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連錢草15克,碧桃干15克,老鸛草15克,旋覆花10克,瓜蔞10克,姜半夏10克,防風10克,五味子6克。
【功用】降逆納氣,化痰截喘。
【適應證】咳嗽痰多,氣逆喘促(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
【姜氏臨證心得】本方是對支氣管哮喘的截治方法,經過長期的研究,結合臨床實際療效篩選民間單驗方優化而成。方中連錢草出自《本草拾遺》,功專化痰、止咳、平喘;老鸛草出《本草綱目拾遺》,功能祛風活血,清熱解毒,民間有老鸛草平喘的單方,能祛痰擴張支氣管,老鸛草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鏈球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酸苦收斂,《飲片新參》有“除勞嗽”的記載,民間有治頑喘的經驗,上三味除痰鎮咳而平喘逆,且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為主藥。輔以旋覆花開結化痰,降逆止咳;瓜蔞清上焦之積熱,化濁痰之膠結,善開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氣去胸中痰滿猶能治咳。佐以五味子補腎納氣,鎮咳斂肺,防風《藥法類象》謂“治風通用,瀉肺實”,是一味抗過敏的有效藥,能抑制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的變態反應,清除過敏原的刺激。上方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納氣截喘之效。氣虛者加人參3克,黃芪30克;腎虛者加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補骨脂15克,亦可加蛤蚧粉3~5克;陰虛有熱者加黃柏、知母、玄參、地黃各9克;咳甚引起喘促無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子6克,馬勃6克,天漿殼3只;熱喘加石膏15克,知母、黃芪各10克;寒喘加炮附子9克,肉桂3克,鵝管石9克。(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須特制砒石5克,明礬10克,豆玻100克糊丸,綠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腎病勿服,有效與否一星期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咳不爽者,加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各10克;胃家實便秘者加服調胃承氣湯一劑;喘止后常服河車大造丸、左歸丸或右歸丸3克,日2次口服。
曾治陳某,男,46歲,患者支氣管哮喘30多年,每屆秋冬必大發,曾用氨茶堿、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但僅能當時緩解,藥停又喘。近日因天冷受寒,哮喘大發已有四天,每晚看急診,于1980年12月25日請先生會診。癥見哮喘咳嗽,喉間痰多氣塞,痰色白,惡寒,周身酸楚,胸悶,夜不平臥,苔薄膩,脈浮緊。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中醫診斷:哮證(風寒挾痰)。處以本方,服3劑后支氣管哮喘即有明顯緩解,服至7劑,哮喘平止,胸部X線片示“肺部感染消失”,其余癥狀也明顯改善。又續服7劑鞏固療效,以后服用右歸丸及人參蛤階散扶正固本,隨訪3年未曾復發。
【解讀賞析】春華先生治療支氣管哮喘,開始是在用三拗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總的來說離不開麻黃。因為現代醫學認為麻黃堿有弛緩支氣管痙攣的作用,而且是傳統有效的藥,可是在臨床上并不理想,不能投匕輒效,于是就廣泛地查閱文獻,一般正規醫書處方總脫不了麻黃,于是再翻檢單方雜治書,施之于臨床實踐,可是滿意的不多。再以專治的藥結合辨證論治來用,比較過去為好,但仍不能令人滿意。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摸索到一些規律,老年性的陽虛多(尤其男性);少小的陰虛多(尤其女性)。宋代文獻用砒石為主的很多,許叔微《本事方》載有紫金丹,說是治寒喘有奇效,方子的組成以碰礎石:明礬:豆玻為1:3:10為比例,研粉糊丸,綠豆大小。但對熱性哮喘無效,而且用后發作更重。后來只限于用以治寒喘病員,有三五年不發的,不再復發的不過藥量要掌握好,少則無效,多則中毒,服用時間不宜過長。對于治療寒喘有了些辦法,可是對熱喘,我采用單方蛞蝓以大貝粉作賦形藥,做成綠豆大丸子,每服10丸,日3次,輔以牛黃解毒片,療效一般還可以,但不及紫金丹。哮喘在發作時可以用上述方法治療,若要預防發作,兒童可常服紫河車粉1.5克,日2次;或服河車大造丸,每次6克,日2次。中老年可常服左歸丸、右歸丸。如果國慶前發作的可于8月間開始服用,如果發無定時,則隨時服用,有益無損。對正在發作的病員我自組一方,采用古今民間及日本、朝鮮的單方,將其中治喘有效的藥合在一起,名截喘方。春華先生說,中醫過去有一個清規戒律,即發時治標(肺),平時治本(腎)。其過去也照這個規律辦事,后來在臨床上發現發作劇烈,服治標藥無效的,不管新久可以標本同治,止喘藥與培補藥可以同時并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看來有些規律是可以突破的。
一般來說,支氣管哮喘臨床分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外源性哮喘常于幼年發病,多與各種過敏有關。內源性哮喘常于成年開始,傾向于常年發作,且較嚴重。兩種哮喘在發病過程中可互相影響而混合存在。其發病原因較多,往往與季節氣候的變化,呼吸道感染,職業接觸過敏,藥物過敏、過度勞累及情緒激動等因素有關。本病有經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不易根治的特點,“在病為實,在體為虛”。“發時當治其實,平時則兼治虛”,即在發作時強調治病,其治在調肺氣,哮喘以外邪誘發為多,故發作時往往兼見表閉失宣,因而臨床治療多用宣肺散表之品。但哮喘多有宿根,久病表衛不固者多,宜散太過,肺氣受損,造成開合失司,反而達不到治療效果,所以當兼予固表斂肺之品同用,一開一合,以調整肺氣之宣肅功能,使之恢復正常。另外,排痰除濁亦為重要。哮喘從發病現象看是肺氣宣散肅降功能失司,但究其病根,還是痰濁作祟。因痰濁伏于肺,復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因素造成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故發哮喘。且本病每多兼咳嗽,雖予止咳而咳總難已。見咳止咳而咳不止者,乃未去其致咳之因,故古人有“咳無止法”之戒,“肺如懸鐘,不叩不鳴,外感之邪,叩之則鳴,痰濁內塞,上逆于肺亦鳴”。肺有上口,而無下口,痰濁蓄積于氣道,隨喘息呼吸上下,則成痰鳴。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成敗之關鍵。
今天的中醫小知識先說到這里,我們將會陸續推出更多的中醫小知識。微信關注“Dr_BQG”,會有更多的健康資訊和名中醫的義診信息提供!
本文案例出自盧祥之著述的《國醫圣手姜春華》。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愿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此外,深受患者好評的名中醫:謝躍藩、陳茹琴醫生,來廣州扁鵲谷醫館義診啦!有需要看診或者希望體驗扁鵲谷精準中醫養生的朋友,可以微信關注“Dr_BQG”,并在服務號內搜索“謝躍藩”或“陳茹琴”預約。免掛號費名額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