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讓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的方——乾清湯

導讀:鼻源性頭痛青年多發,常以感冒為誘因,反復難愈,且發作有一定規律,如上午較重,下午較輕,夜間或可消失,眉棱骨處多見壓痛點。楊老自擬“乾清湯”,可使鼻竅通利,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快來試試。

乾清湯治療鼻源性頭痛

觀察發現,鼻源性頭痛可占門診以頭痛為主要癥狀就診的青少年患者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鼻源性頭痛系指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副鼻竇炎所引起的慢性頭痛。其發病多以青少年為主,常以感冒為誘因,往往是感冒的其他癥狀消失了頭痛卻長期不愈,時輕時重。不等此次頭痛消除,下一次感冒又來了。頭痛的部位因所感染竇腔的不同而異。以頭痛加劇或緩解的時間有一定規律,眉棱骨某特定部位有明顯壓痛為特點。

鼻源性頭痛包括傳統中醫所說的“鼻淵”。但其所囊括的范圍似乎比“鼻淵”的范圍更要廣闊,因許多鼻源性頭痛的患者并無鼻塞、鼻流濁涕等鼻淵癥狀。其病變部位在鼻,鼻氣通天:病變反映部位在頭,頭為首,與天同。我們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患者的疼痛,使鼻竅通利,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故將其名稱定為“乾清湯”。

乾清湯組成:黃芪15~30g(視氣虛具體情況而定),川芎15g,蜈蚣2條,蒼耳子10g,辛夷10g,桂枝10g,白芍10g,獨活10g,石菖蒲10g,皂角刺10g,甘草6g,冰片(沖)1g,生姜3片,大棗5枚。

方中黃芪、甘草補氣固表,預防感冒,提高機體免疫力;黃芪配皂角刺可透膿排毒,利于竇腔炎癥的清除;川芎上行頭目,搜風活絡止痛,配蜈蚣祛風活絡,解痙止痛;辛夷、蒼耳子善治鼻淵,配石菖蒲通竅止痛;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助正驅邪,配生姜、大棗為桂枝湯,有仿《傷寒雜病論》“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的意思;獨活祛風除濕止痛,有交通任、督二脈之功,鼻腔正當任督二脈交會之處,此處配入獨活,意在交通任督,使經脈通利,頭痛自除;生甘草還有解毒與調和諸藥之意。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解毒排膿、祛風通絡、開竅止痛之功,不言消炎而炎癥自除。

曾治疙瘩頭村15歲的學生孫某,患頭痛三四年,整日頭昏腦漲,晚上失眠多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家長十分著急,多方求治,有言神經衰弱者,有言神經性頭痛者,有言焦慮癥者,有言癔癥者,最后經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CT診斷為“上頜竇炎”,百治不效。

于2002年9月14日求治于余。詢知患者食納不佳,大便不成形,心煩易怒,體質較差,易患感冒,每年患感冒不少于5次。而且頭痛時間在一天之中有一定的規律,上午較重,下午較輕,上午10點左右疼痛最重,晚飯后疼痛消失。頭痛部位以印堂穴和兩側太陽穴為甚,按之眉棱骨處有一壓痛點,望之面色萎黃,聞之語聲細膩似少女,時有太息,舌質淡,苔白略顯發膩,脈細弱。

此為鼻源性頭痛,乃素患鼻淵,心情抑郁,肝郁脾虛,氣虛不固,清竅失養,經隧不利之故。即以補氣健脾、疏肝解郁、透膿排毒、通竅治痛法調治。

處方:黃芪30g,川芎15g,蜈蚣2條,蒼耳子10g,辛夷10g,獨活10g,桂枝10g,白芍10g,柴胡6g,白術10g,蒼術10g,石菖蒲10g,皂角刺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劑。

服藥10劑后,患者精神好轉,食欲增強,頭痛減輕。繼服“乾清湯”原方10劑,諸癥豁然。

又治15歲男生李某,患頭痛兩年多,經常感冒,感冒后頭痛更甚,頭昏腦漲,睡眠不好,影響學習,成績從尖子生一直下降到普通生。眼看已升初三,家長非常著急,怕將來考不上重點高中。2013年2月15日領來我處。家長帶著一張河北省某三甲醫院的CT報告單,診斷為“上頜竇炎”。孩子眉頭緊皺,思想壓力頗大,眉棱骨中間有一壓痛點,自述頭痛部位以前額為甚,上午較重,下午減輕,晚上就基本不痛了,但頭昏腦漲,睡覺噩夢紛紜。舌淡苔白,脈弦。此典型的鼻源性頭痛。

處方:川芎12g,蜈蚣2條,辛夷10g,蒼耳子10g,獨活10g,黃芪15g,白芍10g,冰片(沖)1g,白芷10g,皂角刺10g,甘草6g,姜棗為引。

孩子很懂事,雖然年齡小,但為了治好病不怕吃苦,服藥5劑后,自覺效果不錯,又堅持服了15劑,頭痛消除,思維清晰,加之學習勤奮,學習成績直線上升,2014年中考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省重點高中。
精彩點評
如今,鼻源性頭痛的檢出率越來越高,致使這一纏綿難愈的頑癥,逐步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我根據患者的患病部位和發病機制自擬的“乾清湯”可迅速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能益氣固表,提高機體免疫力,阻斷患者感冒一頭痛一感冒的惡性循環,不失為對付這一頑癥的較為理想的處方。
方中以黃芪、甘草補氣固表,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治其本(事實上,黃芪、甘草在方中所起的是雙向調節作用,即患者若中氣不足,易患感冒,它們所起的是補氣固表的作用;若患者沒有氣虛易感征象,則黃芪所起的是透膿排毒的作用,甘草所起的是解毒作用);川芎、蜈蚣祛風活絡解痙止痛,辛夷、蒼耳子通竅止痛治其標;皂角刺透膿排毒,石菖蒲化痰開竅,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為佐使。乾清湯可謂內外兼修、助正達邪、標本同治的較為理想的處方,這一治療方法后來被世界傳統醫學組織評為“科技進步三等獎”。 

乾清湯治療鼻源性頭痛

鼻源性頭痛系指急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所引起的慢性頭痛。其發病年齡以青少年為主,常以感冒為誘因,往往是感冒的其他癥狀消失了,頭痛卻長期不愈,時輕時重。不等此次頭痛消除,下一次感冒又來了。頭痛的部位因所感染竇腔的不同而異。以頭痛加劇或緩解的時間有一定規律、眉棱骨某一特定部位有明顯壓痛為特點。常伴鼻塞、鼻流濁涕、頭暈頭昏、惡夢紛紜、記憶力減退等癥狀。X線瓦氏位片可以明確診斷。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不斷加強對基層衛生組織的財政投入,X線、CT技術不斷發展和廣泛推廣應用,鼻源性頭痛在基層醫療機構的確診并不困難,許多在過去因無法確診而誤診為神經性頭痛的病例不斷檢出,致使其發病率不斷上升,筆者估計,鼻源性頭痛可占門診以頭痛為主要癥狀就診的病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它雖不會對病人的生命構成威脅,卻嚴重影響病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和睡眠,給病人的身心帶來了一定危害。
為此,十幾年來,筆者一直致力于鼻源性頭痛的臨床研究,小有成效,茲簡介于下。 鼻源性頭痛包括傳統中醫所說的“鼻淵”。但其所囊括的范圍似乎比“鼻淵”的范圍更要廣闊,因許多鼻源性頭痛的患者并無鼻塞、鼻流濁涕等癥狀。但其病變部位畢竟在鼻,鼻氣通天。病變反映部位在頭,頭為首,與天同。我們治療的目的是消除患者的疼痛,使鼻竅通利,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故我將其名稱定為“乾清湯”。“乾清湯”由黃芪15~30克(視氣虛具體情況而定)、川芎15克、蜈蚣2條、蒼耳子10克、辛夷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獨活10克、石菖蒲10克、皂針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5枚組成。方中黃芪、甘草補氣固表,預防感冒,提高機體免疫力;黃芪配皂針可透膿排毒,利于竇腔炎癥的清除;川芎上行頭目、搜風活絡止痛,配蜈蚣祛風活絡,解痙止痛;辛夷、蒼耳子善治鼻淵,配石菖蒲通竅止痛;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助正驅邪,配生姜、大棗為桂枝湯,有仿《傷寒雜病論》“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的意思。獨活祛風除濕止痛,鼻腔正當任督二脈交會之處,此處配入獨活的意思是交通任督,使經脈通利,頭痛自除;生甘草還有解毒與調和諸藥之意。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解毒排膿、祛風通絡、開竅止痛之效。不言消炎而炎癥自除。
曾治孫某,男,15歲,學生。 患頭痛三四年,整日頭昏腦漲,晚上失眠多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家長十分著急,多方求治,有言神經衰弱者;有言神經性頭痛者;有言焦慮癥者;有言癔癥者。最后經省二院CT診斷為上頜竇炎,百治不效。于2002年9月14日求治于余。詢知患者食納不佳,大便不成形,心煩易怒,體質較差,易患感冒,每年患感冒不少于5次。而且頭痛時間在一天之中有一定的規律,上午較重,下午較輕,上午10點左右疼痛最重,晚飯后疼痛消失;頭痛部位以印堂穴和兩側太陽穴為甚;按之眉棱骨處有一壓痛點;望之面色萎黃;聞之語聲細膩似少女,時有太息;舌質淡,苔白略顯發膩,脈細弱。 此為鼻源性頭痛。乃素患鼻淵,心情抑郁,肝郁脾虛,氣虛不固,清竅失養,經隧不利之故。治宜補氣健脾,疏肝解郁,透膿排毒,通竅止痛。 黃芪30克,川芎15克,蜈蚣2條,蒼耳子10克,辛夷10克,獨活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柴胡6克,白術10克,蒼術10克,石菖蒲10克,皂針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 服藥10劑后,患者精神好轉,食欲增強,頭痛減輕。繼服“乾清湯”原方10劑,諸癥豁然。隨訪至今未發。 又治趙某,男,12歲,學生。 患頭痛半年,時輕時重,學習成績下降。曾服布洛芬、雙氯芬酸、維生素B1、谷維素等無效。素常鼻流濁涕,往往是感冒后其他癥狀消失而頭痛、鼻流濁涕,纏綿不愈。于2006年10月7日求余診治。癥如上述,疼痛部位以印堂穴處為甚,眉棱骨處有壓痛,舌脈無特異表現。經拍瓦氏位X光片,患者患有鼻竇炎。 以“乾清湯”原方加白芷10克。 服藥3劑,頭痛減輕,繼服5劑,頭痛消失。隨訪至今未發。 受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基層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鼻源性頭痛的檢出率越來越高,致使這一纏綿難愈的頑癥正逐步成為當今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

“乾清湯”可迅速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益氣固表,提高機體免疫力,能阻斷患者感冒-頭痛-感冒的惡性循環。方中以黃芪、甘草補氣固表,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感冒治其本(事實上,黃芪、甘草在方中所起的是雙向調節作用,即患者若中氣不足,易患感冒,它們所起的是補氣固表作用;若患者沒有氣虛易感征象者,黃芪所起的是透膿排毒的作用,甘草所起的是解毒作用);川芎、蜈蚣祛風活絡解痙止痛,辛夷、蒼耳子通竅止痛治其標;皂針透膿排毒,石菖蒲化痰開竅,獨活交通任、督二脈,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助其效。可謂是內外兼修、助正達邪、標本同治的較為理想的處方。楊承岐

治鼻竇炎秘方

7.1 辛前甘橘湯

【來源】張贊臣,《中醫雜志》(11)1984年

【組成】辛夷花、青防風各6克,嫩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散風宣肺,開泄通竅。

【方解】方中辛夷散風宣肺而通鼻竅;防風祛風解表;前胡降氣化痰,開泄通竅;桔梗升清、祛痰、利咽,載藥力上行;薏苡仁滲濕、清肺健脾;花粉滋陰、消腫脹;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散風宣肺、開泄通竅之功。本方藥性平和,宜于久服。

【主治】鼻淵。證見鼻中常流濁涕,久則但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難聞。

【加減】氣虛明顯者,加黃芪,白術;鼻塞重者,加藿香、細辛;分泌物清稀,加杏仁、浙貝;分泌物黃稠,加瓜蔞皮、冬瓜子;黏膜水腫甚者,加茯苓、澤瀉;黏膜紅腫者,加赤芍,丹皮;額部疼痛,加白芷、藁本;顳部疼痛,加白芷、白蒺藜;頭頂或枕部疼痛,加蔓荊子;眼眶疼痛,加決明子,青葙子。

必要時,配以外治吹鼻之藥,則奏效尤捷。

【療效】臨床屢用,頗有效驗。堅持服用必愈。

7.2 加味辛夷散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辛夷花、藁本、黃芪、菊花、苦丁茶、防風、川芎、羌活、獨活、白僵蠶、升麻、薄荷、甘草、白芷、荊芥各30克,蒼耳子、蔓荊子各60克,細辛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每取10克,在臨睡前用沸開水沖泡、取汁服,藥渣于次日臨睡前再沖泡服1次。

【功用】祛風瀉火,托里敗毒。

【方解】《素向·氣厥論篇》云:“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靈樞經·脈度》云:“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今肺熱上蒸,鼻竅壅塞,嗅覺失靈,故不聞香臭。方中以辛夷花、蒼耳子、細辛,蔓荊子、羌獨活、防風、白芷、升麻、薄荷、藁本、荊芥、僵蠶、川芎等之辛瀉肺氣而散火;佐以黃芪、甘草、菊花、苦丁茶之甘平瀉火而益氣。病因熱郁化火,藥用辛散,是用“火郁發之”之義。泡取汁服,是取其氣之輕清,不欲其味之重濁,以利藥力上行,直達病所,因而獲效更捷。

【主治】鼻淵(鼻竇炎)。

【療效】屢用效佳。筆者多年使用;頗得心應手。曾治療50例,以本方為主,證重時配以外治,服藥1~2劑,均獲痊愈。

7.3 通鼻湯

【來源】王友至,《四川中醫》(11)1990年

【組成】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克,白芷15克,辛夷12克,魚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黃芪各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祛風除濕,托里通竅。

【方解】慢性鼻竇炎(鼻淵),多因濕熱較甚熏蒸清竅而成。但濕熱久羈,必致氣陰亦傷。故方用升麻、白芷、辛夷宣散升清,通竅散風;蒲公英、魚腥草、薏苡仁以祛鼻竅之濕熱;穿山甲、王不留行入厥陰、陽明兩經,氣辛而竄,由升麻、白芷引經而達病所,能通鼻竅,排出黃膿涕;用黃芪、花粉補氣陰;且天花粉又能退腫散結;鹿角霜為血肉有情之品,溫補督脈,強精益血;配黃芪、花粉調和陰陽,更能增強補氣陰之功,亦能溫通鼻竅。諸藥協同,共奏祛風除濕、敗毒排涕、托里通竅之功。本方用于小兒慢性鼻竇炎,癥見濕熱壅肺,兼氣陰兩傷者,確有較好療效。

【主治】慢性鼻竇炎(鼻淵)。

【加減】若鼻流黃膿涕多者,加木通8克;鼻干者,重用花粉,再加知母9克;黃膿涕挾血者,加薄荷葉、白茅根各18克,赤芍12克;鼻塞重者,加路路通12克;前額脹痛者,重用白芷,再加粉葛根15克。

【療效】治療小兒慢性鼻竇炎40例,病程8個月至3年多。服藥12~25天后,結果,痊愈2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

7.4 蒲黃敗醬湯

【來源】陳超,《四川中醫》(3)1988年

【組成】蒲公英13克,生黃芪、夏枯草各8克,敗醬草、辛夷花、蒼耳子、沒藥、丹皮各10克,魚腥草20克,皂角刺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膿。

【方解】慢性鼻竇炎,在諸鼻竇炎中發病率最高,病程纏綿,治療難奏良效。多因外感風火熱毒內襲,阻于鼻竅,氣血不暢所致。故方用魚腥草、蒲公英、夏枯草、敗醬草、生甘草清肺解毒;辛夷,蒼耳泄熱;沒藥、丹皮、皂角刺活血行瘀;加黃芪托里排膿。諸藥相伍,切中病機,故收效頗著。

【主治】小兒慢性鼻竇炎(鼻淵)。

【療效】治療236例,均獲得滿意療效。服藥8~20劑即可痊愈。

7.5 清熱消腫湯

【來源】譚慧珍,《中醫雜志》(6)1986年

【組成】蒲公英30克,野菊花12克,黃芩、魚腥草、敗醬草、辛夷花、白芷各15克,板藍根、蒼耳子、蔓荊子、赤芍、桔梗各10克,川芎、藁本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飯后1小時服。

【功用】疏風清熱,活血消腫。

【方解】方中重用蒲公英、野菊花、魚腥草、敗醬草、黃芩、板藍根清熱解毒、抗菌消炎;兼佐以辛夷、蒼耳子、白芷、桔梗、藁本、蔓荊子以祛風、排膿、止痛;因久病入血絡,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加赤芍、川芎以活血消腫。諸藥協同,共奏祛風清熱、活血消腫之功。用之臨床,療效確切,且服后一般無不良反應。

【主治】慢性鼻竇炎(鼻淵)。

【加減】便秘,加酒大黃3~6克(后下)。

【療效】治療100例,結果顯效(鼻腔通氣良好,膿涕消失,中鼻道及嗅裂無膿性分泌物)71例;有效(鼻塞好轉,膿涕消失,少有黏性分泌物)23例,無效(服藥5劑以上無改善)6例。總有效率為94.%。

7.6 通竅湯

【來源】陳仁華,《集驗百病良方》

【組成】金銀花、蒼耳子各15克,大薊10克,辛夷、菊花、黃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8~10劑為1療程。一般需1~2療程,最多3療程。

【功用】芳香通竅,祛風清熱。

【方解】鼻淵多由外感風熱之邪,或風寒侵襲,郁久化熱,犯及鼻竅,內傳于肺,邪熱循經上蒸,灼傷鼻竇所致。方中以蒼耳子、辛夷、白芷辛散風邪,芳香通竅;黃芩、菊花、金銀花清熱解毒,使風熱之邪得以從表而解;久病入絡,脈絡瘀阻,故用大薊散瘀消腫。諸藥相伍,共奏芳香通竅、祛風清熱之功,使邪毒清、鼻竅利,鼻淵可愈。

【主治】鼻淵。

【療效】治療100例,結果痊愈52例,有效4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

7.7 群芳煎

【來源】王建孚,《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金銀花、夏枯花各20克,野菊花、苦參各15克,辛夷花、黃芩、蒼耳子、白蒺藜各12克,玉簪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輕清上透、芳香宣竅。

【方解】方中金銀花甘寒能解毒療瘡;夏枯花味苦可消瘰散結;辛夷花味甘可治鼻塞流涕、不聞香臭;野菊花之辛苦能消癰腫疔毒;玉簪花之甘辛寒可消癰腫,一般用根,而此方用花。并加黃芩苦寒,瀉火清肺,苦參味苦,清熱消癰;蒼耳子味苦驅風除痹;白蒺藜味苦能平肝消風,再加十二月時令之花為引,得到生發之氣,芳香化濁,花性輕清,升浮之力最強,故能直達肺之清竅。《諸病源候論》描述更詳:“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鼻,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若風冷傷于臟腑,而邪氣乘于太陰之經,其氣蘊積于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鼻淵也。”諸藥配伍,共奏輕清上透、芳香通竅之功,故用之收效頗捷。

【主治】鼻淵。

【加減】另加藥引:每月一花,農歷正月用迎春花9克,二月加白玉蘭花9克,三月加白桃花9克,四月加白芍藥花9克,五月加石榴花9克,六月加白鳳仙花9克,七月加白荷花9克,八月加銀桂花9克,九月加白菊花9克,十月加白雞冠花9克,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克,十二月加素心臘梅花9克(或綠萼梅花亦可)。花皆用白色者,因白色入肺,肺氣通于鼻也,經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云:“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故鼻淵腦漏,皆為鼻塞流涕不聞香臭之證。

【療效】多年臨床應用,治驗頗多,僅守本方,按月加一花,均獲痊愈或顯效。

7.8 鼻腦方

【來源】向芳世,《新中藥》(8)1990年

【組成】法半夏、云茯苓、蒼術、石菖蒲、炙黃芪、當歸、郁金、丹參、陳皮、板藍根、黃芩、葛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溫服,每日1劑,5劑為1療程,可連服1~5療程,療程間隔3日。同時配用開水泡中藥方(辛夷、蒼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飲,可服3~5劑鞏固療效。

【功用】燥濕化痰、益氣健脾、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脾虛痰濕,且與熱毒內蘊、氣滯血瘀有關。故方用法半夏、陳皮、云茯苓、蒼術、石菖蒲燥濕化痰;炙黃芪、升麻、砂仁益氣健脾升清;黃芩、葛根、板藍根清熱解毒;當歸、郁金、丹參活血化瘀。本方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標本同治,使之達到脾健化痰、清陽得升、熱毒自去、氣血調和,而鼻通痛止。因方切病機,故收效頗捷。

【主治】控腦砂(鼻淵兼腦痛),證見鼻流臭穢濁涕,不聞香臭,頭昏悶重脹痛、嗜睡乏力,惡心欲嘔等癥。本病包括現代醫學之慢性鼻炎、副鼻竇炎、額竇炎以上頜竇炎等病。

【加減】如見全頭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額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兩側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頭頂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頭重甚、加厚樸、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參12克,干姜6克;鼻塞流膿濁甚者,加辛夷花、蒼耳子各10克;惡心欲嘔者,加吳茱萸6克,竹茹10克。

【療效】治療32例,結果近期治愈25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6%。本病多為纏綿難愈之病,筆者驗之臨床,亦收良效。

7.9 鼻淵散

【來源】程爵棠,《四川中醫》(2)1984年

【組成】芙蓉葉、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細辛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臨證用藥前,先用藥棉棒將鼻腔涕液拭干凈后,再取本散適量(約0.15克)用吹藥器吹入患側鼻腔內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功用】疏風泄熱,宣肺通竅。

【方解】《辨證錄》云:“蓋少陽生發之氣,全賴腎水為之滋養,腎水虛則膽火無制而上逆于腦,膽熱蒸蒸,氣化濁涕,走空竅而外于鼻、臭不堪聞。”《外科證治全書》云:“鼻流濁涕,經年累月不止,當明寒熱,涕臭屬熱,……涕流不臭覺腥者,屬虛寒。”蓋肺開竅于鼻,又鼻為肺之門戶,本病多因外感風寒,肺失宣發,風寒內郁,壅滯鼻竅,或因膽經之熱移腦,壅滯鼻竅所致。病在鼻竅,內連肺與膽也。治宜疏風泄熱,宣肺通竅。方用香白芷、辛夷花、細辛疏風散寒,宣肺通竅以復肺氣宣發之用;入芙蓉葉、冰片清熱消炎,通竅止痛以清泄伏熱,通竅清腦。諸藥配伍為用,一清一溫,清溫并用,共奏疏風泄熱、宣肺通竅之功。又因外用,俾藥力直達病所,故奏效頗捷。

【主治】鼻淵(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及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癥見單鼻或雙鼻鼻塞,時流膿濁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頭脹痛或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療效】筆者用本方治療鼻淵300例,其中:急性鼻淵165例中,痊愈147例,顯效14例,有效4例;慢性鼻淵135例中,痊愈108例,顯效21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9.34%。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傳秘方。據筆者臨床觀察,凡鼻淵,無論病之久暫,急性或慢性,證之寒熱虛實,用之多獲良效。三十多年來,用本方治驗甚多,總有效率達99%以上,其中痊愈率為85%。本病,尤其慢性(鼻淵),必須堅持用藥,切忌間斷,方獲良效。若兼感冒,必須先治感冒,或輔以湯劑,內外兼治,方為上策。且本方適用證廣,療程短、奏效快、療效高、藥簡價廉,無任何毒副作用。

注意事項:忌用指甲挖鼻孔,以免損傷鼻腔黏膜,或帶菌進入鼻腔。擤鼻涕時,不可同時按壓鼻腔兩側,用力也不宜太重,忌煙、酒及辛熱辛辣、肥甘之品。

7.10 通治鼻淵方

【來源】周執中,《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辛夷5克,葛根、升麻各3克,黃芩、生石膏各10克,知母、苦丁茶各6克,山梔10克,羚羊角1.2克(研沖)。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辛涼清熱,開上宣郁。

【主治】鼻淵。此因膽熱移于腦所致者。

【療效】臨床屢用,頗能應手取效,效佳。

【附記】若屬鼻淵輕證,可用周氏家傳蘇葉湯:蘇葉、杏仁、桔梗、枳殼、旋覆花、川防風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劑。頗有效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治鼻竇炎秘方(方10首)
慢性鼻竇炎醫案解析及偏方
【名醫高效方:鼻炎鼻竇炎12首】
鼻竇炎方集錦
治鼻竇炎奇方妙藥【學為所用】
慢性鼻竇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饶平县| 大安市| 海盐县| 长丰县| 中江县| 商河县| 义乌市| 锡林郭勒盟| 晋城| 乌拉特中旗| 大余县| 乌兰县| 永平县| 寿宁县| 邢台县| 洛阳市| 礼泉县| 崇明县| 蓬溪县| 夏河县| 金山区| 婺源县| 琼结县| 阿拉善右旗| 合水县| 宁海县| 灵川县| 化隆| 嘉善县| 永康市| 泰安市| 合山市| 华亭县| 阿城市| 博罗县| 乌海市| 鲜城| 灯塔市| 突泉县| 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