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胃病包括胃脘痛、嘔吐、胃痞、呃逆等證,十幾年來,筆者辨治了大量的胃病患者,獲得了一些臨床經驗和體會,現收集總結如下,供同道參考。
胃為陽土,性喜降。葉天士認為:“脾必升為健,胃以降為和。”“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征,只有持續不斷地舒暢通降,才能達其納谷傳運之能。筆者以此為出發點,以辛、開、苦、降為主法,以半夏、黃連、枳實、干姜為主藥,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進行施治。
胃為受納之腑,易被寒熱等邪侵,邪氣一旦犯胃,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正邪交擊,清濁相干,諸邪壅阻,氣機閉塞,升降呆滯。故胃病治療突出一個“通”字,疏通塞滯,通下瘀濁積滯,斡旋中焦氣機,以復其推陳納新之能,濁降則清升,升降出入之機自可恢復常態。
故胃病寒熱、虛實錯雜者極為常見,本人臨床常寒熱藥并用,辛苦藥兼施,以求寒熱并調,胃腑通降。以黃連配枳實以苦降;干姜配半夏以辛開;黃連配干姜以調寒熱;枳實配半夏以導積滯。偏寒者加吳茱萸、蓽拔;偏熱者加黃芩、蒲公英;濕重者加白豆蔻、蒼術;食滯者加焦三仙、檳榔;氣虛者加黨參、黃苠;氣滯者加蘇梗、香附、甘松;札窿者加五靈脂、蒲黃;反酸者加海螵蛸、川貝母、白及;陰虧者加白芍、甘草、沙參、百合;郁熱者加牡丹皮、梔子;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近年來,筆者根據胃的生理特性,及胃和十二指腸病的病理特點,結合多年的用藥經驗,總結出了專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專方生肌斂潰散。
方藥組成:
半夏10g,黃連6g,吳茱萸6g,
枳實10g,白及30g,白芍15g,
甘草15g,五靈脂15g,炒蒲黃15g,
三七10g,黃芪30g,川楝子15g,
延胡索15g,百合30g,蒲公英30g,
海螺蛸15g,川貝母15g
方中以半夏、黃掛、吳茱蓖、枳實辛開苦降,辛散郁熱,降濁導滯;以黃芪、海螵蛸、川貝母、白及托里生肌,斂潰制酸;以白芍、甘草、百合潤養胃陰,解痙止痛;以五靈脂、蒲黃、川楝于、延胡索、三七理氣活血,生肌療潰;以蒲公英、黃連、白芍、生甘草清解郁熱,清除幽門螺桿菌。此方可并調寒熱、虛實,升降氣血;疏導痰、濕、氣、血、寒、熱之壅滯;并可斂漬、托里、生肌,潤生胃膜,加速愈合。數年來應用此方治療驗案無數,效如鼓桴,即使是頑固性潰瘍,療效也非常顯著。
在臨床中凡是胃、十二指潰瘍患者,多以生肌斂潰散治療,對散劑不能耐受者,改為湯劑煎服,惟對中焦虛寒證明顯者,多以辛甘通陽,溫中散寒法,用黃芪建中湯為主,療效顯著。此方以枝桂、甘草辛甘通陽;白芍、甘草和營養陰,緩急定痛,二者一散一斂,一陽一陰,相輔相成;再配以黃芪、甘草、大棗、生姜、飴糖甘溫培土以守中,共奏溫中補虛通陽、和營緩急定痛之效,使胃肌得溫,營血得和,潰瘍斂愈。
胃脘痛以肝胃不和最為常見,證見:胃脘脹痛,暖氣,食欲不振,嘔苦吐酸,失眠多夢,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數,治療重點在凋肝以治胃,柔肝養胃以制木橫,理氣和胃以調氣機,以迭肝陰足,則乖順柔和,肝氣條達,胃氣和順,而推陳納新復常。
若病程日久,常生它變,氣滯致血瘀,氣郁可化火,火郁易傷陰。胃失順降,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積為飲,飲凝為痰,致使氣、濕、食、痰、火、血相互塞塞于胃脘,氣機更加閉塞、呆滯,脾氣受困,失運化升清之能,胃氣塞阻,失轉輸和降之職,此時病機和治療的重點則以胃為主,以肝為次,卻諸邪以解中土之屋,暢氣機以復樞機之能。
治療也因此有別。肝胃不和之時,治宜柔肝和胃,理氣降逆,用四逆散、一貫煎、百合湯化裁,藥如:柴胡、白芍、甘草、枳實、生地、枸杞子、沙參、川楝于、延胡索、當歸、百臺、烏藥、蒲公英、炙黃芪、生山楂等,多用于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若有痰瘀加炮穿山甲、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海藻等。
諸郁閉阻之際,治宜疏通壅阻,解郁降逆,用半夏瀉心湯化裁,藥如:半夏、枳實、黃連、干姜、蒼術、厚樸、茯苓、焦三仙、蘇梗、白術、薤白、白豆蔻、沉香、蒲公英等,多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
1)胃為陽土,喜潤惡燥,以降為順;脾為陰土,喜燥惡濕,以升為健。故胃病治療用藥要以潤降為主,配以辛甘通陽,動靜結合,使潤而不膩,辛而不燥,相互協調。
2)胃的生理在乎“降”,故其治療在乎“通”,用藥應輕靈流動,配伍應補偏救弊,相輔相成。如:百合配烏藥,黃連配干姜,柴胡配枳實,白芍配甘草,黃芪配白術,桂枝配白芍,黨參配五靈脂,高良姜配香附,川楝子配延胡索,黃連配吳茱萸,海螺蛸配貝母,白術配枳實,蘇梗配半夏等。
3)治病要求因,不要有偏激。胃失和降,病因多多,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均有別,寒、熱、虛、實各不同,應針對主因進行調治。如,不能因呃氣連連而重用代赭石之類以降逆,不能因腹脹重而重用理氣消脹,不能因胃下垂而一味地重用黃芪、黨參、柴胡、升麻以升舉,即使因中氣虛陷所致,重荊也多不能受,須從輕劑開始,升降結臺,消補并用,欲使清升,必先降濁,循序漸進,方能見功。
4)醫病要耐心,性急反無功。慢性胃病,有些治之可立竿見影,幾劑藥即可病除,有的則需要很長的治療過程,才可見明顯的療效。如濕熱郁阻型者,清熱而助濕,芳化而助熱,治療起來的確棘手,易反復纏綿難愈,若濕熱并重,或濕重熱輕者,可先從淡滲利濕人手,待濕去而熱孤,則熱邪也可很快清除。若熱重濕輕者,則可先清其熱,待熱勢抑制,再用上法治療。脾胃氣陰兩虧型胃脘痛患者,有些先有胃陰虧虛,隨著病情的發展,胃失潤降,導致清陽不升,脾氣虧虛,脾失健運,互為因果,又可導致氣虛血瘀痰阻。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后又發生胃下垂,再過一段時間以后,又發現胃粘膜腺體增生,這些都是病機發展的結果,有一定的規律,是可以預見的。若能在治療過程當中,有效地阻斷扭轉病勢,辨證準確,用藥妥當,持之以恒終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