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在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的詩篇《潼關吏》中,此詩借潼關吏之口描述潼關天險,表達了詩人對當初桃林一戰潰敗的遺憾,希望守關將士們一定要以史為鑒,好好利用潼關天險保衛長安的安全。
從詩中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潼關對于長安的重要性。
說到潼關就不得不提一提秦國的函谷關。熟讀春秋戰國的朋友,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不外乎秦國有一道非常險要的關卡。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御住六國聯軍的攻勢。
函谷關是指從關口開始一直向西延展幾公里的一個狹窄地帶,東北方位是太行山脈的南端起點,整個南面就是秦嶺,北邊是黃河,而且北邊黃河的旁邊就又是一座大山,在黃河與秦嶺中間有一個狹長的地帶就是函谷關谷道。這樣一來,函谷關就成為了東西向的唯一通道,想要達到關中的秦國地盤,那么就必須經過函谷關,要不然就需要繞過很長的一段路。
有人會問,難道從中原到關中就不能繞開函谷關嗎?從東漢末年之后,函谷關確實可以繞過去;但是在先秦時期,函谷關確實是繞不過去。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
那么后來函谷關怎么就退出歷史的舞臺了呢?
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于是,位于淆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這個潼關就是曹操建立的。
潼關南依秦嶺,西依華山,東接山巒,北擁黃河,形成一個三面環山,唯北面洞開,還有一道天然護城河的“甕城”。要過潼關,首先得橫渡黃河。就算過了黃河,進入潼關腹地,等于鉆進了一個口袋,三面皆可圍而殲之。后面的退路,還被黃河給斷了。如此關卡戰場,那就是天生萬人坑,有來無回。
曹操建立潼關后,函谷關退出歷史舞臺。潼關第一次給曹操派上大用場,是在5年之后的211年。
這一年,曹操出兵討伐漢中張魯,這是他在赤壁之戰后的第一次大規模用兵。聞訊之后,關西馬超、韓遂等起兵攻向潼關,爆發潼關之戰。曹操采用離間計擊敗馬超、韓遂等聯軍,盡得關中之地。
自此潼關的重要性一直活躍在史書之上。潼關,作為從關東進入關中平原的最后一道關口,地位不亞于明清時期山海關對于北京的重要作用。
比如劉裕北伐攻潼關,前秦君主苻健攻克潼關遂立國。
再如前文詩中,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攻占洛陽,進入關中的必經之路是潼關,在安祿山進逼潼關時,哥舒翰等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主張依靠潼關之險,堅守不出,等到安祿山的氣焰逐漸消退,然后再一舉評定叛亂。可惜昏庸的唐玄宗根本聽不進去,一直催促決戰,無奈之下,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被安祿山使用誘敵深入計,殲滅哥舒翰所轄近二十萬唐軍,占據了潼關,此時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只得倉皇西逃。
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大關依然訴說著她曾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