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對于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具有較高自控能力的兒童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自控能力的缺乏還是兒童多動癥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兒童自控的發生必須有一定的認知基礎。首先,兒童必須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這是控制自己的行動的基礎;其次,必須具備一定的表征與記憶能力,也就是能夠把撫養者的指示與要求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
早期兒童的自控最典型的表現是對母親指示的服從和延遲滿足。大約在2歲開始,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漸地發展起來。這時兒童能夠在沒有外界監控的情況下服從父母的要求,并可以根據他人的要求延緩自己的行為。大概到了3歲,兒童開始逐漸地獲得了自我連續性和自我統一性的認識,開始把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的要求聯系起來。
培養兒童自控能力應注意把握一個適宜的度。兒童自控能力太弱,常常會分心,無法延遲滿足,易沖動,攻擊性強。自控能力過強,又會表現出很強的“抑制性”和“一致性”,他們通常不能正常地表達個人需要和情緒,竭力與長輩的要求保持同一,這類兒童很少在學校和家里惹麻煩,反而容易被忽視,他們會因此變得焦慮、抑郁與不合群。最適宜的自我控制是有彈性的,這類兒童的特點是“管得住,放得開”,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改變自控的程度,他們的性格中具有很強的靈活性。
培養兒童的自控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不斷提高兒童的自我認知水平。
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動機水平。例如,當兒童認識到欺負小朋友是不良行為時,他就會減少類似的行為;當他認識到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行為時,他就會更樂意幫助小伙伴。
2、在游戲中培養自我控制能力。
趣味游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則性,比如角色扮演游戲,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過家家”,通過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各種社會規范、行為準則,操作各種玩具,逐漸將在趣味游戲中獲得的行為規則轉化為主體意識。
3、給孩子自主權和主動權。
家長往往低估計孩子的能力而包辦代替。長此以往,兒童就會習慣依賴于家長。如果家長對他們管束太緊,干涉太多,或者強迫他們服從自己的意志要求,又會使他們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展受到阻礙,潛在能力不能發揮,缺乏獨立自主性。
4、從小培養自制力和毅力。
孩子的自制力薄弱,不應消極地等待它能樹大自然直,而需要從小培養。首先使孩子感到家庭中是有約束力的,是不可以為所欲為的。家長對孩子不要有求必應,這樣勢必會造成孩子任性。因此,需防患于未然,每次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決不遷就,那么孩子就會慢慢懂得,“不合理的要求哭鬧也沒有用。”
5、在延遲滿足中學會等待。
當孩子有些不能立即滿足的欲望,過一段時間,得到實現后,就有了這樣的體驗,想得到的東西,等些時候會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性格習慣。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系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