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羅琴/文 受訪者/供圖
南充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三國文化、春節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相輝映。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著怎樣的故事呢?“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我們從南充出土的文物中尋找答案。
東漢牽犬陶俑
一句話簡介:該陶俑保存較為完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反映當時西充農業發展,人與動物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西充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今天,無論是在城市公園,還是在鄉村庭院,都能看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其中,狗狗就是人們忠誠的朋友之一,在很多領域,聰明伶俐的狗狗成為了人們的好幫手。一千多年前,人與動物的關系同樣親近。在西充縣文管所,一件東漢牽犬陶俑藏品佐證了這個觀點。
據了解,東漢牽犬陶俑長9.4厘米、寬12.2厘米、高23.8厘米,一名男子牽著一條中型犬,男子面目柔和,眼睛注視著前方,乖巧依附在身旁的小狗則抬頭望著男子。“這件藏品雖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保存較為完整,為我們研究東漢歷史提供了參考。”西充縣文管所負責人何小松說。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符永利告訴記者,東漢時期,莊園經濟興盛,當時像牛、狗等家畜已經能夠幫助農業生產,例如,狗能夠幫助主人看家護院、牧羊等,此時,人與狗已建立了一種情感聯系。“這件牽犬陶俑能夠反映當時西充農業的發展,西充民風淳樸,人們愛護動物,與動物建立了良好關系。”符永利說。
宋代繅絲青銅擺件
一句話簡介:出土于閬中市飛鳳鎮一工地,反映宋代閬中蠶絲生產情況,印證了蜀地繅絲為兩人對繅。
古代閬中繅絲業興盛
在閬中市博物館展廳里,一件獨特的藏品總能吸引參觀者的目光,這件藏品就是宋代繅絲青銅擺件。擺件長5.5厘米、寬4.3厘米、高5厘米,在長方形的底座上,兩位女子一人在繅絲、一人在煮繭,煮繭的鍋、繅絲車、人物動作都惟妙惟肖,生動展現了宋代閬中的繅絲場景。
“閬中市博物館收藏的銅器中,以宋代窖藏出土的青銅器尤顯精致,風格獨特。除生活實用器物外,宋代青銅器的文房擺件也非常有特色,有仿古的器物、還有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動物擺件,繅絲青銅擺件就是其中的代表。”閬中市博物館副館長楊超說,繅絲青銅擺件出土于閬中市飛鳳鎮一工地。
楊超介紹,古代文獻上記載,江南繅絲是一個人操作,而蜀地繅絲是兩人對繅,這件青銅擺件正好印證了這個說法。這件文物內容既富有情趣,又反映閬中當時蠶絲生產的真實情況,凸顯閬中古代繅絲業的繁榮興盛。
南宋青瓷鼎式爐
一句話簡介:出土于順慶區一建筑工地,南宋龍泉窯燒制,與其一起出土的窖藏瓷器非單獨家用瓷器,可能是作為商品輸入四川。
順慶自古物流通暢商賈繁榮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如紙。”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琢瓷作鼎碧于水”指詩人所喜好的香具———香爐,即碧綠如水的青瓷鼎式爐,一種以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為模本的,由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青瓷香爐。
楊萬里詩里描寫的青瓷鼎式爐,在順慶區文管所就有一件,這件青瓷鼎式爐正是來自詩人所在的朝代———南宋。
記者在順慶區文管所看到,這件藏品圓口,直頸,平唇微外斜,乳形三足,制作工整,造型優美,釉色呈豆青色。“宋代在生活上倡導節約,在美學上推崇簡約素雅的審美觀念,這件青瓷鼎式爐展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順慶區文管所副所長王興堂告訴記者,這件瓷器出土于順慶區一建筑工地,和這件青瓷鼎式爐一并出土的文物還有210件,其中宋代窖藏瓷器206件,器型主要有碗、盤、瓶、爐、碟、盒等。
王興堂介紹,當時出土的窖藏瓷器206件,數量多,絕非單獨家用瓷器,器物中具有重復紋飾,且數量巨大,可能是作為商品輸入四川地區。“青瓷鼎式爐和這些瓷器產自浙江龍泉窯,可能以長江干線做為主要交通路線進入巴蜀地區,在四川境內通過嘉陵江支線運達南充地區,說明了當時運輸路線的暢通以及包括瓷器等商品貿易的繁榮,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南充地區甚至整個四川的經濟狀況和貿易情況。”王興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