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遠 國際周刊專稿
在電子書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讀者可能并不知道,在你讀電子書的時候,電子書其實也在“讀”你。電子書閱讀器能記錄下讀者的閱讀方式和標注,出版商、圖書銷售商則會在收集分析數據之后,調整書籍內容、排版和銷售策略。
電子閱讀器統計讀者閱讀方式
據統計,僅僅在美國,目前有4000萬臺電子閱讀器和6500萬臺平板電腦處于使用狀態。 2012年第一季度,電子書銷售額達2.82億美元,而實體書的銷售額為2.3億美元。
分析顯示,使用電子閱讀器的讀者平均只花了7個小時就能讀完熱門小說《饑餓游戲》第三部,他們的閱讀速度為每小時57頁。在使用Kin-dle電子書的讀者中,有近1.8萬人劃出了《饑餓游戲》第二部中的同一句話,“因為有時候事情就這么降臨到人們的頭上,而他們沒有準備好如何處理。 ”而在使用Nook電子閱讀器的讀者中,絕大多數人在讀完《饑餓游戲》第一部之前都會去下載下一部小說。
很多個世紀以來,閱讀都是一種獨立的、私人的活動,讀者只會與紙上的文字產生親密的交流。但是,隨著電子書的興起,我們的閱讀方式產生了明顯的變化,閱讀成了一項可以量化、半公開的活動。
過去,出版商和作者根本無法得知讀者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書的——他們是讀了3頁以后就把書扔在了一邊?還是一口氣把整本書看完?讀者會不會仔細閱讀簡介?會不會在書頁空白處做些筆記?如今,電子閱讀器能為以上這些問題提供解答,并搜尋書籍銷售業績背后的一些故事。電子書不僅能統計有多少人買了這本書,還能告訴出版方,讀者是如何閱讀這些書籍的。
長篇非小說類作品容易被棄
亞馬遜、蘋果和谷歌是電子書出版界的三大巨頭,這幾家公司可以輕而易舉地追蹤到讀者是如何獲得電子書的,他們會花多少時間閱讀電子書,以及讀者尋找電子書的搜索方式。 i-Pad,Kindle以及Nook上的電子書閱讀軟件都可以記錄讀者打開軟件的次數以及使用的時間。書籍銷售商和出版商現在已經開始通過收集整理這些數據來獲得有關閱讀的第一手資料。
在獲知消費者的口味和習慣方面,出版業一直落后于其它娛樂產業。電視界有收視口碑統計,電影界有試映活動,而在出版界,通常都是靠銷售數據和書評來反映書籍的受歡迎程度——這種方法只能檢驗書籍是否成功,但無法塑造閱讀習慣或預計書籍的暢銷程度。
巴恩斯與諾貝爾書店是美國最大的連鎖實體書店,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網上書店,該公司推出的Nook電子書占據了電子書市場銷量的25%到30%。公司通過Nook收集讀者的閱讀數據,并開始與出版商分享這些數據,幫助出版商出版更多能吸引讀者的書籍。
巴恩斯與諾貝爾公司的電子書部門副經理希爾特說,該公司還處于“深度分析的初級階段”,正在篩選整理更多可用的數據。他們的分析著眼于特定的讀者群,而非個人,能夠反映出讀者對特定題材書籍的閱讀方式。
分析顯示,讀者在閱讀非小說類作品時,通常會讀一陣子,放一陣子,長篇的非小說類作品很容易被讀者扔到一邊再也不翻開。而小說類作品則會被一口氣讀完,科幻、愛情、罪案類的小說閱讀時間要比其它類型的小說短得多。文藝小說的讀者放棄閱讀的幾率更高,還會不停地前后翻閱書籍。
計算“厭倦點”,防止興趣流失
巴恩斯與諾貝爾公司的分析已經運用到了Nook上的電子書銷售中。希爾特說,數據顯示讀者通常會放棄長篇的非小說類作品,公司因此開始尋找方式,鼓勵讀者閱讀非小說類作品和長篇的新聞作品。他們推出了“Nook快照”的服務,刊登短篇文章,文章內容包含了從減肥方法到 “占領華爾街”運動等各種題材。
精確地統計出讀者的“厭倦點”之后,出版商會在電子書中插入一點吸引人的東西,比如一個視頻,一個網絡鏈接,或是其它多媒體特效。在出版成系列的書籍時,出版商也能通過讀者閱讀的速度或放棄的比例來判斷讀者的興趣是否出現“退燒”。
“我們現在試圖創造一種新的方式,幫助出版商防止讀者興趣流失,”希爾特說,“如果我們能幫作者寫出更吸引人的書,這將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
部分作者對這種趨勢表示歡迎。小說家斯考特·涂羅說,長時間以來,他一直對讀者數據分析方面的工作感到不滿。 “我曾經和出版方吵過架,我說,‘我已經和你們合作了那么久,你們至今卻仍然不知道哪一類讀者在買我的書。 ’”涂羅說,“如果你們認為書太厚了,應該刪減一點,我非常樂意接受類似的信息。 ”
不過,另一些作者則對這種由統計數據驅動的創作方式感到擔憂,認為這可能會減弱作品的力量。出版商喬納森·格拉西說:“書籍有趣的地方在于其不確定性,它可以按照作者設想的厚度出現,而讀者對此無能為力。拿《戰爭與和平》來說,我們不會因為有人讀不完而刪減這本書。 ”
引發個人隱私被曝光的擔憂
出版商利用電子書的統計數據來調整策略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很多人懷疑,這些分析數據并不能幫助出版商將民眾從電子游戲和社交網絡中拉回來,但在這個實體書越來越受冷落的時代,更好的分析數據似乎能為書籍提供一個出路。
擁有出版商和書籍銷售商雙重身份的亞馬遜在利用讀者統計數據方面擁有明顯優勢。亞馬遜的電子書閱讀器能記錄下讀者最感興趣的段落,公司則會將這些段落作為賣點,列在網站上的書評欄目中。亞馬遜發言人金麗·皮爾肖說:“我們認為這是讀者智慧的集中體現。 ”
不過,個人隱私問題專家認為,電子書讀者的閱讀習慣不應該被記錄下來。辛迪·科恩是一家倡導消費者權益和隱私的公益組織的法律主管,她說:“從傳統上來說,閱讀是一件和他人無關的事情,但現在,你沒有辦法告訴亞馬遜,我想在你們這里買書,但我不希望你們追蹤我的閱讀記錄。 ”
網絡安全專家布魯斯·施奈爾擔心,由于閱讀的內容會被記錄在案,讀者可能會避開一些敏感題材的電子書,比如涉及健康、性問題、安全問題的書籍。 “在我們所閱讀的東西中,有很多內容我們都只希望私下閱讀,”施奈爾說。
◎相關鏈接
法國人為何仍愛書店
在美國、英國的獨立書店面臨倒閉之時,法國的實體書市場卻仍然很不錯。法國有2500家書店,當一家社區內的書店關門之時,另一家書店馬上會冒出來。從2003年到2011年,法國的圖書銷售額還增長了6.5%。在法國,電子書只占出版市場總銷售額的1.8%,而在美國,這個數據是6.4%。
很多個世紀以來,法國人對紙質書籍一直有著一種特殊的尊崇心理。 “在法國,有兩樣東西不能丟——面包和書,”出版商伯納德·菲克索特說,“在德國,人們把最重要的創作地位給了音樂家,在意大利是畫家,而在法國,最重要的創作者是作家。 ”
法國實體書市場興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的干預。在英語圖書市場里,市場說了算,而在法國,價格管制才是最重要的一張牌。
1981年,法國推出了以時任文化部長雅克·朗命名的“朗法案”,規定了法語圖書的價格。圖書銷售商不能以超過5%的折扣銷售書籍,即使是亞馬遜公司也不行。
去年,法國圖書出版商驚恐地發現,電子書正在吞噬美國的圖書市場,為此,法國人開始游說政府為電子書制定限價。如今,法國出版商可以自己為電子書定價,任何形式的打折都是不被允許的。
此外,法國政府資助的機構還會為希望開書店的創業者提供補助金或無息貸款。書店老板讓·菲利普·佩羅說,如果沒有政府提供的資金,他的書店不可能開起來,“如果沒有限價的話,我們也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
在如此繁榮的表面之下,也有人預言,認為法國只是在延緩電子書推進的速度,但電子書占領市場的結局終究不可避免。2011年,盡管社區書店竭力呼吁,但仍有13%的法語書籍是通過網絡銷售的。
谷歌公司此前剛剛與法國出版商協會達成協議,允許出版商為谷歌提供電子書以供銷售。到目前為止,電子書在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大部分地區的銷售情況都比較落后,部分原因是版權爭議。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探索、嘗試和錯誤的時代,”法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布魯諾·拉辛說,“很多情況都已經被設想到了,其中最不可能實現的,是紙質書能夠成功堅守下去。 ”
法國文化部今年3月發布了一份報告,為延緩紙質書銷量下降提供了一些建議,其中包括限制書店房租上漲,圖書行業為圖書銷售商提供緊急資金,加強業界與政府間的合作等。