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炙甘草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呢

炙甘草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呢?

說到炙甘草,可能很多人對于這種中藥材并不是特別的了解,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多的是甘草,那么對于甘草,應用比較廣泛的就是用來治療咳嗽的甘草片,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而對于炙甘草來說,他的作用及功效主要就是,可以止痛,健脾益腎,調節人體內的免疫功能,那么除此之外,炙甘草還有這抗腫瘤的一些作用,那么綜上所述,炙甘草的作用及功效還是比較廣泛的,一般我們也很容易可以在中藥店買的到。

炙甘草性溫,味甘,歸心經、肺經、胃經和脾經,其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健脾、益氣、和中,炙甘草甘平,能夠益氣補中,可用于多種的氣虛證,如脾胃的虛弱、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經常和人參、白術、茯苓同用,可以增加健脾、和中的功效,如果心氣虛,出現心悸、心慌脈結代這些癥狀,可用甘草和熟地、麥冬來配伍;
2、止咳平喘,灸甘草是止咳平喘的良藥,不論外感或者內傷、寒熱虛實,凡是肺失清肅、氣喘咳嗽均可應用,如寒痰咳喘,配合半夏、干姜、細辛等同用,最著名的是小青龍湯;
3、清熱解毒的作用,甘以解毒,可以治療癰疽喉痹、藥食中毒,有良好的解毒的功效,常和金銀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熱解毒藥同用,像仙方活命飲,其還能分解人體內酒精的毒素,減少對肝臟的損害,起到較明顯的解酒的作用;
4、止痛,灸甘草能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如脘腹的疼痛,四肢的痙攣的作痛,常與桂枝、芍藥、飴糖等同用,治療脾胃虛寒、脘腹痙攣作痛;與芍藥同用,甘酸化陰止痛,治療四肢攣急,如芍藥甘草湯;甘草梢善于止痙痛,配合木通、生地、竹葉同用,可以治療口瘡、小便的澀痛,如導赤散;
5、甘草可以調和藥性,其最善于調和百藥之性,因此有國老之稱。

炮制方法

古代炮制文獻研究蜜制甘草最早見于唐代的《千金翼方》,其上有"蜜煎甘草涂之"的記載。此外,有的文獻尚載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日:"蜜炒",明代的《炮制大法》則要求"切片用蜜水拌炒",此外,明代的《先醒齋廣筆跡》、清代的《成方切用》都提到了"去皮蜜炙"。

應先將煉蜜加適量沸水稀釋后,加入待炮制的甘草中拌勻,悶透,置炒制容器內,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

甘草先將待炮制的甘草放置于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熱,加入煉蜜共炒,至芳香泛黃,不粘手時取出,放涼即可?,F代炮制工藝

現代炮制工藝一種蜜炙方法為:先將蜂蜜置鍋中煉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甘草片拌炒均勻,3~5 min,出鍋,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該法所得蜜炙甘草不易焦糊,質佳。

有文獻記載,對烘法與炒法炮制的蜜炙甘草進行研究比較,結果表明,兩者甘草酸含量沒有明顯的差異。在同等劑量下,兩者有相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對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抑制作用。

烘制蜜甘草的急性毒性實驗低于炒制蜜甘草的毒性。故認為現代化大生產可用烘法代替手工炒法,有利于統一工藝標準。席先容等報道,以烘制蜜炙甘草炮制品的外觀性狀、甘草次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分,采用正交實驗法,對蜜炙甘草炮制工藝進行優選,實驗得出最佳工藝條件是A2b3c2,即加入25%的蜂蜜,悶潤透心后,在60~C烘60 min。段永紅等應用重量法測定生甘草、傳統蜜炙法和機器蜜炙法的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實驗結果表明:甘草經蜜炙后,甘草酸含量損失約20%~30%,而傳統的蜜炙法與機器蜜炙法對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且外觀色澤均勻、無焦斑,入庫后保存時間長,可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王萃揚等通過對種中藥飲片(包括甘草)使用微波爐蜜炙與傳統蜜炙方法比較,結果微波爐蜜炙飲片外觀、色澤等優于傳統蜜炙飲片,質量穩定性好,含水量明顯較低,差異顯著,且重復性好,操作簡單易控制,省時省力。吳世強等總結10余年使用遠紅外烤箱蜜炙中藥的炮制優點為:飲片色澤均勻一致,避免污染,溫度有量易于掌握,減少勞動強度易于操作。黃樹清采用高壓高溫上蒸炙法蜜炙甘草取得滿意效果,其優點是:炮制品片面整齊美觀,有光澤,呈亮金黃色或深黃色,氣純香味甘甜,久貯一年不發粘,不發霉生蟲。炮制輔料的研究對于蜜炙甘草的用蜜量,《中國藥典》規定25%,《廣東省炮制規范》規定50%。

炙甘草湯,治療心慌、氣短,以甘草為主,它是一個補氣的藥。第二個作用是清熱解毒,在臨床上甘草可以解百毒,所以臨床中特別是生甘草,我們用它來解毒。第三個,甘草可以止咳化痰、潤燥止咳的作用。第四點,甘草還有緩急止痛的作用,在臨床中比如抽筋,我們用甘草芍藥湯,肚子的疼痛也是甘草芍藥湯,包括一些臨床中其它的藥物組合,用甘草來緩和藥性。第五個,甘草調和諸藥,在臨床中,甘草是常用的藥物,它可以隨著組方把這些藥物的功能協調起來,把藥性柔和起來,這是甘草的作用。

炙甘草湯 乃心律不齊良方

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該書中說:“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本方治療心律不齊等心臟疾患療效確實,屢試不爽。一般服用20~30劑,可收良效。

    藥用:炙甘草、生地、黨參各15克,阿膠、桂枝、麥冬、麻仁各10克,生姜3片,大棗6枚。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大便溏去麻仁,加酸棗仁;心悸加龍齒、朱砂;病毒性心肌炎邪盛加黃芩、公英、大青葉。心氣虛者,去麻仁、阿膠、生姜,加人參、黃芪、五味子;心陽虛者,去麻仁、阿膠,加重桂枝用量至30克,附片5克;心陰虛者,重用生地、麥冬,再加玄參;心血不足者,加當歸、赤芍、丹參;心痛甚者,加丹參、元胡、赤芍、三七等;瘀血阻滯者,加丹參、三七、元胡、郁金、檀香。

    病案1

    李某某, 男 ,27歲。心慌,氣短,胸悶,乏力,心律不齊,睡眠不好。診斷為胸痹。用炙甘草湯加味治之。

    方藥:炙甘草、黨參、阿膠、生地、丹參、夜交藤各15克,龍骨、牡蠣各50克,炒棗仁20克,黃連、桂枝各10克,肉桂、干姜各5克。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連用10劑。

    體會:該患者主要癥狀是脈結代,心動悸,故用炙甘草湯治之。兼證為睡眠不好,因心主神明,心氣虛,故失眠多夢。方中加丹參、夜交藤、炒棗仁,加黃連、肉桂(名交泰丸)寧心安神。

    病案2

    劉某,女,35歲。心慌,氣短,胸悶,乏力,心律不齊,晚上頻發。胸痹。診斷為:胸痹。用炙甘草湯加味治之。

    方藥:炙甘草、太子參、阿膠、生地、苦參、全栝樓、當歸、丹參、麥冬、五味子、川芎、黃芪各15克,龍骨、牡蠣各50克,桂枝10克,干姜5克。用法同前,連用10劑。

    體會:該患者主要癥狀是脈結代,心動悸,故用炙甘草湯治之。晝為陽,夜為陰,夜間頻發,心陰不足也,心陰心陽不相接續也。故重用太子參、阿膠、生地滋心陰,佐以桂枝、干姜以溫心陽,陰陽共理。方中加丹參、麥冬、五味子名曰生脈飲者,養心神、補心力也。加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氣血雙補,龍骨、牡蠣攝斂心氣,苦參、栝樓寬胸理氣。尤其是苦參,據現代藥理研究該藥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以為主治療室性早搏取得了較好療效。諸藥合而為方,巧妙配合,藥癥合拍,故收捷效。

    病案3

    韓某某,女,56歲。心慌,氣短,口苦咽干,胸悶,乏力,心律不齊,睡眠不好,全身浮腫,晨起尤甚。診斷為:胸痹。用炙甘草湯加味治之。

    方藥:炙甘草、沙參、太子參、阿膠、全栝樓、麥冬、五味子、黃芪、丹參、茯苓、白術、柏子仁各15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干姜5克。用法同前,連用10劑。

    體會:該患者主要癥狀是脈結代,心動悸,故用炙甘草湯治之。兼證為睡眠不好,心氣虛弱之故也,故加生脈飲(丹參、麥冬、五味子)、柏子仁寧心安神。全身浮腫,水液代謝失常也,故加苓桂術甘湯(茯苓、白術、桂枝、甘草)溫陽利水也??诟缮嘣铮幰翰蛔阋?,故加沙參、重用生地、栝樓,以滋陰潤燥也。

    服10劑后,癥狀緩解,又服10劑,諸癥消失。原方加量,制成丸藥,服用1個月,病未再發。

炙甘草——心律不齊良方李某某, 男 ,27歲。心慌,氣 短,胸悶,乏力,心律不齊,睡眠不 好。診斷為胸痹。用炙甘草湯加味治 之。

方藥:炙甘草、黨參、阿膠、生 地、丹參、夜交藤各15克,龍骨、牡 蠣各50克,炒棗仁20克,黃連、桂枝 各10克,肉桂、干姜各5克。每日1 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連用10 劑。
體會:該患者主要癥狀是脈結 代,心動悸,故用炙甘草湯治之。兼 證為睡眠不好,因心主神明,心氣 虛,故失眠多夢。方中加丹參、夜交 藤、炒棗仁,加黃連、肉桂(名交泰 丸)寧心安神。
病案2
劉某,女,35歲。心慌,氣短, 胸悶,乏力,心律不齊,晚上頻發。 胸痹。診斷為:胸痹。用炙甘草湯加 味治之。
方藥:炙甘草、太子參、阿膠、 生地、苦參、全栝樓、當歸、丹參、 麥冬、五味子、川芎、黃芪各15克, 龍骨、牡蠣各50克,桂枝10克,干姜 5克。用法同前,連用10劑。
體會:該患者主要癥狀是脈結 代,心動悸,故用炙甘草湯治之。晝 為陽,夜為陰,夜間頻發,心陰不足 也,心陰心陽不相接續也。故重用太 子參、阿膠、生地滋心陰,佐以桂 枝、干姜以溫心陽,陰陽共理。方中 加丹參、麥冬、五味子名曰生脈飲 者,養心神、補心力也。加四物湯、 當歸補血湯,氣血雙補,龍骨、牡蠣 攝斂心氣,苦參、栝樓寬胸理氣。尤 其是苦參,據現代藥理研究該藥有抗 心律失常的作用,用以為主治療室性 早搏取得了較好療效。諸藥合而為 方,巧妙配合,藥癥合拍,故收捷 效。
病案3
韓某某,女,56歲。心慌,氣 短,口苦咽干,胸悶,乏力,心律不 齊,睡眠不好,全身浮腫,晨起尤 甚。診斷為:胸痹。用炙甘草湯加味 治之。

方藥:炙甘草、沙參、太子參、 阿膠、全栝樓、麥冬、五味子、黃 芪、丹參、茯苓、白術、柏子仁各15 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干姜5 克。用法同前,連用10劑。

體會:該患者主要癥狀是脈結 代,心動悸,故用炙甘草湯治之。兼 證為睡眠不好,心氣虛弱之故也,故 加生脈飲(丹參、麥冬、五味子)、 柏子仁寧心安神。全身浮腫,水液代 謝失常也,故加苓桂術甘湯(茯苓、 白術、桂枝、甘草)溫陽利水也???干舌燥,陰液不足也,故加沙參、重 用生地、栝樓,以滋陰潤燥也。

服10劑后,癥狀緩解,又服10 劑,諸癥消失。原方加量,制成丸 藥,服用1個月,病未再發。

心律失常(心悸、怔忡) 心力衰竭(心衰)(心悸、怔忡)

   心臟內的激動起源或者激動傳導不正常,引起整個或部分心臟的活動變得過快、過慢或不規則,或者各部分的激動順序發生紊亂,引起心臟跳動的速率或節律發生改變,就叫心律失常。在心臟搏動之前,先有沖動的產生與傳導。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均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竇房結的自律性最強,頻率最快,它是正常情況下心臟搏動的起搏點,控制著整個心臟的活動。傳導系統的其它部分則為心臟的潛在起搏點,在竇房結功能受到抑制時,可發生沖動,建立逸搏心律,起到代替竇房結的作用。心臟沖動的形成和傳導的任何異常,均能使心臟搏動的規律發生紊亂,形成心律失常。

  太子參12、五味子10、麥冬12、酸棗仁15、丹參15、柏子仁12、茯神12、川芎9、黃精15、黃芪18、降香10、紅花10

  [加減]:

 ?、抨幪摶鹜呒又?黃柏10生地15

 ?、蒲人彳浾呒佣胖?5桑寄生15

 ?、且鼓蝾l多者加覆盆子15金櫻子15

 ?、缺I汗者加龍骨30(先煎)牡蠣30(先煎)

 ?、扇魵馓撗僬呒又烁什?阿膠10(烊化)

  ⑹胃納差,加高良姜10砂仁8(后下)雞內金10

 ?、诵赝瓷跽撸友雍?2五靈脂10

 ?、倘籼禎釤嵘跽?,加川連12竹茹12法夏9

  ⑼邪毒滯留者,加板藍根18金銀花10七葉一枝花10

  ⑽高血脂者,加山楂15石決明20(先煎)云苓15

又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當心臟病或其它疾病使心臟負擔加重時,心臟排血功能減弱,以致輸出的血量不能滿足各器官及組織的代謝需要,同時器官及組織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地回到心臟,因而產生本病的一系列缺氧和淤血表現??煞譃樽笮乃ソ吆陀倚乃ソ摺G罢叻斡傺?,不能平臥,有心悸、氣喘、痰中帶血等癥狀;后者大循環淤血,有頸靜脈擴張、肝腫大、腹水和下肢水腫等癥狀;為治療和護理方便,通常將患者的心功能分為四級:一級,勞動不受限,為心功能代償期;二級,體力勞動輕度受限,從事原來的日?;顒涌芍潞粑щy;三級,體力勞動明顯受限,稍事活動即呼吸困難;四級,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即使在休息時也有呼吸困難。

  [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通脈

  紅參10(另燉) ,黃芪30 ,丹參20 ,炙甘草8 ,川芎6 ,麥冬12,延胡索12 ,五味子10 ,白芍12 ,桔梗10 ,牛膝12,枳殼10 ,生地15

  [加減]:

 ?、叛摷邮斓?5阿膠12(烊化)

  ⑵氣喘甚加山萸肉15

  ⑶血瘀甚加紅花9桃仁9

 ?、刃募率呒邮鞐椚?5遠志10

 ?、上轮∧[加澤瀉15益母草15

 ?、赎柼撁摷邮旄阶?2

 【穩心顆?!?br>【成  份】 黨參10、黃精10、三七5、琥珀5、甘松10。
【性  狀】 本品為棕色顆粒,味甜、微苦。
【適 應癥】益氣養陰,定悸復脈,活血化瘀。主治氣陰兩虛兼心脈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寧、氣短乏力、頭暈心悸、胸悶胸痛,適用于心律失
            常,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屬上述癥候者。
            黨參、黃精性甘平,益氣養陰、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溫理氣化瘀、開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寧心護脈、活血利水;研究表明穩
            心顆粒具有益氣養陰、寧心復脈、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功效,對早搏、房顫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療效 。其作用機制可
            能是由于穩心顆粒具有增加心肌細胞膜鉀外流同時對過度的鈉內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病竇綜合征屬中醫“心悸” “眩暈”、等疾病的范疇。中醫認為,素體陽寒內盛,寒凝氣滯;損阻陽,心陽不得宜發,心脈鼓動乏力是病竇綜合征的病理基礎。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采用溫陽散寒,益氣復脈之法。在借鑒《傷寒論》“通脈四逆湯”的基礎上;自擬“溫陽復脈湯”一方。

  藥物組成及用法:制附子10克(另包),紅參10克,黃芪10克;炙麻黃6克,細辛6克,桂枝10 克,川芎15克,丹參20克,黃精15克,麥冬15 克,五味子10克,灸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30天為了療程。方中附子先煎1小時。

  方解:方中附子溫經勸阻,紅參大補元氣,合而振奮心陽,益氣復脈為君;灸麻黃、細辛以助附子溫經散寒,宣通寒凝,并用麥冬、五味于,黃精以助紅參益氣生津,滋陰斂氣復脈為臣藥;黃芪、桂枝、川芎、丹參益氣活血以促血行為佐藥;炙甘草制徊藥之燥,且調和諸藥,緩和藥,以防傷陰為使藥。諸藥配合,具有功陽散柬不傷陰,滋陰生津不礙陽之特點,兵奏灌陽散皋、益氣復脈之效。

  瑰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可增加竇房結自律性,同時使竇房傳導改善,從而使心率增加。細辛除提高竇房結頻率外,還可提高交接區頻率,并有加速房室傳導的功能。黃精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肄流量,改善心肌營養。黃芪有強心、擴血管、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等作用。川芎可通過交毒神經而間接興奮心臟受體。五味子可調節心血管系統生理機能,玫善血液循環,增強心臟收縮力。

   (1)歸脾丸(《濟生方》)

  方藥組成:白術10、茯神10、黃芪10、龍眼肉10、酸棗仁10、人參10、木香10、遠志6、當歸10、甘草5。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臨床應用:心肌炎恢復期因思慮過度,勞心傷脾所致的體倦少食,心悸怔忡,睡眠不佳者。

  (2)柏子養心丸(《體仁匯編》)

方藥組成:柏子仁10、枸杞子10、麥冬10、當歸10、石菖蒲10、茯神10、玄參10、熟地黃15、甘草5。

  功用:養心安神,補腎滋陰。

  臨床應用:可用于心肌炎后期,營血不足所引起的心悸怔忡持續不斷,夜寐多夢,健忘盜汗者。

  (3)天王補心丹( 《攝生秘剖》)

  方藥組成:生地10、人參10、丹參10、玄參10、茯苓8、五味子7、遠志10、桔梗10、當歸身10、天冬1、麥冬10、柏子仁10、酸棗仁10。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臨床應用:用于心肌炎恢復期偏于陰虛而見虛煩少寐、心悸神疲、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4)補中益氣丸(《脾胃論》)

  方藥組成:人參10、黃芪15、白術10、陳皮6、炙升麻10、柴胡6、當歸10。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臨床應用:可用于心肌炎恢復期心悸、乏力少氣、食少者。

  (5) 生脈飲口服液(《內外傷辨惑論》)

  方藥組成:人參10、麥冬10、五味子6。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臨床應用:用于心肌炎恢復期氣陰兩虛而見心悸、乏力、少氣、自汗、口干、脈細、苔少者。

人參養榮丸:
           人參100g,白術(土炒)100C,茯苓75g,甘草(蜜炙)100g,當歸100g,熟地黃75g,白芍(麩炒)100g,黃芪(蜜炙)100g, 陳皮100g,遠志(制)50g,肉桂100g,五味子(酒蒸)75g

人參歸脾丸:

         人參10、白術(麩炒)10、茯苓7、炙黃芪10、當歸10、龍眼肉10、酸棗仁(炒)10、遠志(去心甘草炙)6、木香10、炙甘草10。輔料:蜂蜜

復脈湯 :

     炙甘草12 桂枝10 人參10 生地24 阿膠10(烊化) 生姜9 麥冬10 麻仁9 大棗10枚白酒(少量)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炙甘草(5錢) 生姜(3錢) 桂枝(3錢)人參(2錢)生地黃(1兩)阿膠(3錢)麥冬(3錢)麻仁(3錢) 大棗(6個)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15g,大棗6枚,阿膠、生姜、黨參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麥冬、麻仁、棗仁各10g, 丹參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劑1療程。
       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黨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 

【方名】 炙甘草湯
  【異名】復脈湯(《傷寒論》)。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2.虛勞肺癥。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 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禁忌】 斟酌。
  【方解】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本方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 重在治本,且偏于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陰之力雖不及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湯,且偏于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方論】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血為臣;桂枝,生姜、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
  【化裁】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各家論述】
  1.《醫方考》: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姜、桂技;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2.《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人參、麥冬、甘草、大棗益中氣而復脈;生地、阿膠助營血而寧心;麻仁潤滑以緩脾胃;姜、桂辛溫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藥力也。
  3.《古方選注》: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仍使以姜、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脈絡之病,取重心經,故又名復脈。
  4.《血證論》:此方為補血之大劑。姜、棗、參、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芝麻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為柔和,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⑤《成方便讀》:方中生地、阿膠、麥冬補心之陰;人參、甘草益心之陽;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來寒邪;麻仁、大棗以潤內腑之枯槁。
  【附方】 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
  【附注】 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苦為辨證要點。
  【文獻】方論羅美《古今名醫方論》卷1錄柯琴:“仲景于脈弱者,用芍藥以滋陰,桂枝以通血,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地黃、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護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心虛脈代結,用生地為君,麥冬為臣,峻補真陰,開后學滋陰之路。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大寒,非發陳蕃莠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脈,生姜、大棗以和營,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良。”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br>  方劑名稱 炙甘草湯
  藥物組成 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參、麻仁。
  處方來源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方劑主治 熱劫燥病,時邪昏陷。
  附注方中 人參,《醫門補要》作“西洋參”。

復律湯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45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45歲至70歲,以60歲左右為多。病程最長1年,最短2d。均經心電圖檢查確診。其中低血壓伴房性早搏5例,冠心病并陳舊性心肌梗塞伴房性早搏13例,高血壓、心肌勞損并室性早搏10例,功能性心律不齊17例。
    資料36例中,男2l例,女15例;年齡20~30歲4例,31~40歲6例,41~50歲1l例,51~60歲lO例,60歲以上5例;患病毒性心肌炎2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2例,病竇綜合征13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2例。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動過緩及不齊13例,并竇房傳導阻滯、結性逸搏或心律5例;竇性心動過速3例;心房纖顫2例,頻發房性早搏2例,并短陣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例;頻發室性早搏11例,室性自主心律1例,I型二度、Ⅱ型二度房室傳導阻滯4例。病程1月~15年。均經西醫確診治療,效果不理想,納入中藥研究治療對象。主要癥狀體征本組病例均有胸悶、心動悸、脈結代的臨床表現。伴頭暈乏力30例,暈厥3例,氣短胸痛29例,失眠多夢19例,喘息水腫4例,自汗肢冷15例,夜尿多16例,脘痞納差18例,腹痛便溏15例,腰痛膝軟11例。舌體胖19例,舌質淡白ll例,瘀斑點4例,紫暗2例。苔薄白23例,白膩4例,灰黑2例,白厚7例。脈數7例,遲者18例,弦細4例,弦滑3例,沉澀4例。辨證屬心腎陽虛型14例,陽虛水泛型5例,脾肺氣虛型10例,氣虛濕瘀型7例。
復律湯組成:瓜蔞皮、麥冬、生地各15g,炙甘草10g,黃芪、丹參、山楂各25g。當歸8g,桂枝3g,生姜3片。
          如大便干結加白芍、麻仁各30g;
          心慌、心悸甚者加大棗10g,琥珀8g;
          氣滯血瘀明顯者加三七、金鈴子各10g;
          高血壓者去桂枝加決明子25g,川牛膝10g,杜仲15g;
          失眠者加夜交藤15g,合歡皮25g;
          伴肢腫者加茯苓25g;
          伴肺源性疾病者加杏仁、魚腥草、桑白皮各15g。

每日1劑,首煎加水500ml,大火煎開后文火煎15rain.取濾汁250ml,2煎加水450ml,同上法煎15min后取濾汁200ml,兩煎混合分2次溫服。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全消,心律齊,停藥月余不復發者;
            好轉:癥狀消失,偶有復發者;
            無效:早搏諸癥無改變。
治療結果 45例中33例治愈;好轉10例,情緒激動,休息不好偶發早搏但經服藥很快消失。

溫陽養血安心湯
組成:桂枝10g,炙甘草20g,附片5g,當歸30g,太子參20g,丹參20g,生地15g,川芎20g,苦參12g,細辛10g。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心動過緩者去苦參,附片加量至10g~15g;
             心房纖顫者去細辛,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桂枝加至20g;
             胸痛加元胡20g,三七4g(沖服)

心律不齊
一、心律不齊。脈搏跳動快(每分鐘86次以上)。脈搏快速跳動幾次后停止搏動1秒或以上,又快速跳動幾下。如此周而復始?;颊吒械叫男貐^
   (心前區) 不適。有的隱隱作痛,心悸,心悶,舌質紅??诟煽省⑻Ρ“椎???捎们鍩釋幮闹?,
   方藥為:川黃連4.5~6克,麥冬12~15克,五味子6克,赤芍 10~15克。丹參12~15克,生地15~18克.甘草6克,苦參12克。
   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溫服,每日1劑。見效后再服3~5劑。飲食宜忌咖啡、辣椒、巧克力等燥熱之品。

  隨癥加減會有下面的變化:

  1.心前區隱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2~15克,生田七粉4.5克(分2次吞服)。

  2.舌質紫晦?;蛏嘞滦⊙苡厍?、怒張郁血.丹參加20~25克,另加澤蘭10~12克,當歸尾10克。

  3.氣短、口干,加西洋參5克。
   4.有輕度冠心病者。加毛冬青20~25克,益母草15~20克。

  5.有血壓高者.加地龍15克,川牛膝15~18克,益母草18~25克.豨薟草12克。飲食忌堿,低鹽為佳。

  二、心律不齊。脈搏跳動緩慢。每分鐘僅50余次。舌質偏淡或略晦,舌下脈絡迂曲,脈跳慢,數跳一停,可用:桂枝6~8克,川芎10克, 當歸8~10 克,甘松12克,丹參12~15克,炙甘草8克,黨參12~15克。煎服法同上。另可服六神丸,成人每日3次。每次10~12粒。

     隨癥加減:(1)心前區隱隱作痛,加生田七粉6克(分2次吞服),檀香6~8克(后下),延胡索12~15克;(2)血壓偏低。加熟附子6克(先煎);(3)氣短改黨參為人參10克。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邢月朋主任醫師自擬養心湯方用于治療房顫(陣發性、持續性)、早搏(房性、室性、交界性)、心動過速(竇性、室上性、短陣室速)等心律失常,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熱擾心神者,或不經辨證,只要為快速心律失常而以心悸為主要表現者,以此方為基礎加減治療皆可獲良效。

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養心湯在天王補心丹基礎上化裁而成,由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炒棗仁、柏子仁、當歸、菖蒲、遠志、云苓、生曬參、丹參、沙參、玄參、桔梗、五味子、黃連、龍齒組成,具有益氣養心,寧心安神之功。

  心律失常屬中醫心悸范疇,是患者自感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脈見參伍不調的一種證候。病變部位在心,其基本要點如《醫宗必讀》所言:“若夫虛實之分,氣血之辨,痰與飲,寒與熱,外傷天邪,內傷情志,是在臨證者擇之。”邢月朋主任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發現許多心律失?;颊弑憩F為心悸氣短,癥狀發作與勞累、緊張、情志刺激有關,伴周身乏力,口干,失眠,或有汗出,脈見參伍不調或數脈、脈促。病機與氣虛、陰虛、內熱有關,遂以天王補心丹為基礎總結出養心湯,治療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如伴見高血壓者
加夏枯草湯(夏枯草、黃芩、玄參);伴氣短善太息者加益氣升降湯(黃芪、生曬參、麥冬、五味子、枳實、桔梗、甘草);伴胸痛可加丹參飲、金鈴子散;伴燒心泛酸者去五味子、炒棗仁加煅瓦楞、海螵蛸、橘紅、牡蠣;如風熱感冒誘發者加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風寒感冒誘發者加蘇葉、荊芥、防風;如心率快者加大黃連用量;如伴心煩不安者加梔子豉湯;如失眠多夢者加大炒棗仁用量或改龍齒為龍骨、牡蠣;陣發性房顫者加延胡索;食欲不振,胃脘脹滿者加炒谷芽、雞內金、焦三仙、枳殼、檳榔;情志不遂加四逆散。

甫睡心悸

韓某某,男,54歲,朝鮮族,2011年8月17日初診。

  該患形體肥胖,有嗜酒吸煙之好。自述于春季,與友人聚餐,酒醉后而現胸悶,心悸,繼而每晚入睡即被胸悶心悸驚醒,待坐起靜靜休息片刻后,胸悶心悸乃平,其癥消失,入睡如常。平素無任何不適,后來晚間每將入睡,胸悶心悸必作,若如神靈所作。經某醫院多項理化檢查,均未現異常,然動態心電監測提示:晚間入睡時段,現頻發性房性早搏,擬診為冠心病,先后服用中西藥物治療兩月余,其效不顯。

  刻診:形體健壯,語言爽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滑。思之再三,此疾頗為怪異,忽憶近賢張錫純氏“論心病治法”中曾云:“有其驚悸恒發于夜間,每當交睫甫睡之時,其心中即驚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飲。心臟屬火,痰飲屬水,火畏水迫,故作驚悸也。宜清痰之藥與養心之藥并用,方用二陳湯加當歸、菖蒲、遠志煎湯送服朱砂細末三分。有熱者加玄參數錢,自能安枕穩睡而無驚悸矣?!?/span>

  尊訓疏方:半夏15克,陳皮15克,茯苓20克,當歸15克,石菖蒲15克,遠志15克,朱砂0.1克(沖服),炙甘草10克,5劑,每劑水煎早晚溫服。

  再診:藥進五劑,胸悶驚悸大減,患者心情愉悅,因苦于沖服朱砂細末,故原方減朱砂,加龍骨35克,牡蠣35克,繼進五劑。藥后諸癥若失,安枕即可酣睡。

  按  痰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痰飲內停,阻滯氣機,心陽被抑,而現胸悶驚悸,。藥用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氣順則痰降,氣行則痰化。痰由濕生,脾運則濕自化,濕化則痰自消,故配茯苓健脾以利濕,甘草健脾而和中。更佐石菖蒲、遠志祛痰開竅、安神益志;當歸、朱砂補益心血,定驚安神。龍骨、牡蠣者,陳修園氏稱為治痰之神品,更可安魂定魄。諸藥相伍,使脾得健運,氣機通暢,濕化痰消,邪祛正安,故安枕穩睡酣暢。

經方炙甘草湯--治療心臟病、房顫  

       龐某,男,50歲。房顫二年多。服西藥控制不理想。病人說房顫一上來,心慌難受。并讓我看一下檢查資料,我說不要看那些沒用的資料,也不要說你的心臟有什么難受,只需回答我的問題。

       問吃飯咋樣?答正常。睡覺咋樣?答正常。大小便咋樣?答正常??诳嗫诟蓡??答早上口苦口干。愛出汗嗎?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飯后愛出汗。怕冷嗎?答怕冷,穿衣服比別人厚。我說好了,用藥吧。處方柴胡桂枝湯合四逆湯。

       柴胡24克 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 大棗五個 黃芩12克 制半夏12克 紅參9克 黑附子8克 干姜6克。泡一小時,煮一小時。

       吃了五劑后,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處方不變,又吃了15副,癥狀基本消失。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時間鞏固,就又開了10副。改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過的病人中大部分屬于上面的類型。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湯,效果很好。

       把人從上到下分六個部分,心臟位于少陽。把人從左到右分六個部分,心臟也位于少陽

       傷寒論里說胸脅脹滿。我的理解有三個意思。一是胸脹滿,一是脅脹滿,一是胸脅都脹滿?,F在對柴胡劑治脅脹滿大家應用很多,對胸脹滿卻很少用,這是不公平的。心臟病人大多胸部憋悶,典型的胸脹滿。為什么不用柴胡劑呢?

      炙甘草湯、薤白桂枝湯、真武湯等治療心臟病療效不錯,但個人覺得最起碼要知道,治療心臟病還要考慮柴胡劑。

      很多人不認可六經分部法,但那是從臨床上出來的東西。為什么不試試呢?

 

       房顫(AF)是最常見的心律紊亂,其患病率隨著人群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且可導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腦卒中及周圍血管栓塞等并發癥。

       古人認為房顫的病機多以本虛為主,《傷寒論》177條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以方測證,這里的“心動悸”當屬心之陰陽氣血俱虛,心失所養,鼓動無力所致。脈結代,這是兩種脈象,《傷寒論》說:“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意思是跳動緩慢,同時經常停止一下,叫結脈;代脈是跳動得快,同時經常停止一下??傊灰墙洺M低5?,張仲景就用炙甘草湯來調理。

       這個方子張仲景讓兌入清酒熬藥,我就放入黃酒,去藥店時,還為了人參是紅參還是白參研究了半天,最后決定是紅參,這個一直我用到現在,現在還會開紅參。

然后按照張仲景的方法熬藥,入口很甜,味道不錯,就喝了半副。

這是第一次喝自己開的中藥,心中忐忑,傍晚時喝的,結果,當天晚上,早搏就消失大半了,偶然還有幾個。第二天再喝剩下的,早搏就徹底消失,然后又喝了幾副,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那么這個炙甘草湯到底有什么奧妙呢?

中醫認為,心臟之所以會出現此類問題,是因為心臟營養不足了,用中醫的術語說,是氣陰兩虛,氣虛---無力推動心臟的跳動,陰血虧---心臟會空轉,氣陰兩虛同時出現,則一定會麻煩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時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時會導致身體為了抵抗外邪,氣血耗傷,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會直接攻入心經,這更容易損傷心經氣血。在西醫,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類的疾病,這就是為什么炙甘草湯治療心肌炎效果不錯的原因。張仲景《傷寒論》里:“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中的“傷寒”兩字,就意味著在有外感的情況下,會出現這種問題。

還有內傷導致的,比如勞神,心血耗傷,心神消耗太多。怎么辦呢?中醫認為,這種情況要補足氣血,讓心得到滋養,滋養足了,就不會出現問題了。

炙甘草湯,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火麻仁、大棗

作用是: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主治范圍是,氣陰兩虛,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span>

方里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我一般用三十克,有的名醫會用到更多,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治療兒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好?!睹t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這里張仲景就是這個作用。

方里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藥物,炙甘草有通心脈的作用。配伍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膠麥冬火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

大家以為火麻仁是潤燥、大便,因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醫家都是這么認為的,有人甚至認為火麻仁可以去掉。后來我偶然看美國人的科研報告,研究的結果顯示,火麻仁有修復受損的心肌細胞的作用。這下全明白了,方里用火麻仁,為什么可以治療心肌炎,因為它有這個作用。

同時,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清酒用黃酒就可,一般每次加入幾茶匙,熬了以后,一點酒味都沒有,但是通絡的藥性留在藥湯里了。

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再講點題外話,《內經》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等等的。大家一直認為這是說營養學的內容,其實,這是沒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輔行訣》里面說:“經云:毒藥攻邪,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span>

原來,最早的中醫方劑的書《伊尹湯液》里,很多方子叫“大湯”,意思是正式的方子,這是中藥方的最早形態,是非常正式、正規的,每個方子非常講究,方里用藥物來治病,這叫“毒藥攻邪”。同時,用其他的食物來輔助藥物,行藥力、護正氣,每個方里必須要用到菜、谷、果、肉起到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湯,我認為它一定是《伊尹湯液》里的方子,因為它有大湯的建制,比如,是生姜、是清酒(是谷物釀制的)、是大棗、是阿膠(動物皮熬制的)。

講到這,大家該恍然大悟了,這就是《內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內涵,是說開方子要用的方法,中醫最初時是十分燦爛輝煌的,方子開的如此精致。每個方子,都有藥物來治病,然后配合,蔬菜、谷物、果實、肉類來輔助藥力,補足正氣,建制完備。但非常遺憾,方子大多丟失,剩下的比如炙甘草湯,用到現在還效果卓著?!兑烈鼫骸酚腥倭?,現在知道的沒有幾個了。

給婦女開的藥膳方子,為什么會用到肉呢?就是這個道理。

炙甘草湯,從給自己吃好以后,遇到此類情景,就給人也開這方,包括自己家人,都是立刻解決問題,至今已不下幾十人了。

如果朋友們有心臟早搏的問題,如果是氣陰兩虛這種證型,可以使用炙甘草湯來調理,但需找中醫生幫助分析。

 

 醫藥網

【進補應用】本方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配伍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參、大棗補益心脾之氣,配桂枝、生姜溫心陽、通血脈,加酒煎煮以助藥力。綜合全方,共成陰陽氣血并補之劑。其對陰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脈律不齊有較顯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復脈湯”。

1.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15克,大棗6枚,阿膠、生姜、黨參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麥冬、麻仁、炒棗仁各10克,丹參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個月。

2. 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9克,人參6克,生地黃30克,阿膠9克,麥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紅棗6個。水煎服,每日1劑。

3. 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炙甘草9克,黨參,生地各12克,麥冬9克,桂枝3~6克,丹參12克,酸棗仁9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4周。對心房早搏、房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頻繁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室內不全性阻滯、心動過緩,以及冠心病、高血壓病、風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較好的療效。

4.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按人參、阿膠各l 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麥冬、麻仁、大棗各3份,地黃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劑。每次服15克,每日2次,連服3周。本法對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較好療效。

 

應用炙甘草湯體會   江淑安 北京聚醫杰醫藥科學研究院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臨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心房顫動,傳導阻滯等引起的“脈結代,心動悸”證有較好療效,筆者常用之。但亦聞及反映本方運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來,在運用時除辨證要準確外,方劑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確與否,對于保證療效關系甚大。

處方藥量要大  處方藥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藥物用量大小不同,臨床收效亦不同。

現在臨床使用炙甘草湯的劑量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參(或黨參)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膠10克,麥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棗10枚。用量多偏小,臨床往往難以奏效,或奏效緩慢難現。筆者認為必須遵照《傷寒論》的用量使用。

《傷寒論》的原劑量是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桂枝三兩,麥冬半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大棗30枚。合現在的劑量應是多少呢?

湖北中醫藥大學學者認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8克,一升折今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者認為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3.92克,一升折今為198毫克;上海中醫藥大學柯雪帆等對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5.625克,一升折今為200毫升。以筆者臨床運用炙甘草湯處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用量與自己處方用量相近的情況,認為目前《傷寒論》中的方劑用量應以柯雪帆的折合法為妥。

筆者用炙甘草湯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黨參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膠30克,麥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棗30枚

兩年前筆者曾治一陳姓“心動悸,脈結代”的病人,四診后符合炙甘草湯證,遂按現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劑卻療效不顯著,辨證無誤,為何無效呢?偶在一篇治驗啟發之下,覺得用量過小,難以取勝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筆者的用量),藥下6劑,諸證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湯證服效差者,每增大用量,顯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劑量換算問題;二是炙甘草湯證的病人多病程長久,氣血虛弱,陰陽兩虧,且多治療服藥較久,非輕劑所能中病。

甘潤須與辛燥并用

仲景方劑的特點是配伍精專,每一味藥物都有其用場,隨便更易都會影響療效。炙甘草湯中以炙甘草為主藥,用以養脾胃補中氣,益氣血生化之源;以人參、生地、阿膠、麥冬、火麻仁滋陰補血;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陽;清酒通絡利脈。藥物是甘潤、辛燥并用,使滋陰而不致膩滯,通陽而不致傷陰,此其配伍之妙。

筆者體會方中如缺阿膠一味,則桂枝之辛燥難制,病人每易藥后胸煩,必須減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陽;或以他藥代阿膠,當推太子參為好。太子參性平柔潤,能益氣養陰,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體肥胖,血壓正常。癥見:心動悸,脈結代,甚時胸閉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飲,頭昏,四肢發涼,面色少華,睡眠多夢。處以炙甘草湯,因藥房缺阿膠,遂減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參30克,藥后諸證減輕,胸煩消失,諸證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視煎服法

炙甘草湯的煎服法,《傷寒論》中記載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闭_的煎服法對于保證療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筆者發現近人使用炙甘草湯多不講究煎服法,恐是影響療效的原因之一。

筆者用炙甘草湯的煎服法: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諸藥快要煎好時,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參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鐘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溫服。酒如加入過早會隨蒸汽全部揮發,達不到所需要求,故這一點必須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動悸,脈結代”病人,查閱前醫所用炙甘草湯的辨證及處方均正確無誤,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藥室察訪時,發現未依法煎劑,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劑,每劑藥加入丹參酒20毫升,仍是前醫處方,后效果顯然不同。

 

山東省濰坊護理職業學院 作者:李宏

炙甘草湯方劑的組成,涉及到的藥共有10味。5味是通陽益氣的藥物(桂枝、生姜、人參、炙甘草與清酒),5味是滋陰養血的藥物(生地、麥冬、阿膠、麻仁、大棗)。我在早期使用時,因為藥房不備姜、棗,也認為其是可有可無,常不囑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書只講其潤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詢病人大便情況,唯對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后來看到有人說麻仁乃棗仁之誤,如清代尤怡即主張當用棗仁,但后來偶爾讀到羅大倫教授一文,言國外科研報告稱火麻仁有修復受損心肌細胞的作用。還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為是地認為其可有可無,只是根據《方劑學》中介紹,服用時加10毫升為引。經學習才知清酒應該就是自釀的米酒,冬季剛釀成時酒呈奶色,如陸游《游山西村》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初渾濁,儲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稱為清酒。這種米酒辛熱輕揚,可以行藥勢、通經絡、利脈道。

使用炙甘草湯時,把藥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時間再煎,使藥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來,柯韻伯言“地黃、麥冬得酒良”當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黃等滋膩藥服之礙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醫寄伏陰論》:“本方亦名復脈湯,為滋陰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黃、麥冬、人參、甘草等一派甘寒純靜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蓋天地之機,動則始化,靜則始成。使諸藥不得姜、桂、白酒動蕩其間,不能通行內外,補營陰而益衛陽,則津液無以復生,枯槁無以復潤,所謂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于陰,柔生于剛,剛柔相濟,則營衛和諧。營衛和則氣血化,氣血化則津液生,津液生則百虛理,脈之危絕安有不復者乎?”張景岳亦言:“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边@樣就理解了方中藥物的組成。

說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黃,《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用于氣陰兩虧正對路。陰主靜,無力自動,需借陽藥推動,陰陽藥劑量又不能等同。如岳美中先生所言“若濡潤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僅得點滴之雨露,立見曬干,又怎能潤枯澤燥呢?” 既然杯水難潤涸土,即當加入大量滋陰之品,根據岳美中的經驗,生地黃必須用到48克以上才能起作用,顧植山老師常用至100克左右。用量獨重之地黃,以酒煎煮,其養血復脈之力益著。陽藥僅用常用量。再說甘草,甘草在某些方劑中的作用只是“調和諸藥”,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湯中卻是君藥,對治療脈結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臨床常用30克以上。量宜大的還有清酒,并非10毫升就可以起到作用,方中酒七升、水八升可資參照。

對于煎煮服用方法,大概是:先用水約3斤、黃酒2斤浸泡藥物,時間約1小時以上,可以將藥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開鍋后,文火慢煎約4~5小時,酒精隨煎煮而揮發,傾出藥液約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膠;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學用老師的方法后,不僅臨床療效大大提速,且在服用中也沒有任何的不適。

 

倪師方劑講解—炙甘草湯   作者:念心清凈

整本傷寒論里面就兩個方子治里虛,不管有沒有表證。里虛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人腹痛,就是「小建中湯」,所以看到病人是小建中湯證,就先予小建中湯。還有一種是「炙甘草湯」,只要摸到病人脈「結」「代」,心動悸,就炙甘草湯。何謂心動悸?就是心慌、想哭,脈結代是西醫說的「心律不整」,就是脈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就像繩子上面打很多結,結的距離不一定。脈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結脈和代脈都是一種癥狀,脈結代了就是里虛,里虛時,不管表證是什么,如果脈結代就是炙甘草湯。

病人脈跳跳停停,不要用粉劑,炙甘草湯用湯劑,大約三劑就好。

為什么會脈結代? 腸胃本虛之人容易看到,腸胃虛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婦人身上看到有,思能傷脾、脾就腫起來,吃下食物后,因小腸蠕動太慢而有間隔,人的腸胃吸收了食物之后,才變成血,血再供應給心臟,如果有時候給血,有時候又不給血,心臟有時得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虛的人就會有脈結代的現象。

張仲景發現心律不整是腸胃引起,(突然想到有個中醫治療心臟病時常用理中湯)當胃的津液不足時可以看到,因為知道是腸胃本虛,所以處方用到甘草、人參、大棗、生姜,這四味藥是固定的,脾臟本身有動能,把脾的血擠出來到「脾之大絡」,就是胰臟,胰臟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臟過來的血、熱,胃開始蠕動。如果熱度不夠,蠕動沒了,胃本來存在的熱氣就往上走,這熱氣本來在胃的津液里面的。因為胃的燥氣往上走,肺也會跟著燥,所以心情會不好,肺和大腸相表里,所以知道病人大便一定不會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潤,否則肺太熱,熱到后來會沒有大便,所以加麥門冬,麥門冬專門是潤肺,讓肺里面的濕度夠。

加生地,生地專門是補血的,阿膠是驢皮熬成的膠質,專門補心血。這時如果光靠甘草、人參、大棗、生姜、再吃食物去補太慢,所以把補血的藥加在里面,進入心臟進入動脈,所以重用桂枝,重用炙甘草讓胸陽壯起來。

清酒,米酒就可。用三碗酒四碗水煮成三碗,去滓,,一碗撒一錢阿膠,吃之前熱過后再撒阿膠,所以阿膠生用,藥生用的時,藥力銳且迅,煮熟的藥比較純但緩走下,生用阿膠,可以馬上到心臟去,心血馬上補足。因為病人的身體虛,所以生地一兩,北派說生地不用到「兩」根本補不到的。如果純用酒去熬,喝兩付就好,如果純用水去熬要三付,如果要一劑就好把藥劑加重,湯煮濃,兩碗當一碗喝。

臨床上,只要摸到結代脈,不管外證是什么,要先把「結代脈」治好,因為中醫的觀念,心主神,別的病是慢慢的死,但是心臟病一發就死,所以要先治療「結代脈」。

停藥的時機,須等到睡眠正常、大便正常、手足溫熱、無胸滿心痛的癥狀,才可以停藥。

內經靈樞決氣第三十篇中:「何謂? 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若以津液二者來分陰陽,則津為陽、液為陰。津不足時用人參補之;若液不足時,用生地補之。

 

       用炙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慢性房顫

1  古代經典對房顫的認識

       宋·嚴用和在《濟生方·驚悸》中謂:“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蓋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則心君自安矣”。明確指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唐·孫思邀在《千金方·心臟》謂:“…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又云:“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均指出心陽虛衰可致驚悸。此外,痰瘀內阻亦可導致房顫的發生,《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提出驚悸病本為心虛,在驚為,在悸為,認為心悸與痰擾心神有關。王清任則明確指出血瘀可致心悸,《醫林改錯》謂“心跳、心悸,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法百發百中”。均認為血行不暢,瘀血內阻,可形成心悸怔忡。

  2  辨證分型

       杜毅等認為房顫中醫辨證主要分為心氣不足,心陽不振、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濕濁擾心、心脈瘀阻,心失所養四種類型,治擬益氣溫陽、滋陰養心、健脾燥濕、活血化瘀四法。

       黃崇先等通過對68例冠心病快速房顫患者的觀察,認為其基本病機為心脾兩虛、氣滯血瘀、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屬心脾兩虛者治以補血養心、益氣安神,以歸脾湯治療;屬氣滯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以桃仁紅花煎治療;屬心陽不振者治以溫補心陽,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屬水飲凌心者治以振奮心陽、化氣利水,以苓桂術甘湯治療。

  3  房顫的中醫治療

  經方化裁治療 

  《傷寒論》首創炙甘草湯來治療“脈結代,心動悸”。許金鳳觀察炙甘草湯加味治療老年房顫的療效,提示對老年房顫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杜貴傳觀察生脈散加減治療老年人房顫,結果30例患者,26例3d內心電圖恢復正常,認為生脈散加味對治療老年房顫是有效。

       中成藥 

可用于治療房顫的中成藥有穩心顆粒、參松養心膠囊、通心絡膠囊、丹參注射液、參脈注射液等等。徐云校等用參脈注射液治療38例多種原因引起的心房顫動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且副作用極少,認為其值得推廣。董昭書等運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包括房顫在內的各種快速心律失常,發現參麥注射液除了改善癥狀之外,還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藥物。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穩心顆粒的主要成分甘松提取物纈草酮進行研究,發現其主要作用于心肌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能與離子通道上的特異蛋白相結合,抑制鈉離子的內流,促進鉀離子的外流,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性,還能延長心房肌、心室肌及傳導系統的動作電位時間,打斷折返激動,從而達到治療AF的目的,具有與胺碘酮類似的作用。

 

治過不少心臟病人,諸如心肌缺氧,房室傳導阻滯,頻繁性早搏,心律不齊以及房顫等,臨床如表現為心陽不振,血行欠暢而見舌質淺胖,脈微細或結代者,就常用炙甘草湯稍事加減,藥后雖有效果,但常易反復或者效果不顯著,改用其他方藥,亦有同樣情況。最后,就徑用仲景炙甘草湯原方,一味藥不更動,只因古今度量有異,在劑量上稍加斟酌,如甘草、桂枝一般各用二十克左右。有許多心臟病人,曾屢更多醫,中西藥物備嘗,也服過我以炙甘草湯加減之方,均無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有不少病人癥狀竟得消失或基本緩解,以后仍用原方續服數月,病人主訴:過去幾乎每日發病,自服該方后,竟有歷數年而安然無恙。我研究仲景之學且數十年,而未識仲景處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驚人程度!過去常思本方,僅輔佐藥加減一、二味,而效果判若天壤。

自秦皇士著《傷寒大白》,創江南無正傷寒之說,耳食者遂畏麻桂等方不敢用。事實上,臨床所見頭痛高熱惡寒無汗,骨節酸痛,脈浮緊帶數者極多,我徑用麻黃湯原方,劑量較重,往往一劑知,二劑已。前人稱“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虛語。

老人87歲,消瘦,去年冬天房顫發作,后又出現腦梗,至今年春天臥床不起,經常胡言亂語。當時用的方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茯苓丸梔子厚樸湯。家屬告訴我這張方很靈,服用以后,頭腦就會清醒,失眠、夜尿頻繁、煩躁,說話顛三倒四的現象就減少。但停藥個把月后,癥狀又會加重,再服此方,又會好轉。所以,這張配方間斷服用。沒有更方,慢性病還是要守方。

老年性癡呆是難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桂枝茯苓丸梔子厚樸湯合方對老年性癡呆有效,雖然是近期療效,而且也只是改善部分癥狀,但已經不簡單了。這個信息提示我以后可進一步觀察。許多經驗就是從個案開始摸索的。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是《傷寒論》方,方證的經典表述為:“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這都是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的部分常見癥狀,所以,將此方經常用于抑郁癥、恐懼癥、神經癥以及腦萎縮、癡呆等。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的名方,老年人瘀血多,尤其是腦血管梗塞患者,多用此方。梔子厚樸湯只有三味藥,梔子、厚樸、枳實,經典方證是“心煩腹滿,臥起不安”,這正是焦慮癥、抑郁癥患者常見的表現,梔子厚樸湯除脹滿,抗焦慮,效果好。三方相合,作用面更寬,改善睡眠的效果尤其明顯。對于許多老年性癡呆等老年腦病患者來說,睡眠的改善就是其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小視。

老年性癡呆患者大多是抑郁性格,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基本方。如腦血管性的,可以加桂枝茯苓丸。

       來源:心血管網
       1  中醫藥對房顫病因病機的認識

  關于房顫的病因病機,人們逐步認識到其病性是本虛標實,其辨證要點本虛包括氣血陰陽之虛,標實有瘀血、氣滯、寒凝、痰濁等。于真健認為本病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虛者氣虛為本,實者痰瘀作祟為標,病位在心,而關乎五臟。王氏認為本病無外乎“虛”、“瘀”、“熱”三字,即氣陰虧虛、熱毒瘀血、心神失養。周氏認為脾運失健,痰濁內生,與心陽不振、胸陽失展共為心悸的主要病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素食辛辣油膩者增多,易損傷脾胃,使運化失健,水液不歸正化,變生痰濁,從而化熱、化火,痰火擾心,則心神不安。所以,痰火上擾心神也是心悸的一個重要原因。

       2  房顫的中醫藥治療

       辨證分型治療房顫

  目前對房顫的中醫辨證分型尚未統一,徐明揚將房顫分為四型:心陽虛脫證采用益氣回陽、固脫復脈的治法,方用參附龍牡湯加減氣陰兩虛證采用益氣養陰生脈的治法,方選生脈飲四物湯加味痰瘀痹阻證采用豁痰祛瘀通絡的治法,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加減;水飲凌心證采用益氣活血化飲的治法,方選四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張國倫將心悸分為四型:氣陰兩虛型治宜益氣養陰、安神定悸,方用黃芪生脈散加味陰虛陽亢型治宜滋陰潛陽、鎮心安神,方用三甲復脈湯加減;心陽虛寒型治宜溫振心陽、安神定悸,方用自擬助陽除顫湯加減;痰瘀內阻型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加減。
  
  經方及經方加減治療房顫

       周國棟等人運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陣發性房顫56例,治療組服用加味炙甘草湯(黨參15g,麥冬15g,生地12g,阿膠珠10g,火麻仁15g,桂枝10g,大棗6枚,生姜10g,炙甘草15g)。結果顯示在改善心悸不寧、氣短、胸悶、乏力、口干煩熱及少寐多夢等癥狀(積分)方面,治療組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許業輝運用生脈散加味治療老年人房顫15例,結果顯示:13例服藥1~3劑后恢復正常心律,心電圖復查均報告竇性心律;2例分別于服藥3劑及9劑后,自覺癥狀明顯減輕,但未能恢復正常心律。

       曹佑德運用血府逐瘀湯治療陣發性孤立性房顫68例,方藥:桃仁9g,紅花9g,川牛膝9g,當歸15g,川芎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地20g,枳殼15g,桔梗15g。結果顯示顯效43例,房顫消失;有效18例,房顫發作時癥狀減輕或發作期間明顯延長;無效7例,心房顫動發作的頻度與治療前相同。總有效率達89.7%。

       中成藥治療房顫

       韓衛紅運用參松養心膠囊治療42例持續性房顫患者。結果:參松養心膠囊,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65 2%。

       穩心顆粒由黨參、黃精、三七、琥珀、甘松組成。程康林等運用穩心顆粒治療6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陣發房顫患者,對照組給予洋地黃、利尿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美托洛爾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穩心顆粒。結果: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12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洋地黃、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美托洛爾藥物劑量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患者心功能均改善,但有效率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自擬方治療房顫

       殷養國對24例辨證屬心神不寧的房顫患者采用養心安神療法,自擬安神復脈湯(酸棗仁30g,柏子仁20g,磁石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五味子15g,珍珠母20g,遠志6g,龍眼肉25g),乏力氣短者加太子參10g,生黃芪15g;胸悶憋氣者加瓜蔞12g,丹參30g;頭暈耳鳴者加鉤藤15g,夏枯草10g。結果顯示9例服藥3劑后檢查心電圖轉為竇性心律,12例服藥5~7劑后檢查心電圖轉為竇性心律,3例服藥10劑后仍為房顫但自覺癥狀有不同程度減輕。

       王鋒等自擬復律湯加用胺碘酮治療心房纖顫80例,取得較好療效。治療組服復律湯,同時服用胺碘酮,對照組只服用胺碘酮。復律湯組成:炙甘草18g,人參、桂枝、阿膠(烊化)、黃連各9g,麥門冬、火麻仁、熟附子、五味子、當歸、甘松各10g,生地12g,黃芪、苦參各30g。加減:脾胃虛寒者去黃連、苦參,加山藥、白術;水濕內停者去生地、阿膠,加茯苓、澤瀉;瘀血內阻者加丹參、三七粉。結果顯示兩組轉復率、復發率及轉復時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均<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其他療法治療房顫

       王氏采用針刺內關穴治療老年陣發性心房纖顫48例,經針灸治療顯效20.8%,有效70.4%,無效8.8%,總有效率為91.2%,病情再次發作治療仍有效。

       沙氏運用中藥炙甘草湯加味(生地黃30g,炙甘草20g,人參10g,桂枝6g,麥冬20g,火麻仁20g,阿膠10g,五味子8g,大棗5枚)水煎取汁100ml,直腸灌腸給藥治愈嚴重心房纖顫1例。楊志新運用滴鼻給藥的方式治療房顫,觀察中藥心安寧滴鼻劑的療效。方法:對照組服用阿司匹林,治療組加服心安寧滴鼻劑。結果顯示兩組比較,有效率差別無顯著意義,但心率和癥狀改善積分及起效時間差異有顯著意義。

       3  中醫藥治療房顫的利弊

       中醫藥治療房顫具有整體調節、因人治宜、效力持久、不易復發、不良反應少、毒副作用低等優點,但也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

       目前臨床治療房顫的中藥大多藥力緩和,起效緩慢,針對性差,使用不便,一方面造成患者依從性下降,另一方面使中藥難以在房顫急重癥中推廣應用;治療房顫的中醫藥種類雖然較豐富,但尚缺乏療效確切的中成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補血第一方
經方炙甘草湯--治療心臟病、房顫
早搏心律不齊炙甘草湯組成: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烊化服),麥冬、麻仁、大...
補血劑之炙甘草湯/復脈湯
[臨床方劑大全]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甘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江华| 互助| 电白县| 西乡县| 华池县| 乐昌市| 垣曲县| 绵竹市| 浦城县| 刚察县| 郑州市| 蓝田县| 孙吴县| 晋宁县| 奈曼旗| 高青县| 昂仁县| 阿荣旗| 西丰县| 荥阳市| 鄱阳县| 大关县| 分宜县| 蓝田县| 永仁县| 竹北市| 张家港市| 乐至县| 尉犁县| 阿拉善左旗| 池州市| 大渡口区| 萨嘎县| 开江县| 临夏县| 万州区| 菏泽市| 微山县| 嘉祥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