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之前,人們沒有坐具,通常采用的以茅草、樹葉、獸皮等制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到一種被稱為胡床的坐具從域外傳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椅凳。
圓凳造型略顯敦實,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均有。做法一般與方凳相似,以帶束腰的占多數。它和方凳的不同之處在于方凳因受角的限制,面下都用四腿,而圓凳不受角的限制,最少三足,最多可達八足一般形體較大,腿足作成弧形,牙板隨腿足膨出,足端削出馬蹄,名日鼓腿膨牙。下帶圓環形托泥,使其堅實牢固。
方凳尺寸不等,最大的約兩尺見方,最小的也有一尺。雖然外貌總體看來不過就是“長方形”凳子,但樣式變化卻讓人感到“靜中有動”,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則在凳面鑲嵌大理石,還有的采用絲繩、藤條編織軟芯,這是考慮到炎炎夏日坐起來清爽宜人。方凳可以與方幾、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眾多家具中十分重要。
月牙凳,又稱腰凳,是中國唐代家具師的偉大創造。它在佛國坐具一一圓墩、腰鼓凳的基礎上,進行了突破性的飛躍構思,完全脫離了佛國坐具的模式,座面不方不圓呈月牙形,腿子在壺門和勾腳的基礎下又施變化,井增雕花飾,華貴之氣盡在其中。牙凳與體態豐腴、雍容華貴的唐代貴婦人形象統一和諧。可以說,月牙凳是唐代家具風格的代表。
條凳,一種狹長形的凳子,可供多人同坐。一張八仙桌四面各放一條長凳是城市中店鋪、茶館中常見的使用模式。這類條凳的四腿大多做成四批八叉形,四足占地面積當是面板的兩倍以上,因而顯得牢固穩定。
鼓凳,是中國傳統家具之一。按字面理解,即為像鼓一樣的凳子,又稱繡墩,因為在鼓凳四周用絲繡一樣的圖畫做裝飾,是古典家具大家族中的“閨秀”之作。它別出心裁地以女性化的圓潤、婀娜、秀美展現出了古典坐具的別樣風華。因傳世量小,而往往做工精細,格調高雅。
馬扎俗稱“杌扎、撐板凳”,早至漢朝以“胡床”稱。是一種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繃帆布或麻繩等,可以合攏,便于攜帶。馬扎是自西域的游牧民族傳來的,顧名思義,“馬扎”就是平時折疊起來綁到馬背上,休息時解下打開乘坐之意。明清皇室貴胄多于出巡或狩獵時使用。
春凳是可供兩人坐用的一種凳子,古時民間用來作為出嫁女兒時,上置被褥,貼喜花,請人抬著送進夫家的嫁妝家具。春凳可供嬰兒睡覺用,故舊制常與床同高。春凳后來也有做成方形的,猶如方凳,有些還配上小抽屜,但這已是春凳的變形了。
腳凳常和寶座、大椅、床榻組合使用。除蹬以上床或就坐外,還有搭腳的作用。一般寶座或大椅坐面較高,超過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兩腳必然懸空,如設置腳凳,將腿足置于腳凳上,可較舒適。明代道教養生術還把腳凳與健身運動結合起來,制成滾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