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童學(xué)書程(明·豐坊) (六則)

童學(xué)書程(明·豐坊) 

 論用筆

學(xué)書必先審于執(zhí)筆,雙鉤懸腕,讓左側(cè)右,虛掌實指,意先筆后,此口訣也。用筆必以正鋒為主,又不必太拘,隱鋒以藏氣脈,露鋒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論次第

學(xué)書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自八歲入小學(xué),便學(xué)大字,以顏為法;十余歲乃習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xué)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凡行書必先小而后大,欲其專法二王,不可遽放也。學(xué)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xué)八分者,先學(xué)篆,篆既熟,方學(xué)八分,乃有古意。

論名言

古人論書者,孫過庭、姜堯章最得其要,今錄其尤精者于左:

孫過庭《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wù)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常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鉤繩于曲直。”

姜堯章《書譜》:“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一字之體,率多有變,有起有應(yīng),如此起者,當如此應(yīng),各有義理。王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數(shù)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不逾矩矣。”

論法帖

學(xué)書,必多學(xué)古人法帖,一點一畫皆記其來歷,然后下筆無俗字。看帖貴博,尤不可不知。所擇如《淳化閣帖》本,乃法帖之祖,其間剩有偽跡混雜,足誤來學(xué),況其他乎!《淳化》之后,如《星鳳樓》、《二王府》、《寶晉齋》、《雪溪堂》、《絳州》、《潭州》等刻皆好,亦必得宋拓為佳。他若《武陵》、《汝州》、《東書堂》、《寶賢堂》等,俗惡可惡,當一切痛絕,不可濫及。

論墨跡

學(xué)古人書,若徒見刻本,終無所得,蓋下筆輕重,用墨淺深,勒者皆不能形容于石,徒存梗概而已,故必見古人真跡為妙。晉唐人書邈不可得,宋人變魏、晉之體,不可為法。唯元人差近之,雖所造有淺深,要之異于宋人矣。學(xué)王書者,唯趙子昂甚得其法,但太守規(guī)矩,且姿媚有余,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評。學(xué)者能舍短取長,由是以造晉人之高古,未為不可。

論臨摹

臨者對臨,摹者影寫。臨書能得其神,摹書得其點畫位置。然初學(xué)者必先摹而后臨,臨而不摹,如舍規(guī)矩以為方圓;摹而不臨,有食糠秕而棄精鑿,均之非善學(xué)也。

學(xué)書次第之圖

大楷:八歲至十歲,《中興頌》、《東方朔碑》、《萬安橋記》。

中楷:十一歲至十三歲,《九成宮銘》、《虞恭公碑》、《姚恭公墓志》、《遺教經(jīng)》。

小楷:十四歲至十六歲,《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樂魏表》、《曹娥表》。

行書:十七、十八歲,《蘭亭序》、《開皇帖》;十九、二十歲,《圣教序》、《陰符經(jīng)》、獻之帖。

草書:二十一歲,《急就章》、二十二歲至二十四歲,右軍帖;二十五歲,旭、素帖。

篆書:十三歲,《瑯琊帖》;十四、十五歲,《繹山碑》;十六、十七歲,《泰山碑》、張有書、周伯琦書、蔣冕書。

古篆:十八歲至二十歲,《石鼓文》;二十一歲至二十三歲,鐘鼎《千文》。

八分:二十四歲,《泰山碑銘》、《景君碑》;二十五歲,《鴻都石經(jīng)》、《費鳳碑陰》。

此圖所限年數(shù),止為中人設(shè)耳,若天資高者,十年之功可了眾體。蓋書本童子之學(xué),有非儒者明體適用之務(wù),故先賢有喪志之戒,是又當知輕重。

楷書 先大后小

顏魯公書:《大唐中興頌》、《東方朔碑》。此二碑當用薄紙鉤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習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萬字,則他日作題匾大字有法。

宋蔡君謨書:《萬安橋記》。閩中有石刻,亦可參看。又元溥光、我朝詹孟舉大字墨跡有可觀,刻者不佳。

歐陽詢書:《九成宮銘》、《虞恭公碑》。此二碑鉤填如前法,日影百字,三年之功,可得十萬字,熟此則八法具備,思過半矣。進而魏、晉,如堂構(gòu)已成,丹雘何有?詹孟舉中楷學(xué)歐者亦得其法,宜取墨跡觀之。

歐陽詢書:《姚恭公墓志》。元宣昭學(xué)此碑,甚得其法。

比丘道常書:《佛遺教經(jīng)》。唐人書結(jié)字結(jié)八方,少古意,故習《遺教》為漸近于古矣。

王羲之臨鐘繇《宣示表》。《宣示表》合鐘、王之妙,得今古之宜,乃至極無上,通玄神化,天下法帖第一。學(xué)者當服膺終身而弗失也。亦須鉤填,或日影十紙,或日影十五紙。

鐘繇書:《戎路表》、《力命表》。

皆與《宣示》同習。宋克學(xué)鐘書,傷于姿媚而乏古雅,亦時有俗筆,細小者可觀。吾鄞徐蘭楷書頗得鐘法,惜其以分得名,而掩其楷。分書不見古碑,唯出杜撰,備極諸丑,時乃好之。

王右軍書:《樂毅論》、《曹娥碑》。二帖皆有鐘法,與《力命表》相出入。

王右軍書:《東方朔畫像贊》、《黃庭經(jīng)》;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見《星鳳樓帖》)。此三帖漸趨姿媚,唐人之所宗也。

褚遂良書:《度人經(jīng)》、《陰符經(jīng)》。此楷書之尤小者,法度具足,而無局促之態(tài),故附于此。然學(xué)者能熟鐘體,此等小能,皆下風矣。

所以先楷書,欲其定用筆之法;所以先大者,欲其足于氣而不局促;所以先顏者,以其端方雄偉,骨肉勻稱,施于題匾大字為宜。中楷而后,則當痛掃顏、柳之習,故以歐《九成宮》繼之。緣《九成宮》亦方正,然骨已勝肉,脫去俗氣。由《九成宮》而斂為《虞恭公》,則于晉人筆法近矣。凡書碑碣及懸軸文字,皆當以歐為法,由《虞恭公》斂為《姚辨》,由《姚辨》斂為《遺教經(jīng)》,則可進于鐘矣。書中有鐘繇,猶儒有孔子,學(xué)書以歐為門戶,以鐘為歸宿,而王右軍、顏魯公則其羽翼筌蹄也。欲觀墨跡,則趙子昂父子,鮮于樞、偈傒斯、黃搢、周伯琦、宣昭、胡長孺、危素、宋克之類皆知筆意。大抵姿媚有余,而古雅不足,學(xué)者識破此病,藉此進于古人,斯善學(xué)也。唯近世沈度、姜立綱等,俗濁之甚,在所痛絕。                      

行書 先小后大

王右軍書:《蘭亭序》,取“定武本”鉤填影習,如《宣示》之功。右軍《開皇帖》、《蠟本帖》、《霜寒帖》、《官奴帖》、《快雪時晴帖》、《來禽帖》、《安西帖》、《毒熱帖》、《自慰帖》、《鯉魚帖》、《伯熊帖》、《從弟帖》、《此月帖》、《鐵軻帖》、《小祥帖》、《敬問帖》、懷仁集《三藏圣教序》、大雅集《興福寺碑》、集書《陰符經(jīng)》。右軍唯楷書差讓于鐘,其行書、草書迥絕于千古,如孟子謂金聲玉振而集大成,道書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圣矣神矣。所以盡掩前人,作則來世。

王大令:《辭中令書》、《海鹽帖》、《吳興帖》、《天寶帖》、《鵝還帖》、《授衣帖》、《礜石帖》、《相過帖》、《比驎帖》、《諸女帖》、《外甥帖》、《歲寒帖》、《衛(wèi)軍帖》、《寬喻帖》、《節(jié)過帖》、《夏節(jié)帖》、《夏日帖》、《余杭帖》、《子高帖》、《奉別帖》、《得雄帖》、《奉對帖》、《日寒帖》、《富春帖》、《小婢帖》。大令行書本于父,而天真煥發(fā),逸氣橫生,故能濟美當時,齊名百世。

王操之:《先墓帖》、《識好帖》、《中書帖》。

王徽之:《新月帖》。

王渙之:《二嫂帖》。

王凝之:《授衣帖》。

鐘繇:《雪寒帖》、《吳人帖》、《常羸帖》。

張翌:《亡舅帖》。

謝安:《中郎帖》、《善護帖》。

謝奕:《秋日帖》。

庾翼:《榻事帖》。

李邕:《縉云帖》、《當涂帖》、《潭永帖》。

學(xué)行書以二王為祖宗,而魏、晉為羽翼。王氏四子傳其家法,元常而下五人,皆淳古有篆籀筆意。

右軍:《罔極帖》。

大令:《中秋帖》、《東問帖》。

王慈:《尊體帖》、《柏酒帖》、《陳賜帖》。

王志:《一日帖》。

顏魯公:《過埭帖》、《盧八帖》、《裴將軍詩》。

柳公權(quán):《辱問帖》。

行書大者,唐以前極少,右數(shù)家皆有規(guī)矩可法。米元章過于豪放,古意漸泯。王黃華、張圣之遂為惡札之祖,元趙子昂、鮮于樞、巎子山等,乃有可觀。

李北海:《岳麓寺碑》、《云麾將軍李思訓(xùn)碑》、《莎羅樹碑》、《云麾將軍李秀碑》、《法華寺碑》。

唐如大宗虞、歐、褚、薛,行書皆好,但各得一偏,未足為來學(xué)一法。唯泰和法本二王,而加以遒勁豪邁,稱為書中仙子。元唯陳子翚得其法。

趙子昂:《赤壁賦》。

元自子昂仲穆,鮮、巎之外若鄧文原、陳繹曾、陳子翚、盛熙明等,皆得晉人筆意。《赤壁賦》徽州績溪有木刻,頗精,故附著于此。然學(xué)者更須觀其墨跡,乃知用筆之意。蓋唐、宋以來,得二王之法者,趙公一人而已。

章草 先小后大

皇休明書:《急就章》極淳古,非諸家所能及。

右軍:《豹奴帖》、《未眷帖》。

大令書:《諸葛亮傳》。

二王乃章草之變,而縱逸可喜。元吳志淳,本朝宋克、宋璲皆能之,而璲用筆剛勁高古,在二人之上。

草書 先小后大

右軍:《十七帖》、《逸民帖》、《服食帖》、《諸葛顯帖》、《七兒帖》、《謙周帖》、《復(fù)領(lǐng)帖》、《峨眉帖》、《虞安吉帖》、《阮生帖》、《大熱帖》、《母子帖》、《昨近帖》、《學(xué)書帖》、《得書帖》、《安然帖》、《道意帖》、《鶻等帖》、《知同帖》、《遷轉(zhuǎn)帖》、《宅圖帖》、《東旋帖》、《縣戶帖》、《都下帖》、《彥仁帖》、《裹鲊帖》、《月過半帖》、《行禳帖》、《解甲帖》、《大黃帖》、《類書帖》、《轉(zhuǎn)熱帖》、《所論帖》、《大醉帖》、《安石帖》、《別紙?zhí)贰ⅰ栋资硖贰ⅰ侗避娞贰ⅰ侗宄翘贰ⅰ秲?nèi)鎮(zhèn)帖》、《廣陵帖》、《羊參軍帖》、《摧寇帖》、《講堂帖》、《寒切帖》、《秋月帖》、《謝生帖》、《謝光祿帖》、《狙暑帖》、《月半帖》、《雪候帖》、《清和帖》、《狼毒帖》、《執(zhí)手帖》、《飛白帖》、《舍子帖》、《中郎女帖》、《采菊帖》、《黃甘帖》、《耳痛帖》、《袁生帖》、《初月帖》。

草書必宗右軍,如儒生之必宗孔子。以上諸帖亦須臨摹數(shù)過,熟記結(jié)構(gòu)使轉(zhuǎn)之法,斯有功。唐唯孫過庭,元唯趙子昂得其法。趙好臨《十七帖》,世多傳其真跡,得而觀之,乃學(xué)王之楷梯也。

懷素:《圣母帖》、《自序》、《千文》、《顛書帖》。

懷素去二王不遠,書大軸者當以為法。

唐人:《相對帖》、《安道帖》。

張旭:《長風帖》、《二吳帖》、《鎮(zhèn)軍帖》、《賀八帖》。

彥修:《搗衣帖》。

書橫卷小幅,宜守規(guī)矩,必法二王。書懸軸大幅,則尚雄逸,旭、素、彥修雄逸之尤者也。元唯巎子山,本朝唯宋仲衍最得其法,以其從二王規(guī)矩中來,而化以旭、素之錯綜,故能度越諸子。近時張東海之學(xué),纏繞無骨,備死蛇結(jié)蚓之態(tài);李西涯之行,怒張無體,創(chuàng)縮頭長腳之形,時俗趨之,更成畫虎,此古法所以益遠也。

篆書 先大后小今先后古

李陽冰書:《瑯琊山新鑿泉題》。

少溫篆本不古,唯此碑秀逸有神,可以啟發(fā)初學(xué)。

周穆王書:“吉日癸巳”。

李斯書:《繹山碑》、《泰山碑》。

篆之有三碑,如至圓不能過規(guī),至方不能逾矩,亦當用鉤填影習之功,乃有得力處。宋張有書《伯夷頌》,元周伯琦臨張有書《嚴先生祠堂記》,周伯琦書《虞人箴》,甚得其法,予皆摹而梓之矣。數(shù)子之外,可法者少,而趙古則、程南云尤俗惡。近時乃有李西涯、喬白巖諸公出,一掃敝習,追蹤古人,其篆法之中興歟!

此小篆之可法者。元蔣冕所書《千文》,字更小而法備,最可愛玩。

史籀書:《石鼓文》。

此大篆也。周公制禮作樂,命史籀變倉頡古文為大篆。而成王搜于歧陽,群臣作詩頌德,因書之石鼓,其字體本之古文,而結(jié)筆下圓,已類今篆,故學(xué)今篆之后,即當學(xué)此。周伯琦蓋知之。

曹喜書:《大風歌》、漢宋賢墓前石獸字。

學(xué)古篆先從此始,便用筆铦利有力,乃可進于三代。學(xué)此之后,可學(xué)薛尚功集鐘鼎《千文》。

薛尚功書:《周仲丁壺》、《晉姜鼎》、《張仲簠》、《杞公匜》、《孟姜匜》、《伯姬鼎》、《父乙甗》、《寅簋》、《齊侯鐘》。

薛子《款識》博矣,而獨著此九種者,以其筆法簡易高古,可為法故也。學(xué)篆所以先今后古者,欲其先易后難。且先明《說文》之篆,而進之古則不差耳。《說文》之書,如徐鍇《解字》,周氏《正訛》,趙氏《本義》皆可觀,第互有得失。楊恒《六書統(tǒng)》載古篆極博,亦有一二謬處。予嘗著《書海溯原》以折衷之。

八分書 先大后小

唐明皇:《泰山碑銘》。

明皇書本不古,以其可發(fā)初學(xué),姑錄之。宋虞似良有所書韓愈《頌李愿歸盤谷序》在吾鄞袁柳莊家。

漢詔賜功臣家字、《蜀都太守何君閣道碑》、《司隸校尉魯峻碑》、《北海相景君碑》、《蕩陰令張遷碑》、《酸棗令劉熊碑》、《堂邑令費鳳碑陰》、《溧陽長校官碑》、《執(zhí)金吾丞武榮碑》、《武氏石室畫像》、《淆阮君神祠碑陰》、《鴻都石經(jīng)》、《耿氏燈銘》、《注水匜銘》。

篆、分之必由大到小,與學(xué)楷書同意。分之小者,《匜銘》極精,其銘?yīng)q有篆法,蓋篆之初變?yōu)榉忠病K灾^之“分”者,蔡琰曰:“存篆八分,入隸二分。”隸即今之楷書也。自歐陽修誤以八分為隸,后人皆踵其訛。杜甫云:“大小二篆生八分。”孫過庭云:“鐘繇隸奇。”則唐以前因無以分為隸者。由此觀之,分、隸之辨明矣。分書以方勁古拙為尚。元人能此者,虞伯生、熊明來、李申伯、吳主一皆得古法,而龔圣予全用篆筆,有《水匜》之遺意,最為可重。本朝無能分書者,沈度、程南云、金湜輩皆肥濁;而徐蘭之杜撰,予固已論之矣。唯近時文仲子始以漢碑為準。

《童學(xué)書程》/明·豐坊--明代書論系列

卷上

  書契之來,原于畫卦,形勢生于篆籀。字則自少而入多,法則自難而趨簡。淳薄漸更,世代非一,溯觀作者,可得而言。至于心手相師,無間,窮生成之用,極神化之模,無古無今,蒼頡所不能易,佐吏所不能廢。自昔名書,未經(jīng)向人拈出,茍非窺測有限,實由緘秘自私。雖造化之巧,未易盡泄其藏,意千古以還,必有獨行不謬者。予學(xué)書垂三十年,目窮手詣,頗詳其指,聊述一二,以示來葉,且冀同志者覽焉,因共質(zhì)辨爾。
  今人初學(xué)臨池,皆稱右軍。至問右軍佳處,不過曰龍?zhí)⑴P、登峰造極已耳,不知掩前絕后,正當何在。能于右軍妙境識其肯綮,便許于書
家具只眼。
  大凡天地間至微至妙,莫如化工,故曰神,曰化,皆由合下自然,不煩湊泊,物物有之,書固宜然。今觀執(zhí)筆者手,運手者心,賦形者筆,虛拳實指,讓左側(cè)右,意在筆先,字居心后,此心手相資之說。特作字之法,非字之本旨。字有自然之形,筆有自然之勢,順筆之勢則字形成,盡筆之勢則字法妙,不假安排,目前皆具此化工也。鍾、張以來,惟右軍以超悟得之,故行、草、楷則種種入神,世人但見其可喜可愕耳。
  今之真書,古所謂隸;今所謂隸,古所謂八分。分則小篆之捷,隸又八分之捷。古篆變而為秦篆,秦篆變而為八分及隸,隸變而為急就,以便簡牘,即行書之險捷者也。行流而入于草,顛、素又草之狂縱者也。
堯章謂作行草亦須略考篆隸,此不足知書。夫行草不能離真以為體,真不能舍篆隸以成勢,習尚不同,精理無二。譬之樹木,篆,其根也;八分與真,其干也;行草,其花葉也。譬之江河,篆,其源也;八分與真,其濫觴也;行草,其委輸也。根之不存,華葉安附?源之不浚,委輸何從?故學(xué)書而不窮篆隸,則必不知用之方;用筆而不師古人,則必不臻神理之致。古人論書專言用筆,既知執(zhí)筆,而又能用之,功過半矣。孫虔禮云:真書以點畫為形質(zhì),使轉(zhuǎn)為情性;草書以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點畫為情性。點畫使轉(zhuǎn),皆筆也;成此點畫使轉(zhuǎn),皆用筆也。小而偏傍,大而全體,有順利以導(dǎo),而天機流蕩,生意蔚然;有反衄以成,而氣力委婉,精神橫溢。順之不類蛇蚓,逆之不作生柴。方書而形神俱融,成字而飛動自在。此造化之工、鬼神之秘也。且以篆、隸言之,古人制筆以半竹為之,謂之不聿,故其為字,象人持半之形,以漆代墨,筆雖剛峭,墨則濡遲,作字之時,隨其向方,上下左右,鉤環(huán)轉(zhuǎn)換,向背離合,各有自然之勢,雖巧匠任心,不能加損其間。此書之本體也。故作意在左,則下筆向右,作意在右,則下筆向左;結(jié)束在下,則上必蹁躚,上體既盡,則下必流易;見左畔奔馳,則知右有馀力,觀上多著意,則知下自寬閑。以至隸有蠶頭,由下筆反挫,順筆平行,燕尾自出,蓋恐筆墨不行,故就承上起下之中,因勢立法,成書中間毫無己意。嘗見往時以八分名者,作徑尺書,皆手腕著,于一畫將盡,各停手掣筆向外而作燕尾,此何異不栽培于春夏而責成于秋冬也;抑勞矣。故篆、隸有起伏,即真、草有牽掣;篆、隸有首尾,即真、草有波磔。向背轉(zhuǎn)換,尤不待假借而始知。今人作篆、隸,用筆稍偏,不能成畫,何獨于行草而疑之!故真書如黃庭經(jīng)、蘭亭集敘,皆勢從筆順。象逐心生,見其落筆,即知全體,甫思承前,即寓起后;曄如春華而泯藻繢之跡,燦若神明而無變幻之奇。草書如十七帖、王略及官書諸佳者,游龍驚鵠,矯矯不群,流水行云,翩翩自逝。離之則一處一法不為競巧,合之則醉心醒目若出一時,可謂極用筆之妙矣。究其所自,皆緣陶鑄篆隸,獨觀玄詣,頂門一針,意象俱泯。照映千古,集厥大成,不亦宜乎!世人不得其門,動生退恧,猶為自知。茍昧藏鋒之訣,乏生動之姿,妄意模擬,遂成軟熟。唐文皇以無骨為諱,稍存風力。圣教一序,經(jīng)懷仁之手,便同歐率更濫觴之漸。文皇搜覽極富,自謂深知篤好,猶不能入其堂室,況其他乎!
  古人書,自篆、隸而下,必須懸腕,雖作小楷,無不皆然。所以不著之言論者,以無所復(fù)事,不虞后世之不察一至此也。蓋腕懸則掌自虛,掌虛則筆自直,而眾指俱得力為用,指各得力,則前后左右輕重疾徐罔不
如意,此不易之談,中庸之道。然指欲可用而不欲用,能動而卒不動,方寸以下,運之在腕而不覺腕之勞,徑尺以上,運之在肘而不藉肘之力,此玄解斫輪之喻,徹上徹下、一以貫之矣。學(xué)者誠尋繹斯旨,博涉泛觀,冢筆池墨,所謂鬼神通之,何患不臻其妙!俗書乃謂執(zhí)筆欲緊,腕著紙則有力,自相授受,目為前代典刑。習之既久,腕骨掌心皆生重趼,雖使九華與居,何益成敗之數(shù)矣。
  晉、魏名書手跡,既難復(fù)睹,至如流傳刻本,輾轉(zhuǎn)相沿,人璧戶珠,莫可窮詰。下者無論已,即閣本所摹,米南宮尚多指為贗作,矧真書點畫細小,臨拓為難,訛舛相襲,尤易誤人。所貴得之心目之間,求之象數(shù)之外,以古人視古人,不以今人律古人,庶幾不謬所從適矣。且如元常真書,如宣示、戎路、雪寒諸帖,詳其用筆,綢繆委至,情意款密,蓋由結(jié)體尚似八分,故沉著處獨冠諸家。右軍得之,加以瀟散,遂如光弼將子儀軍。世或謂鍾體扁而右軍體長,不知長短間正非所論也。伯英、休明,右軍所師,今其書不可概見,意右軍簡淡處,從二公來為多。不然,木葉樹皮,詎可易盡也。大抵習以時變,質(zhì)由文改,漢、魏之書,樸茂猶在,右軍承之,可謂郁郁乎盛矣。然質(zhì)文之變,自是形格小異,用筆之精,迨今莫之易也,況晉唐而上乎。故知以古為師,雖或不迨,去時人則遠矣。
  真書點畫,筆筆皆須著意,所貴修短合度,意態(tài)完足。蓋字形本有長短廣狹,小大繁簡,不可概齊,但能各就本體,盡其形勢,雖復(fù)字字異形,行行殊致,乃能極其自然,令人有意表之想。然又須仿象規(guī)矩,平均點畫,使有墻壁,然后求工,庶成正果。今人未知執(zhí)筆,妄逐時好,目不睹古人之跡,心不悟點畫之方,謬加己意,自謂新奇。遂令散漫無端,顛末不屬,雖異書佐,亦奚取焉。大抵真書不熟,手下猶能逮心,貴在模擬精之而已。行草則生意由筆底,變化在目前,使非工力至到,鮮有不臨楮窒礙者矣。余嘗以射喻書,最為端的。蓋古法者,正鵠也;筆者,弓矢也。視之者目,運之者心,發(fā)之者手也。即使天下之拙射,持弓執(zhí)矢,向的而立,的在目前,心未嘗不期舍矢如破也。乃百發(fā)而不一中,則非弓矢之過也,發(fā)之無法與得其法而習之未熟也。故善學(xué)書者,其初不必多費楮墨,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為不遠矣。禪學(xué)貴悟,詩學(xué)亦貴悟,唯書亦然。詩有別才,書學(xué)亦有才。即如豐考功、祝京兆二公,俱以書稱,豐見帖為最富,工夫為最深,祝之模擬似所不逮,而書跡輒過豐者,祝才勝也。今人有竭精此藝,頗知法古而卒無成名,蓋才實限之。乃歸咎手拙,誤矣。
  右軍書于發(fā)筆處最深留意,故有上體過多而重,左偏含蓄而遲。蓋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下筆既審,因而成之,所謂文從理順,操縱自如,造化在筆端矣。故不雕琢而新,不揮霍而勁,不矯激而遒;手舞足蹈不害為傾欹,冠裳佩玉不病其拘檢,奇形異狀不失于縱誕,沖玄平淡不流為枯槁;若化工之于萬類,濃纖質(zhì)冶各極其趣,而特因物賦之而已。故人見其字體,一成若不可易,不知右軍能極盡其自有者耳。想其平生不出以示人,有子如子敬尚欲俟其自悟。故子敬書豪爽迭宕,特以求勝于父,正不知坐此乃為失之也。豈家雞是厭,固不如好野鶩者耶?真大醉之言,可謂痛著一鞭矣。而子敬竟不悟,才固有獨至者也,況后世乎!
  字本無分骨肉,自筆陣圖傳,后世乃屑屑為言。不知骨生于筆,肉成于墨,筆墨不可相離,骨肉何所分別。人多不悟作書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濃重臃腫以見肉,二者不可得兼,并其一體而失之。不知古人之書,輕重得宜,肥瘦合度,則意態(tài)流暢,精神飛動,眾妙具焉,何骨何肉之分也!唐文皇譏子敬之無骨,不言多肉,意亦可見。故評書者但當以枯潤勁弱為別可矣。
  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此書家精一之傳也。作篆隸,于此法更不容毫發(fā)假借。唯大篆下筆須尖,及收筆又須鋒出,則知一得筆行,便收歸畫中,以為掣筆之地,蓋起伏轉(zhuǎn)換,自然之勢如此。今觀二王落筆處,多有側(cè)鋒向外者,昧者但謂側(cè)以取妍,不知落筆稍偏,正所以濟正鋒之不及,未幾而卒歸于正。間有一畫全偏者,隨以正鋒承之,所謂出奇應(yīng)變,偶一為之耳。若謂側(cè)筆專以取妍,則是藏鋒書絕無姿態(tài)矣,可乎?
  書之大小,本無二法,自仲將登凌云,堊帚成飛白,始稱大者愈難,世因目為署書,似是自成一家。其實大字收還即成小字,小字展放即成大字,但須氣足以蓋之。眼底有成字,即一筆書就,乃免鉤勒近俗耳。
 
  唐諸書家,當以虞永興稱首,歐、褚、薛正相次。永興廟堂真書,圓秀渾成,深得右軍三昧。率更用筆極為不茍,警策奇峭,其所獨得,唯于起止轉(zhuǎn)折處頗露圭角,晉人之法于是小變矣。褚河南雅尚姿媚,其用筆又異率更,蓋是手指轉(zhuǎn)動筆鋒,雕琢而成,嬋娟羅綺,溢紙動心,而古法之亡過半矣。觀米氏父子沿襲馀波,不待末流始為申、韓也。嚴滄浪有云: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故予論書一以右軍律諸家。倘有以夸誕罪我,何敢辭焉。

卷下

  姜堯章云草轉(zhuǎn)真折,其言已謬;又云真以轉(zhuǎn)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直長語耳。夫真不可折,猶草必用轉(zhuǎn),書之古今高下,正系于此。書固以轉(zhuǎn)而后遒,實不因折而始勁。若謂勁生于折,則古法澌盡矣。蓋遒,如人之一身筋脈聯(lián)絡(luò),精神貫穿,可以騎射馳騁,可以上竿踏壁。勁,如人臂強足健,堅實凌厲,止屬遒中一節(jié)。故有勁而乏遒,未有遒而不勁者也。唐自歐、虞、褚、薛而下,迨乎顏、柳,亦猶詩之有晚唐矣。二公見前代作者法度森然,不師其意而泥其跡,乃創(chuàng)作一體,務(wù)以雄健加人,遂使晉、魏蕭散溫潤之風一切委地。在當時即稱為干祿書,已不免佐史之譏。昔人謂詩家之視靖節(jié),猶孔門之視伯夷,以晉、魏而視二公,又不侔矣。
  本朝沈氏兄弟,學(xué)古而失之,遂成淺俗。姜永嘉學(xué)沈而不得其流麗處,輒復(fù)參入顏、柳二家。永嘉不足深辯,作法于涼,只可為顏、柳惜耳。江河萬古流,自不可廢,其盈其涸,故不在畎澮間也。
  書貴質(zhì),不貴工;貴淡,不貴艷;貴自然,不貴作意。質(zhì),非鄙拙之謂也,清廟明堂,大雅斯在是已。淡,非浮易之謂也,大羹玄酒,至味存焉是已。自然,非信手放意之謂也,不事雕琢,神氣渾全,險易同途,繁簡一致是已。大凡古人書,初覽似少意味,至于再至于三,精神益生,出沒始見。近世書,伸紙一目,殊覺可喜,展玩稍久,疵颣畢陳。此何故焉?今之浮俗者多,古之沉著者勝也。要之文章與時高下,書亦宜然。但能一意法古,夢寐求之,久之必有所合,恐無俟借材于異代也。
  宋人評書,猶其論詩,多不可據(jù)。馀無論也,蘇、黃、米三公可謂博觀深詣矣,乃其言不能無弊。長公以魯公比子美,以為能事已畢,遂終身委質(zhì)焉,寧謂后世無人乎?瘞鶴銘書極沖淡之趣,魯直學(xué)之,頗得其疏秀處,如登覽諸刻,直超長公而上之。若草書,則學(xué)藏真而不至誤藏真者也。米南宮論書甚刻,父子一師褚河南,至謂河南非歐、虞所能比肩,則過矣。祝京兆真行盡出二王,獨顛草由于魯直吳人,以其易學(xué),益贗作以雜之,是京兆以草書自掩其名也。
  元趙吳興書,世謂早學(xué)師宜官,晚學(xué)李北海。師宜官不可得而知矣,今觀吳興真行得意處,本出大令,北海固不得而臣之也。所不可知者,妍丑錯陳,瑕瑜互見,恐是少作,循名者早為流播,遂使人目為吳興體耳。又云吳興見鮮于伯機書,始知上學(xué)晉、魏。今伯機書固多有也,即使吳興見之而始改所從,可謂青出于藍矣。
  論畫者先觀氣,次觀神,而后論其筆之工拙。世固有筆工而神氣不全者,未有神氣既具而筆猶拙者也。作書既工于用筆,以漸至熟,則神采飛揚,氣象超越,不求工而自工矣。神生于筆墨之中,氣出于筆墨之外。神可擬議,氣不可捉摸,在觀者自知之,作者并不得而自知之也。
  書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學(xué)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雕疏。今去漢、魏、晉人數(shù)千年矣,人間翻拓既已失其真矣,具眼者一見佳本,便覺觸目醒心,恍若對面同時之人,響拓臨摹竟不得其仿佛,此則生之說也。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難。書者心畫,此揚子云之言也。柳誠懸因有心正筆正之說,宋人遂據(jù)以為斷案。此似然而實不然也。譬之以木石為人,衣冠坐立描寫極似,非不儼然莊肅也,而色笑蹈舞一之不具,即莊肅何取焉?晉人雖稱蔑棄禮法,至于作字,實其用意處。張懷瓘評中散草書加右軍數(shù)等,使非功用精密,何以至此?已不類其為人矣。若概以為簡墮使然,則不作可矣。右軍在晉最嫻經(jīng)世,顏之推謂其人品最高,惜為書所掩。右軍之比中散其人又可知。乃其書則風流蘊藉,翱翔物表。蓋法有固然,不必斤斤以心術(shù)為校也。世有文章德業(yè)曄然名世者,即不事鉛槧,舉而登之鍾、王之列,其孰從而信之?急就為古人絕學(xué),至本朝唯宋仲溫以此得名,甚自矜重,秘惜其法,不以語人。今觀其書,作意太過,乏古人不盡之味,蓋急就中之顛、素也。蔡中郎八分書,平畫及波皆極長縱,筆勢無復(fù)馀剩,其法類世所傳曹娥碑,瘞鶴銘實祖之,鍾太尉又入以行書流動之趣。蓋八分體本簡古,故運筆欲得疏暢。急就之法,萌芽于此。既作急就,則已浸淫草書,必須收斂斬截,便易痛快,使有蒼然之色,不待傾側(cè)牽引以為奇也。不然,則直作近草可耳。此書家之微旨,輒盡發(fā)之。
  顛、素并稱,自昔已然,不知長史非藏真比也。智永書法承受有緒,藏真從而光大之。圣母之與自敘,體制不同,而各極其分量,蓋已超凡入圣矣。長史筆多偏枯,所得古法蓋少。今有學(xué)藏真而失之者,似從長史門墻中來,為弊非一日矣。學(xué)者誠能于篆隸而下,遍觀名書,從頭一一理會,自然目中如辨黑白。言說雖多,要之無益,故不能畫而語畫,不能書而評書,皆妄也。
  秦程邈始為隸書,今官本所載,米南宮雖指為偽作,然形體實不可廢,即今真書也。后漢王次仲始為八分。蔡琰云:割李斯小篆去八分存二分,故名八分。是隸法居十分之八。據(jù)此則隸應(yīng)先出。曹喜、蔡中郎俱后漢人,想其世代相次,一時流傳,互相習學(xué),俱師次仲亦不可知。但謂隸是八分之流,真書又與隸不類,則不應(yīng)斯、籀古篆尚存見聞,而隸法絕無基緒。古人書譜品目悉具,卒無專舉正楷為言者,此明隸即真書無疑。要之程邈作隸時,去篆法未盡,八分既出,隸反近之。不若晉、唐以還,一洗篆法,別成堂奧,故昧者相沿不能自決耳。又張懷瓘云:秦王次仲始作八分,非后漢之次仲。則八分固與隸書并出矣。大小二篆生八分,子美蓋有據(jù)云。
  世傳右軍好鵝,莫知其說。蓋作書用筆,其力全憑手腕,鵝之一身,唯項最為圓活,今以手比鵝頭,腕作鵝項,則亦高下俯仰,前后左右,無不如意。鵝鳴則昂首,視則側(cè)目,刷羽則隨意淺深,眠沙則曲藏懷腋,取此以為腕法而習熟之,雖使右軍復(fù)生,耳提面命,當不過是。非謔談也,想當時興寄偶到,且知音見賞,兼為后世立話柄耳。或者以為曇<石襄>鵝群,羽毛有異,故特好之,何殊說夢耶!
  學(xué)書最忌近俗,諸體皆然,真書尤甚。徐東海謂大蹙令小,小放令大,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此最誤后學(xué),書家之罪人

  本朝沈氏兄弟,學(xué)古而失之,遂成淺俗。姜永嘉學(xué)沈而不得其流麗處,輒復(fù)參入顏、柳二家。永嘉不足深辯,作法于涼,只可為顏、柳惜耳。江河萬古流,自不可廢,其盈其涸,故不在畎澮間也。
  書貴質(zhì),不貴工;貴淡,不貴艷;貴自然,不貴作意。質(zhì),非鄙拙之謂也,清廟明堂,大雅斯在是已。淡,非浮易之謂也,大羹玄酒,至味存焉是已。自然,非信手放意之謂也,不事雕琢,神氣渾全,險易同途,繁簡一致是已。大凡古人書,初覽似少意味,至于再至于三,精神益生,出沒始見。近世書,伸紙一目,殊覺可喜,展玩稍久,疵颣畢陳。此何故焉?今之浮俗者多,古之沉著者勝也。要之文章與時高下,書亦宜然。但能一意法古,夢寐求之,久之必有所合,恐無俟借材于異代也。
  宋人評書,猶其論詩,多不可據(jù)。馀無論也,蘇、黃、米三公可謂博觀深詣矣,乃其言不能無弊。長公以魯公比子美,以為能事已畢,遂終身委質(zhì)焉,寧謂后世無人乎?瘞鶴銘書極沖淡之趣,魯直學(xué)之,頗得其疏秀處,如登覽諸刻,直超長公而上之。若草書,則學(xué)藏真而不至誤藏真者也。米南宮論書甚刻,父子一師褚河南,至謂河南非歐、虞所能比肩,則過矣。祝京兆真行盡出二王,獨顛草由于魯直吳人,以其易學(xué),益贗作以雜之,是京兆以草書自掩其名也。
  元趙吳興書,世謂早學(xué)師宜官,晚學(xué)李北海。師宜官不可得而知矣,今觀吳興真行得意處,本出大令,北海固不得而臣之也。所不可知者,妍丑錯陳,瑕瑜互見,恐是少作,循名者早為流播,遂使人目為吳興體耳。又云吳興見鮮于伯機書,始知上學(xué)晉、魏。今伯機書固多有也,即使吳興見之而始改所從,可謂青出于藍矣。
  論畫者先觀氣,次觀神,而后論其筆之工拙。世固有筆工而神氣不全者,未有神氣既具而筆猶拙者也。作書既工于用筆,以漸至熟,則神采飛揚,氣象超越,不求工而自工矣。神生于筆墨之中,氣出于筆墨之外。神可擬議,氣不可捉摸,在觀者自知之,作者并不得而自知之也。
  書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學(xué)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雕疏。今去漢、魏、晉人數(shù)千年矣,人間翻拓既已失其真矣,具眼者一見佳本,便覺觸目醒心,恍若對面同時之人,響拓臨摹竟不得其仿佛,此則生之說也。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難。書者心畫,此揚子云之言也。柳誠懸因有心正筆正之說,宋人遂據(jù)以為斷案。此似然而實不然也。譬之以木石為人,衣冠坐立描寫極似,非不儼然莊肅也,而色笑蹈舞一之不具,即莊肅何取焉?晉人雖稱蔑棄禮法,至于作字,實其用意處。張懷瓘評中散草書加右軍數(shù)等,使非功用精密,何以至此?已不類其為人矣。若概以為簡墮使然,則不作可矣。右軍在晉最嫻經(jīng)世,顏之推謂其人品最高,惜為書所掩。右軍之比中散其人又可知。乃其書則風流蘊藉,翱翔物表。蓋法有固然,不必斤斤以心術(shù)為校也。世有文章德業(yè)曄然名世者,即不事鉛槧,舉而登之鍾、王之列,其孰從而信之?急就為古人絕學(xué),至本朝唯宋仲溫以此得名,甚自矜重,秘惜其法,不以語人。今觀其書,作意太過,乏古人不盡之味,蓋急就中之顛、素也。蔡中郎八分書,平畫及波皆極長縱,筆勢無復(fù)馀剩,其法類世所傳曹娥碑,瘞鶴銘實祖之,鍾太尉又入以行書流動之趣。蓋八分體本簡古,故運筆欲得疏暢。急就之法,萌芽于此。既作急就,則已浸淫草書,必須收斂斬截,便易痛快,使有蒼然之色,不待傾側(cè)牽引以為奇也。不然,則直作近草可耳。此書家之微旨,輒盡發(fā)之。
  顛、素并稱,自昔已然,不知長史非藏真比也。智永書法承受有緒,藏真從而光大之。圣母之與自敘,體制不同,而各極其分量,蓋已超凡入圣矣。長史筆多偏枯,所得古法蓋少。今有學(xué)藏真而失之者,似從長史門墻中來,為弊非一日矣。學(xué)者誠能于篆隸而下,遍觀名書,從頭一一理會,自然目中如辨黑白。言說雖多,要之無益,故不能畫而語畫,不能書而評書,皆妄也。
  秦程邈始為隸書,今官本所載,米南宮雖指為偽作,然形體實不可廢,即今真書也。后漢王次仲始為八分。蔡琰云:割李斯小篆去八分存二分,故名八分。是隸法居十分之八。據(jù)此則隸應(yīng)先出。曹喜、蔡中郎俱后漢人,想其世代相次,一時流傳,互相習學(xué),俱師次仲亦不可知。但謂隸是八分之流,真書又與隸不類,則不應(yīng)斯、籀古篆尚存見聞,而隸法絕無基緒。古人書譜品目悉具,卒無專舉正楷為言者,此明隸即真書無疑。要之程邈作隸時,去篆法未盡,八分既出,隸反近之。不若晉、唐以還,一洗篆法,別成堂奧,故昧者相沿不能自決耳。又張懷瓘云:秦王次仲始作八分,非后漢之次仲。則八分固與隸書并出矣。大小二篆生八分,子美蓋有據(jù)云。
  世傳右軍好鵝,莫知其說。蓋作書用筆,其力全憑手腕,鵝之一身,唯項最為圓活,今以手比鵝頭,腕作鵝項,則亦高下俯仰,前后左右,無不如意。鵝鳴則昂首,視則側(cè)目,刷羽則隨意淺深,眠沙則曲藏懷腋,取此以為腕法而習熟之,雖使右軍復(fù)生,耳提面命,當不過是。非謔談也,想當時興寄偶到,且知音見賞,兼為后世立話柄耳。或者以為曇<石襄>鵝群,羽毛有異,故特好之,何殊說夢耶!
  學(xué)書最忌近俗,諸體皆然,真書尤甚。徐東海謂大蹙令小,小放令大,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此最誤后學(xué),書家之罪人

盧攜《臨池訣》

 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詞云爾。攜按:永禪師從侄纂及孫渙皆善書,能繼世。張懷瓘《書斷》稱上官儀師法虞公,過于纂矣。張志遜又纂之亞。是則非獨專于陸也。王叔明《書后品》又云虞、褚同師于史陵。陵蓋隋人也。旭之傳法,蓋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魏仲犀。又傳蔣陸及從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邈傳褚長文、韓方明。徐吏部傳之皇甫閱。閱以柳宗元員外為入室,劉尚書禹錫為及門者,言柳公常未許為伍。柳傳方少卿直溫,近代賀拔員外惎、寇司馬璋、李中丞戎,與方皆得名者。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見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因取《翰林隱術(shù)》、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系辭》言智者觀其彖辭,思過半矣。倘學(xué)者覃思于此,鐘繇、羲、獻,誠可見其心乎!

衛(wèi)夫人《筆陣圖》釋讀  

衛(wèi)夫人《筆陣圖》釋讀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   1。昔秦丞相斯所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  2。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故知達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qū)W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 5。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  6。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范,庶將來君子,時復(fù)覽焉  7。 
注釋: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筆端、武士的鋒端、辯士的舌端。
銀鉤:本指書法中的“鉤”這種基本筆畫,因優(yōu)美的筆畫能表達出婉媚有力,故謂之“銀鉤”。在本文中指代書法藝術(shù)本身,即古代“六藝”中之“書”也。
2、周穆王:西周國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滿。
3、鴻都:東漢時的皇家藏書之所。
      碣:石碑圓頂者謂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達:通達。
達其源:通達文字產(chǎn)生發(fā)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書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詞,有竟然之意。
師古:即師法于古人。
緣情:抒發(fā)感情,此理解為憑興趣。
棄道:背棄書道。
該贍:淵博豐贍,此“該”通于“賅”。
6、通靈感物:指通于神靈,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潤色:再加以修飾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總:概括、歸納或謂總結(jié)。
列事:指陳述事情。
貽:遺留。
庶:希望、但愿。
釋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沒有先于用筆的;而六藝的奧妙,沒有重于書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見到周穆王的書法,感嘆了七天之久,不滿意他的書法缺乏筆力。蔡邕到鴻都觀看碑碣,一百天了還不忍返回,不停的稱贊那些超群出眾的碑碣,所以知道通達書之源流的少,不懂得書法道理的多。近代以來竟而不師法古人,只憑興趣背離書道,只記得姓名,有的學(xué)識并不淵博豐贍,見識又少,致使沒有成就,空費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靈,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與其談?wù)摯说馈,F(xiàn)今刪改李斯的《筆妙》,再加以修飾的文字使其完整,總括起來有七條,并且予以說明,把對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邊,遺留于子孫,永為楷模,希望將來的學(xué)書者,能有時間看看。
原文: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 ,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8。其硯取前涸新石,潤澀相兼, 浮津耀墨者  9。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  10。紙取東 陽魚卵,虛柔滑凈者  11。凡學(xué)書字,先學(xué) 執(zhí)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zhí)之  12。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13。初學(xué)先大書,不得 從小  14。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  15。善于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  16。一 一 從 其消息而用之  17。
注釋:
8、崇山絕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鋒齊:鋒毫要齊。
腰強:“腰”指筆毫的中部,此即謂筆毫中部要有強 度、有彈力。
9、前涸:通翦涸,指淺黑干涸。
潤澀:此為一對反義詞,即指潤滑和不潤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澤。
10、鹿角膠:由鹿角熬制成的膠。
11、東陽魚卵:一種產(chǎn)于東陽的魚卵紙,東陽在今天安徽省天長縣。
12、真書:魏晉之后對正體的一種稱呼,也稱作楷 書。
行草書:由稱草行,一種比較流動而近于草書的書體。
13、點畫:文字點與橫豎筆畫的總稱。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彎曲、曲折。
14、大書:寫大的字。
        從小:指寫小字。
15、鑒:鑒別、鑒賞。
16、筋書:瘦勁有力的書
墨豬:筆畫肥而無力的書。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奧妙、真諦。
釋文:
筆毫要取那高山絕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間獵取,筆頭要一寸,管長要五寸,鋒毫要齊整,鋒腰要有強度。硯臺要選用淺黑干涸的新石,潤滑與滯澀兼顧,能浮耀墨汁的光澤。至于墨要取廬山的松煙、代郡的鹿角膠,要十年以上,強硬如石的作為制造的原料。紙則要取東陽魚卵紙,柔軟滑凈的。大凡學(xué)寫字,先要學(xué)執(zhí)筆之法,如果作真書,要執(zhí)去筆頭二寸一分處;如果是行草,要執(zhí)去筆頭三寸一分處。下筆點畫波撇曲折,都要盡一身之力行筆。初學(xué)書者先學(xué)大字,不得從小字開始。善于鑒賞的不善于寫,善于寫的不善于鑒賞。善用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書”,多肉少骨的叫它“墨豬”,多力豐筋的是可取之法,無力無筋的為錯誤之法。要一一從其間吸取奧妙、體會真諦,并且合理地運用它。
原文:
一,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陸斷犀象  。 
(戈畫),百鈞弩發(fā)。
1,萬歲枯滕。
乁,崩浪雷奔。
(橫折鉤),勁弩筋節(jié)。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zhí)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zhí)筆緩者,有心緩而執(zhí)筆急者  18。若執(zhí)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 執(zhí)筆遠 而急,意 前 筆 后 者勝  19。又有六種用筆:
結(jié)構(gòu)圓備如篆法20;
飄揚灑落如章草21;
兇險可畏如八分22;
竊窕出入如飛白23;
耿介特立如鶴頭24;
郁拔縱橫如古隸25。
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26。永 和 四 年,上 虞 制記27。 
注釋:
18、筆陣:將書法比作作戰(zhàn)行陣。
        執(zhí)筆急:指執(zhí)筆松。
19、執(zhí)筆近:指執(zhí)筆處距離筆毫近。執(zhí)筆近不能很好
   的運腕行筆,執(zhí)筆不緊,運筆則無力。
20、結(jié)構(gòu)圓備:指字的點畫安排和形勢布置完備。
        篆法:此為大小篆的總稱。
21、飄揚灑落:指章草自由奔放灑脫的筆勢。
22、八分:東漢后期的準隸書書體,傳自王次仲始,盡其筆勢,舒展波撇,其勢兇險可畏。
23、飛白:相傳為蔡邕所創(chuàng)之體,此之“竊窕出入”喻其筆勢在那絲絲露白處的入與出,顯得嫻靜優(yōu)美。
24、耿介:指高聳突兀貌。
25、古隸:指西漢至東漢前期通行的隸書,尚帶有篆書意味,無明顯的波挑,無篆書的圓潤之態(tài),其筆畫尤顯縱橫,粗壯樸拙而厚實。
26、心存委曲:謂作書前思考要透徹詳細。
27、永 和 四 年,上 虞 制記:此二句為作者寫作之行款,永和即東晉穆帝之年號,上 虞在今天浙江上 虞縣之西。
釋文:
橫畫:要像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高低不同的形狀。
側(cè)點:要像高峰墜石,磕磕然實際在崩塌。
撇掠:鋒鍔能在陸地截斷犀角象牙。
戈筆:要像百鈞重的弓張箭發(fā)。
努筆:要像萬歲枯藤一樣多節(jié)而瘦勁。
背拋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樣徐遲有力。
鈞弩勢:要有如強弩筋骨一樣遒勁。
右邊是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zhí)筆有七種情形。有時候心情緊急而執(zhí)筆卻不緊,有時心情寬松執(zhí)筆卻很緊。如果執(zhí)筆離筆頭近而又不緊,意在筆先就會成功。于是又有六種用筆之法:
結(jié)構(gòu)字體、布置形勢完備的如篆法;
筆勢飄逸灑脫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兇險可畏如八分書;
那筆法出入嫻靜優(yōu)雅的好比作飛白書;
筆畫高聳挺立如鶴頭書;
縱橫沉凝遒勁的如古隸。
然而還要用心思考,考慮詳盡,再作一字,各象其形,這樣才有可能臻于妙境,書道也只有在這時才算窮盡。歲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圖并撰文

蔡邕《九勢》釋讀 蔡邕《九勢》〔1〕釋讀

夫書肇于自然〔2〕,自然既立,陰陽生矣〔3〕,陰陽既生,形勢出矣〔4〕。藏頭護尾〔5〕,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6〕。故曰:勢來不可止〔7〕,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8〕。
凡落筆結(jié)字〔9〕,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10〕,無使勢背〔11〕。
轉(zhuǎn)筆〔12〕,宜左右回顧,無使節(jié)目孤露〔13〕。
藏鋒〔14〕,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15〕,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16〕。
護尾,畫點勢盡〔17〕,力收之。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nèi)〔18〕。
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19〕。
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20〕。
橫鱗,豎勒之規(guī)〔21〕。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22〕。
注釋:
〔1〕此文見載于《書苑菁華》卷九,題為蔡邕《九勢八訣》,把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大部分內(nèi)容續(xù)寫在“九勢”后。后轉(zhuǎn)載于《佩文齋書畫譜》卷三,刪去了“八訣”,題為《九勢》。此文有認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認定文中觀點出于蔡邕無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減。近人沈尹默《論書叢稿》指出:“篇中所論均合于篆、隸二體所用的筆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據(jù)。”
〔2〕肇:開始,發(fā)端,初始《史記·五帝本紀》:“肇十有二州,決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倉頡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來的。
〔3〕陰陽:古代哲學(xué)概念,本義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兩種對立的氣。古代思想家把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范疇(如天、火,暑是陽,地、水,寒是陰)。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東漢盛行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哲學(xué)來解釋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如王充《論衡·自然》云:“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天地合氣,即陰陽合氣也。書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這種陰陽對立的統(tǒng)一,如虛實、剛?cè)帷屿o等,以造成書法形式的出現(xiàn)。
〔4〕形勢:指書法之形體和態(tài)勢,此處著重指態(tài)勢即筆勢。
〔5〕藏頭護尾:指書寫時點畫兩頭藏鋒畫中,不露痕跡。為書寫點畫的重要方法。藏頭,筆尖逆落紙上,鋒藏而行。護尾,全力收毫,回收鋒尖,這樣則力入字中,故云“藏頭護尾,力在字中。”這樣才會產(chǎn)生“肌膚之麗”。
〔6〕肌膚之麗:喻指書法有人的肌膚一樣的美感。只有活著而充滿生命力的人,才會有肌膚的光潤美麗,力是書的靈魂和生命,故云“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7〕勢:本指勢頭、力量的趨向,形勢。此指書法的形勢、態(tài)勢。勢以力為動因,運筆時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這種勢,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豎畫橫下,橫畫豎下”勢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攔。《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列子·湯問》:“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8〕奇怪:奇異,此指書法形態(tài)、形式的多樣變化和豐富性。
〔9〕落筆:亦叫起筆,發(fā)筆,興筆,引筆。它是用筆法之一,指書寫下筆落紙。結(jié)字:指字的點畫安排和形勢布置,即安排筆畫、結(jié)構(gòu)字體。
〔10〕映帶:即照應(yīng)關(guān)聯(lián),連帶。
〔11〕背:背離相沖突,亦可謂之“乖”也。
〔12〕轉(zhuǎn)筆:筆法之一,與折相對而言,一般而言,篆書圓筆多用之,即作書時筆毫左右圓轉(zhuǎn)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xù)又略停頓,使斷連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以顯出渾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顧:指筆毫停頓處注意連續(xù),因停頓是筆毫左右圓轉(zhuǎn)的停頓,故以“左右回顧”注意連續(xù),這樣不使“節(jié)目孤露。”節(jié)目:本指樹木支干交接處的堅硬而紋理糾結(jié)不順部分,此指筆畫似斷又連處。孤露:孤立的顯露。
〔14〕藏鋒:并非指中鋒,可以用藏頭護尾解釋。此言“出入之跡”,即言起筆與收筆時的藏鋒,起筆若左行,則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筆時,又退向右,可謂逆出逆入,將鋒藏起,將力注入字中。
〔15〕藏頭:此應(yīng)指藏鋒,即中鋒。因釋云“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電畫中行”,若指“藏頭護尾”之“藏頭”,乃起頭也,則不可如此釋也。圓筆屬紙,指筆毫逆落藏鋒后,順勢按捺下去,平鋪紙上。
〔16〕筆心:為副毫包裹著的長鋒,從根至尖,叫作筆心。副毫,筆心外圍的短毫或曰側(cè)毫。電畫:字的筆畫的總稱。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則要求毛筆中鋒。
〔17〕護尾:回鋒逆收,藏鋒畫中。勢盡:筆勢終盡。
〔18〕疾勢:快勢,迅疾之勢也。但此處所指快又非單純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內(nèi)。”“啄”如“永”字右邊第一畫短撇,先是藏鋒起筆,再折鋒向右下作頓,轉(zhuǎn)鋒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鋒利撇出。“磔”即波畫也,所謂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筆略快,第二折稍長,放緩行筆;第三折快行筆,近出鋒處,一按即收。“趯”如“永”字豎畫之出鉤處,出鉤前是蹲筆,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腳之力驟也。
〔19掠筆:即長行的撇,如“廣”字,“慶”字左蔡邕《九勢》〔1〕釋讀
夫書肇于自然〔2〕,自然既立,陰陽生矣〔3〕,陰陽既生,形勢出矣〔4〕。藏頭護尾〔5〕,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6〕。故曰:勢來不可止〔7〕,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8〕。
凡落筆結(jié)字〔9〕,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10〕,無使勢背〔11〕。
轉(zhuǎn)筆〔12〕,宜左右回顧,無使節(jié)目孤露〔13〕。
藏鋒〔14〕,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15〕,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16〕。
護尾,畫點勢盡〔17〕,力收之。
疾勢,出于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nèi)〔18〕。
掠筆,在于趲鋒峻趯用之〔19〕。
澀勢,在于緊駃戰(zhàn)行之法〔20〕。
橫鱗,豎勒之規(guī)〔21〕。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22〕。
注釋:
〔1〕此文見載于《書苑菁華》卷九,題為蔡邕《九勢八訣》,把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大部分內(nèi)容續(xù)寫在“九勢”后。后轉(zhuǎn)載于《佩文齋書畫譜》卷三,刪去了“八訣”,題為《九勢》。此文有認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認定文中觀點出于蔡邕無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減。近人沈尹默《論書叢稿》指出:“篇中所論均合于篆、隸二體所用的筆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據(jù)。”
〔2〕肇:開始,發(fā)端,初始《史記·五帝本紀》:“肇十有二州,決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倉頡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來的。
〔3〕陰陽:古代哲學(xué)概念,本義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兩種對立的氣。古代思想家把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范疇(如天、火,暑是陽,地、水,寒是陰)。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東漢盛行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哲學(xué)來解釋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如王充《論衡·自然》云:“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天地合氣,即陰陽合氣也。書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這種陰陽對立的統(tǒng)一,如虛實、剛?cè)帷屿o等,以造成書法形式的出現(xiàn)。
〔4〕形勢:指書法之形體和態(tài)勢,此處著重指態(tài)勢即筆勢。
〔5〕藏頭護尾:指書寫時點畫兩頭藏鋒畫中,不露痕跡。為書寫點畫的重要方法。藏頭,筆尖逆落紙上,鋒藏而行。護尾,全力收毫,回收鋒尖,這樣則力入字中,故云“藏頭護尾,力在字中。”這樣才會產(chǎn)生“肌膚之麗”。
〔6〕肌膚之麗:喻指書法有人的肌膚一樣的美感。只有活著而充滿生命力的人,才會有肌膚的光潤美麗,力是書的靈魂和生命,故云“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7〕勢:本指勢頭、力量的趨向,形勢。此指書法的形勢、態(tài)勢。勢以力為動因,運筆時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這種勢,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豎畫橫下,橫畫豎下”勢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攔。《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列子·湯問》:“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8〕奇怪:奇異,此指書法形態(tài)、形式的多樣變化和豐富性。
〔9〕落筆:亦叫起筆,發(fā)筆,興筆,引筆。它是用筆法之一,指書寫下筆落紙。結(jié)字:指字的點畫安排和形勢布置,即安排筆畫、結(jié)構(gòu)字體。
〔10〕映帶:即照應(yīng)關(guān)聯(lián),連帶。
〔11〕背:背離相沖突,亦可謂之“乖”也。
〔12〕轉(zhuǎn)筆:筆法之一,與折相對而言,一般而言,篆書圓筆多用之,即作書時筆毫左右圓轉(zhuǎn)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xù)又略停頓,使斷連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以顯出渾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顧:指筆毫停頓處注意連續(xù),因停頓是筆毫左右圓轉(zhuǎn)的停頓,故以“左右回顧”注意連續(xù),這樣不使“節(jié)目孤露。”節(jié)目:本指樹木支干交接處的堅硬而紋理糾結(jié)不順部分,此指筆畫似斷又連處。孤露:孤立的顯露。
〔14〕藏鋒:并非指中鋒,可以用藏頭護尾解釋。此言“出入之跡”,即言起筆與收筆時的藏鋒,起筆若左行,則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筆時,又退向右,可謂逆出逆入,將鋒藏起,將力注入字中。
〔15〕藏頭:此應(yīng)指藏鋒,即中鋒。因釋云“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電畫中行”,若指“藏頭護尾”之“藏頭”,乃起頭也,則不可如此釋也。圓筆屬紙,指筆毫逆落藏鋒后,順勢按捺下去,平鋪紙上。
〔16〕筆心:為副毫包裹著的長鋒,從根至尖,叫作筆心。副毫,筆心外圍的短毫或曰側(cè)毫。電畫:字的筆畫的總稱。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則要求毛筆中鋒。
〔17〕護尾:回鋒逆收,藏鋒畫中。勢盡:筆勢終盡。
〔18〕疾勢:快勢,迅疾之勢也。但此處所指快又非單純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內(nèi)。”“啄”如“永”字右邊第一畫短撇,先是藏鋒起筆,再折鋒向右下作頓,轉(zhuǎn)鋒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鋒利撇出。“磔”即波畫也,所謂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筆略快,第二折稍長,放緩行筆;第三折快行筆,近出鋒處,一按即收。“趯”如“永”字豎畫之出鉤處,出鉤前是蹲筆,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腳之力驟也。
〔19掠筆:即長行的撇,如“廣”字,“慶”字左下一撇,寫長撇,初為豎筆,行至中途偏向左行;這是筆毫略按,使筆畫變粗,然后作收,把緊行的筆毫略略放散,故謂“趲緩”,趲就有散走之意。接著又是緊張收筆,這種筆勢,才是趯法;又是緊收筆,故謂之“峻趯”,而在趲峻,峻趯兩種筆法中,完成掠筆這長行的撇。
〔20〕澀勢:謂克服阻力向前推進。緊駃戰(zhàn)行:即緊張不停地戰(zhàn)行。駃:不停之意。澀之含義,就是道險阻不暢通,故用緊張不停地戰(zhàn)斗以向前推進來說明它。
〔21〕橫鱗豎勒:指橫、豎兩種筆畫的筆勢。橫畫不可一味齊平,一滑而過,須如魚鱗片片,看似平而實不平。豎化畫不可一瀉直下,須快中有慢,疾中有澀,如勒馬韁,于不斷放松中又時時勒緊。這樣,故謂制橫鱗勒緊。
〔22〕此后一段,《佩文齋書畫譜》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勢》正文,或系后來編者所加也。
下一撇,寫長撇,初為豎筆,行至中途偏向左行;這是筆毫略按,使筆畫變粗,然后作收,把緊行的筆毫略略放散,故謂“趲緩”,趲就有散走之意。接著又是緊張收筆,這種筆勢,才是趯法;又是緊收筆,故謂之“峻趯”,而在趲峻,峻趯兩種筆法中,完成掠筆這長行的撇。
〔20〕澀勢:謂克服阻力向前推進。緊駃戰(zhàn)行:即緊張不停地戰(zhàn)行。駃:不停之意。澀之含義,就是道險阻不暢通,故用緊張不停地戰(zhàn)斗以向前推進來說明它。
〔21〕橫鱗豎勒:指橫、豎兩種筆畫的筆勢。橫畫不可一味齊平,一滑而過,須如魚鱗片片,看似平而實不平。豎化畫不可一瀉直下,須快中有慢,疾中有澀,如勒馬韁,于不斷放松中又時時勒緊。這樣,故謂制橫鱗勒緊。
〔22〕此后一段,《佩文齋書畫譜》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勢》正文,或系后來編者所加也。  
書法中常用農(nóng)歷歲時 

一月

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首歲、華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發(fā)歲、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正陽、太簇、歲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月正、新正、初月、早月、太月、十三月

二月

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婚月、媒月、小草生月、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夾鐘、仲鐘、仲春、酣春、中春、仲陽、大壯、竹秋、花朝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三春、香春、蠶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禊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五陽月、桃李月、花飛月、小清明、姑洗、桃浪、雩風、竹秋

四月

乏月、荒月、陽月、農(nóng)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麥月、朱月、余月、和月、仲月

五月

炎夏、起夏、仲夏、超夏、中夏、暑月、鶉月、始月、星月、皇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皋月、榴月、一陽月、端陽月、吹喜月、蕤賓、鳴蛙、夏五、小刑、天中、芒種、啟明、郁蒸

六月

溽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盛夏、三夏、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精陽

七月

初秋、素秋、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孟商、瓜時

八月

中秋、仲秋、清秋、正秋、桂秋、獲月、壯月、爽月、桂月、葉月、酉月、柘月、雁來月、秋風月、四陰月、大清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秋高、秋半、中律、橘春、竹小春

九月

菊月、柯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五陰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菊開月、紅葉月、三秋、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窮秋、杪秋、深秋、末秋、殘秋、涼秋、素秋、秋末、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

十月

露月、拾月、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神無月、時雨月、初霜月、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元冬、玄英、應(yīng)鐘、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

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冬月、隆冬、雪月、寒月、暢月、霜月、復(fù)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霜見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黃鐘、陽復(fù)、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

十二月

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余月、極月、涂月、暮月、臨月、萘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jié)、暮節(jié)、窮節(jié)、暮歲、殷正、清祀、冬素

書法落款常用禮語

□稱謂

△長輩:吾師,道長,學(xué)長,先生,女士(小姐)

△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xué)兄(弟),道兄,道友,學(xué)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有專長之稱)

△關(guān)系較親密:學(xué)(仁)弟,吾兄(弟)

△老師對學(xué)生:學(xué)(仁)弟,學(xué)(仁)棣,賢契,賢弟同學(xué):學(xué)長,學(xué)兄,同窗,同硯,同席

□上款客套語或敬詞

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鋻可,鑒正,敲正,惠正,賜正,斧正,法正,法鑒,博鑒,尊鑒,腸鑒,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講正,察正,請正,兩正,就正,即正,指正,指疪,鑒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舉,存念,屬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鑒,屬,鑒,玩

□下款客套語或敬詞

△書法題款用:敬書,拜書,謹書,頓首,囑書,醉書,醉筆,漫筆,戲書,節(jié)臨,書,錄,題,筆,寫,臨,篆

△繪畫題款用:敬衵,敬贈,特贈,畫祝,寫祝,寫奉,頓首,題,,并題,戲題,題識,題句,敬識,記,題記,謹記,并題,跋,題跋,拜觀,錄,并錄,贊,自贊,題贊,自嘲,手筆,隨筆,戲墨,漫涂,率題,畫,寫,謹寫,敬寫

△篆刻邊款用:刻作,記,制,治石,篆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包世臣《藝舟雙楫》
歷代書法家書論集錦
[書論]明·張紳《法書通釋》
楷書書論--析要(歐陽中石)
藝舟雙輯(附《十七帖》疏證)
這篇文章把楷書的地位、筆法、流派說明白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星座| 萨迦县| 常德市| 富阳市| 德惠市| 巨鹿县| 清苑县| 分宜县| 新安县| 高州市| 清河县| 洛扎县| 英超| 秀山| 任丘市| 子洲县| 江达县| 共和县| 方山县| 绥棱县| 蚌埠市| 汤阴县| 苗栗县| 灯塔市| 伊金霍洛旗| 东港市| 霍林郭勒市| 新源县| 阳曲县| 武邑县| 金堂县| 凤山县| 漯河市| 洛阳市| 砀山县| 新建县| 新巴尔虎右旗| 浦城县| 固阳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