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在的出土文物,以及壁畫墓畫所提供的信息來看,至少到東漢末年,都不曾有馬鐙出現過的痕跡,而到了魏晉時期,才出現了方便用于上馬的單邊馬鐙。
其實馬上沒有馬鐙,并不影響騎兵作戰。只是說雙邊馬鐙的出現,更好的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因為影響騎兵作戰的,除了馬鐙,還有馬鞍。
馬鞍有很多種,從進化的角度講,大概是無鞍→獸皮→低橋馬鞍→高橋馬鞍。
在無鞍到獸皮鞍的階段,騎兵的近戰價值并不是很高,因為騎在馬背上沒什么吃力點,騎兵很容易掉落馬背,這在中國的史籍中也有記述,可以說那時候從馬背上掉下來是個挺正常的事。
所以很多騎兵索性就把馬當成運輸工具,憑借高機動性到達戰場,然后下馬作戰,這在馬其頓早期的伙伴騎兵和塞琉古的重騎兵中都有提現。
再不然就是避開近戰,專職騎射。像斯基泰人還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都是這個意思。
幾乎在同時期,低橋馬鞍出現了,它使得騎兵在馬背上的穩定性有所加強,可以專職一些近戰活動。這時的騎兵已經可以單手持刀劍進行拼殺,也可以持矛進行沖鋒。只不過當時的握矛發是反握,目的是刺中敵人后往后一擺手便可以抵消了沖擊力,不至于讓自己掉下去。
當然,總有些文明會通過更為嚴格訓練,使騎兵可以短暫雙手長兵作戰,這點在漢代壁畫就有提現。考古出土的西漢壁畫中,有不少是漢軍雙手持戟追擊匈奴的。而根據羅馬人的描述,塞琉古也有不少重騎兵可以雙手持矛作戰。也就是說,通過嚴格的訓練,在不靠馬鐙的情況下,騎兵也可以短時間雙手作戰。
不過人類的創造精神不會止步于此,由帕提亞人發明的高橋馬鞍基本保證了騎兵的前后穩定性。這就意味著,騎兵可以端著矛沖鋒而不用擔心被反作用力彈下馬,由此沖擊騎兵的攻擊力被大大加強,可以做到持矛持續沖鋒而不用脫手撒矛。也是因此,長矛逐漸有了步兵矛和騎兵矛的區別。一直被大家稱頌的馬槊也在西晉時開始初現端倪。
從出土文物看,漢朝,確實還沒發明出來“馬鐙”。
沒有“馬鐙”,坐騎上的士兵,確實不好掌控馬匹,保持平衡,也不便于“發力”,對作戰肯定有影響。
不過,敵人一方,比如善于騎馬作戰的匈奴,也沒有“馬鐙”——半斤八兩,雙方扯平了。
“馬鐙”,從到目前的考古成果看,是中國發明的。
1958年,湖南長沙南郊金盆嶺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古墓發掘中,出土了一組青釉俑。其中的騎俑馬鞍前橋左側垂下一個三角形“馬鐙”。
請注意,只有左側這一個,右側沒有。可知,最初的“馬鐙”,應是當時的人們為了便于上馬而發明的。
(長沙出土西晉永年二年騎俑;遼寧北票出土馬鐙)
1961年,歷史學者楊泓在其導師夏作銘先生指導下,與武伯綸先生有一番關于“馬鐙”的公開討論。這一討論,引起了國際的廣泛關注。
美國學者在介紹李約瑟博士的相關研究時曾說:“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鐙,使騎手能安然地坐在馬上,中世紀的騎士就不可能身披閃閃盔甲,救出那些處于絕境中的少女,歐洲就不會有騎士時代。”
他還說:“只要我們想一想中世紀歐洲,我們眼前便出現身穿盔甲,手持沉重長矛和騎在馬背上的騎士。然而,如果沒有馬鐙,他們是不會那么神氣的。因為沒有馬鐙,負擔如此沉重的騎手勢必很容易跌下馬來。中國人發明了馬鐙,使西方有可能出現中世紀的騎士,并賜予我們一個騎士制度的時代。”
即單側“馬鐙”之后,屬于東晉時期的“雙鐙”實物又在河南、遼寧等多地陸續出土。由此證明,“雙馬鐙”,是此時重裝騎兵得以出現的基礎性條件。
(殷墟出土帶有兵器的車輿)
至晚在商代,馬匹,已經用來作戰。但直至春秋,馬匹參戰都是用來拉車,即所謂“戰車千乘”云云。
殷墟出土了商代戰車。西周東周亦有戰車出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孔《疏》云:“古者服牛乘馬,馬以駕車,不單騎也。”
這大約是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被看作是“頭條新聞”載于史冊的原因。
也可知,趙武靈王很可能是從西域游牧民族學來騎術而在中土的“首倡”之人。
聽蘇秦的口氣,六國時期的“單騎”已經不少了。可總體上,似乎連最有條件的秦國,馬匹仍然“稀缺”。秦始皇陵俑坑出土有騎兵俑和陶戰馬,但數量相對“步兵”少了很多,而且主要還是“戰車”形態。
(秦始皇陵兵俑和戰馬俑)
漢代,有了“騎兵”這一獨立“兵種”。
顯然,當時還沒有“馬鐙”。這有咸陽楊家灣出土的漢代騎俑為證,可參見題圖。
西漢的騎兵,裝備很“簡陋”,不僅沒有“馬鐙”,也沒有高鞍橋的馬鞍,到了東漢才有。西漢騎兵的遠射兵器,以弓矢為主,也使用弩,但因為沒有“馬鐙”,使不上力,所以配備不了強弩。《漢書·韓延壽傳》有這方面記述。
西漢,主要與匈奴作戰。一開始,優勢的天平傾向于敵方一側。
不過,從晁錯開始,就極其認真地按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則,研究制定不同的作戰方略。至武帝一代,就基本完成了從車騎并用到以騎兵為主的作戰方式。而且,“將帥奮勇,三軍用命”,創造了不少典型戰例。
(楊泓先生繪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漢代騎兵復原示意圖)
元朔元年至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28-前119年的十年里,西漢與匈奴有過若干次重大戰役。雙方參戰的騎兵,常常接近20萬騎。此時,西漢已有能力一次集結10萬騎兵,元狩四年,隨軍參戰的軍馬就多達14萬匹。而且,此時的漢軍騎兵,已具備了遠程戰略性奔襲的能力,可以實施大規模騎兵集團機動作戰。
此時,仍有戰車參戰,但已僅作為營地保障、后勤運輸等使用了。
騎兵成為漢軍主力,從格斗兵器來說,主要以長戟為主,其次是矛(或鎩)及刀盾,遠射兵器便于騎馬作戰的較輕便的弓和弩。
(北朝重裝騎兵俑)
前面說到,漢朝極重視戰法研究。以下戰例,可大致看出漢軍的“騎步協同”的多種戰法。
元朔二年(元前121年),李廣率4千騎兵與4萬匈奴騎兵相遇,李廣面對十倍于己的敵軍,采用“圜陣外向”的臨戰隊形,充分發揮遠射兵器特別是步兵強弩之威力,成功抵抗了兩天,終于等來援兵而解圍。
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段熲(jiong)領兵與先零等族作戰,逢于義山,“熲乃令軍中張鏃利刃,長矛三重,挾以強弩,列輕騎為左右翼。……熲馳騎于旁,突而擊之,虜眾大潰”。(見《后漢書·段熲傳》)
(魏晉執“矟”騎兵壁畫)
至西晉,發明了“馬鐙”。東晉,“雙鐙”和高鞍普遍適用。再至南北朝,騎兵包括戰馬大都身披重鎧了。此時。騎兵的主要格斗武器,也改為了“馬矟(shuo)”。魏晉時,已有“矟”這種騎兵兵器,但廣泛使用,是在南北朝。同時,騎兵的遠射兵器,也改為了強弓強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