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很多年里,農民一直都是依靠幾畝地種植莊稼,那時候為的是能保證一家人的生活所需。根本就沒想著土地能賺錢,但隨著農業的開發和利用,農業的產業化之路也開始迎來。很多農民開始種植著經濟作物,比如說在大棚里種植蔬菜、瓜果。大棚種植的好處就是土地利用率高,且蔬菜的長勢好,不受 季節的影響,可實現一年四季的供應。
起初大棚蔬菜的種植中,農民一畝地的收入最少在3000元,很多農民都因此賺到了大錢,比起打工來優勢還是很大的。但近年來的大棚蔬菜開始被農民拋棄,很多農民都說,現在依靠大棚種植,能夠保本就不錯的了,只怕蔬菜遇到豐收年,這樣田地里的蔬菜只能當做肥料還田了。因此現在也有了“想要死得快,大棚種蔬菜”的說法,為什么經濟作物的市場風險這么大?
1.技術難題沒解決
種植蔬菜并不是種植糧食,農民擁有著祖祖輩輩的經驗傳承,規模化的種植蔬菜中,溫度、適度、通風管理、光照時間都要有明確的技術標準。在大棚內種植的時候,不同的季節也會有不同的方式。但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種植蔬菜的時候自然也不懂得這么多的技術。不同的溫度下蔬菜的產量不同,且口感也不同,賣到市場中受歡迎的程度也不同,沒有技術只能被淘汰。
2.土壤環境問題
在多年的種植中,因為菜農大量的使用各種肥料 ,以至于土壤的肥力大大流失,土地出現了板結化的現象。現在的農藥污染也是一大影響,菜農種植中盲目的添加各種農藥和生長劑,這些都讓土地鹽堿化。在這種土地環境下,蔬菜的產量不高、質量不高、體內毒素超標、病蟲害加劇,這樣只會越來越虧損。
3.盲目規模化
現在的果蔬滯銷問題,主要還是因為種植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市場中在短時間內供大于求,這樣只會讓蔬菜的滯銷聲音出現。但農民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都會盲目跟風,一大片大棚里種植著一種作物,這樣抗風險的能力就會減弱。因此農民也要保證多種蔬菜適度化種植,這樣的抗風險能力強,農民才不至于虧損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