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個妙方:定痛五香散

一個妙方:定痛五香散

肝胃鬧矛盾,

脾胃鬧矛盾,

有什么共同點與區別?

共同點:都扭著胃不放呀,胃受不了,只有大喊好痛。

但肝胃不和是因肝氣郁滯,影響到它的鄰居胃,以致胃主降的功能失常,導致胃脘、脅肋部脹滿疼痛,噯氣呃逆吞酸,不想吃飯等。

脾胃不和也常常不能和肝郁撇清關系,氣機阻滯,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導致脘腹痞脹,或胃脘嘈雜,食少不消化,或食后腹脹,噯氣腸鳴,大便不調等。

兩種矛盾有一個共同點:氣滯引起血瘀。同時,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與氣滯、血瘀交阻,水停腹中,可形成臌脹。甚至脾運轉不了的飲邪停于胃或胸膈間,會聚而成痰。

由此共成肝脾胃不和之癥,表現為胃脘疼痛,痞塞悶脹,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脅肋脹痛,舌苔白膩,脈象顯示為沉弦滑。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屬肝脾胃不和,氣滯血瘀者,常有以上癥狀。

定痛五香散,出自《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理氣活血定痛,有疏肝行氣,活血祛瘀,祛濕化痰之妙,治氣滯血瘀,寒濕停飲,胸脅脹滿,各種肝胃氣痛。

組成:

廣木香、廣郁金、延胡索、制香附、水紅花子各二兩(各60g),豬牙皂(炒黑)一兩(30g)。

方中廣木香,廣郁金,均因過去有由印度、緬甸等地經廣州進口的,故前綴以廣字。

諸郁為病,皆關乎氣。木香,是專調滯氣之佳藥。其香辛散竄行,能帶氣機流動起來,加之其苦燥溫通降逆氣,寬中,中寬則上下均通,能令一身上下內外諸氣通行,由此濕氣難生,寒凝難存。

郁金,味辛能行氣活血,苦能破堅化瘀,寒能清熱,活躍于肝心肺經,能讓心血動起來,化心血之瘀。又能入肝,散肝郁,讓肝好好工作儲好血。因其性涼,在行氣的同時能防肝郁化熱,或血瘀化熱。由此疏肝行氣解郁,清心涼血,活血止痛。

二味相會,木香主氣郁,郁金主血瘀。加之木香辛苦溫,郁金辛苦涼,寒熱相濟,由此穩穩通行氣血,疏肝理氣解郁,活血化瘀止痛。合治心胸氣滯血瘀,甚至老痰凝結。
同時,木香郁金均為香藥,能讓主管運化之脾振奮。加之均味苦燥,共同燥脾之濕,祛濕化痰散瘀。
延胡索馳騁于肝胃心肺脾經,以其辛散溫通,苦降泄下并燥濕,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理一身上下諸痛,不論是血是氣,只要積而不散,服它便可通達。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著稱于世。可謂鎮痛的代言人。

香附行氣解郁,是療氣郁的代言人。辛能發散祛痰,苦味能化包塊,甘平之性能適應多種體質,是疏肝解郁,理氣寬中,順氣逐痰的能手。治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不在話下。

且香附與木香,延胡索均能結成同盟。
香附配木香:香附疏肝理氣止痛, 兼能活血。木香行氣止痛,兼能溫中。合用疏肝調中、理氣止痛,是治肝郁氣滯之胸脅、胃脘疼痛等癥的佳配。
香附配延胡索:香附走氣分,理氣解郁、調經止痛。延胡索走血分,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合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除了可治肝郁氣滯血瘀之胸脅脹悶不舒,乳房脹痛、疝氣疼痛及痛經等,用它倆亦是佳配。
所以香附雖非本方第一個出場,但可謂本方的靈魂。
后面二味,升級打怪。
水紅花子,為紅蓼的種子。味咸微辛,性微寒。是活血消積,健脾利濕,除脅腹結塊固定不移而痛,腹水,胃脘痛,食少腹脹的能手。
用水紅子或全草9-15g,水煎服。可治胃痛。

水紅花子1000g,水煎熬膏。每次1湯匙,每日2次,黃酒或開水送服。并用水紅花子膏攤布上,外貼患部,每日換藥1次。可治脾腫大,肚子脹。

豬牙皂,辛咸溫,活躍于肺、大腸經。皂莢之辛烈,吹它入鼻,能通關透竅。服之能搜羅痰涎,洗蕩瘀濁,化其粘聯膠熱,令其無法攀附于臟腑,從二便而出。故是治風濕痰喘腫滿之能手。
多味合用,香附疏肝行氣止痛,為主藥。木香行氣調中止痛。郁金行氣解郁,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水紅花子行氣利水,活血化瘀。皂角祛痰散結。共同搞好肝脾胃之關系,行氣化瘀,祛濕消痰,活血定痛。
一個問題:定痛五香散如何制作與服用?
將上藥制作為細末。每次4.5-6g,溫酒或開水送下。
藥性探源說(下) 
摘自2016-8-24中國中醫藥報
□ 沈元良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 紹派傷寒傳承工作室

胡寶書(1869~1933年),為臨床實踐之大家,“紹派傷寒”之杰出代表,處方用藥心悟頗深,自撰《藥性探源》。我們在整理胡寶書學術經驗中,認為《藥性探源》源于藥性,來于實踐,有學術價值,實用性強,從中可悟出胡氏之醫理、藥理及“紹派傷寒”之遺風。現介紹如下,以供同道學習參考。

香附:性溫,味苦辛,略甘。善能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乃氣中之血藥。婦科調經必用,內科氣痛當備。《良方集腋》之良附丸治寒凝氣滯之胃冷痛;《韓氏醫通》之青囊丸治一切氣痛。胡寶書認為,香附之所以理氣,善理肝之氣郁,散氣解郁,是其本職。寒則配溫,熱則當散,溫散二者亟須配合,用良姜之溫,溫于中也;用烏藥之溫,溫于下也;若單靠香附之散,形單力薄,每在處方中加入金鈴子一味,金鈴子其性雖涼,可以溫涼相配,無太過不及之憂,反助香附理氣止痛而散郁之力,此舉可稱溫散二得,奏效更捷。

木香:性溫,味苦辛,降氣定痛功為最上,善治脘腹脹痛,腸鳴瀉利之苦。香連丸以木香配黃連,取木香降氣定痛,黃連燥濕清熱,故有清化濕熱,治痢止痛之力;木金散中以木香配郁金,取郁金活血解郁,配木香理氣止痛,治脅、脘、腹諸痛,確有良效。胡寶書用木香常以木金散為主,或合金鈴子散,或合青囊丸以治肝郁氣滯或脾氣郁滯,木逆克土之脅痛脘腹諸痛。水瀉單用煨木香加黃連,合炮姜;痢疾在白頭翁湯中加入木香,其效更顯。

烏藥:性溫,味辛,溫腎散寒,順氣止痛,縮小便,其功較專。用于風藥能疏風,用于脹滿能降氣,用于氣阻能散氣,用于腹痛能止痛。胡寶書用烏藥,除散寒、順氣、柔肝、止痛之外,取其有辛散凝滯之力,藉此可以直趨至陰之臟,溫通腎間冷氣,故推敲縮泉丸以此為要藥也。

川楝子:性寒,味苦微酸,酸入肝,苦善降,能引肝膽之火而下行,故能治肝氣橫逆,膽火熾盛,脅痛,胃痛之氣郁作脹也。治胃者,乃木能疏土也。胡寶書用川楝子,取其苦泄調氣,常以延胡索為伍,木香或香附為佐,治木逆犯胃之脅脹,脘悶及腹痛。對治疝氣,需配小茴香與青皮,藉其下行之力,直入厥陰作為向導也。俗云,理氣之藥多溫熱,唯有川楝子獨涼,溫涼搭配,以制溫熱之燥性,實相輔相成之良策焉。

延胡索:性溫,味辛、苦,行氣活血,理氣止痛效良。胡寶書用延胡索善為輔佐。血瘀而作痛者用之,助當歸、赤芍、桃仁、紅花,行血祛瘀止痛之力更強;氣滯而脘腹疼痛者用之,助木香、川楝子、烏藥之屬,理氣止痛之力卓著;疝痛必佐橘核、小茴香、葫蘆巴;傷痛可助自燃銅、地鱉蟲、落得打;婦科痛經,每輔四物湯而助香附。

郁金:性寒,味辛、苦,理氣得郁,清心開膈,祛瘀止痛。胡寶書用郁金,守川、廣之別,川郁金善于活血行瘀而止痛,以香附為君,配川楝子、延胡索而治傷熱痛;以廣木香為君,配川楝子、延胡索或烏藥而治腹痛;以蠲痹湯或獨活寄生湯為主加川郁金而治痹痛。廣郁金善于清心開膈,濕溫癥、熱盛胸痞者,常助枳殼、瓜蔞皮之屬開膈解郁,若痰蒙竅閉者,則可助細辛、牙皂、石菖蒲以豁痰開竅而清心。

半夏:性溫,味辛,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其功最著。專走脾胃二經,脾為濕土,胃為燥土,脾所喜者燥也,所惡者濕也;胃所安者降也,所忌者逆也。半夏性燥而善于降逆,故脾胃得之而可安。由此可見,半夏善治濕痰。經曰:“腎主五液,化為五濕。”半夏只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本者,腎也。胡寶書用半夏,謹守炮制規范,以制為良,減其毒性,辨痰治痰方可中的。如熱痰黃、老痰膠,需配黃芩、黃連、瓜萎、黛蛤之屬;寒痰清、濕痰白,需加干姜、白術、厚樸、茯苓之輩;風痰伴以南星,痰核莫忘象貝。半夏降逆止嘔亦當詳辨寒、熱。胃寒而吐,宜加生姜、厚樸;胃熱而嘔,當配黃連、竹菇。

僵蠶:性平,味辛、咸,疏風熱以散外風,熄內風以解痙厥,化痰散結以利咽喉。胡寶書用僵蠶,取其咸能軟堅以化痰核而散結,故在治瘰疬、痰毒中可配夏枯草、半夏、象貝之屬。辛能散風,配牛蒡、桔梗、薄荷、甘草以散外風而利咽喉;欲熄內風,輔羚羊角、膽星、鉤藤、天麻之屬,以解痙厥抽搐之危。

附子:性熱,味辛,毒藥也。溫脾腎之陽,散寒凝,回陽救逆,其功獨專。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療三陰之厥逆,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之源。胡寶書認為與血藥同用,能行經而補血,與氣藥同用,能行經而補氣,虛寒之癥當投,實熱之病切忌。孕婦勿用。

遠志:性平,微溫,味苦、辛。安神祛痰,其功頗顯,故可利九竅而補中傷,除咳逆而安驚悸。古人認為溫則能補,故能益精氣,強智力;苦則能泄,故能辟邪氣,安心定神。胡寶書用遠志,取其入肺、心、腎三經之義。利心竅而安心神者,常配棗仁、柏子仁、茯神之輩;開肺竅而豁痰濁,常配石菖蒲、僵蠶、貝母之屬;輔瓜蔞、薤白、郁金以治胸痹。

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備。以酸中帶咸顯著,其酸能斂肺,咸能滋腎,故能除煩、止渴、生津、補虛益氣、強陰。久咳虛喘,當用。因肺氣得斂,腎氣得納也。初咳、喉癢忌用。外邪侵襲肺經,治當宣散,不宣反斂,引鬼入門焉。口渴、多汗,虛證宜用,取其生津止渴、固澀斂汗之力;熱證、實證當忌。

鱉甲:性平,味咸,功專滋陰潛陽,兼能破瘀散積。胡寶書用鱉甲,主要有四:清虛熱,常配青蒿、地骨皮、六一散之屬而逐潮熱;合牡蠣、龜板、生地、白芍以育陰潛陽;與黃芪、白術、檳榔、草果、烏梅為伍而治久瘧不愈,將成瘧母之癥;以逍遙散為君輔以鱉甲而療脅痛。

龜板:性平,味咸、甘。治陰虛陽亢之良藥也。與鱉甲比較,所異者,滋陰清熱不及鱉甲,益精增髓勝于鱉甲。鱉甲善能破瘀消堅,以散為主;龜板用于崩中漏下,以固為本。故龜板常配鹿茸,達到一通任脈而補腎陰,一通督脈而助腎陽之目的。由此可見,二者同中有異,應當明察。

鉤藤:性微寒,味甘、微苦。平肝熄風,清熱鎮痙之常用藥。既清邪熱而祛外風;又清肝熱而熄內風。風寒、風熱可配,肝風、肝火宜投。對用鉤藤,雖厭其藥力薄弱,但穩妥平和見長。外感熱病者用之,可防熱極動風抽搐之危;內風鴟張者用之,可平肝熄風而止頭痛。與石決明、丹皮相配,可代羚羊角之功效。

羚羊角:性寒,味咸。清熱、平肝、熄風、鎮痙藥中之上品。性雖寒而涼中兼透,熱盛者用之,助表散而解熱毒;邪毒內陷者,服之亦可內消。所謂天生木胎,善入肝經,消肝熱,熄肝風,平肝陽是其擅長。故頭痛、眩暈可醫,痙厥、抽抽、驚癇可療。胡寶書用羚羊角,取其尖端,所慮者,此品物稀而價昂,必須審證確切。救危之機,或研粉先吞,或另煎先服,投之神效。

犀角:性寒,味苦、酸、咸,稀物也。清熱涼血,解毒定神之上品也。蓋寒能制熱,寒苦入心而涼血,則心熱解而血得歸經,煩亂自止矣;熱解煩止,兼酸可斂神,咸以滋腎,則神可安也。胡寶書用犀角,每投于溫病熱入營血之際,熱毒熾盛,或身發斑、疹者;或熱盛逼血妄行,出現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者;或斑疹透而不徹,熱盛狂悶,有內陷之險情者,急投犀角以救其危。

蘆根:性寒,味甘。清肺胃實熱,以療肺癰,生津止渴,以潤內燥。胡寶書用蘆根,恪守家訓,取其色白中空,故能入肺清熱以潤肺寧嗽,其味甘而多汁,故能生津止渴以滋胃燥。咳嗆無痰者最宜;口燥舌干,胃津匱乏者能增;熱病傷津耗液者當投;內燥、上中二消,用之亦良。宜用鮮貨去節。

茅根:性寒,味甘。清熱除煩而瀉心火,涼血、止血兼通水道。胡寶書用茅根,獨取其清心瀉火而除煩,對熱入營血者,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中加入此藥作為輔佐,其效更捷。心與小腸相表理,由于心火熾盛,逼血妄行,出現鼽衄、尿血者,因其有涼血、止血,通利水道之專,作為藥引,用之更佳。宜鮮不宜陳,當去芯。(沈元良)

肚子脹,總有氣,你可能肝郁!講解一張方子,疏肝消氣,有學問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為什么有些人,總感覺肚子里有股氣兒、腹脹,而且還來回竄。

  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今天想跟你聊聊“肝郁”。

  沒錯,就是肝郁。這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問題。

  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黃文東先生(1902年——1981年),曾經有這樣一張醫案。

  話說一女子,年34歲,什么毛病呢?就是肚子里經常感覺到脹,隱痛。脹的地方來回走竄不定,有的時候還連及肩背部。其它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人曾經找過多名中醫調治,效果都不好。于是,她幾經輾轉,找到了黃文東老師。

  刻診,見患者脈象細弦,舌色發紫,苔膩。黃師拿來以前中醫師開的方子,發現大多是活血化瘀之品。

  其實,這也不奇怪。患者你的問題,就是隱痛,而且連及肩背,這不像極了冠心病嗎?而且,你舌頭色發紫,顯然是有淤血啊。既然如此,當然要活血化瘀了。

  那么,這么用下去,為何無效呢?

  黃師仔細琢磨,問及脹痛處是否固定。患者答,不固定,竄著疼。黃師又問,平時情緒如何?比較舒心,還是常常窩火?患者答:生來情感細膩,諸事舉之不定,心間常懷苦悶。

  


  黃師點頭,覺得自己已經找到病因了。于是,他書方一首。但見——

  柴胡二錢,延胡索三錢,制香附三錢,木香二錢,郁金三錢,降香二錢,陳皮三錢,制半夏三錢,當歸三錢,紅花一錢半,一共是開了6劑。

  結果,患者在服用之后,很快腹脹竄氣感消失,隱痛減輕。但是,依然舌質發紫,脈細弦。

  這時候,黃師將其中的陳皮、半夏都去掉了,換上了丹參三錢,再開六劑。

  這一次,患者用完,諸證悉平,渾身暢快。

  這里頭是什么原因?我給你聊聊吧。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屬于肝郁氣滯、血瘀作痛。

  你看這個女子,素來心思細膩敏感,情緒起伏較大。這就提示我們一個問題,就是肝郁。其脈偏弦,也主肝郁。

  肝,主疏泄。一身氣的流動、運行,依賴肝氣的條達之性。肝郁氣滯,則一身氣機郁遏。氣不通了,就堵唄。堵在哪里,哪里就脹,就痛。至于說脹痛的地方,則變化不定。畢竟,氣的周流是全身性的,人家指不定在什么地方就停住了。

  氣機郁遏,還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血瘀。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瘀,不通就痛。患者舌色發紫,可見是血瘀所致。

  這個時候怎么辦啊?顯然,一般的活血化瘀,不好使。我們必須要行氣疏肝。只有解開肝氣郁滯這個結,淤血才有可能被有效化散。

  


  明白這番道理,我們就知道黃文東老師處方的意義了。我們再看一遍——

  柴胡二錢,延胡索三錢,制香附三錢,木香二錢,郁金三錢,降香二錢,陳皮三錢,制半夏三錢,當歸三錢,紅花一錢半。

  這里的一錢,基本等同于現在的3克多一點。

  這里頭,柴胡、香附、木香、郁金、降香、陳皮、半夏,這都是行氣的。前五味行的是肝氣。后兩味行的是脾胃之氣。肝脾之氣一通,則一身之氣周流順暢。在這個基礎上,加入當歸和紅花兩味活血化瘀之品,以及止痛之效卓越的延胡索(延胡索也是入肝經),問題就可以緩解了。

  等后來,患者腹部脹痛之感消失了,就去掉了陳皮和半夏,加入活血之性更好的丹參。患者這才諸證悉平。

  道理,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說就透了。

  只不過,這背后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思考。

  在我的后臺上,我常能見到有朋友給我留言,說自己的肚子里啊,總有氣兒,來回竄,想放屁,還放不出來,難受死了。對這個現象,我們首先要考慮自己的飲食習慣。有的人,吃飯吃得太快了,狼吞虎咽,不覺間就吞下了很多氣體。這些氣體來到腸胃,當然會讓你覺得脹氣、走竄了。

  還有的呢,屬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胃氣不降,運化失常,使得谷反為滯,水反為濕,這也可能導致我們脹肚、有氣,特別難受。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要特別注意因為肝郁所帶來的氣滯問題。這個才是現代人最需要思考的問題。你想想,你最近的壓力是不是比較大?你最近的心態,是不是比較忙亂苦悶?你是不是在為一些事情鉆牛角尖?肝郁,則必然氣滯,也必然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到頭來,咱們肚子里就會有氣,來回走竄,想放個屁痛快痛快,都難。你看那用于疏肝解郁的一些古方,如柴胡舒肝散等等,適應證里頭,必然有一個腹脘脹滿,道理就如上所述。

  因此啊,我們要想改善這樣的尷尬,就必須很好地疏肝解郁,不為俗事而亂了自己的肝氣。要知道,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發愁,不但不利于解決問題,相反還容易傷了你的身體。那何苦呢?

  文中所述的這個配伍,很有代表意義,是黃文東老師的代表醫案之一。我把它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參考學習。如果想要借鑒應用,則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進行,切不可盲目嘗試。畢竟,造成肚子里有氣兒,亂竄、脹滿疼痛的原因,太多了。肝郁,不過是其中一種。辨證不準而用藥,是危險的事情。

舒肝理氣丸是治療什么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許多人不加以注意飲食,容易影響到肝臟脾胃。舒肝理氣丸是治療的良藥,那么,舒肝理氣丸是治療什么的?是不是中成藥。

舒肝理氣丸的成分是:土木香,柴胡,香附(制),半夏(姜制),陳皮,延胡索(制),丹參,山楂,玫瑰花,廣藿香,甘草。功能則是:青木香、玫瑰花、延胡索行氣解郁;陳皮理氣調中,為臣藥。半夏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山楂消食化積;丹參活血以行氣;廣藿香化濕止嘔,為佐藥。甘草為使藥,以調和諸藥性。全方配伍,共奏舒肝理氣,解郁止痛之功。青木香100g、姜半夏100g、陳皮100g、延胡索(制)50g、玫瑰花25g、山楂50g、香附(制)100g、柴胡100g、丹參50g、甘草100g、廣藿香50g,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每100g粉末加煉蜜130~150g,制成小蜜丸,干燥,打光,即得。

舒肝理氣丸需要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用藥時要注意服藥期間忌飲酒,忌食辛辣厚味。

而舒肝理氣丸屬于中成藥,劑型屬于丸劑,藥品類型屬于中藥。舒肝理氣丸是舒肝理氣,解郁。用于胸肋脹悶,氣郁不舒的良藥。因為舒肝理氣丸為中成藥,由于情緒導致的肝郁不舒而服用舒肝理氣丸,因藥效較明顯,不可常吃。還可以服用的中成藥有逍遙丸,木香順氣丸,這兩個藥物服用起來效果還是比較確切的,可以同時服用,而且治療的藥效有與舒肝理氣丸相同之處。建議小兒及年老的患者如果有肝區疼痛,氣郁不舒,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的治療以及根據自身的病況服藥進行治療。

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胃脘痛

胃脘痛為臨床常見病癥,是上腹痞脹、泛酸、嘈雜等證的統稱,包括西醫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黏膜脫垂等病。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元氣又非胃氣不能滋之,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則疾病由所生,故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調理脾胃甚為重要。本病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痛發作,筆者在多年門診中接診此類患者多例,以六君子湯加味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作如下介紹。

  1 辨證分型與治療

  1.1 肝氣犯胃型 臨床多表現為胃脘脹痛,功撐作痛,連及兩肋,噯氣,善太息,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療原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行滯和中,燥濕健脾。方用六君子湯加柴胡、香附、白芍、佛手,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烏藥,脹甚加木香、厚樸、枳殼,暖氣加白豆蔻、沉香。

  1.2 脾胃虛寒型 臨床多表現為痛有定時,隱隱作痛,喜暖喜按,得食則減,時吐清水,手足不溫,神疲乏力,納少,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治療原則: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用六君子湯加吳茱萸、公丁香,肉豆蔻、高良姜,痛甚加香附、延胡索、烏藥、佛手,吐清水加藿香、海螵蛸、瓦楞子、干姜。

  1.3 脾虛濕困型 臨床多表現為身體酸困乏力,胃脘脹悶,食后更甚,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昏汗出,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治療原則:健脾燥濕,芳香化濁。方用六君子湯加藿香、紫蘇、厚樸、白豆蔻、蒼術、吳茱萸,濕甚者加生姜、豬苓、薏苡仁。

  1.4 脾腎陽虛型 臨床多表現為胃脘隱隱作痛,腰酸背冷,四肢欠溫,臥則痛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治療原則:溫陽健脾,和胃止痛。方用六君子湯加附片、肉桂、干姜。

  2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李某某,女,52歲,農民。胃脘脹痛二月余,服用去痛片,效果不顯,2008年5月10日就診。近日納差,胃脘脹痛,煩躁易怒,口干口苦,舌淡苔薄黃,脈弦。根據病史,四診合參,診為胃脘痛,證為肝氣犯胃,脾胃虛弱。治療原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行氣和中,燥濕健脾。方用六君子湯加柴胡、白芍、木香。藥物組成:黨參20g,白術30g,茯苓30g,制半夏15g,陳皮15g,枳殼12g,木香12g,砂仁6g,柴胡15聾,香附15g,佛手15g,白芍15g,甘草6g。開水煎服3劑。5日后復診,自訴效果尚可,精神轉佳,信心樹立。上述基本方隨癥加減服20余劑而愈。

  病例2:患者李某,男,29歲,工人。胃脘隱痛3月余,喜冷飲,有慢性胃炎病史。2天前因食冷飲又發作,2009年6月2日就診,近日胃脘疼痛,吐清水,納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根據病史,四診合參,診為胃脘疼痛,辨證為脾胃虛寒。治療原則:溫中祛寒,補益脾胃。方用:方用六君湯加公丁香、白豆蔻、炒吳茱萸、延胡索、肉桂、瓦楞子。藥物組成:黨參20g,白術15g,茯苓30g,制半夏10g,陳皮15g,公丁香10g,吳茱萸10g,高良姜10g,延胡索15g,香附15g,烏藥10g,瓦楞子20g,干姜10g,藿香15g,甘草6g。開水煎服3劑。5日后復診,自訴疼痛減,飲食增加,精神好。上述基本方連服10劑而全愈。

  病例3:患者王某某,男,40歲。患胃炎半年余,近1月來出現腹脹,嘔吐、汗出,納呆,舌淡苔白膩,脈緩,根據病史,四診合參,診為胃脘疼痛,辨證為脾虛濕困。治療原則:健脾除濕,理氣止痛。方用六君子湯加藿香、厚樸、紫蘇、神曲、海螵峭、干姜。藥物組成:黨參20g,白術15g,茯苓30g,半夏10g,陳皮10g,枳殼12g,藿香15g,厚樸10g,紫蘇10g,神曲20g,海螵蛸20g,干姜10g。服用3劑。5d后復診,癥狀減,未出現嘔吐,仍出汗。上述基本方隨癥加減服又服3劑,癥狀明顯好轉。

  病例4:患者吳某某,女,60歲。常感胃不適,胃脘疼痛,腰酸背冷,四肢無力,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根據病史,四診合參,診為胃脘疼痛,辨證為脾腎陽虛。治療原則:溫陽健脾。方用六君湯加附片、肉桂、干姜。藥物組成:黨參20g,白術15g,茯苓30g,制半夏10g,陳皮10g,枳殼12g,附片30 g,(開水先煎2h)肉桂10g,干姜10g。服用3劑。5d后復診,癥狀減,原方再服用3劑后患者痊愈。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為“后天之本。”人體的健康賴于元氣充沛,元氣又“非胃氣不能滋之。”“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說明脾胃乃元氣之本,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所由生,由此可見在臨床治療疾病過程中,調理脾胃的重要性。

  胃脘痛病位雖在胃,而與肝、脾的關系躉為密切,與脾以膜相連,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脾主飲食精微的運化轉輸,以上升為常,二者同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如勞倦內傷,饑飽失常,多為脾胃同病;肝屬木,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滯,木郁不達,或肝火亢熾,迫灼胃陰,或肝血瘀阻,胃失滋榮,故胃病多關乎肝。若岡飲食、情志、外邪或其他病變等導致脾胃、肝膽功能失調,胃脘痛病證發生。出現健運失司,胃失和降,濕邪內生,濕阻氣滯等胃脘時有脹滿隱痛,大便失常。納差的臨床表現。因此,治療胃脘痛,一般注重疏肝理氣,燥濕健脾之法。

  胃脘痛的病本在脾胃,脾胃為土,土實則萬物茂,健運昌,故選君藥白術。脾虛重用白術,故本人辨證施治運用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胃脘痛時。重用白術達30g以上,其他證犁白術多在其中。方中黨參、自術、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為主藥,白術、茯苓又能滲濕;輔以陳皮、制半夏燥濕和胃,木香、砂仁理氣醒脾,佐以白芍緩急止痛,生姜、大棗調和脾胃。諸藥配伍,標本兼顧,切中病機,絲絲入扣,使脾胃健運,升降復常而諸癥自愈。

三味中藥,振奮心陽

冠心病心絞痛,中醫稱為胸痹。
這是由于胸腔由心包、心臟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氣管、食管和兩側的肺,下方的胃等組成。

痹,是塞而不通之意。

故而胸痹,是胸中堵車,影響到心肺胃等氣血津液通行。
由于陽屬動,陰主靜,心又為君主之官,所以胸痹,可令首領心之陽氣受損,寒濕等陰邪趁虛而入。
肺主氣,氣行不暢會致肺咳嗽喘促,甚至咳引背痛。
胃主消化,寒濕進入,可致消化不良而胃中脹硬。站著的時候還好,躺著的時候就像胸前壓著個大石頭,以至躺臥困難。

所以冠心病是個復雜的病癥,可能是這幾種表現的相互交叉,也可能是其它部位反過來影響到心,造成更多不適。

出自《金匱要略》的橘皮枳實生姜湯,宣降肺氣 , 振奮心陽,和胃化宿食水飲。主治胸痹,胸中氣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滿,惡心嘔濁穢。
組成:橘皮12克 枳實2.5克 生姜6克
此三味,橘皮主治胸中氣塞,呼吸短促。
其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是陳皮的青壯年時期,行脾胃之氣的力量強于陳皮,故陳皮是理氣,是氣和順,而橘皮是行氣,讓氣跑起來,由此化開胸中氣塞。
同時,橘皮還辛溫可宣發肺氣,苦溫可肅降肺氣,化開濕痰寒痰,讓呼吸順暢。故于本方作主藥,用量最大。 
枳實主散心中之水濕停聚,心下硬滿。
心下,正是因胃在下,得名心下。胃主降,枳實苦辛酸溫,最善消胃中之水濕,逐心下之停水而降胃氣。由此化時間長了積聚于此的老痰膠痰,削除年深日久的堅塊積滯。行氣除脹而利五臟。
生姜辛,微溫。活躍于肺脾胃經。升陽散寒濕,和胃止嘔,化痰止咳。

三者相合,鼓動心陽,行肺氣開痹阻,和胃化飲,胸中之氣血津液之淤堵自然得除。與枳實、生姜等同用,用于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者。

方之總結: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時,多伴有呼吸困難,或惡心,上腹部脹滿,疼痛等呼吸道或消化道癥狀,一些醫生會將其誤診為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疾病,按肺胃之病來治。這是不識其本造成的啊。其后果,輕則拖延病癥,重就比較可怕了。一定要注意呢。
一個問題:橘皮枳實生姜湯如何制作服用?
上藥三味,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兩次溫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亞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驗
胃痛、胃脹怎么辦?3個經驗方來幫忙
消積、和胃、疏郁、除滿,5種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成藥您要知道
【董建華:金延香附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的胃脘痞塞滿悶,脹滿與疼痛】
胃病治法、用藥大全(長文)
國醫大師顏正華: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治驗三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武义县| 新余市| 乳山市| 二手房| 枝江市| 宝兴县| 黑山县| 海阳市| 禹城市| 新河县| 灌云县| 沁源县| 威宁| 西吉县| 大港区| 林西县| 长寿区| 华安县| 济阳县| 兴山县| 济南市| 新昌县| 三原县| 从江县| 富顺县| 广南县| 大悟县| 山西省| 比如县| 五河县| 望都县| 大洼县| 和平区| 绥芬河市| 沈阳市| 河北区| 新乡市| 东丰县| 万州区|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