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祛風痰而解痙 治抽掣痙攣以全蝎 療臍風口噤用蜈蚣 雙鉤藤并疏肝經風熱 羚羊角長于鎮痙息風 白芍平肝養血以緩攣痛 天麻柔潤息風而止眩暈 察風病證候之因 明風藥性能之異
化濕 利水滲濕藥
水濕停聚 見證多端 或為腫滿吐瀉 或為黃疸濁淋 熱化宜苦泄淡滲 寒化宜辛散溫行 佩蘭消暑 化脾濕而辟濁 藿香解表 止吐瀉而和中 毛蒼術燥濕運脾兼發寒 白豆蔻化濕行氣而寬胸 豬苓通水道以治淋濁 茯苓導水氣而益心脾 木通導心火 并通乳汁 車前清肝熱 善明眼目 澤瀉滲濕熱以利水 薏仁除濕痹而排膿 滑石解暑濕并善收濕 茵陳清濕熱以治發黃 如果脾腎既弱 滲利應當慎施
安神藥
心神不寧 恍惚怔忡 取質重以鎮怯 用滋養以安神 龍骨鎮驚兼固脫 牡蠣益陰并軟堅 酸棗仁治肝虛不寐 柏子仁寧心悸怔忡 凡此安神諸藥 臨證分別選用
收澀藥
藥有收澀 滑脫所宜 精滑尿頻宜固腎 瀉多痢久要固脾 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咳喘 山茱萸斂精氣以補肝腎 肉豆蔻固脾以止久瀉 訶子肉斂腸以治失音 浮小麥養心而安神 麻黃根止汗而力專 桑螵蛸澀精止遺 固腎效著 烏賊骨止帶調經 胃痛能醫 如無實邪存在 收澀之藥可投
瀉下藥 實熱可下 實水可攻 便秘津枯 只宜潤滑 大黃苦寒瀉熱 泄氣血而推陳致新 芒硝咸寒軟堅 攻燥實而逐積清腸 郁李仁通便利水 火麻仁滋養潤腸 甘遂瀉水逐飲而解毒 牽牛峻利二便兼殺蟲 用毒藥以攻邪 藥量必須謹慎。
補虛藥 虛證宜補 先辮陰陽 陰虛補之以甘潤 陽虛補之以甘溫 女貞子平補肝腎 旱蓮草涼血滋陰 補氣重在肺 補血重在肝 先天不足宜補腎 后天不足宜補脾 黃芪解表升陽 內托瘡潰 人參扶元益氣 并補陰陽 山藥養脾陰而止瀉 白術溫脾陽而安胎 地黃生涼血而熟滋腎 甘草生清熱而炙補中 何首烏養血益精以烏須發 菟絲子養肝補腎且安胎元 血虛宜當歸之溫補 陰虛宜阿膠之滋養 金狗脊壯腰健腎以祛濕 肉蓯蓉補益精血而潤腸 杜仲補肝腎而強腰膝 斷續續筋骨并治骨傷. 補腎強腰祛風濕 可選巴戟 大補精血以壯腎陽 首推鹿茸 沙參清肺潤燥 麥冬清心除煩 除勞熱 益腎陰 龜板效著 祛骨蒸 通肝絡 憋甲功良 補藥性味各不同 溫清作用應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