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提到魏晉時期歷史的時候,魏晉風度可能是大多數人對該時期的第一印象。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央政府在黃巾起義的沖擊下失去了曾經的權勢,這讓傳統的忠君思想和儒教禮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在兩漢逐漸式微的黃老和莊列思想重新取得了發展,而這種放任自由的處事態度一度成為了社會上的主流,這也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
而在魏晉之際的竹林七賢顯然就是魏晉風度的典型代表,由于當時的人們對于他們有著熱烈的推崇,這讓阮籍,嵇康等人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成為了名流的標簽,于是兩晉時期的不少詩人就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模仿,以求獲得社會上的認同。
在東晉時期,就有八個人在社會上有著和竹林七賢一樣的高名,他們被世人共稱為'八達',在社會上有著不俗的影響力,并且最終也大量入仕,成為了東晉政府中的高官。不過由于他們推崇出世的莊子列子學說,這讓他們在政治上并無太大建樹,而桓彝則可能是他們之中唯一的一個異類。
東晉名臣桓彝
在魏晉時期,由于長期的戰亂導致國家人才凋零,中央政府急需人才來進行補充。為了從民間選拔足夠的人才,各位統治者也紛紛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從曹操確立'唯才是舉'的方針之后,漢代舉孝廉這種以品行薦官的制度便處于相對劣勢,而曹魏政權中也確實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魏武帝曹操劇照
但是這種唯才是舉的方針也確實會讓儒家思想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滯,與此同時社會上的持續動亂與政府高官在政壇上朝不保夕的處境讓士人們生出了出世的想法,這也是竹林七賢出現和老莊思想興盛的根本原因。
而在竹林七賢成名之后,他們便被邀請入朝為官,雖然阮籍和嵇康等人還能保持初心,保持與政治的距離,但是其余幾人則欣然接受當權的司馬氏的邀請,成為了魏晉的高官,這讓當時的不少士人心儀不已。
于是他們開始在生活中顯露自己的與眾不同,誰的行為最狂放不羈,誰就最有可能被視為名士,這凸顯出了魏晉時期畸形的價值評判體系。他們雖然在語言和行為上對阮籍和嵇康最為推崇,但是內心卻想效仿山濤等人,想借著自己的名聲成功入仕,并獲取較高的職位。在兩晉時期,司馬氏對于名士十分看重,他們希望借助這些人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并彌補自己得位不正的缺陷,這就讓這些人都如愿以償,成為了晉朝的高官。
曹魏名士嵇康
在這樣的風氣下,兩晉時期的士人最看重的便不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改善自己的品行。而是整日想著如何有出格的行為來為自己賺取更多的名聲,從而幫助自己入仕,而八達中的大多數人便是這一類。
在自己的同僚們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成名的時候,寒門出身的桓彝則還在堅持提升自己的操守和政治能力。在重視門第的兩晉時期,雖然桓彝的父親曾經擔任郎中一職,但是其早逝讓桓彝失去了政治資源。
不過自幼孤寒的桓彝卻是以清高的品行成名的,他在貧寒的生活下僅僅能夠果腹,但是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并且依然苦心學習經典,這才讓他有了不錯的名聲。雖然和八達中的其他幾人相比,桓彝的名聲并不十分顯赫,但是其在能力上卻是要高出一些的。
晉明帝司馬紹
而且桓彝也并非剛剛進入仕途就收獲了高位,他是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最終成為東晉統治者信任的重臣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桓彝又積累了不俗的名譽,才因此和其他七人一樣被稱為'八達',這個另外幾人因名聲直接占據高位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前面說到,由于魏晉時期崇尚老莊學說,士人們多以出世的追求來為自己求名,因此他們在入仕之后依然要保持自己的追求,這導致東晉朝中的名士們在高位上幾乎不愿為政治工作付出任何努力,八達中的諸人也多是此類。
魏晉時期名士
不過桓彝則和他們不同,他是依靠自己的政績為自己贏得政治地位的,而且其對于老莊思想也沒有十分推崇,反而是儒家學說的堅實擁護者。因此在遭遇蘇峻之亂的時候,他并沒有像其他同僚那樣明哲保身,也沒有像叛軍投降,而是堅定地率領自己的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在被蘇峻包圍多日之后,桓彝麾下的將士們也紛紛勸他投降,以便日后再行反抗,但是桓彝卻寧死不屈,最終以身殉國,這在儒教低落的東晉時期是十分罕見的:
晃因進軍攻彝。彝固守經年,勢孤力屈。賊曰:'彝若降者,當待以優禮。'將士多勸彝偽降,更思后舉。彝不從,辭氣壯烈,志節不撓。城陷,為晃所害,年五十三。
因此將桓彝列為八達,并將其歸入魏晉名士的行列中,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卻和同僚們有著本質的區別,是東晉士人中難得的儒教衛道士,堪稱忠臣的典范。
東晉時的蘇峻之亂
由于魏晉時期面臨著東漢末年的亂世,因此不得不對之前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風氣進行一定的改變。而政治局勢的動蕩讓士人們的從政積極性遭到了不小的打擊,出世的思想在當時十分風行,并孕育出了所謂魏晉風氣。
不過士大夫們對于率性名士的追捧反而造成了荒誕的結果,名義上追求出世的士人因為行為獲得了名聲,之后反而被邀請入仕。這讓朝堂上充斥著不理政事的'名流',這也是兩晉初期政治風氣頹靡的重要原因。
而名列八達的桓彝確是這個時代中的異類,其并沒有出世的想法,從進入政壇之后便為東晉的政治工作鞠躬盡瘁。在王室遭遇危難的時候,其也能做到挺身而出,最終為國捐軀,堪稱東晉臣子的楷模,也讓我們看到在那個時代的名士風骨。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鑒》
【2】《晉書·桓彝傳》
文章內容原創自今日頭條號:清論歷史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系刪除。)我們將持續創作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伙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