米不含麩質,不會刺激腸道壁,是屬于比較溫和的纖維質,容易被消化,因此適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適合排毒,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營養豐富,也有助于美白。
八、玉米
粗糧中的保健佳品。而其豐富的鈣質,對于降血壓很有幫助。
九、二十四節氣營養粉
五谷雜糧專賣店的二十四節氣營養粉利用五谷膳食制作而成的二十四節氣營養粉,是五谷、藥材與古代宮廷養生配方地完美體驗,利用現代低溫破壁技術制作生產,不止能保留五谷營養還更易吸收,比直接食用五谷與藥材搭配的粥、羹、湯更有營養,根據二十四節氣不同的氣候環境對女性美白、排毒、瘦身、延緩衰老具有明顯效果。
三伏貼的功能及注意亊項穴位貼敷是如何治病的?
穴位貼敷──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治法,簡單來說是通過藥物對特定穴位的刺激發揮作用,以貼代針,刺激穴位。具體來講呢,貼敷藥的配伍組合,以辛溫發散為主,辛可祛風散寒,溫可助陽,通過皮膚吸收并刺激穴位、激發經氣、調理氣血、平衡陰陽。也就是說,是藥物+穴位的雙重功效來防病、治病。
二,為什么兒童尤其適合進行穴位貼敷?
1. 小兒臟腑嬌嫩,不耐寒熱的驟然變化,同時也不宜承受藥物長時間對臟腑尤其是對胃腸道的刺激,所以用穴位貼敷療法更適合兒童。
2. 小兒給藥困難,尤其是內服藥,給一口吐半口,療效可能會打折,而且小兒看病、吃藥的時候心情不好,看見醫生就怕,打針的時候啼哭,這個也影響他的療效。因此穴位貼敷這種容易操作,患兒無痛苦的治療方法,尤其適合小兒。
三,貼敷一年四季都可以做,為什么三伏貼尤其流行?冬病夏治有哪些優勢?
三伏貼蘊含著“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中醫思維。
“冬病”是指某些冬季易發作、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于機體素來陽氣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等等。
“夏治”則是利用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又有助于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三伏貼旨在借助“天時”的力量發揮更大的效用,好比當年諸葛兄借助的那場“東風”。
四,至陽三伏貼和傳統三伏貼相比有哪些區別?
1. 首次貼敷時間:傳統三伏貼的首次貼敷時間為頭伏第一天,至陽三伏貼的首次貼敷時間為夏至前一天開始一周內的任意一天(6月20日—6月26日),其中道理何在?“夏至陰生”,夏至當天已有一絲陰氣從地下生起,到三伏天其實已是濕熱醞蒸,而非至陽之時。所以“至陽三伏貼”選擇夏至節氣前后開始首次貼敷。
2. 貼敷總次數:至陽三伏貼總共貼敷6次,每次間隔6天,其中,在整個至陽三伏貼的貼敷過程中,涌泉穴要貼敷18次。
3. 增加涌泉穴:至陽三伏貼增加大補元陽的涌泉穴貼敷,腳底的涌泉穴為腎經的井穴,腎為先天之本,元陽藏于腎,因此在陽氣隆盛之時,貼涌泉穴可以起到大補陽氣的作用。
五,至陽三伏貼為什么一定要個性化定制?
眾所周知,每個人的癥狀、病情都是不同的。只有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診斷,真正做到辨證準確,制定個性化配穴方案,并且配合具有針對性的藥粉配方,才能真正解決不同人的不同病證。
六,行知堂至陽三伏貼如何做到個性化?
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1. 精心設計三類問診單──分別對應成人女性、成人男性和兒童。
2. 每一類問診單都包含舌象照片、面部照片和近百道精心設計的問題。
3. 配制了3種藥粉配方,適應不同體質人群。
4. 行知堂專家團隊根據問診單信息,制定個性化的貼敷配穴方案。
七,至陽三伏貼有哪些禁忌人群?
1. 心臟病、腎病、肝臟疾病者
2.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患者
3. 有咯血癥狀患者
4. 孕婦
5. 有嚴重藥敏史
6. 瘢痕體質或穴位處有皮膚潰損
7. 惡性腫瘤和癌癥患者
8. 對皮膚暫時留下痕跡、起泡很介意者
八,我不在禁忌人群之列,就一定適合貼敷嗎?
提交了問診單,醫生就一定會給我出貼敷方案嗎?
少部分人群,雖然不在禁忌人群之列,但是醫生在查看問診單后,發現身體狀況確實不適合貼敷的,將會安排退款。
九,行知堂至陽三伏貼總共多少貼?
根據癥狀的不同,至陽三伏貼的敷貼總數在144貼—162貼之間不等。(其中足部涌泉帖36貼,每袋6貼,共6袋。身上的穴位貼108貼—126貼之間,每袋18貼,共6—7袋)。
十,每次貼敷多長時間?
1. 足部涌泉貼,晚上睡覺前貼敷,清晨起床后揭下。每次連貼3天,總共貼敷18次。
2. 身上穴位貼,根據貼敷人體質和所在的地區,貼敷時間有個體差異(通常單次貼敷時間在1-3小時)。具體貼敷時間,請參考貼敷產品套裝中的說明書。
十一,沒有明顯病癥的人可以貼敷嗎?
可以,貼敷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方法。
十二,貼敷后的一般注意事項有哪些?
貼敷后要注意:
1. 禁食生冷水果如西瓜、香蕉、蘋果及其他非應季水果;禁食肉類;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2. 最好三餐清淡;以小米粥油為最佳!
3. 如果貼敷過程中有過敏、刺痛、灼熱、皮膚發紅等不適,請立即停止貼敷。
4. 貼敷當天可以洗澡,但是要在貼敷完成(撕下貼敷)后2小時再進行;如果局部有過敏的患者,還請及時就醫。
古代道家養生大智慧,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黃帝內經》里說的四季養生里有 一靜一動。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么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 。暴怒,過喜過悠都是不對的。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布似 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很多人想減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過量的強 度運動等于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三百 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每個氣,都要如 何去做呢?恐怕現在還沒有人提出過。
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
雨水驚蟄,根基不 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 風郁內生。
谷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
小滿芒種 ,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
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
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
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 。
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
冬至小寒,陰盛陽 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
大寒立春:天氣由最冷轉暖。膽氣太過反間肺氣。肺氣虛遇寒宜感、冒發燒。上焦傷寒當發表辛散。知道這些就能健康長壽。
谷雨驚蟄:這時候的自然就好像剛剛睡醒一樣倦 懶。而我們的心肺容易淤結,應當化痰行血活血為宜。這個時候,脾土虛而肝氣容易郁結, 所以要多運動,好疏散郁結之氣。適當初些補益的食物藥物宜健脾養胃。
春分清明:這個時候萬物復蘇,土地松軟,草木 開始生長,但尚幼嫩。人體也是一樣,肝木和脾土正虛,所以服藥或食物應以辛散味重為宜 (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長吃零食或飲冷水,加重脾胃的負擔,遇到風寒就 會容易感冒。小孩子發熱要用清腸消積的藥物。
谷雨立夏:雨水開始增多,谷物開始生長 。主消化的小腸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活躍起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灸小腸的部位 (肚臍下腹)。同時多吃五谷雜糧養護腸道脾胃。治療上熱癥清利下焦,而寒癥以溫補為宜 。注意血寒和腎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腸。
小滿芒種:谷物開始漸漸飽滿。我們要注 意腎和大腸,服用養陰益氣的藥物。配合按摩肚臍以下的部位。這樣才能使心臟健康。對于 出虛汗的人可以頓骨頭湯喝(骨湯燉兩小時以內為宜)。
夏至小暑: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脾土多實 。脾主四肢,六虛原膜的病多起來,且多是實熱癲狂之證。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莫貪腥膩 。否則脾反克肝導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氣最熱且有濕。體內熱極生風遇濕而郁,胃和大小腸因濕滯太過運化不力。飲食上 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則助濕。
處暑白露:暑天結束,天氣轉涼,萬物收 引。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小腸和膀胱活躍力減緩。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不要太過口重。 腸淫的人多喝骨頭湯,可以喝點兒小酒溫腎。
秋分寒露:天氣漸有寒意。人體肺火盛, 用藥要清肺、養肝、護大小腸。同時可以適當扶陽氣,但切忌太過。心膽虛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氣結霜,冬天來了 ??梢杂冒木男∧c、六虛。用藥注意不用太過苦瀉斂下發散之藥。以免損傷陽氣。若要清 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飲食要適時適量。
小雪大雪:開始下雪了,樹木枯萎。這時人體的 肝膽也是最虛弱的,而腎水最旺。飲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以免擾 動腎陽。心情要安靜自然,氣息也要收斂順暢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結寒。這時人的 肝和小腸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時之氣就會傷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癥。多吃些甜、腥的食物 ,就溫避寒,這樣那些血癥、瘰疬(淋巴結核類)等病都能自愈。
道家養生的總綱領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事實上,道家養生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便達到卻病延年的養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說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續 命”。通過自身主觀的努力和修為,達到健康、長壽,盡享天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