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京師長安的天子五門“明德門”
大唐神都洛陽的諸侯三門“定鼎門”
我國八大古都,雖然都帶個都字,但都和都是不同的,就如同封建等級制度下的人一樣,雖然都是人,卻分了三六九等。本作品就揭示這些古代都城的檔次,當清楚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自然也就明白哪些是真正的古都,哪些是濫竽充數的殘次品。
先給出古都的等級檔次排名,從高至低分別是:首都→輔都→行都→臨都→國都
一、首都。顧名思義,就是眾都之首。不過首都是今天的說法,在古代叫做京師。京師伴隨著家天下時代統一王朝的出現而出現,是最高統治者統治天下的行政中心,處于封建等級制度金字塔的最頂端,只能有一個,必須具備如下要素:
(1)是統一王朝;
(2)有宮殿以及宗廟;
(3)有宮城,且宮城具備垂直五門(自隋代開始,增加了平行五門);
(4)自西漢開始,必須擁有城池。城是城墻,既外郭城;池是護城河。且外郭城的正南門也必須是平行五門;
(5)王畿附近,有作為本朝故去的王陵或者皇陵陪伴;
(6)作為行政中心的時間應大于一年;
(7)自隋代起,必須有以宮城為中軸線且外郭城東西對稱的中軸大街。
以上7點,與時俱進,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存在,方能稱之為首都。符合這些標準的,總共只有四個城市:
(1)作為西周、秦、西漢、新、隋、唐,共計六個朝代京師的西安。
(2)作為元、明、清,共計三個朝代京師的北京。
(3)作為東漢和西晉,共計兩個朝代京師的洛陽。
(4)作為明代共計一個朝代京師的南京。
二、輔都。顧名思義,輔都就是輔助首都的都城,地位僅次于首都,學界稱陪都。之所以稱之為輔都,原因就在于缺少了首都的某個或者某些元素。比如東漢的輔都長安,就缺少了東漢的皇陵。
三,行都。顧名思義,就是天子出行的臨時辦公點,可能有宮殿,但相較于輔都,缺少的元素更多。比如隋朝的行都揚州。
四、臨都。顧名思義,就是在首都確定或者建成之前的臨時辦公居點,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年。原因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是不可能建成作為首都必備的硬件設施的。比如西漢初都洛陽,只有幾個月,且都而未建,等于無都(京師);再比如洛陽自稱十三朝古都里的后晉,也是只有三四個月時間。另外西漢初都櫟陽城,時間雖然稍微長了一些,但同樣都而未建,因為當時正在興建已經確定為首都的長安城。臨都相較于行都,又缺少了一些元素。
五、國都。古代的國在級別上相當于今天的省或者自治區、特區,國都就類似于今天的省會。所不同的是,古代的國擁有受國君控制的軍隊。國都相較于臨都,則進一步缺少了更多元素。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國都沒有天子,或者沒有能夠統攬控制全局的天子,或者沒有被法理承認的天子。比如洛陽十三朝古都里的東周、曹魏、北魏、后梁、后唐。另外,唐朝的武周時期,由于武則天是女人,女人不具備法理上的天子資格,因此,武周時期的神都,無論是從其他元素還是武則天本身來說,都是屬于國都而非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