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27:桑薄清宣湯,主治風熱咳嗽。
【組成】
桑葉9g,薄荷6g,牛蒡子6g,板藍根6g,桔梗6g,炒枳殼5g,紫菀6g,川貝母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
炒枳殼
【功效】
清熱疏風,宣肺止咳。
主治感冒,外感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咽炎等屬風熱咳嗽。
【驗案】
女,36歲。10月9日初診。主訴:咳嗽反復發作10余日。病史:現咳嗽有痰,痰色白,質黏難咳,咽癢,夜間白天均咳,無流涕。檢查:無發熱,舌紅苔少,脈數。
中醫診斷:外感咳嗽。辨證為風熱咳嗽。西醫診斷:急性咽炎。治則: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藥:桑葉9g,薄荷6g,牛勞子6g,桔梗6g,炒枳殼5g,板藍根6g,青果6g,麥門冬6g,紫菀6g,川貝母9g,甘草3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共3劑。2004年10月13日二診,藥后咳嗽大減、痰量減,痰易咳,咽癢止。上方加前胡6g,再服3劑,諸癥愈(引同方源)。
川貝母
【按語】
外感咳嗽主要病機為邪犯于肺,肺氣上逆。肺主氣,司呼吸,其位最高,為五臟之華蓋,肺又開竅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之邪,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邪侵則肺氣不清失于肅降,迫氣上逆而咳。張珍玉教授總結多年臨床實踐經驗提出:肺之宣發,宣中有降;肺之肅降,降中有宣的觀點。臨證對于咳嗽的辨治,外感重在宣發,佐以肅降。外感邪氣,不管屬寒、屬熱,多影響肺的宣發功能,氣不得宣,而郁閉于內,即發為咳嗽。
故治療重在宣,一是以宣驅外邪,二是借宜助肺恢復宣發功能。因此,外感咳嗽不管久暫,多突出“宣”字。在組方遺藥上,對宣與降的側重,從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應注意宣降藥味的比例,其次注意宣降藥物劑量的比例,再次因晚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組,還需根據肺失宣降的程度,的配升降藥對以及調理氣機的藥物。
桑葉
方中以桑葉、薄荷清肺疏風、宣散風熱為主藥;精也宮肺止咳,炒積殼寬中下氣,兩者相配,宣中有降,共同調理肺脾,調節氣機升降,以恢復肺之宣降之職;配伍板藍根、牛蒡子清熱利咽;紫菀、川貝母潤肺化痰止咳,共為輔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